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课件19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插秧歌》课件19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插秧歌》课件19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插秧歌》课件19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插秧歌》课件19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插秧歌学杨万里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多首,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活动一吟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补充: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①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②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的场景,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各有分工,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插秧歌》是在怎样的场景下吟唱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插秧歌》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

《插秧歌》以白描手法为主。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冒雨插秧的场景,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

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烘托渲染。白描手法: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使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展开想象,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劳动场景。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⑤农夫答应图“画

美”感受“画面美”

①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一家四口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抛秧”和“插秧”相较于“接秧”和“拔秧”是更累一点的活儿,由农夫和大儿子来完成,农妇和小儿子做更轻松的活儿,他们合理分工,全诗没有写出他们的抱怨,表现了一家四口的和谐与默契。感受“画面美”

②颔联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与劳作的热火朝天。在浓密的春雨下,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战甲,暗示着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给人一种“活泼泼”的气势。“雨从头上湿到胛”,在浑身湿透的情况下,农人依然在劳作,抢占农时,一方面体现了农忙的紧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感受“画面美”

③颈联和尾联通过呼唤与答应,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与农事的紧张。

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后四句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配上了画外音。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农夫仍保持插秧的姿势,手脚忙个不停,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反而让她照管家里养的小鹅和小鸭,提防它们来农田破坏秧苗。活动二品析词句,体悟劳动过程本诗如何表现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呢?①动词的运用。(“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②雨中劳作,抢占农时。③呼唤与答应。(“朝餐”:起的很早,还未吃早饭就去干活了。“不答”:农忙没有功夫歇息片刻,农夫的回答中依然是关于插秧的事情,心无旁骛。)总结

《插秧歌》运用民歌的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它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自然朴素,富有生活情趣。

②语言上,善用口语,浅显易懂,想象奇特。

③情感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表现劳动场面,没有自己的议论与抒情。)

④形式上,巧用问答,真实自然。《芣苢》与《插秧歌》的异同活动三学完《芣苢》与《插秧歌》,说说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共同主题:田间劳作《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再现了农家妇女采芣苢时的欢乐场面。“乐”《插秧歌》形声兼备地描写了一户农家农忙时辛勤插秧时的情景。“忙”这两首诗是在什么场景下吟唱的?各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芣苢》是农家妇女采芣苢时的吟唱,《插秧歌》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

①《芣苢》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对事物直接陈述)通过动词的变换,展现采摘芣苢的过程。②运用重章叠句,简单诗句重复,刻画细节,反复叙写劳动过程,展现劳动之美。

《插秧歌》以白描手法为主。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冒雨插秧的场景,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的劳作,绘形绘声。

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同样描写劳动场景,《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苢》有何不同?

《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紧张劳动场景。

通过呼唤与答应的侧面描写表现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芣苢》专注于采摘动作的描写,“采”、“掇”、“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