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儿童与游戏的文化性
儿童作为人的存在与游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儿童游戏不能理解儿童游戏和游戏之间的简单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是一种反映人类文化记录的存在。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具有意识和价值的文化模式。儿童是独特的文化群体,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生活样态,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化韵味。儿童“游戏的原因来自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发展”的观点便是考量文化和文化生态后的一种判断,它们都是受到文化的催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之影响的结果。因此,“作为一类行为总称的游戏,主要应当揭示它的文化含义。”一、“属人的”与“人为的”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包含着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给定的和自在的行为规范体系、生活样法等“属人的”和“人为的”本质特征。(一)儿童原生的文化感染儿童既受个体内在遗传获得性文化的无意识影响,也受外部的文化熏陶,既有儿童原生态的生物本能的自然流露,也有后天的社会文化的自觉渗入。因此,儿童是一个集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于一体的多种文化融合体。1.儿童的文化存在性人不仅以其文化性存在着,而且人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人不仅产生于文化而且也创造着文化。德国著名哲学人类学家M·兰德曼(MichaelLandmann)认为,人是文化的生物,因为人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文化哲学认为,文化的人本规定性是文化最本质的规定性,而人的文化规定性是人最为本质的规定性,儿童的文化存在性正说明其所具有的文化本质之属性。人“性本文化”的观点使我们从文化哲学视角去理解人的本质,理解作为人的儿童。儿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的表达。在文化的生存中,儿童成为一个开放的、具有更大发展空间的人。2.滥蚤期的文化存在性儿童的文化以游戏形式出现,从发轫之日起就在游戏中展开,通过游戏形式,儿童表达出它对生活与世界的解释。这并非意味着游戏转变成了文化,而是文化在滥觞期就具有游戏性质并以游戏形态展开。儿童是游戏之人意指儿童的文化存在性表现为游戏性。每个儿童都热爱游戏,游戏是其工作和生活形式;儿童生活在游戏中,儿童生活就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游戏构成;儿童不仅参与着游戏,也创造着游戏;理解儿童就是要理解儿童的游戏,理解游戏的文化内涵;儿童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他自己,我们也才能看到儿童自己,找到真正的儿童和儿童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不仅是一种儿童娱乐方式,更是儿童的一种文化形态。(二)人类“最大的文化”是“劳动”文化,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一个本性游戏不仅是一种儿童的娱乐方式,成人的闲暇文化,而且是整个人类共有的本性,是人类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各种文化的“母体”。1.文化普遍性原则。在游戏首先,“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是‘游戏本身’在游戏,不是人在游戏”的言论足以确证游戏本身的文化属性,它具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即不管人们是否游戏,游戏本身就存在着。因此,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中,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其次,游戏与文化的关系也说明游戏的文化性。赫伊津哈认为,游戏先于文化,游戏创造了文化、发展了文化。2.作为文化生活的纽带游戏本身的文化存在性和文化属性诠释了游戏与文化的双向构建历程,游戏既是文化的一个原因,又是文化的一种影响。游戏不仅有自身的文化性,也表征着文化,它是特定文化的表现,是儿童文化学习和传承的一个重要背景和途径,也是其发展的指示器和反应器。首先,游戏是儿童文化外在表现的媒介与中介。儿童藉此表达语言,主宰、控制自己的身体,熟练心智,儿童也通过游戏与他人及环境建立关系,更藉此抒发个人的情绪,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正如鲍布·哈格斯(BobHughes)所言,童年是一段要穿过陌生境地的旅途,儿童是这段旅途中的游客,而游戏是他们进行探索发现的工具,是其同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其次,游戏在游戏材料和内容上表征着文化。从游戏材料看,玩具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它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智慧、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其所传达的审美意蕴和价值观潜在地影响着儿童,对儿童了解本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具有独特价值。游戏内容来源于儿童文化生活,游戏的主题确立、情节设想、道具安排、角色扮演等都无不含有文化的因素,都是一个个文化因子连接而成的文化链条。正如居迪斯(JudithE.Kieff)等人所言,儿童游戏反映并影响其所生活的文化背景,并受文化背景的影响。3.游戏中的环境:身体文化与生态性灵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自然成长的力量,灵性的保持需要后天文化的良性熏陶。因此,儿童应该过一种有灵性的文化生活。这种生活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生活,是儿童的人格内涵与精神风貌之追求;有灵性的文化生活游戏体现了儿童的一种精神文化之体验,因为游戏来源于儿童生活,反映并影响儿童文化。游戏使儿童的身体文化超越了纯粹的肉身文化。身体文化是“普遍地陶冶人们身体和精神的社会体系”。游戏使儿童保持着游戏性状态。游戏是儿童心灵生活的戏剧模式,给各种具体的紧张情绪情感提供发泄的机会。例如,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为儿童提供了丰富而积极的游戏性体验,包括自我主张、审美意识、宣泄焦虑与不安、控制规则等,它陶冶着儿童的性情,发展着儿童的文化。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徜徉着自己的梦想,表达着自己的意愿,分享着自己的成果,展现出一幅灵性的情感画面。游戏使儿童的社会性文化更具生态性。儿童在游戏中除了有现实游戏伙伴关系外,还有通过扮演在游戏内部所结成的虚拟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成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开展社会交往的背景,为儿童的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空间。游戏中,儿童在达成自身职责、言行与身份,扮演角色的协调一致的尝试中,努力克服着自我中心,学会理解他人,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也得到最初的启蒙,使其社会性的发展更加具有弹性变化。二、儿童游戏:适应和生产文化(一)个体文化适应过程文化适应就是文化化,即“濡化”。儿童“文化化”过程既包括文化对个体的同化,也包括个体模仿动作、学习文化、形成特定的社会生活能力的文化适应过程。海伦·斯瓦茨门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适应行为,而这种行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准确解释。1.规则的适应性用于游戏适应游戏规则就是遵守规则。一个人要成为游戏者,必须服从和遵守游戏的规则。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2.抽象交流的形态儿童与游戏皆属文化存在且具有文化性,因而儿童游戏实质是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游戏而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贝特森(Bateson)认为,在人类信息交流系统中存在意义明了的直接交流和意义隐含的抽象交流两种交流形态。人们的交际活动含有丰富的深层含义,交际双方只有理解了交际活动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3.“获得性文化资本”的引入游戏中的“元交际”要求儿童之间的相互理解,但这需要一定文化的积淀和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才能实现。文化的积淀就是文化资本的习得与累积过程。婴儿从出生起就已承载着人类在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中积淀的一大笔文化遗产,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这种“获得性文化资本”又叫先赋性文化资本,它能给儿童带来发展的动力,提供给儿童后致性文化资本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与可能。在此基础上,儿童通过后天努力,可不断获得“后致性文化资本”。布尔迪厄认为,儿童的文化资本更多趋向于一种具体状态,表现为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二)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适应文化哲学认为,人具有文化的自发性、自在性和自觉性,而人的文化自觉性实质就是一种文化生成与创造。人的文化性实质就是一种文化适应,适应人类历史积淀下来的经验常识、行为规则、道德戒律、习俗习惯等,即所谓的传统文化;而人的文化自觉性是指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1.儿童游戏的存在基础:创造性一种文化就是该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整套的生存式样,是一种共享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等,核心是价值观念。儿童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语言系统以及所显露出的价值观念等都是儿童主动参与的理解与建构。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孩子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进行游戏的原动力。自由的想像使儿童在游戏中象征性地实现了主宰自我命运的潜在渴望。游戏使儿童把来自现实生命体验中的种种压迫感、紧张感得以释放。在儿童自由想像的世界里,动物、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说话与交流,一切都泛灵!想像中的玩伴都是自己的朋友,都是自己的搭档,彼此合作,相互分享,在无尽的遐思与畅想中构建着自己想像中的世界。儿童游戏充溢着、奔涌着、释放着一种自由自在、无比轻松与愉悦的精神状态,儿童也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享受着自由、追求着自由。创造性活动使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转换象征性地获得了对存在命运的自我把握,表达了儿童渴望自己生活的诉求与守望。创造性是儿童作为文化性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儿童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即儿童透过游戏来创造游戏。儿童是自愿、主动、积极、开放、轻松、愉快地进入和从事游戏的,并在游戏中倾注了全部的力量与智慧、情感与灵感,他们总是充满创意地进行着游戏,也常常为自己的“创造”而领略到莫大的游戏性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儿童游戏超越了生存领域,是一种创造与再创造的文化活动。2.在游戏中表现身体美学游戏现象随着人类的文化进步而升华。18世纪由美育之父席勒提出了游戏之美的观点,他认为,美是感觉的冲动和形式的冲动的共同对象,亦即“游戏的冲动”。游戏除了显示体育层面的重要文化属性——强身健体外,还内涵了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游戏之美。席勒认为,只有当个体在审美状态中把世界放到自己以外去观照的时候,他才会主动地去感受世界、适应世界和创造世界。游戏中,儿童的身体得到解放,独特个性得到释放,儿童的“镜像身体”和“沟通性身体”使儿童具有一种身体的文化美,儿童身体有多样性格。20世纪的思想家杜威、维特根斯坦、福柯等人都在强调身体知觉的主动作用的同时,也强调身体需要鲜活的身体经验。儿童的身体有内在感受,需要美的营养。儿童游戏也充满了意境美。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指情与景高度融汇后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情调。儿童在游戏空间里思绪徜徉,把情思融进物象、境像,借助跨越时空之想像,尽情表达情感,自由大胆创造。因此,这种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于一体的游戏可以使儿童得到各种美的体验,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三、儿童游戏在游戏活动中的意义具有激发作用儿童在文化化的过程中学习、模仿和受教,从生物人到文化人的每一个驿站都是文化积淀、文化补充与文化创造的过程。儿童的文化存在性也演绎出“人之为人”的思想性、情感性、能动性、超越性等多样综合的特性。文化哲学认为,人不仅生存于文化之中,创造着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更是表现为文化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文化使人的生命得以超越,是人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游戏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即一种超越了生存领域的文化活动,超越了纯粹物理时间的流逝,它是世界意义的展开,终极意义上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仅是获得了自我愿望的满足,性情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独特的游戏空间,创设着许多奇妙的幻想。儿童在游戏中倾注了全部力量和智慧,他们的游戏总是充满了创意。儿童通过自由创造,将已有文化体验及表达方式不断地创设出新的游戏情景,又在游戏中学习新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实践已有的文化内涵。在假想中对游戏情节、角色扮演、替代物的使用等赋予象征意义,创造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成具有儿童特性的文化。因此,儿童游戏的意义已从“是一种玩耍娱乐的活动形式”上升到对游戏趣味、游戏意境的体味,进而发展到对人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的体认。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对游戏境界的超越之感!总之,儿童是文化的存在,儿童文化充满游戏性,儿童游戏是儿童文化的表征与创造,是儿童超越自我生存领域的文化活动,表达了儿童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儿童文化,尊重儿童游戏,给予儿童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之间保持生态平衡和文化的沟通。剥夺儿童游戏就是剥夺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律谈判(并购重组)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强振加速度仪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社保代缴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饲料级磷酸盐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知识多选题考试题库(140题)【答案】
- 2025年宣汉县考调教师考试试题【答案】
- 项目管理制度10篇
- 消防知识竞赛题库资料
- 消防员考试:初级技能消防控制室监控考试题库(题库版)
- 湘艺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毁林毁草违规行为集中整治实施方案
- 日本2025年食品过敏原培训
- 中新天津生态城教育系统招聘教职人员笔试真题2024
- GB/T 45817-2025消费品质量分级陶瓷砖
- 无菌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GB/T 25760-2010滚动轴承滚针和推力球组合轴承外形尺寸
- 特劳特-定位课件
- 口腔工艺管理基教学课件
- 真石漆施工外墙涂料工艺方案课件
- 2022年泰州兴化市教师进城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