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省赛获奖_第1页
人教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省赛获奖_第2页
人教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省赛获奖_第3页
人教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省赛获奖_第4页
人教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省赛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轮复习注意事项1.熟悉P19页的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2.熟悉中国古代史的分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近代:1919-1949)3.做单元知识框架巩固所学的知识4.学完一节课/单元后,反思内部关系,联系其他书本相关内容5.将学思之窗、本课测评等题目的答案,抄在课本相应的位置。6.把课本当材料“研读”,查漏补缺。一、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夏商周):1、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3、宗法制4、礼乐制度秦朝:汉—隋唐—宋元:明清:确立发展完善顶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VS相权中央VS地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课夏、周、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制度:(1)中央:①实行王位世袭制②设相、卿士、卜等协助掌管政务传承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影响:“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后世沿用。(注:取代“禅让制”下的公天下)特点:终身、世袭(2)地方:封侯、伯(对西周的制度有直接影响)2、影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时代)(1)目的:(2)内容:①分封对象:②分封内容:

③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权利:(3)特点:①等级森严②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③小国寡民巩固统治;扩展疆域;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授土授民授职(注:“王畿”)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再分封;(“诸侯—卿大夫—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独立性大)。注:此“国”不似希腊城邦的“独立自主”,对上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但同属奴隶社会)

注:“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建国”,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一词的含义不同。(五大社会形态之一)(5)推行过程:A周武王开始;B周公旦继续推行;C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破坏原因:

(6)影响:积极:使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诸侯独立性大,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导致后来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4)经济基础(实行的前提):井田制①铁器牛耕出现、推广(生产力发展);②井田制瓦解;③王权衰弱;④诸侯势力增强;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破坏表现:反映的问题: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洛阳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来历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

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

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

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

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

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你知道它吗?1、(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练习检测DAB2、宗法制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背景:(1)商代的继承制度容易产生矛盾、争端(2)一夫多妻制度③目的:④内容:嫡长子、大宗、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A、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B、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分封制与宗法制比较分封制宗法制目的范围性质标准等级天子地位有效统治防止继承纷争国家内部宗族内部贵族分权制贵族继承制按照血缘(王族、古代帝王后代)和功劳大小(功臣)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男女不平等,嫡庶不平等)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两级(大宗、小宗)天下共主天下大宗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⑤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⑥影响:

消极:缺乏公平竞争机制,造成昏君、暴君多注意:宗法制并没有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它在封建社会仍然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宗法观念和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在今天的民间仍然还有影响。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现象,“荫庇心态”,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积极: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礼乐制度 ①目的;②内容:③作用:例如: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为了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早期国家政治制度1、内容与特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森严;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等级森严;2、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制度(奴隶主专政)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2、(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2012·浙江文综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D突出“嫡长子”的地位DC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错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C材料阅读。(2014·北京文综·37)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答案】(1)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史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