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课件_第1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_第2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_第3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_第4页
《病毒性肝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性肝炎1甲“传染性”肝炎人传人,粪口途径“血清性”肝炎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经肠道传播肠道外传播己肝、庚肝?其它戊非甲非乙乙丁丙引言病毒性肝炎——历史的观点2

具有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

HAV、HEV(粪-口传播为主)

HBV、HCV、HDV(血液传播为主)尚未明确致病性的肝炎病毒

HGV、TTV、SENV等引言3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感染率高,呈世界范围流行。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位居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目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4病毒性肝炎——概述5第一节甲型肝炎第二节乙型肝炎第三节丙型肝炎第四节丁型肝炎第五节戊型肝炎第六节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第七节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目录6甲型肝炎7HAV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病毒核酸具有传染性病毒颗粒具有抗原性对紫外线敏感1:4000甲醛37℃72h灭活-20度可存活并保持传染性只有1种血清型7个基因型人源HAV株,多为ⅠA和ⅠB型病原学8不同体液中的甲型肝炎病毒浓度来源:ViralHepatitisandLiverDisease1984;9-22JInfectDis1989;160:887-890粪便血清唾液尿液1001021041061081010体液传染性病毒颗粒/ml9急性期疾病和亚临床感染无慢性病毒携带状态感染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可获得终身免疫力。甲型肝炎10甲型肝炎——临床表现11监测中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例定义临床标准

急性期病人:独立发生的症状(例如,疲乏、腹痛、食欲减退、间歇恶心、呕吐),且黄疸或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实验室标准甲型肝炎病毒的IgM抗体(抗HAV)阳性病例分类确诊:满足临床标准与实验室标准;或满足临床标准,且与一实验室确诊甲型肝炎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即,与已知感染者在起病前的15~50天内有家庭内日常生活接触或性接触).12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型感染者为主感染的动物(工作密切接触)急性期病人:急性黄疸型病人传染性强,潜伏期末到黄疸出现后1~2天,病人粪便中病毒数最多急性无黄疸型病人

临床病例更多,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传播机会多重型肝炎病人病例少,易被早期诊断和早期隔离治疗流行过程13传播途径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常见,输血、注射、昆虫机械携带所致传播较少。全球甲型肝炎病毒传播方式流行过程14

污染的食物、水(例如,感染的炊事员或食品制作者)日常生活接触(例如,家庭日常接触、性接触、儿童日托中心)血暴露(罕见)(例如,静脉注射吸毒、较少地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15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婴幼儿期易感性最高甲肝再次发病极为罕见,但仍有感染其他型肝炎的可能。

接种甲肝疫苗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提高群体免疫水平的重要措施。流行过程162023/9/417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自1988年1月19日起,上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厌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病例,发病急骤,当日报告病例由18日的33例急增至134例,之后数日内成倍增长,截至到1988年3月18日,共发生29230例,流行波及面广,主要限于上海12个市区,呈现出突发性紧急疫情。2023/9/418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们明确了本次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是因毛蚶产地的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最终酿成暴发。在确定了病因后,政府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禁捕、购、销毛蚶;进一步教育市民不生食毛蚶,防止污染水源和食品等,使疫情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地区分布

全球性,与社会、经济、卫生因素有关时间分布

周期性,我国春季高发,发病逐年下降人群分布

低年龄人群(高度流行区)、成人(低度流行区)流行特征19

预防甲型肝炎管理传染源(疫情报告,隔离,消毒和患者工作限制)个人卫生(例如,洗手,不生食水产品)卫生设施(例如,清洁的水源)甲肝疫苗(暴露前)免疫球蛋白(暴露前/后)20高度免疫原性97%~100%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首剂接种疫苗后1个月内即可产生有保护水平的抗体,接种第2剂后可达100%。高度有效在发表的研究中,94%~100%的儿童在接种一剂等价疫苗后可免于发生临床型甲肝。甲肝疫苗21甲肝疫苗的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疼痛/触痛:50%头痛:15%不适:7%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孕妇中的安全性尚未确定:危险性可能较低禁忌症:以前接种时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或者对疫苗成分敏感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没有专门的警告。22甲肝疫苗接种后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抗体水平的维持在成人和儿童中至少维持5-8年功效接种5-6年后的儿童中没有病例发生抗体滴度下降的数学模型提示保护性抗体水平至少可以维持20年其它机制(例如,细胞记忆)可能发挥作用23甲肝疫苗免疫原性降低的影响因素疫苗滴度被动接受的母亲的抗体年龄慢性肝病血清阳转率降低的原因HIV感染可能与免疫抑制有关肝移植甲肝疫苗24甲肝疫苗在婴儿中的使用对没有从母体被动获得抗体的婴儿是安全、有效的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体可以减弱疫苗的免疫反应也会有免疫反应,但是最终的抗体滴度会较低婴儿体内母亲抗体消失的时间不清楚有些婴儿1岁时仍然存有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抗体绝大多数在15月龄时消失25甲肝-乙肝联合疫苗Twinrix®:2001年FDA批准应用于>18岁人群含有720EL.U.的甲肝抗原和20μg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接种时间表:0,1,6月龄免疫原性类似于分别接种单抗原疫苗接种人群:>18岁一些其它国家有供儿童接种的疫苗形式26暴露前到有中等与高度甲肝流行地区旅行的人暴露后(14天内)常规家庭成员和其它密切接触者特殊情况社会机构(例如,日托中心)接触共同暴露源后(例如,感染的炊事员或食品制作者准备的食物)甲肝预防:免疫球蛋白27甲肝疫苗接种建议:指导原则需要采取综合的策略来降低整体感染率对儿童进行常规免疫可能更有效需要创新性的方法目前获准的甲肝疫苗不能用于<2岁的婴幼儿28对儿童进行甲肝疫苗常规接种的人群范围逐渐扩大1996年:居住在感染率最高的社区的儿童1999年:居住在“基线期”感染率普遍高的省/社区的儿童全国所有儿童29乙型肝炎30嗜肝DNA病毒科正肝DNA病毒属Dane颗粒含病毒核酸负链DNA有4个开放读框区(S、C、P、X基因区)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有耐受性病原学电镜图31

不同体液中乙肝病毒的浓度高中低/检测不到血液精液尿液血清阴道液粪便伤口分泌物唾液汗液泪水乳汁32乙型肝炎:临床特征潜伏期:平均60-90天(45-180天)

起病隐匿临床疾病(黄疸):<5岁<10%

5岁30%-50%急性疾病病死率:0.5%-1%慢性感染:<5岁30%~90%

5岁2%~6%慢性肝病导致的过早死亡:15%-25%33急性病毒性肝炎引自:CDC34症状与体征症状可能没有食欲减退、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肌痛体征可能没有黄疸、发热、小便赤黄35HBV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及阳性意义血清学标志阳性意义HBsAg急性乙肝潜伏期或急性期;无症状HBsAg携带者;慢性乙肝;与HBV相关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抗-HBs乙肝恢复期;隐性感染后产生免疫力;疫苗或免疫球蛋白主动、被动免疫HBeAgHBV复制、具传染性;急性HBV感染时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提示预后不良,易转为慢性抗-HBe大多病毒复制停止;不排除仍有病毒复制,具传染性;始终未查及HBeAg,或因HBV基因变异不分泌HBeAg,病毒仍复制,疾病可加剧;HBeAg曾阳性,则前C基因区突变,不表达HBeAg,成为慢性乙肝HBcAg血中无法检测,临床常不检测该指标抗-HBcIgM在感染早期出现,提示HBV复制,急性或近期感染,6个月后逐渐消失;IgM持续阳性,病毒复制活跃,慢性活动性肝炎;IgG在IgM下降及消失后出现,可长期存在,提示慢性感染或既往感染36转为慢性乙肝感染的危险性2%~6%的少年和成人20%~50%的<5岁儿童85%~90%出生即感染的新生儿37表24-1HBV血清学标志的常见模式及意义模式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临床及流行病学意义

IgGIgM1+-+/----急性乙肝潜伏期末期2+-+-++急性乙肝,病毒长期携带3----+-HBV感染恢复较长时间,抗-HBs已消失4+--+++/-HBeAg阴性慢性乙肝或非活动性携带状态5+-+-++/-慢性乙肝,病毒携带6-+-+++/-HBV近期感染,恢复期7-+/---+/--HBV既往感染,已恢复8-+----乙肝疫苗接种,暴露后感染已恢复38单独抗HBc阳性的4种可能解释1. 可能处于急性乙肝感染的恢复期2. 检测方法不够敏感,无法检测到血清中极低水平的抗HBs3. 可能是抗HBc假阳性4. 可能血清中存在无法检测到水平的HBsAg,个体实际上是个携带者39传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为主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为常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一般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流行过程40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

乙肝病毒传播模式41不同体液中的乙肝病毒浓度高:血液、血清、创口分泌物中: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低/未检出:尿液、粪便、汗液、泪液、乳汁围产期–经胎盘传播,罕见(2-5%)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乙型肝炎的传播(1)42乙型肝炎的传播(2)经皮传播: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针刺伤、穿耳、纹身、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皮上划痕家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危险性不大但意义重大,例如,共用牙刷、剃须刀、梳子、毛巾等43乙型肝炎的传播(3)儿童之间互相传播:咬伤、共用的物品、伤口渗出、脓疱病等病毒可存在于环境中的物品表面达一周,仍具传染性用预先咀嚼过的食物喂婴儿,或别人已经咀嚼过的食物(口香糖).44乙型肝炎的传播(4)超过1/4的急性病例没有明确的危险因素不会通过喷嚏或咳嗽、共用餐具传播疾病45*包括与急性期病例、携带者和多个伴侣的性接触来源:CDC病毒性肝炎的哨点县研究异性恋*(41%)同性恋(9%)家庭日常接触(2%)医源性(1%)其它(1%)未知(31%)静脉注射吸毒(15%)1992-1993年美国急性乙肝感染危险因素46乙肝感染的易感人群(1)来自乙肝高流行区的移民/难民(亚洲、太平洋岛国、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亚马逊盆地、东欧、中东)生在美国,但父母为来自乙肝高流行区的移民阿拉斯加原住居民和太平洋岛国居民慢性乙肝感染者的家庭接触者和性伴侣47乙肝感染的易感人群(2)患有或曾经患有性传播疾病的个体6个月内有1个以上的异性性伴侣同性恋者静脉注射吸毒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48乙肝感染的危险人群(3)来自中/高危险国家的被收养儿童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需输入某些血制品的病人收治发育障碍儿童的机构中的儿童/工作人员教养所的同室者49地区分布

全球性,分高、中、低流行区;我国已降至中度流行,但各地不一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人群分布

成人、男性、医务人员、壮族藏族、家庭聚集流行特征50高(>8%):占全球人口的45%一生中感染的危险性>60%常见儿童期感染中等(2%~7%):占全球人口的43%一生中感染的危险性20%~60%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低(<2%):占全球人口的12%一生中感染的危险性<20%多数感染发生于成人高危组地区分布全球慢性乙肝感染的方式51乙型肝炎的特点严重:出生即感染者中约25%最终会死于肝病与肿瘤相关:乙肝流行地区,肝癌也较为流行难民疾病:新抵达南亚的难民(1/2有免疫力,1/7为携带者,1/3易感).可预防:已有安全、有效且负担得起的疫苗52预防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预防慢性肝病预防原发性肝细胞癌预防急性有症状的乙型肝炎感染

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目的53预防围产期乙肝的传播对所有婴儿进行常规免疫对高危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青少年的免疫接种所有11~12岁未接种的少年所有“高危”青少年对高危组成人进行免疫接种

策略

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54对HBsAg+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管理对所有家庭成员进行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指标检测(HBsAg,antiHBc,antiHBs)对易感者进行免疫接种对易感的性伴侣,3剂接种后检测HBsAg抗体是否转阳对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55乙型肝炎预防(1)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提供暂时的被动保护多用于某些意外暴露后乙肝疫苗对所有0~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接种婴儿:首选出生剂量(0,1-2,6),(0,1-4,6-18)如果接种单价疫苗,上述接种方案后接着使用Comvax®:(0,2,4,12)儿童/青少年:(0,1,6),(0,1-2,4),(0,1,6-12)或(0,12,24)月接种方案.也有针对11-15岁青少年的两剂接种方案,只接种RecombivaxHB®(0,4-6月)56乙型肝炎预防(2)乙肝疫苗(续前)对所有高危个体进行接种成人(0,1-2,6)月如果担心病人以前感染过,可以进行检测,但是不要将首剂疫苗的接种再拖到下一次就诊时;尽快检测,然后接种首剂疫苗乙肝出生前检测对每次妊娠的每个孕妇进行HBsAg的检测,即使孕妇曾经接种过疫苗或有慢性感染,也要检测给医院送一份原始实验室检测报告57母亲为HBsAg+的婴儿的预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0.5ml,肌注,出生后12小时内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12小时内,在对侧臀部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1-2月乙肝疫苗第3剂:6月检测抗HBs和HBsAg:9-15月如果均为阴性,重复上述接种系列,1-2个月后再检测58母亲HBsAg携带情况未知的婴儿的预防接种尽快检测母亲的HBsAg如果母亲检测(+),尽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7天内)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12小时内,不要耽搁,不一定要等到实验室结果出来后再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1-2月乙肝疫苗第3剂:根据母亲的HBsAg状况决定接种剂量59母亲HBsAg(-)的婴儿的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第1剂:推荐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1~4月乙肝疫苗第3剂:6~18月最后一剂不能在6个月前接种也可以在出生时接种单价乙肝疫苗1剂,然后在2,4,和12-15月时接种3剂Comvax®,或在2,4,和6月时接种3剂Pediarix®60儿童/青少年的接种方案(不是婴儿)规则1:第1剂与第2剂之间至少间隔4周规则2:第2剂与第3剂之间至少间隔8周规则3:第1剂与第3剂之间至少间隔4个月规则4:不管第2剂或第3剂耽搁了多久,都不要重新开始一轮接种建议的间隔时间:0,1-2,4-6月0,2,12月0,12,24月61成人接种方案医务工作者标准的接种间隔为0,1,6月第1剂与第2剂间隔4周第2剂与第3剂间隔5个月备选计划:0,2,4月;0,1,4月如果接种计划耽搁,不要重新开始,继续未完成的接种就可以了必须接种三角肌62记住…不管每剂乙肝疫苗的接种耽搁了多久,都不要重新开始,继续未完成的接种就可以了!63丙型肝炎64概况全世界HCV平均感染率为3%,HCV慢性携带约1.7亿人,每年新发病例300万~400万,死亡25万例。HCV感染后慢性化倾向严重,与HBV感染后容易重症化,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增加。目前尚无有效的丙肝疫苗可应用于人群,其防治难度较大。65HCV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核衣壳成分为丙肝抗原病毒核心含病毒核酸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编码结构区分别编码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抵抗力较强,耐热,但对化学消毒剂敏感

病原学66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潜伏期:平均6-7周(2-26周)急性疾病(黄疸):轻度

(<20%)病死率:低慢性感染:60%-85%慢性肝炎:10%-70%硬化:<5%-20%慢性肝病死亡率:1%-5%年龄相关67慢性丙型肝炎

致疾病进展和恶化的因素

饮酒年龄>40岁合并HIV感染其它男性合并慢性乙肝感染68传染源

急性、慢性丙肝病人为主常见潜伏期6~9周传播途径

血、性接触为主,母婴、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较少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常发生HCV与HBV双重感染,丙肝高危人群:多次输血、静脉吸毒、性滥交等流行过程69地区分布

全球性,我国中度流行HCV基因型分布有地理差异,我国主要以1b、2a为主时间分布

散发,我国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人群分布

青壮年高发流行特征(WHO2010)70美国已知与HCV感染有关的暴露静脉注射吸毒输血、移植,而供体为感染者职业暴露于血液多为针头刺伤医源性(不安全注射)母亲为丙肝感染者的婴儿性伴为感染者多个性伴71静脉吸毒与丙肝的传播高效污染静脉吸毒的配套器具,不只是针头和针管问题出现后迅速升高3年后达30%5年后>50%比HIV更常见,为HIV的4倍72丙型肝炎的职业性传播经职业暴露传播的效率较低经丙肝阳性暴露源污染的针头刺伤,平均发病率为1.8%与针头的孔洞有关有因血溅入眼睛而传播的报道;一人因暴露于有破损的皮肤医务工作者中的患病率1-2%比一般人群中的成人低较乙肝感染低10倍73丙肝的性传播可发生,但是效率低长期稳定的性伴之间罕见性伴之间促进传播的因素未知(例如,病毒滴度)美国约15-20%的急性和慢性感染因此途径获得性生活是常见的行为巨大的长期蓄积池,创造了很多机会暴露于可能感染的性伴74丙肝的家庭日常接触传播罕见,但也存在可经皮肤/粘膜暴露于血家庭治疗所需器械受污染静脉内治疗、注射理论上可通过共用污染的个人用品(剃刀、牙刷)传播75其它可能的暴露没有或不足的证据支持下列暴露的危险性增加经鼻吸食可卡因、纹身、人体穿环、针刺疗法、服兵役在病例对照研究或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中未发现关联在特殊人群的横断面研究中得到不一致的结果暴露与感染之间的时间关联通常不明确生物学上言之有理,但未确定关联或因果关系76降低或消除感染丙肝的危险对献血者进行筛查对血制品进行病毒灭活提供降低危险的相关咨询与服务了解高危的吸毒和性行为史告知降低危险行为的信息,包括建议转诊接受其它医疗服务接种疫苗预防甲肝和/或乙肝安全注射与传染控制措施丙肝的预防控制77降低疾病发展与进一步传播的危险性确定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必要的检查掌握他们的感染状况通过查询历史、记录常规了解高危个体为丙肝阳性个体提供医学评价和管理咨询预防进一步的肝损害防止传播给他人MMWR1998;47(No.RR-19)丙肝的预防控制78丙肝暴露后的管理不推荐使用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药进行预防在针刺、割伤或粘膜暴露后检测暴露源的抗HCV如果暴露源的抗HCV阳性,则检测意外暴露者基线时和4-6个月后检测抗HCV和ALT为了便于早期诊断,在4-6周时检测HCVRNA用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确证所有抗HCV的检测结果建议感染者找专家咨询79不推荐进行常规丙肝病毒检测

(除非有明确的危险因素)

医疗、急诊和公共安全工作者孕妇与丙肝感染者有家庭日常生活接触者(非性接触)一般人群80常规丙肝检测的需求不确定危险因素/感染率低或不确定,危险性不确定接受器官移植者鼻内吸食可卡因或其它非静脉注射吸毒者有纹身、人体穿孔史危险因素明确,但感染率低有STD史或多个性伴侣长期稳定的性伴为丙肝感染者81慢性丙肝感染的医学评价和管理检查生化指标,评价慢性肝病的情况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根据目前的实践指南,确定可能的治疗方案40-50%采用抗病毒联合治疗有效(PEG干扰素、病毒唑)接种甲肝疫苗降低对肝的进一步损害限制或戒酒82丙肝咨询服务防止传播给他人直接暴露于血围产期暴露性暴露寻求支持83防止传播给他人不要献血、捐器官或其它组织或精子不要共用可能带血的物品个人用具(例如,剃刀、牙刷)家庭医疗(例如,针头)覆盖包裹皮肤上的伤口避免直接暴露于血丙肝咨询服务84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降低危险的咨询与教育停止吸毒和注射建议参加戒毒治疗如果继续注射吸毒不要反复使用或共用针管、针头或毒品准备器械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建议参加社区内降低危险的项目丙肝咨询服务丙肝咨询服务85母婴传播没有可用的暴露后预防不需要停止妊娠或哺乳如果乳头有创口/流血,可以考虑用奶瓶喂养不需要根据丙肝感染情况决定分娩方式对母亲为丙肝阳性的婴儿进行检测>15~18月龄可以考虑对妇女感染后分娩的所有孩子都进行检测对感染儿童的慢性肝病情况进行评估丙肝咨询服务丙肝咨询服务86有一个长期固定性伴的人性传播不需要改变性行为应该与性伴沟通性传播的危险性(低,但是仍然存在)对性伴单独进行咨询和检测可以向夫妇提供再保险一些夫妇可能决定使用屏障来降低有限的危险性丙肝咨询服务丙肝咨询服务87有高危性行为的人性传播有感染性传播疾病(例如,HIV、乙肝、淋病、衣原体等)的危险降低危险性限制性伴的数量使用橡胶安全套接种乙肝疫苗同性恋还应接种甲肝疫苗丙肝咨询服务丙肝咨询服务88其它传播丙肝不会经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或水、共用餐具或饮水杯、或不经意的接触传播。不要根据丙肝感染状况将个体排斥于工作单位、学校、运动场所、托儿所或其它机构。丙肝咨询服务丙肝咨询服务89丁型肝炎90HDV沙粒病毒科δ病毒属缺陷病毒(须HBV等嗜肝病毒辅助)单股负链环状RNA,G、C含量很高。病原学91联合感染(coinfection)严重的急性感染很少转为慢性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通常发展为慢性丁肝感染转为严重、慢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丁型肝炎:临床特征92传染源

急性、慢性丁肝病人(潜伏期3~7周)和HBV/HDV携带者为主传播途径

血、血制品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性接触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多次输血、静脉吸毒、同性恋等人群高危流行过程HBV/HDV联合感染重叠感染93经血暴露输血、静脉注射吸毒者经粘膜暴露性接触

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模式94地区分布

全球性,我国感染率较低时间分布

近年流行趋势变化我国一些地区HDV感染率增高人群分布

不发达地区,如南美北部亚马逊河流域发生过多次暴发流行流行特征95乙肝-丁肝联合感染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性治疗,预防乙肝感染乙肝-丁肝重叠感染开展教育,降低慢性乙肝感染者的危险行为

丁型肝炎:预防96戊型肝炎97戊型肝炎是HE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爆发或流行。孕妇的戊肝病死率高达25%。98HEV戊型肝炎病毒科戊型肝炎病毒属无囊膜单股正链RNA,有三个开放读码区病毒不稳定,易降解破坏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为非人灵长类动物病原学99

潜伏期:平均40天(15~60天)病死率:全人群,1%~3%

孕产妇,15%~25%疾病严重程度:随年龄逐渐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