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212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试卷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如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时代部落语言方言黄帝万国万语夏代诸侯三千地域性方言西周诸侯八百若干方言区域形成春秋战国列国几十秦代“书同文”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朝统一文字,反映出统一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工具,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2.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末年,幽王宠幸褒姒,废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西申侯联合缯国等诸侯和犬戎,与王军战,幽王和伯服均被杀,西周灭亡。西申侯等诸侯共尊宜白为周王,即周平王。该事件表明当时(

)A.贵族等级秩序败坏 B.宗法制已不被认可C.诸侯竞争愈演愈烈 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周幽王擅自废立储君,引发贵族内斗,最终与诸侯及周边少数民族作战失败而被杀,贵族内部等级秩序遭到破坏,A项正确;周幽王立伯服为储君,申侯拥立宜白,伯服和宜白都是周幽王的儿子,这表明当时五位继承还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竞争,排除C项;在分封制的基础上,西周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是关于秦国家治理的相关记载。《过秦论》(西汉贾谊)《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司马迁)《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比较表格中材料,得出的认识是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B.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C.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 D.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答案】B【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过秦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贾谊、司马迁指责“秦王贪鄙”“不亲士民”“废王道”等不同,《秦简》反映出秦在治理国家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规范家庭伦理等,说明历史真伪需进行史料的考辨,B项正确;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说法绝对,排除A项;历史解释带有强烈主观性色彩与《秦律》的相关规定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考古材料比文献资料更能反映历史“全貌”,排除D项。故选B项。4.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以上举措(

)A.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 B.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C.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农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注重对耕牛的保护,这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牛耕的普及情况,排除A项;这些举措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这些举措可,以体现“重农”,但是无法体现“抑商”,排除D项。故选B项。5.《唐律疏议》规定:“谓告言、习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专门以国家力量,严厉惩治打击对祖父母、父母不敬,不养,不孝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唐朝注重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强化儒家道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只有《唐律疏议》的法律规定,没有司法审理与执行,B项错误;只有家庭伦理在某条法律中的体现,不能证明其是立法的基本原则,C项错误;《唐律疏议》以国家律法强制孝老敬亲,不能说明“孝老敬亲“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社会行为规范,D项错误。6.宋代推行“官方标准契约”来规范土地买卖与租佃关系。土地的典当与买卖,有“活卖”(可赎回)与“绝卖”(不可赎回),“官契”与“私契”等多种形式。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商品经济较为繁荣C.经济法律体系完善 D.土地转让较为频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土地转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关于土地买卖与租细的契约形式多样,这说明当时土地转让频繁,D项正确;租细契约的大量出现,说明宋代土地租细制兴盛,农民人身依附关系严重,排除A项;土地买卖不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排除B项;契约不属于经济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7.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称中,汉朝“刺史”之“刺”,本为临时派出刺探信息,后来“刺史”演变为州牧:清朝“巡抚”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变为省级常设军政机关。这些演变表明A.地方行政机构演变具有随意性B.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C.临时委派官员能宣示皇权独尊D.中央强化监察以防范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刺史”、“巡抚”本为朝廷临时派出的监察官,但后来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军政机关,目的是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刺史”、“巡抚”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随意性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皇权独尊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明后期苏州官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清雍正帝在朱批中也说:“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由此可知当时(

)A.商品粮运输主要依赖运河B.江南农业发展衰退C.美洲高产农作物普遍种植D.经济区域分工加强【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明清两代江南地区成为粮食调入区,当地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手工业发达,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商品粮运输的方式,排除A项;“衰退”表述错误,排除B项;“普遍种植”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9.清乾隆年间朝廷编撰《皇朝通志》,其中地理志突破了以往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B.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C.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统一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答案】B【解析】由题干清代地理志编撰“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可知,政府此举目的在于消弭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差别,即加强国家认同,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奠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与边疆开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由此可知魏源(

)A.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B.主张变法维新C.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D.对时局有所反思【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法令制度要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对鸦片战争之后时局的反思,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进化论在中国得到传播主要是在甲午战争之后,A项时间不对,排除A项;魏源是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不属于维新派,排除B项;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材料主要强调法令制度要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是民族实业家陈启源的生平简介。据此可知1834年生于以“农桑为业”的家庭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出洋谋生,经营纱绸,获利颇丰,却未尝废农桑之心,在考察外国机器之学时受到启发,拟回国仿制,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1873年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81年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几年后迁回)。20世纪初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A.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B.逐渐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D.官僚资本压迫导致缫丝厂曲折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了民间工业的发展,因此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由此可知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继昌隆缫丝厂,体现不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官僚资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上书光绪帝:“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张之洞也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这反映出(

)A.李鸿章张之洞接受维新变法思想B.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有新发展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变法图强思想成为思想界主流【答案】B【解析】李鸿章、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在甲午战后的背景下,面对清朝统治危机,他们的思想有了新发展,B项正确;李鸿章并没有接受维新思想,排除A项;C项是公车上书的影响,排除C项;主流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到7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政局稳定,农业经济繁荣;明清两朝税制改革(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统治者奖励垦荒的政策;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任答三点)。社会问题: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劳动力大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口增加。(任答三点)。(2)变化: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影响: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任答三点)。【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可知,明清时期,政局稳定,统治者奖励垦荒的政策,农业经济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人们人身依附关系得到解决,刺激了人口的增加;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加等等。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可知,人口增加导致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根据材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可知,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根据材料“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可知,劳动力大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口增加等等。(2)变化: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可知,建国初期到70年代我国人口政策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资金投入减少,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颁布“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唐太宗还明确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鰥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故(唐朝)公主再嫁者达二+三……太宗女六。”对此,朱熹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据统计,“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与此同时,粮食价格从贞观八年(634年)、九年(635年)的斗米四五钱,跌至贞观十五年(641年)的斗米两钱。——摘编自孙顺华《唐朝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内容:鼓励民间婚嫁;允许丧偶再婚;将婚嫁状况纳人地方官员考核。(4分,答出两点即可)背景: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经济残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均田制的持续推行和基层秩序的重建。(2)影响:促进了唐朝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族妇女的生活境况;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解析】(1)主要内容:依据材料“劝勉民间嫁娶诏”,得出鼓励民间婚嫁;依据材料“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得出允许丧偶再婚;依据材料“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鰥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得出将婚嫁状况纳人地方官员考核。背景:从隋朝末年的社会动乱角度分析,得出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经济残破;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从土地制度的角度分析,得出均田制的持续推行和基层秩序的重建。(2)影响:依据材料“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得出促进了唐朝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得出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族妇女的生活境况;对之后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2年6月初,日本向美国海军发动攻势,两军在太平洋上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这就是著名的中途岛战役。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海军上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中途岛海战的作战计划制定仓促,漏洞百出。而在这次海战爆发前,美军就了解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和作战部署。交战前日军把舰队分成5个相隔甚远的编队,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作战中,山本五十六大将亲自率战列舰队出战,为保持无线电静默,自动放弃了对战役的指导。最终日本方面四艘巨型航空母舰被美国舰载飞机击沉,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影响整个太平洋战局。——摘编自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中途岛海战》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途岛海战的影响。【答案】(1)原因: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情报战的失败;作战计划的错误;作战指挥的失误;与美国综合国力的差距;作战观念的落后。(2)影响:①日本海军遭到严重打击;②鼓舞了美国战斗部队的士气;③制止了日本向东扩张;④恢复了太平洋上美日海军实力的均势;⑤消除了日本对美国西海岸的威胁;⑥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结束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⑦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解析】(1)原因:由材料“日本海军上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中途岛海战的作战计划制定仓促,漏洞百出”可归纳为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由材料“在这次海战爆发前,美军就了解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和作战部署”可归纳为情报战的失败;由材料“日军把舰队分成5个相隔甚远的编队,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可归纳为作战计划的错误;由材料“为保持无线电静默,自动放弃了对战役的指导”可归纳为作战指挥的失误;另外结合所学可再从两国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日本作战观念的落后等方面进行分析。(2)影响:由材料“日本方面四艘巨型航空母舰被美国舰载飞机击沉,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可知,这场战役使日本海军遭到严重打击,同时鼓舞了美国战斗部队的士气;由材料“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影响整个太平洋战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役制止了日本向东的扩张,消除了日本对美国西海岸的威胁,由此太平洋战场上美日海军实力恢复到了均势状态,日本失去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局出现转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在旧式学堂接受启蒙。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1917年归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在陶行知等人的努力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不久,仅南京一地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他还组织编写了《平民千字课》,编辑出版了《平民丛书》《平民周刊》等。1927年3月,陶行知等人在南京北郊创办晓庄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思想。1928年8月,晓庄学校已有8所中心小学、6所中心幼稚园、3所民众学校等。1936年年初,陶行知被推为“国难教育社”社长。1939年7月,在重庆附近创办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1944年10月,陶行知提出“(育才)校务会议是民主教育之组织……是为民主的学习而会议”。1946年7月,陶行知因病逝世。毛泽东写下挽联:“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摘编自《先生》(纪录片)(1)根据材料,指出陶行知作为“人民教育家”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行知能够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原因。【答案】(1)贡献:领导创建平民教育组织机构,编写平民教育资料和刊物;创办“国难教育社”,追求教育救国;倡导并践行民主教育理念。(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中国传统家国观念和民本思想的熏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受教育需求的释放;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党派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解析】(1)贡献:依据材料“1923年,在陶行知等人的努力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得出领导创建平民教育组织机构,编写平民教育资料和刊物;依据材料“1936年年初,陶行知被推为国难教育社长。1939年7月,在重庆附近创办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得出创办“国难教育社”,追求教育救国;依据材料“(育才)校务会议是民主教育之组织……是为民主的学习而会议”,得出倡导并践行民主教育理念。(2)原因:从中国传统的观念角度分析,得出中国传统家国观念和民本思想的熏陶;从西方思想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从人民群众的需求角度分析,得出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受教育需求的释放;从外界的支持角度分析,得出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党派的支持和帮助;从中国的思想解放角度分析,得出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从我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三、论述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的对外贸易源远流长。如表所示是某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所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事件中的三例”及其概况。对外贸易事件概况茶马古道贸易以中国西南地区为起点,以马帮为主体的民间国际贸易:茶马古道贸易因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而兴,从唐及清不断发展,在二战中后期达到最大规模出口外销瓷贸易始于8世纪末,五代到宋初出现第一次高潮,宋元到明初不断发展,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的200余年被视为黄金时期,瓷器运销欧美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贸易从1842年到1930年,包括通过不平等条约的被迫开放的口岸和自行开放的口岸有100余个。加上列强租借地和非法窃据的地区,口岸贸易遍及10余省,尤以沿海、沿江的口岸为重围绕“中国历史上的对外贸易”,从表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茶马古道维系大一统王朝的大动脉。论述: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而言,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所需的骡马常常供不应求。受气候变化、民族迁徙等因素影响,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以西的牧区控制不甚稳定。我国滇藏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地盛产良马,对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有较大需求,资源禀赋的差异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