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儒学_第1页
论汉代的儒学_第2页
论汉代的儒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汉代的儒学

该法令是中国古代最高官方文件级别的。它通常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在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资料。关于诏令这一名词的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诏,告也。”“发号也。”可见诏令具有昭告天下的职能。诏令在我国起源较早,据说在三皇五帝时就已经出现,《史记·夏本纪》记载过,当年大禹治水:“舜曰:‘嗟,然!’命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这里的“命”就是一种口头的诏令,虽然没有以文字形式体现,但其出自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因此也可以看做诏令的一种,只不过此时的诏令只是诏令的雏形,并不像后世诏令的具有严格的格式与用词规则。后来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机制的完备,诏令也开始逐渐完善,在夏商时期出现了诏、命、策、檄等形式的诏令,在春秋战国时期诏令进一步发展,最终在秦代,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的建立,诏令开始规范化,秦始皇“命为‘制’,令为‘诏’”诏令的名称正式确立了下来。到了汉代,诏令的形制进一步发展成熟,并与两汉儒学发展的背景相融合,形成了两汉独有的特色。在汉代建立之初,由于最高统治者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所受教育有限,因此他所发布的诏令用词大多较为质朴,很少引用典故,更不讲究对仗之美,直奔主题带有一种原始之美。例如《汉书》中记载的,刘邦发布的求贤诏令,先是开宗明义指出以前贤明的君主都是由于有人才的辅佐才得以建功立业,指出现在自己凭借上天的庇佑,贤才的辅佐,平定拥有了天下,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现在想要子孙万代江山稳固。然后就直奔主题,邀请人才出山“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随后许之以富贵“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简明扼要,既不讲究对仗,也不引经据典,是汉高祖时期诏令的特色。这种情况到了文景时期,诏令用词过于直白的现象有所改变,虽然此时诏令的用词仍然较为质朴,但已经开始通过使用对偶、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感情表达的力度,使得诏令更具美感和可读性。但由于此时,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欢迎,因此此时的诏令的儒学元素微乎其微。至汉武帝时期,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反对黄老之术的清净无为思想,喜好儒学。认为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在思想上进行统一。因此接受了董仲舒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启用儒生入朝为官,设立五经博士等职位,大力宣传儒家思想,使儒学迎来了大发展。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这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儒家思想与封建王权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这一点就充分地反映在汉武帝一朝的诏令上,儒家经典开始更多被引入诏令的用词之中,这些诏令包括政治改革与休养民生等方面,体现了汉武帝利用儒家思想实现其自身统治需求的实用主义思想。汉武帝在位期间的诏令共引用了《易经》《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共5次,开两汉诏令引用儒家经典之先河。汉昭帝时期儒学有一定发展,但由于其幼年即位且在位时间较短,政策又主要在于与民休养,因此这一时期儒学的诏令的影响有限。但到了汉宣帝时期,宣帝由于其早年的特殊经历,内行刑法、外饰儒术对儒家思想极为推崇,不仅主持了著名的石渠阁会议,还广招诸儒生宣讲五经异同,大大推动了汉代以经治国的进程。因此他所发布的诏令中七次引用儒家经典,这样使得诏令更具有权威性,意图达到德化万民之功效,体现了宣帝与武帝相同的对待儒家思想的实用主义,同时充分体现了儒学发展对诏令的影响。此后元、成、平、哀帝四朝,此时的儒学经过百年的推崇,在社会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体现在诏令上就是诏令中越来越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引用,且更加注重语言的优美别致。及至王莽专权,特别是新莽政权建立后,由于当时儒学不断发展和王莽本人对儒学的极度推崇,不仅在各项政策上极度推行儒家思想和复古政策,在诏令上也对儒家经典大肆引用,几乎凡下诏必引经据典,充分体现了儒学为政治服务,与政治结合的现象。同时王莽时期还大量的制造和利用符瑞,也为之后东汉时期经学的谶纬化和迷信化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西汉时期伴随着儒学逐渐与王权紧密结合的过程,诏令也从汉初的朴实无华,用词简洁,逐渐发展出引经据典、重视对仗、用词典雅的特点,并且伴随着儒学的发展,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也逐渐增多,这充分体现了儒学发展对诏令的影响。到了东汉时期,建立者光武帝刘秀乃是士人出身,早年就对儒学十分热爱,还有着身为太学生的经历,对儒学有着一定的了解,《后汉书》称其“爱好经术”。因此,在光武帝称帝之后,除了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宽刑薄赋、与民休养的政策,对儒学也是十分的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扬,体现在诏令上就是对儒家经典的大量引用,同时由于光武帝推行与民休养的政策,与儒家思想的仁政不谋而合,因此光武帝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多与推行宽刑养民政策相关,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中记载的:“三月乙未,大赦天下,诏曰:‘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孔子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便引用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语句,用以加强宽刑养民政策的说服力,表现了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以及其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实用主义。随后的明帝、章帝都继承了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儒学思想也进一步发展,明帝与其父光武帝一样,都从幼年起就爱好儒术,史书记载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了《春秋》,有着极深的儒学功底,明帝在即位后奉行父亲光武帝时期的政策,政治上与民休养任用循吏,思想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使儒学在其在位期间地位进一步上升,广泛传播。因此,明帝时期的诏令也大量引用儒家经典,在其所发布的27条诏令中有9条引用了儒家经典,并且所引内容广泛包括了《尚书》《诗经》《论语》等多部儒家经典。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到了章帝时期达到极致,章帝在位期间主持召开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大大巩固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标志着汉代经学治国原则的最终确立。同时也推动了儒学的谶纬化,是使得儒家思想进一步走向神学化,为日后儒学衰落埋下隐患。章帝在位不足十三年,而他在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却高达到31次,所引用儒家经典包括《尚书》《诗经》《论语》《易经》等多部儒家经典,为两汉诏令引用儒家经典之最。可见章帝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在诏令中几乎达到了言必称经典的程度,有时候甚至在同一条诏令中引用数种不同的儒家经典,这与当时儒学地位达到顶峰的情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诏令中儒家经典的引用与儒学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到了章帝之后,继任的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且享国时间不长,因此,所发布诏令数量本就有限,更由于此时的经学走向谶纬化、迷信化,儒学在汉代经历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端到章帝白虎观会议最终确立经学治国极盛,最终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衰落。而这种衰落也充分体现在当时的诏令上,从章帝之后即位皇帝们的诏令中引用儒家经典的情况虽然有所反复,但总体来看其对经典引用的次数是呈大幅减少趋势的。到了桓帝灵帝时期,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更是趋近于零,与此时天下将乱,玄学思想兴起,儒学统治地位渐将不保的局面正相呼应。就东汉一朝来讲,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经历了从逐渐增多到引用达到极致,再到逐渐减少乃至趋近于零的弧线过程,与当时儒家思想从光武帝的推崇到章帝时期的经学治国最终确立,再到章帝之后儒学谶纬化,逐渐衰落走下神坛的过程恰恰相合。印证了两汉诏令经典引用与两汉儒学发展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诏令,作为由最高统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