美学的历史流变_第1页
美学的历史流变_第2页
美学的历史流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的历史流变

柏树的第一个名词是urbild(原型)、bild(相位图像)、abbild(图像),对应于事物的概念、objt(事物)和kunst峡(艺术)。这三个问题分别占100%、50%和0%的相似度。柏树认为,越相似的东西越漂亮,模型越相似,它越漂亮。它通过三个方面来评估相似度:比例、数量、协调和和谐。柏拉图都在探讨了“共相”(一般)与“殊相”(个别)的辩证关系,并依此来提出认识美的理念。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阐述了从某个美的个体到具有普遍性的美的形式到心灵美到行为美到知识美,一直到最高层次的理念美的递增进程,建立了一个以“理念美”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范畴,柏拉图认为100%的相似Idee才是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在美学上不断在探讨的问题就是:相(现象)—数—理(理性/理念)。今天人们在探索的“理念设计”其实就在探讨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概念—“原形”,举个例子:椅子的”原型“就是”坐“这一理念。人类初始本无座椅,是坐的行为习惯或着说生理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使座椅这一具有合乎目的性的产品得以产生——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产品包括建筑。接下去,座椅在人类行为方式稳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造型、结构和材料上的传统性。当然,所谓传统是随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尽管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制造出来的座椅样式各异,却都拥有各自固化的形态。现代主义设计的根源是理性思想,追求的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共性(原形)。对于所有的椅子而言,它们共同的“原型”就是坐,套用道家哲学表述就是:形而下者,座也;形而上者,坐也。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设计好了“坐”,也就设计好了“座”。问题是“坐”绝不是某种固化的形态。于是,理想的座椅就不应是固化的,它没有固定的造型甚至特定的材料,而是可以任意改变形态和材质以适应不同的人的不同体态、姿态和各方面对坐的需求。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是Metaphysisch(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基本定义则是:通过超越表象,追求看不到的层次的东西。那么美的东西就是超越表象的东西,是精神层次的。是Stoff(内容)和Form(形态)的统一,从现象中搜集真理。艺术的目的是呼唤人类的情感,激发情绪。由此,艺术家的地位开始上升。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分为了认识、实践行为和创造三大类,艺术属于人类创造能力的表现,而有别于一般的认识和行动。在《诗学》中,他总结了希腊艺术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戏剧的创造,提出了戏剧6要素以及“净化”、“快感”、“痛感”、“滑稽”、“模仿方式”、“模仿媒介”等等概念,建立了以“模仿”为核心的美学范畴。而美的模仿不是单指于对Stoff的模仿而是对Form的追求。中世纪,艺术创作遭到轻视,审美活动退却,转入了宗教领域,直指德尔菲神庙里铭刻的神谕箴言“认识你自己”。神学家宣扬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的产物。提出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与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鲜明地对准了美学研究的三大核心——真、善、美,并且触及了美学的终极指归——人类和人生的自由和美。而对整个中世界的审美情感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建树有两点值得一提:1:AureliusAugustinu(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提及情感可以通过感官和心灵体验被分门别类加以储存,这对审美情感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意义性。但是审美情感的感发有赖于审美客体,它和审美主义先前在审美实践中形成通过感官与大脑神经而作为信息储存的情感经验(潜意识)的契合度有关。2:St.ThomasAquinas(圣托马斯·阿奎那)开了审美的愉快”无关功利“说的先河,认为审美快感只涉及形式而和审美对象内容无关。这点对后世的康德和克罗齐都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影响。中世界的美学强调了神学,为宗教服务,并且认为是上帝决定世界的美,通过Licht(光):代表上帝的存在,上帝的美与真实;表达了事物的清晰和美需要光的反射。中世纪的艺术任务:1:展示上帝的美,由观察者的眼睛去感觉;2:展示上帝的Ordnung(规则和规律);3:艺术模仿是可见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上帝的象征;4:现象中搜集Typische(典故),用圣像画表示不可见的上帝。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开始为自己的愿望来服务,可见的自然是中心的主题。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主观上解除了上帝创造了艺术品的概念。更多的去开始关注自然科学,用眼睛去了解自然,获取本质和真理。让自然有规律的让人们认知,让人们模仿,遵循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很美,但人们创造的更美。艺术家的知识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质量,通过Subjekt(主观能动性)和Objekt(客观能动性)来创造美,并且通过空间和透视来客观的评价美,艺术家有意识的接近自然科学。第一任务是了解自然、补充自然。康德的美学可以说是承前启后,是对近代乃至现代西方美学的影响最大的一个美学体系。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次对主体的审美经验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倡导着接纳美学和创作美学。接纳美学:1:美不是客观评价;2:不由个人兴趣,品味决定;3:美是一种美学审美愉悦(舒服、真善美;令人愉悦、感性的)。而美的评判源于理性认识能力,口味式的评判,无目的、无自身需要的、无功利性的一种反思的评判,反射自己(观察者),所以从“纯粹美”出发,导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与善毫不相干的理论。而创作美学又被称为天才理论:1:艺术有规可循,但不是固定规律;2:艺术家通过认识能力,在自己的游戏里产生;3:艺术作品只有通过天才的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家是天才;4:天才给出规则,创造规则。5:天才发展规则,不实践已存在的规则。6:规则不是艺术品的基础。但是美学体系容纳一切又剖析一切、批判一次。以往美学的全部矛盾都被康德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揭示了出来,因此也给后世的美学提供了无穷的启迪。黑格尔致力于Form和Inhaly的统一,完成了康德未能完成的事业。作为辩证逻辑的第一个自觉的系统阐述者,纠正了康德未能纠正的经验派美学和理性派美学,将感性和理性在审美中统一起来。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就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的美学范畴体系,就是由美的理念按辩证逻辑推演而成。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推出了自然美的范畴,自然美分成自然生命美和生命美和形式美。在第二卷则是艺术的理念历史发展的特殊类型,将艺术的历史发展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从低级到高级各个阶段。而后我也会新写一篇关于浪漫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第三卷是艺术范畴的具体化与深化,建立艺术分类体系,推出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等范畴,并将它们纳入从象征艺术到古典艺术再到浪漫艺术的历史进程中。美学是基于绝对理念之上的唯心主义,但范畴的辩证联系和历史发展却折射着现实的光辉。美学的产生,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至关重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当然,如果能够把美育教育落到教学体系中来,也是至关重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也在未来的艺术教育中值得思考。在现在的社会中,美学教育是整个社会人人所需的,每个学生都尽量能够受到美学教育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