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679-1(张玥)课件 第 3 章 平面构成的视知觉_第1页
《平面构成》679-1(张玥)课件 第 3 章 平面构成的视知觉_第2页
《平面构成》679-1(张玥)课件 第 3 章 平面构成的视知觉_第3页
《平面构成》679-1(张玥)课件 第 3 章 平面构成的视知觉_第4页
《平面构成》679-1(张玥)课件 第 3 章 平面构成的视知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面构成Planecomposition签到扫码下载文旌课堂APP扫码签到(202X.X.X至202X.X.X)签到方式

教师通过“文旌课堂APP”生成签到二维码,并设置签到时间,学生通过“文旌课堂APP”扫描“签到二维码”进行签到。。第1章认识平面构成第2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第3章平面构成的视知觉第4章平面构成中的形象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第5章规律性平面构成第6章非规律性平面构成第7章平面构成的应用目录CONTENTS第三章平面构成的视知觉本章目录错

视图

底章节导入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错视图形错视图形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了对错视现象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各种艺术创作中。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艺术作品中都存在错视图形,其中,将同一物体共用的部分重叠、简化而成的同构共生图形就是典型代表。例如,在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三鱼共首”纹样中,三条鱼依靠同一个鱼头来实现其形体的完整性。其中,鱼头处于视觉中心,鱼尾呈发散状排列,整幅图表达了祈望生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含义,如图3-1所示。

3-1

三鱼共首章节导入敦煌藻井中的“三兔共耳”同样是这一类型的经典纹样。图中,相邻的两只兔子有一只耳朵是重叠的,共用的三只耳朵形成等边三角形。巧妙的设计将兔子追逐奔跑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安静的洞窟也因此充满生机,让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灵动,如图3-2所示。“四喜娃娃”是民间常见的一种艺术纹样,该图案初看是两个娃娃在嬉戏,但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作品共表现了四个娃娃快乐玩耍的场景,他们借助躯干巧妙结合在一起,十分有趣,如图3-3所示。图3-3三鱼共首图3-2三兔共耳第一节

错视1.点的错视2.线的错视3.动态错视4.矛盾空间《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视第一节错

视点击此处播放微课

错视又称“视错觉”,是指人们对形态的视觉把握和判断与所观察物体的现实特征有误差的现象。我们的知觉系统是较为完整和准确的,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正确辨别事物的存在状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受到位置、环境、角度、经验等因素的干扰时,视觉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点的错视是指当点受到明度、环境、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时,人们对其产生的视觉感受与实际情形发生偏差的现象,主要有大小错视和明暗错视两种类型。第一节错

视(一)点的大小错视1.明度对比造成的错视

相同大小的点在明度对比的影响下会使人产生大小上的错视。这是因为同等面积下高明度的白色会给人带来膨胀感,使人产生面积更大的视错觉;相反,低明度的黑色会给人带来收缩感,使人产生面积更小的视错觉,如图3-4。图3-4当相同大小的点并置时,白底上的黑点显得更小《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视2.环境对比造成的错视第一节错

相同大小的点在周围环境对比的影响下也会使人产生大小上的错视。例如,当同样大小的两点被不同大小的圆点包围时,被更小的圆点包围的点看上去更大,而被更大的圆点包围的点则看上去更小,如图3-5所示。

同理,当同样大小的两点被放置在不同大小的圆形背景中时,周围空间更小的点看上去更大,而周围空间更大的点则看上去更小,如图3-6所示。图3-5周围有较大形体包围时,中心形体显得更小图3-6

周围空间较大时,中心形体显得更小《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视3.位置对比造成的错视第一节错

相同大小的点位置排列不同时,也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在由两条直线形成的夹角中放置同样大小的两点时,靠近夹角尖端的点显得更大,远离夹角尖端的点则显得更小,如图3-7所示。图3-7

靠近夹角尖端的点比远离夹角尖端的点显得更大知识链接

人们在感受立体空间时,纵深性直线会在平面上表现为斜线,同等的形体会产生近大远小的效果。因此,当人们看到斜线的组合以及大小渐变的形态组合时通常会产生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有时会导致错视。例如,向同一点集中的线群,由于具有与透视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视觉上会形成很强的方向性。此时在这些线群上面放置相同大小的形体,近大远小的规则会使人们认为远处(靠近集中点)的物体其实体更大,从而造成越靠近集中点的形体看起来越大的错视,如图3-8和图3-9所示。错视中的透视经验《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第一节错

视图3-9最前面的小女孩画得最高,但由于受错视影响,看起来与实际相反图3-8相同大小的三个立方体,越靠近集中点的形体看起来越大《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当点与周围环境的明暗差异较大时,视觉系统对明暗信息的感知和加工会造成视错觉的产生。赫尔曼网格错觉是点的明暗错视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如图3-10所示。第一节错

视图3-10

赫尔曼网格错觉(二)点的明暗错视

在赫尔曼网格中,黑色的点块整齐排列,中间有网格状的白色条纹,当观看图片时,会发现白色条纹相交处有暗淡的灰色点块闪现。但当视线转移到交叉点上时,那些灰色点块却又变淡或消失不见了。这是视觉系统对强烈的明暗对比采取的特殊处理所造成的视错觉现象。《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点

视第一节错

视图3-11

闪烁网格错觉

另一种常见的点的明暗错视是闪烁网格错觉,它是通过在黑色背景中灰色网格的交点上叠加白色圆点形成的,如图所示。

观看图片时,黑点似乎在随机的交叉路口迅速闪现和消失,因此这种错视也被称为“闪烁网格”。它是由赫尔曼网格演变而来的,其明暗错视效果比赫尔曼网格更为明显,如图3-11。《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一)线的长度错视1.角度造成的长度错视:缪勒-莱耶错视图是角度造成线的长度错视的典型案例,如图3-12所示。第一节错

线的错视是指当线受到位置、环境、方向等因素的影响时,人们对其产生的视觉感受与实际情形发生偏差的现象,主要有长度错视和变形错视两种类型。(一)线的长度错视

图中,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由于端点斜线与其相交的角度不同,使人产生线段不等长的感觉。图3-12缪勒-莱耶错视图《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第一节错

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上方扇形环A中的曲线却比下方扇形环B中对应位置的曲线看上去更短,且A比B看上去更小。这是因为在比较物体大小时,视觉上会将两个物体中间相邻线段的长度进行对比,这时大脑就会认为拥有较长边的物体更大,从而产生视错觉。2.位置造成的长度错视:贾斯特罗错视图是位置造成线的长度错视的典型案例,如图3-13所示。图3-13

贾斯特罗错视图《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同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上方梯形A的面积看上去却要比下方梯形B的面积更大,如图3-14所示。这是由于梯形A的长边与梯形B的短边相邻,视觉系统将相邻两边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视错觉。第一节错

视图3-1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上方的梯形比下方的梯形看上去更大点击此处播放微课《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第一节错

视图3-15

平行线横向排列看起来更宽,竖向排列看起来更细3.平行线造成的长度错视

平行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将多条直线平行排列时,横向排列的图形会产生水平扩张、延伸的感觉,竖向排列的图形则会产生垂直扩张、延伸的感觉,如图3-15所示。

《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第一节错

视图3-16弧线B显得比弧线A短而弯(二)点的明暗错视

同样,当像睫毛一样近乎平行的小线段附着在弧线上时,附着在外侧的线段会将弧线向外拉,附着在内侧的线段则会将弧线向内拉,因此后者会显得更短,其弯曲度也会显得更大,如图3-16所示。《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4.垂直方向的长度错视第一节错

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分别呈垂直与水平状态时,通常视觉上垂直状态的直线较水平状态的直线显得更长,如图3-18所示。

这是因为人的视野是横向的椭圆形,因此对水平方向的长度或形态判断较为敏感、省力,而对垂直方向的长度判断较为迟钝、费力,导致观察垂直直线比观察水平直线更为困难,因而垂直直线看起来更长一些。图3-18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

垂直直线看起来比水平直线更长《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第一节错

另外,在垂直线上取中点时,往往视觉上的中点会比实际中点稍高一些。因此在设计英文字母或数字时,通常会将其上半部分设计得小一些,以显得均衡,如图3-20所示。

同理,在表现正方形时,若使水平边稍长于垂直边,就会得到视觉上更为标准的正方形,如图3-19所示。图3-19左侧的图形看起来更像正方形,实际b<a=c=d图3-20字母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看似等大,实际下半部分更大《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1.交叉造成的变形错视第一节错

视(二)线的变形错视

当一条直线周围存在规律的倾斜线群与其相交时,便会使直线呈现弯曲或歪斜的视错觉,且与其相交的斜线越多或倾斜度越大,直线的变形效果就越明显。

这种现象在平行线上的视觉效果最为明显,冯特错视图和赫林错视图即这一错视类型的典型案例,如图3-21和3-22。图3-21

冯特错视图图3-22赫林错视图《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第一节错

同样,在佐尔拉错视图中,平行线在背景倾斜线群的影响下,看起来也不再平行,如图3-23所示。图3-24

在斜线的影响下,圆形显得不圆图3-25背景中的同心圆使正方形显得扭曲

图3-23佐尔拉错视图

此外,斜线背景还会产生圆形不圆、方形不方的变形错视现象,当背景中的线群是曲线时,也同样如此,如下图图3-24和3-25所示。《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二、线

视2.背景造成的螺旋错视第一节错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将—组同心圆与特定的背景相结合,使其产生了螺旋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弗雷泽螺旋”,如图3-26所示。“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力的视错觉图形之一,该图构思巧妙,很难被人识破,因此又被誉为“错视之王”。图3-26弗雷泽螺旋《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视第一节错

动态错视是指二维平面上原本静止不动的图案却能够产生动态视觉效果的现象。(一)旋转错视旋转错视是指随着视线的移动,人们会产生图形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的错觉。北冈明佳的《旋转蛇》是最著名的旋转错视图之一,他利用不同颜色点块的规则排列使相邻圆盘分别呈现顺时针和逆时针反方向旋转的视错觉现象,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3-28所示。图3-28《旋转蛇》(北冈明佳)《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视第一节错

视波动错视是指利用基本形的色彩关系和特殊排列,使画面产生如波浪一样上下浮动的错视效果。(二)波动错视

北冈明佳的经典波动错视作品中,他选择椭圆形作为基础元素,在椭圆形的外轮廓上,一侧用白色(高光)描边,一侧用深褐色(阴影)描边,图形边缘的明暗对比和基础元素大规模的有序排列形成波动的错视效果,给人带来奇幻的视觉感受,如图3-29所示。图3-29波动错视作品(北冈明佳)拓展阅读在清朝康熙时期由皇家尝试与推动的众多珐琅工艺品中,存有两件特殊的珐琅彩瓷,如图3-30~图3-33所示。在这两件彩瓷的背后,隐含了18世纪初期宫廷设计者对于错视艺术的探究意趣。

铜胎画珐琅凤纹盘的盘面中心为红色团花,团花四周以花瓣形状进行划分,呈现出8组振翅欲飞的凤凰图案;盘底与盘面相呼应,围绕中心书有“康熙御制”字样的圆框共绘制了8片以棕褐色勾勒的叶片,再以黄、蓝色釉渲染,翻腾如浪花的叶片在视觉上呈现出顺时针的动势,如图3-30。珐琅彩瓷的错视之美图3-30、31铜胎画珐琅凤纹盘(正反面)拓展阅读

与铜胎画珐琅凤纹盘类似,铜胎画珐琅方盘同样体现出一种错视的美感,其波浪式的立壁造型非常别致,盘心与立壁相呼应,以波浪线条划分成契合在一起的25格,每格内画有不同种类的花卉;方盘的底部以书有“康熙御制”字样的圆框为中心,用波浪线条绘制出不同方向上下交错的12只花瓶。这件作品以重复的秩序感,在形成立体效果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视觉上的动势。珐琅彩瓷的错视之美图3-32、33铜胎画珐琅方盘(正反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视第一节错

视(三)移动错视

移动错视图形会让人产生图案正向某一特定方向平移的动态视觉感受。在北冈明佳设计的移动错视图中,他用四种颜色组成横向条状图案,如图3-34。图3-34

移动错视作品(北冈明佳)《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三、动

视第一节错

发射错视是使静态二维图形产生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由四周向中心点集中或由中心点向四周发散的视错觉现象。

麦凯射线是最经典的发射错视图之一,它由神经学家唐德·M·麦凯于1957年所作,作品由多组围绕中心点向外发射的规则有序排列的射线组成,观者注视圆心或直视其边缘时会产生闪烁或运动的错视,如图3-35所示。(四)发射错视图3-35

麦凯射线知识链接

欧普艺术又称“光效应艺术”。20世纪60年代,欧普艺术诞生后,视错觉才被认可为一种艺术形式。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眼睛的反应”展览会。在展览会上,欧普艺术家们探究了视觉感知的许多方面。其中,“会动”的视错觉图片引起了特别关注。这些作品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运用补色、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法,创造出具有立体、波动等动态错视效果,带领观者进入一个变幻莫测的视觉王国,如图3-37所示。欧普艺术与视错觉图3-37《移动的正方形》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此外,北冈明佳据此设计了《帽针海胆》,这幅作品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黑白箭头由内向外发散的强烈错视感,如图3-36所示。图3-36《帽针海胆》(北冈明佳)《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间第一节错

矛盾空间是视错觉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本质是通过违背透视原理,利用视点的转换和交替,使图形随着视线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形体关系。(一)彭罗斯三角形

彭罗斯三角形是矛盾空间的典型案例之一,它由三个不同视角的长方体错位地组合在一起而成,从形态的某一部分来看仿佛合情合理,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我们的视点被转换了三个不同的角度,形成一种视觉扭曲感,如图3-39。

彭罗斯三角形是一个无法在正常三维空间内实现的立体三角形形态。图3-39

彭罗斯三角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间第一节错

视图3-41《瀑布》(埃舍尔)图3-40《相对性》(埃舍尔)

此外,艺术家埃舍尔曾利用彭罗斯三角形的原理绘制了著名的《相对性》《瀑布》等矛盾空间艺术作品,如图3-40和图3-41所示。知识链接

彭罗斯阶梯由彭罗斯及其父亲于1958年提出,它是一个首尾相连,始终向上或向下,但永远找不到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阶梯,如图3-42所示。彭罗斯阶梯通常被视为彭罗斯三角形的一个变体,它同样也不可能在三维空间内存在。彭罗斯阶梯图3-42

彭罗斯阶梯知识链接

埃舍尔曾利用彭罗斯阶梯的原理绘制了矛盾空间艺术作品《上升与下降》,如图3-43所示。在城堡的顶层,有一群人正行走在四条首尾相接的楼梯上。有的人一直向上走,有的人一直向下走,神奇的是,无论他们怎么走,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彭罗斯阶梯图3-43彭罗斯阶梯《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间第一节错

视(二)形态交叉造成的幻象空间

在二维平面内表现三维立体形态时,根据透视原理,较远形体中与较近形体重叠的部分应当被遮盖。当违背这种原理使重叠形体前后错位时,就会形成形态不合理的交叉,从而产生客观世界中无法存在的幻象空间,如图3-44所示。图3-44形态不合理交叉形成的矛盾空间《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间第一节错

纳克将透明立方体中平行的棱在图中画成等长的平行线,且图中相交的线条模糊了立方体不同面的位置关系,因此当视觉系统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会产生不同的诠释,继而对该形体的透视关系形成不同的理解,如图3-45所示。

埃舍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不可能立方体”,立方体中的棱前后错位,它在三维世界中是无法存在的,如图3-46所示。图3-45纳克方块图3-46不可能立方体拓展阅读

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以下简称“埃舍尔”),荷兰版画大师,其主要创作生涯集中在1941年—1970年。埃舍尔利用错视规律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将“不可能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他被称为“错觉图形大师”。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称、分割、密铺、几何体和多面体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几何逻辑结合错视原理制造出的视觉幻象带给观者奇妙的视觉冲击,巧妙展现出了立体几何的数学美,如图3-47所示。错觉图形大师——埃舍尔图3-47《版画画廊》(埃舍尔)拓展阅读

图中左下方坐在长椅上的少年正在凝视手中的“不可能立方体”,而其身后的观景楼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在现实中存在的建筑。错觉图形大师——埃舍尔图3-48《观景楼》《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间第一节错

随着视线的转变,所观察的形体变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时,就会产生客观世界中无法存在的幻象空间,如图3-49和图3-50。(三)转向不同形态的幻象空间图3-49

音叉错视图3-50《不可能的纪念碑》(罗杰·霍华德)《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间第一节错

图3-51招贴设计中,作者将静止坐在台前的四个人以不同视角表现于同一画面内,用单纯的线与面造成空间的穿插,创造出神秘而不可思议的视觉空间。图3-52招贴设计中,作者在同一画面内呈现了来自两个视角的人物剪影,一个是仰视的角度,一个是俯视的角度,由此产生了视觉上的悖论,给作品增添了趣味性。《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四、矛

间第一节错

该标志由五个立方体通过不可能实现的连接方式组成,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丰富了作品的深层内涵,如图3-53。图3-53

北欧商品交易标志课堂小结1.点的错视2.线的错视3.动态错视4.矛盾空间第二节

底1.图底反转2.契合图形《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图

转第二节图底

在平面上成为视觉对象的形,我们称之为“图”,“图”周围的空间形象被称为“底”。

图”是显而易见的,能令人明确感知的,具有前进、突出、紧张、集中感强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正形”;“底”伴随图而存在,具有后退、隐形、无组织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负形”,如图3-54所示。图3-54

图与底《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图

转第二节图底

埃德加·鲁宾创作的《鲁宾之杯》是图底反转的典型案例,如图所示。

当注视图中白色部分时,我们看到的是杯子的形象;当注视图中两侧黑色部分时,则会看到两个侧面人像。这种在不同视觉角度下能够呈现不同意义的画面的现象,被称为“图底反转“,如图3-55。

图与底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图3-55《鲁宾之杯》(埃德加·鲁宾)知识链接1.共线共用形

共线共用形是指通过共用边缘轮廓线来构成图底反转图形。在这种构成方式中两形缺一不可、严密契合;正负形互相衬托、相互关联,形成完美有趣的视觉效果,如图所示。图底反转图形的构成方式图3-56

倒挂的冰柱之间的负空间是城市的天际线,如果冰融化了,那么天际线注定也会消失,完美诠释了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知识链接2.共面共用形

共面共用形是指通过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共用部分空间来构成图底反转图形,这种构成方式可以使整个图形节省笔墨、加强联系,形成视觉上均衡变化的艺术作品,如图3-57所示。图底反转图形的构成方式

图3-57IBM智慧地球系列招贴知识链接3.完全共用形

完全共用形是指通过使整个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时呈现不同的形态来构成图底反转图形,是图形的全部共用,如图3-58和图3-59所示。这类图形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形,换一个角度则会获得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整个图形全部共用。图底反转图形的构成方式图3-59人像错觉图3-58鸭兔错觉《第三国际纪念塔》(塔特林)一、图

转第二节图底

图与底关系的巧妙运用,能够使一种形态传递出两种信息,创造出双重的视觉形象,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图3-60广告通过矿泉水瓶与森林背景的图底反转,传达出品牌追求绿色、自然、健康的理念。图3-61《彼德与狼》动画短片海报中,狼和男孩侧脸互为图底,在表达“与狼同行”主题的同时又富有深意。点击此处播放微课图3-62某企业标志将名称的首字母“C”藏于其中图3-63某快递标志利用图底关系将箭头隐藏于其中,寓意着速度和效率拓展阅读

福田繁雄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他擅长运用错视原理,将不可能的空间与事物进行巧妙的组合,以达到视觉上的新知,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使构思与表现达到完美契合,创造出神秘而不可思议的视觉世界。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图3-64

众多拿着咖啡杯的手呈螺旋状重复并置,突出咖啡主题的同时又不失幽默拓展阅读

他的设计语言简洁、幽默、巧妙且深刻,常以简练的线和面构成,使简单的图形成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充分显示出他对图形语言的驾驭能力,如图3-65所示。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图3-65在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招贴中,福田繁雄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