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罗图应身观音》中的梁学与志公形象
南宋画家周济昌和林廷玉在十多年内创作了500幅罗汉画。这是宋代唯一以500幅罗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总共100幅,每幅就5幅。南宋淳熙五年(1178),《五百罗汉图》由惠安院僧义绍劝募,多名供养人发心出资绘制,供于明州(宁波)鄞县惠安院,后传入日本,辗转多座寺庙,被丰臣秀吉存于京都大德寺。早年有六幅图像遗失,遗失的图像由狩野德应于宽永十五年(1638)补作。十二幅于明治初年(约1866年后)到达美国,其中十幅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五百罗汉图·应身观音》(简称《应身观音》,下同)为此十幅之一(图1),另两幅现藏于弗利尔美术馆,大德寺留有八十二幅。少部分画幅书写有非常珍贵的金泥题记,题记含有此图创作的年代、地点、作者姓名等重要信息。《五百罗汉图》题材内容丰富,构图巧妙,寓意深刻。遗憾的是,目前暂不知周、林二位画家及僧人义绍的生卒年月、籍贯及生平事迹。一、史浩的水陆庙会《应身观音》主尊图像是一尊倚坐罗汉正化现出十一面观音的形象。学界一致认为其再现了南朝梁时宝志和尚(简称“志公”,下同)以手剺面变十一面(或十二面)观音的典故。于君方指出图像前景手握画笔的人物是张僧繇,但并未说明手握画纸的人物身份日本学者井手诚之辅认为,周、林所作《五百罗汉图》与水陆法会有关,是明州地区举行水陆法会的挂轴画,并推测《应身观音》中与志公相对,手持香炉的人物是南宋宰相史浩,由此将《应身观音》命名为“史浩画幅”。他认为虽在捐赠文和其它画面中不见史浩或志公姓名,但梁武帝在志公的帮助下创建了水陆法会,第一场水陆法会于天监四年(505)在金山寺创办,而至南宋时,史浩钦羡金山寺水陆法会之盛况,于是在宁波东钱湖创月波寺,大兴水陆,故将二者置于同框合理其一,《应身观音》中,与志公相对的站立人物,手持香炉,衣着奇特,身穿袈裟,头戴高冠,脚蹬翘头履。史浩身为南宋宰相,显然不会以这样特殊的形象出现于画面。其二,尽管史浩创建月波寺及兴办水陆的年代与周、林画《五百罗汉图》的年代重合,但二者关联不大。据宋志磐于1260年编撰的《佛祖统纪》载,史浩曾路过金山寺,钦慕其水陆道场之盛,为报天地君亲(主要指抗金的皇家贵族或士大夫)之举,于淳熙五年(1178)施田百亩在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史浩亲制疏辞刻于月波寺石殿壁,撰写总集仪文并刊行于寺。百年后距月波寺一里处有一寺名“尊教”,寺院师徒率族人三千施舍财物置办田地,效仿月波寺设四时水陆法会。尊教寺中有人认为史浩专为贵族士大夫建水陆法会,虽然值得称赞,但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于是,众人挽求志磐编写《新仪》六卷,推广水陆法会,刊刻仪轨,依据准确名位绘制水陆画像二十六轴其三,井手氏认为《五百罗汉图》是用于水陆法会的挂轴画,原因之一是画面中出现布施饿鬼的罗汉形象。本文认为,早在北宋,吴僧法能画长卷《五百罗汉图》,秦观为之作《五百罗汉图记》,记文中就已提及“饭饿鬼者四人”《径山罗汉记》载,正隆五年(1160)内臣董仲永请赵伯驹为径山寺住持宗杲禅师画《五百罗汉图》百幅:“轴舄五身,百轴而足……画既成,湛然又各制髹涂盖钵,匕筋瓶炉,周以食案,佐以桶洒并茶具锅釜之属,悉备于用,俾涉弥久亦供圣位。”《应身观音》中,与志公相对的站立人物既然不是史浩,那么他的身份是谁呢?下文拟对《应身观音》中的主要人物身份做些具体辨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图像隐含的观念等问题。二、“分配”型人物身份《应身观音》由前景、中景、后景三部分构成。中景有六人:应身观音一人(人物A,下同);双手向上、向下合十罗汉各二人;执香炉者一人(人物B,下同)。前景有四人:童子一人;黄衣者一人(人物C,下同);褐衣者一人(人物D,下同);缁衣僧一人。后景描绘假山、竹林等背景(图2)。针对人物A,符永利在于君方的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身份辨析,并判断其为志公宋代文人士大夫于便冠之中,多戴道冠褐衣人物D左袖下细部画一蓝底红头“翘头履”,此履为人物B脚蹬之鞋(图4)。“翘头履”之称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发展,出现笏头履、高墙履、重台履等多种类型。新疆阿斯塔纳27号墓出土的唐代翘头蓝绢鞋(图5)的造型与《应身观音》图中翘头履的造型一致,应属“重台履”一类画面中,人物B肤色白皙,手执香炉、身着袈裟、头戴皂高冠、脚蹬翘头履,有发、有髯,正对志公;与图像右侧肤色黝黑、双手合十、身着袈裟、无冠、脚蹬黑色低帮浅鞋,无发无髯、面朝志公的罗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披衲顶冠靸履”人物身份的特殊。《佛祖统纪》记载了南朝梁时傅大士拜见梁武帝的场景:“大士一日披衲顶冠靸履见上。上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以手指履;是俗耶?以手指纳衣。”行走的蓬头童子身着圆领蓝衫,双手端一盘状物(似砚台),膝盖以下被云气遮挡,回首望向身后。人物C面向童子,神态威严,右手食指、中指并拢且指向画面中心志公化现的应身观音,左手执画端于腹前,纸上画一尚未完稿的僧人头像(图7)。人物D右手转腕提笔,左手拇指轻扣腰间丝绦带结,面向人物C并与其交谈,神色谦恭。笔者认为人物C较人物D有更高地位。以下针对人物C、D的身服、足服、首服、腰带,进行具体分析,以佐证此论。身服:唐武德初下令,赤黄色不得为士庶所用。《旧唐书·舆服志》载:“天子讌服,亦曰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圆领大袖袍衫、皂纱折上巾(幞头)是宋朝天子与百官通用服饰。隋至盛唐时,男子袍衫受胡服影响,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下摆处设有缘边。衣长至膝下或及足。宋朝服饰大体沿袭隋唐旧制:“(宋)公服……其制,曲领(圆领)大袖……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足服:宋初,朝会时用靴,政和年间改靴用履。孝宗乾道七年(1171)复改履用靴,但靴制大体参用履制,以黑革为之,只是加了鞋靿。足服用絇(履上饰也)、繶(饰底也)、纯(缘也)、綦(履带也)作为四饰以区分官阶,并随服色用之,以仿古随裳色之意。奉圣旨,文武官大夫以上四饰,朝请、武功郎以下减去一繶,并称履;从义、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减去二繶、纯,并称履首服:折上巾又名幞头,作为宋人首服应用广泛。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腰带:人物C腰带被遮挡,故带型无考。人物C、D腰垂青、黑色丝带,末端皆留长穗与袍底齐平。人物D因丝带于腰部系结而末端留穗故可判断为丝绦。对比《五百罗汉图·劝进五百罗汉》(表1),其左下二人物皆腰配黑色丝绦且脚蹬无饰明黄色靴,故画家可能用宋代服饰描绘古代人物,即刻意用青、黑丝绦区分人物C、D,又用“皂文靴”表现人物C的皇帝身份。这种“以今人衣饰描绘古人形象”的绘画表现在宋之前的美术史中屡见不鲜。比如,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侧上部《张骞出使西域图》就将西汉使臣描绘为身着圆领袍的唐代人物。由此推知,图像描述了这样的典故:梁武帝诏张僧繇绘志公像,志公剺面现十一面(十二面)观音相,张僧繇竟不能写三、“佛教一体”的思想源流《应身观音》描绘了傅大士的形象,然而在以往的佛教美术中暂未发现志公与傅大士的组合形式,且傅大士不应出现在梁武帝诏张僧繇绘志公像的故事中,因傅大士入朝见梁武帝时志公已圆寂。宋本觉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载,梁武帝萧衍于永平元年(508)诏张僧繇绘志公像。宋普济撰《五灯会元》载,傅大士于齐建武四年(497)丁丑五月八日出生其一,体现了宋代流行的“三教合一”观念。《应身观音》中,傅大士“披衲顶冠靸履”之相代表他对儒释道三教的融会,说明入宋以后,儒释道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相互渗透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广泛、有机的融合。“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宋朝得以发展有赖于统治者和佛教教内人士的共同提倡。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来看,历史上任何时期文化思潮的产生,都仰仗于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周、林创作《五百罗汉图》时值孝宗淳熙年间。南宋孝宗是宋代帝王中倡导“三教合一”的典型,他撰写《原道辩》,专论三教关系以反驳韩愈的《原道》,他提出“以佛修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其二,强调了志公、傅大士等人共相施化的观念。宋天台宗僧人认为梁武帝是罗汉应身且与志公、傅大士共相施化,非韩愈等世儒可测。《佛祖统纪》卷四十《法运通塞志》云:“述曰:退之鄙佛为夷,专责梁武事佛及祸,以警当年之君上。而退之终罹斥逐之祸,何其速哉!梁武住世应真示现君主,志公傅大士共相施化,岂世儒所能测识哉。”梁慧皎撰《高僧传》记载志公为齐梁时期高僧,生前不仅好为讖语,预言之事终有应验,而且具有分身和他心通等神异功能。梁武帝对志公大为敬重,常向他请教佛理其三,还可能与天台宗对傅大士的推崇有关。宋朝天台宗兴盛于明州地区且高僧辈出,嘉定至淳佑年间,最有影响力的是高僧善月。淳熙七年(1180),善月掌管东湖辨利寺,后迁慈溪宝严寺,不久,应史浩之请,继掌月波寺,学徒云集,廪食不足。绍熙二年(1191),又应何公澹之请,转寿圣寺虽然荆溪肯定傅大士“一心三观”的思想对天台教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宋天台宗并不同意将傅大士纳入天台祖师的行列。《佛祖统纪》云:“世人不考为同时,遂指东阳为前人,而谓其能预谈三观。故晁景迂为明智碑,亦谓前乎智者,以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斯言未的也。今当易之云,与文禅师同时,旁赞其道者,曰傅大士。以大士无授受之迹。今但附见于传首云。”四、《志公变十二面观音像》此图主尊是志公变十一面(或十二面)观音的形象,这一特殊形象在宋朝文献中被称为“志公变(化)十二面观音相(像)”。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和北宋刘道醇的《宋朝名画评》均有记载。《图画见闻志》卷三载:“王道真,蜀郡新繁人,工画佛道人物,兼长屋木。太宗朝用高文进荐引,授图画院祇候。……今相国寺殿东画《给孤独长者买祇陀太子园因缘》,并殿西画《志公变十二面观音像》,其迹并存。”另外据于君方研究,早在唐朝(770~780)就已出现志公变十一面观音的单体造像形式“披衲顶冠靸履”的傅大士像是宋朝的流行图像。傅大士“披衲顶冠靸履”的形象最早见于石霜楚圆集(987~1040)《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大士披衲顶冠靸履见梁武帝。”《应身观音》对“梁武帝召张僧繇写志公变相图”“披衲顶冠靸履”的傅大士像及罗汉图像三者进行了重组,体现了宋人对罗汉的特殊认知。作为观音化身的志公被表现为主尊罗汉形象,而作为弥勒化身的傅大士被表现为供养人形象,两者紧密的关系在宋代文献中亦有所体现。宋普济撰《五灯会元》尊奉志公、傅大士为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与文殊、天亲、维摩等二十三人同为菩萨,并将傅大士列在志公之后,慧思、天台智者之前《应身废音》中志公与傅大士形象的溯源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身观音》前景穿圆领袍的二人物可能分别是张僧繇和梁武帝,中景“披衲顶冠靸履”且手执香炉的人物是被公认为弥勒化身的傅大士。此图将梁武帝召张僧繇画志公像及志公变十一面(或十二面)观音的故事图像化,志公变十一面(或十二面)观音的形象源于北宋的“志公变(化)十二面观音相”,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安全课件下载
- 廉洁自律从我做起宜阳县锦屏镇中昊学校扈裕敬
- 农业植保员资格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4模具设计师资格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师的职场生涯规划及发展方向试题及答案
- 2024年10月26日辽宁省法院系统公开招聘书记员《职业能力测验》试题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 游泳救生员应急处置能力试题及答案
- 中医特色医养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 游泳救生员应对危险场景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篮球裁判员考核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公共装置艺术》课件
- 个税赡养老人专项扣除协定书
- 消化道畸形课件
- 自来水过户转让协议
- 精神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 2023年湖北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医学课件)SOAP的规范书写及练习
- 【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
- 向上管理的艺术(升级版):如何正确汇报工作
- 国开2023春计算机组网技术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
- 甘肃省兰州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英语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