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妇女地位演变史_第1页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妇女地位演变史_第2页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妇女地位演变史_第3页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妇女地位演变史_第4页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妇女地位演变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妇女地位演变史

一、问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最近,中国网络平台上关于婚姻和儿童“姓氏权利”的发表引起了争议。讨论的重点是“姓权”是什么属于女人,以及为什么属于女人。对于这两个问题,本文认为,基于我国法律体系的现状,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却具有十分强烈的学术意义,尤其适合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女性主义学者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可由此介入有关妇女地位演变史的研究。所谓“冠姓权”,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将自己的姓氏冠之于伴侣的名前并取代其原来的姓氏(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冠夫姓’)的权利,或者将自己的姓氏冠之于自己子女的权利”。根据颁布于1950年的新中国首部《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夫妻在婚后均有保留自己原有姓名的权利,而且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女性婚后已经极少出现“冠夫姓”的情况,因此,“冠姓权”在我国,主要是指夫妻一方对其子女冠之以自己姓氏的权利。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子女的姓氏可以随夫妻任一方的姓氏,这就意味着,在法律的层面上,子女姓氏的选择在本质上不存在强制性的规定,父母可以不受约束地为其子女选择夫妻任意一方的姓氏。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国外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我国女性追求性别平等以及改造现有父权制度的欲望愈发强烈,这些强烈的欲望具体映射到家庭生活之中,逐渐表现为针对子女“冠姓权”而展开的争夺。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夫妻任意一方实现针对其子女的“冠姓权”,都将不会对其子女所享有或承担的诸如继承、抚养、赡养等一切民事权利和义务造成任何影响,质言之,基于我国法律体系之下的“冠姓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不具有实体权利意义。然而,从历史上看,“冠姓权”的背后蕴藏着一系列展示妇女地位演变过程的重大历史性标志,同时,“冠姓权”也是可用以标志女性受压迫现状的最佳具象,而这些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的女性主义学者所应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冠姓权”问题具有十分强烈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拟以“冠姓权”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背景作为切入点,从远古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出发,揭示因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所导致的母系社会的崩溃与父系社会的崛起,以及男性在取得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以后,粗暴压迫、剥削女性,并夺取原本世代归属于女性的“冠姓权”的全过程。其次,本文将从马克思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尝试描绘出妇女地位演变史的全脉络,以“社会形态”理论对比分析导致女性地位变化的结构性基础及根源性原因,并解释“冠姓权”在其中充当的意义。最后,本文将总结分析结果,并由此提出有助于改善妇女地位的建议。二、“冠姓权利”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本文拟分三个阶段针对“冠姓权”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背景展开陈述,其中包括母系氏族社会早期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和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等。(一).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的程序身份旧石器中期至晚期,通常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的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或者由于自然选择而被迫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危害性,从而导致人类社会中以族内群婚为标志的“血缘家族制”的婚姻制度逐渐被以族外群婚为标志的“普那路亚制”(或称“伙婚制”)的婚姻制度所取代,而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任何氏族组织都发源于“普那路亚制”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主要靠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其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主要负责采集,而捕鱼则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由男女配合进行由于同一母系氏族内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而且生活的地域十分集中,生活的环境也十分相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导致氏族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而最早的宗教信仰便是图腾。早期的图腾主要由生物或无机物组成,例如:狼、虎、果、木、山、河等等,而人类的姓氏最早便起源于图腾。以我国为例,苟姓或敬姓源于狗图腾;佘姓或已姓源于蛇图腾;彭姓源于鼓图腾;姚姓源于桃图腾等等(二)社会大分工前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出了农业和畜牧业。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便是源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大分工的前期,女性仍在社会生产方面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历史上的农业以及畜牧业最初也是由女性所发现,并由女性所全权掌控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在婚姻制度方面,“对偶婚制”开始逐渐取代“普那路亚制”,而氏族组织是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阶段一直持续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此期间,虽然男女之间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比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地位,因此,“冠姓权”仍主要由女性所把控。(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及“冠姓制”的出现正如前面所提及的,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的原因系男性逐渐掌握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父系氏族社会最终完全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过程及关键节点,可以分三个关键词进行论述,即“私有制”“奴隶制”及“父权家长制”。当人类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以后,轮式制陶、织布机以及金属器具等的发明和推广,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生产力,使得手工业逐渐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剥离开来,并最终形成独立的生产模式,而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此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大量生产剩余产品的客观条件,加之手工业的分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共同推动了物品交换行为的普及并由此催生出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而物品的交换又将进一步要求针对财产的归属问题进行确认,即对财产私有制进行确立。当剩余产品及私有制同时在社会占据主流地位时,将加速推动人类历史上首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值得注意的是,奴隶制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期,然而,直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以后,它才从零散现象发展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组成部分在“父权家长制”的统治下,女性沦为了男性的附庸和私有财产,而“一夫一妻制”的诞生更是进一步将原本世代归属于女性且由女性全权把控的赋予子女后代以母系氏族成员身份标识的权利,即“冠姓权”,被男性所彻底占有。“冠姓权”作为“母权制”的失败以及女性在“父权家长制”下所受压迫的具象化,虽然远古的“家长制”早已经被现代的“家庭制”所取代,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私有财产的进一步向男性靠拢,“父权制”不仅没有随之消亡,反而变得更为稳固了,而且外延也变得更为广阔了。例如,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我国大陆地区以及现在的许多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女性婚后依照习惯甚至依照法律,应当以丈夫的姓氏代替自己原有的姓氏,即“冠夫姓”。三、制度性工具的缺失在“冠姓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分别对应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诞生、发展及衰亡的三个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同时也对应着妇女地位的演变历史,而推动母系氏族社会及妇女地位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以及财产私有制不断确立的背景下,原本由女性所占据的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被男性所取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私有制的确立是导致母系氏族社会衰亡的客观因素,但与此同时,妇女地位的演变还需要借助于一套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制度性工具才能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其他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相比,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前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女性所受的压迫并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层面上,而且还大量地体现在社会生产之外的婚姻家庭制度层面上———在“父系家长制”的统治下,女性所从事的家务劳动从未被赋予交换价值,而被无偿地征用了。女性也正是在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迫的冲击下,导致她们的地位被迫发生变化,并最终引发“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一)形态基础:阶级制度的生成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认为,最初的社会形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其标志,在该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仅能在狭窄和孤立的地点发展;当社会进入第二大形态后,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其标志,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体系得以建立阶级制度的产生依赖于两个基础性要件:其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二是财产私有制。奴隶制作为人类历史上首个阶级制度,它同样依赖于两个前提:其一,在微观层面上,奴隶主针对奴隶所施行的剥削,需要同时满足“奴隶劳动所需的工具和对象”以及“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等两个条件;其二,在宏观层面上,则需要同时满足“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以及“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等两个条件(二)第三,“共产制”逐渐进入过渡时期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当农业和畜牧业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并由此而引发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进入繁荣期,但与此同时,父系氏族社会亦在此阶段出现了萌芽。父系氏族社会的萌芽最早表现在社会生产领域,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以后,原本的狩猎、采集、捕鱼等攫取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已经明显落后于农业和畜牧业,因而前者开始逐渐被后者所取代。而在农业和畜牧业取代原始生产方式的过程中,男性由于种种原因开始逐渐在社会生产领域占据主导的地位,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女性则开始被逐渐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而且被迫限定于从事家庭劳动。与此同时,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阶段也出现了私有制的萌芽。由于农业及畜牧业的普及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类已经开始具备生产剩余产品的能力,而对于剩余产品的归属及处置问题的思考以及基于新的社会分工形态下共同生产不再具备优势的现状,将共同引发“原始共产制”的动摇并推动财产私有制的诞生。而私有制的诞生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支持阶级制度产生的两大基础性要件,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均已得到了满足,因此,便会同时催生阶级制度的萌芽。本文认为,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阶段属于由最初的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转变的过渡时期。尽管在该阶段,同时出现了私有制及阶级制度的萌芽,然而,在社会组织形态方面仍以氏族为主,这就意味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较之早期阶段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仍不足以保证人类个体摆脱对原有氏族的依赖而独立生存,即未能脱离“人的依赖关系”进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社会形态,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即过渡的社会形态。因此,在此阶段,“共产制”仍然占据着社会财产分配形式的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负责家庭劳动的女性与负责社会劳动的男性仍然平等地贡献着劳动成果,彼此之间在氏族社会中的地位没有根本的变化,妇女仍然享有平等、自由的地位。虽然在此阶段,婚姻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本质上是基于氏族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现状而作出的合理的修正,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母系氏族社会“共产制”婚姻的特质。故而,作为体现女性的氏族地位的标志的“冠姓权”仍然掌握在妇女的手中。(三)贫困与剥削的不平等导致妇女地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重大转折的标志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以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分离为其标志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能够大规模地生产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而交换行为的普及又进一步地推动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由此导致母系氏族社会从此失去作为其经济性基础的“母系共产制”的支持。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及私有制全面普及的共同作用下,贫富悬殊的现象进一步加剧,最终将导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全面确立。奴隶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制度,它的出现不仅让奴隶主获得了剥削奴隶劳动价值的权利,同时也让男性获得了剥削女性劳动价值的权利。而基于奴隶制而确立的“父权家长制”推翻“母权共产制”的过程,便是男性剥削女性劳动价值的具体表现。在“父权家长制”下,不仅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空间被进一步地压缩,而且她们所贡献的家庭劳动的价值也被粗暴地、完全地排除在价值评价体系之外,从而导致“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妇女的家庭劳动被排除在价值评价之外的情况相较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显然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而且是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故意而为之的。当社会生产力以及财产私有制不断地发展,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基于将自己的产品变换成生活资料的需求而逐渐构成相互的和全面依赖的社会联系,而这种社会联系具体将表现在那些可以使得“每个个人的活动或产品对他来说才成为活动或产品”四、完善妇女地位的建议综合而言,妇女地位在母系氏族社会由生向亡、由盛至衰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非常适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和讨论。当人类社会处于实行“原始共产制”的最初社会形态时,妇女享有平等且自由的地位,加之当时的社会承认妇女所参与的社会生产以外的家庭劳动的价值,因而妇女甚至享有他人的尊敬;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私有制并由此而进入第二大社会形态之后,奴隶制的确立引发了“父权家长制”的出现,并由此使得女性同时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最终被迫沦为男性的附庸。因此,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妇女地位演变史的研究工作,其核心内容就在于辨明私有制和“父权家长制”针对妇女所实施的压迫。与此同时,“冠姓权”在妇女地位演变的过程中也蕴含着重大的意义。当妇女享有平等、自由,乃至受人尊重的地位时,归属于女性的“冠姓权”是用以象征女性崇高地位的标志;而当妇女受到男性的独裁,从而沦为了男性的附庸、奴隶和剥削对象时,被男性剥夺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