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头北宋

苏轼九年级上第14课《诗三首:水调歌头》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欲把西湖比西子”他“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他“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他就是新课导入:走近苏轼:苏轼,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词牌子:

“水调歌头”词调来源于《水调》曲。

《水调》曲,为隋炀帝所制。到了唐代,《水调》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直到五代北宋,《水调》仍在传唱。《水调》,在唐代有大曲、小曲之分,又指音调名,即一部乐的总名(非一曲之专名)。

“水调歌头”,则是截取大曲《水调》的首章另倚新声而成。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1)【达旦】至早晨;到清晨(2)【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3)【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4)【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积累词语(5)【归去】回到天上去。(6)【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7)【不胜】胜:承担、承受。经受不住。(8)【何似】哪里比得上。积累词语(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积累词语(10)【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11)【但愿】但:只。只愿。(12)【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同一个美好的月光。(13)【何】几。积累词语全文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问题探究(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在小序中,苏轼为何会在“中秋”之夜,“大醉”?在《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何作用?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是,一年后,“持节”使者,仍未至,满腔的报国之情,只能郁结于心,借酒消愁。“兼怀子由”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是对弟弟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其次,为国事而忧,再牵挂亲人,也表现出苏轼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引他山之石,以攻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何作用?“问今是何世?”承接序言的“大醉”,带着满满的醉意,与明月交谈,映衬出内心的孤傲。带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引出后面的感慨。引他山之石,以攻玉!与自然身心交融,在寻求清净幽美的大自然中,摆脱尘忧俗虑。问题探究(二)

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我欲乘风归去”中,“归去”一词表现出苏轼有怎样的想法?问题探究(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恐”“寒”有何言外之意?

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就是不想卷入无谓的政治斗争。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问题探究(四)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就表示过,自己愿意做一个“闲人”。

苏轼身在密州,也想做出一些改变,想谋求仕途上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考虑到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最后决定不去参与,留在密州,继续过“人间”“闲人”的生活好。

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这样说,有根据吗?合作探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的是谁?有何特点?

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明月人的动作,连用三个动词,既描述月亮的运动轨迹,也侧面衬托出苏轼彻夜未眠。合作探究(二)使用拟人修辞的诗句还有哪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度进门送别》

内容上,以埋怨的语气,表达出对月圆的不满。

结构上,过度承上启下,点明上句“无眠”的原因,引出下文,对圆月的理解。

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句有何作用?合作探究(三)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作者所蕴含的哲理?合作探究(三)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悲到欢,从阴到晴,都是在发展,在变化。痛苦和快乐的东西都是相辅相成,在转化中才能够看到人生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有悲就有欢,月有晴就有阴,悲欢和晴阴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也是对所有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最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走进苏轼:课堂小结: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