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产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预测报告_第1页
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产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预测报告_第2页
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产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预测报告_第3页
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产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预测报告_第4页
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产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预测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智联恒2014-2018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产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预测报告汇智联恒2014汇智联恒2014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产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咨询预测报告报告目录报告目录 1图表目录 10第一章 中国再保险业发展概述 1第一节 再保险简介 1一、 再保险的界定 1二、 再保险作用 2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业的历史 4一、 萌芽阶段:1949年至80年代初 4二、 初步形成阶段:80年代初至1995年 6三、 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6第三节 再保险与原保险比较 6一、 再保险与原保险的关系 6二、 再保险与共同保险的区别 8第二章 2013-2014年世界再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0第一节 世界再保险行业概况 10一、 世界再保险运行特点 10二、 世界再保险组织架构 12三、 世界再保险业务结构分析 14第二节 世界再保险最近动态及发展趋势 15一、 瑞士再保险认为巨灾债券已度过金融危机 15二、 价格竞争升级 15三、 费率下降已成必然 16四、 全球再保险业前景稳定 17五、 国际再保险业前三季度业绩向好 17第三节 世界主要再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18一、 伦敦再保险市场 18二、 欧洲大陆再保险市场 19三、 纽约再保险市场 19四、 新加坡再保险市场 19第三章 2013-2014年世界再保险领先企业运行状况分析 20第一节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 20第二节 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 23第三节 瑞士再保险公司 24第四节 劳合社 25第四章 2013-2014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0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0一、 综合 30二、 农业 35三、 工业和建筑业 37四、 固定资产投资 40五、 国内贸易 43六、 对外经济 44七、 交通、邮电和旅游 47八、 金融 50九、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51十、 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 53十一、 卫生和社会服务 56十二、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57十三、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59第二节 再保险国内政策环境分析 61一、 《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 61二、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69三、 保险业十二五规划 78四、 《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 100第三节 再保险面临的国内发展形势 105一、 国内社会经济环境良好 105二、 保险业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114三、 保险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114四、 保险市场日益国际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114第四节 再保险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115第五章 2013-2014年中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形势分析 118第一节 中国再保险业运行现状分析 118一、 法定分保历经十年退出舞台,商业分保迎来新机遇 118二、 中国再保险市场与直保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119三、 中再集团的实际作用与其市场地位不相适应 121四、 中国再保险与国际再保险差距大 122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25一、 再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与直保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125二、 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于国际再保险市场 125三、 市场容量不够,对海外再保险市场的依赖性较大 126四、 再保险市场主体数量少,竞争不够充分 126五、 再保险市场供给结构性不足 127六、 出现再保险贸易逆差 127第三节 发展再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127第六章 2013-2014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分析 130第一节 中国再保险市场供给分析 130一、 市场规模: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 130二、 供给结构 130三、 将积极稳妥地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 131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132一、 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出现的新特征 132二、 需求结构 132三、 再保险市场需求呈多样化 133四、 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 133五、 中国再保险需求可达千亿 134第三节 完善再保险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对策 135一、 增加再保险的供给主体数量 135二、 提高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供给能力 135三、 改变经营机制,适应商业性分保的运作 136四、 加快培养专家型再保险人才 136第七章 2013-2014年中国再保险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37第一节 中国再保险行业市场竞争总况 137一、 再保险业竞争将更激烈 137二、 再保险市场由垄断市场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137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38一、 国际再保险市场集中度较高 138二、 中国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138三、 中外再保险公司竞争逐步升级 139第三节 中国再保险行业市场竞争走势分析 139第八章 中国再保险优势企业分析 141第一节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141第二节 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48第三节 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59第四节 中央再保险公司 166第九章 2013-2014年中国保险市场运行局势分析 172第一节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情况 172一、 保险业务较快发展 172二、 保险公司改革继续推进 174三、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 174四、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逐步优化 178五、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分析 178六、 保险市场交易成本分析 180第二节 中国保险市场竞争结构 188一、 行业垄断格局未变,竞争逐步加剧 188二、 外资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仍然偏低 190第三节 2013-2014年中国保险行业资产情况分析 191一、 中国保险业的资产规模情况 191二、 保险市场资金运用状况 192三、 中资寿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呈下滑状态 193四、 投资资产快速增值 193第四节 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情况分析 195一、 中国保险业的运营状况 195二、 保险行业细分保费情况 199三、 中国保险业各地区经营数据 210第五节 中国保险市场地区结构 216第六节 中国保险行业预测分析 217一、 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 217二、 保费收入预测 218三、 保险业总资产预测 219第十章 2014-2018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221第一节 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前景分析 221一、 农业再保险 221二、 巨灾再保险 225三、 汽车再保险市场前景广阔 229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业发展目标 231一、 业务发展目标 231二、 综合竞争力目标 232三、 功能作用目标 232四、 风险防范目标 233五、 基础建设目标 233第十一章 中国再保险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234第一节 中国再保险业的投资环境分析 234一、 宏观经济预测分析 234二、 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238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业的投资机会分析 239第三节 中国再保险业投资风险分析 239一、 投机资本快速进入 239二、 购买行为变化 239三、 自然气候灾害日趋严重 240四、 虚高保费后的金融风险 240五、 市场开放面临的风险 240第十二章 再保险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243第一节 再保险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243一、 战略综合规划 243二、 业务组合战略 243三、 区域战略规划 244四、 产业战略规划 244五、 营销品牌战略 245六、 竞争战略规划 245第二节 对保险品牌的战略思考 245一、 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245二、 保险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247三、 保险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247四、 保险企业的品牌战略 248五、 保险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248第三节 再保险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249一、 2012年再保险行业投资战略 249二、 2013年再保险行业投资战略 252三、 2014-2018年再保险行业投资战略 254四、 2014-2018年细分行业投资战略 254

图表目录TOC\h\z\c"图表"图表1:慕再的战略发展模式图 23图表2:瑞再的战略发展模式图 25图表3: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30图表4:2010-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单位:万亿元 31图表5:2009-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32图表6:200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32图表7: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33图表8: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 33图表9:2013年新建商品住宅月环比价格变动城市个数情况 34图表10:2009-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 34图表11:2009-2013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35图表12:2009-2013年粮食产量 36图表13: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 37图表14:201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38图表15:2009-2013年建筑业增加值 40图表16: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 41图表17:2013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41图表18: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42图表19:2013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其增长速度 42图表20: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43图表21:2009-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44图表22: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美元 44图表23:2013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45图表24:2013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46图表25:2013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美元 46图表26:2013年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47图表27: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47图表28: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48图表29:2009-2013年年末电话用户数 49图表30:201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50图表31:2009-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2图表32:2009-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2图表33:2009-2013年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54图表34:2009-2013年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 55图表35:2009-2013年卫生技术人员人数 56图表36: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59图表37:固定资产循环 60图表38: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15图表39:201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116图表40:集团公司治理架构 142图表41:集团系统组织架构 143图表42:2011-2013年再保险机务发展情况 143图表43:境内财产再保险业务险种机构图 144图表44:境外财产再保险业务险种机构图 144图表45:2011-2013年人身再保险业务发展情况 145图表46:人身再保险业务险种结构图 145图表47:资产负债表(资产部分) 146图表48:资产负债表(负债部分) 147图表49:合并利润表 148图表50: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150图表51: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资产)单位:元 151图表52: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负债及股东权益)单位:元 152图表53: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利润表单位:元 153图表54: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金流量表单位:元 154图表55: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益表动表单位:元 155图表56: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指标单位:百万元 156图表57:分保费收入 156图表58:自留保费 157图表59:险种结构 157图表60:短期险业务险种结构 157图表61:短期险综合成本率 158图表62:长期险险种结构 158图表63:长期险业务保费结构 158图表64: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架构 161图表65:资产负债表(资产)单位:元 164图表66:资产负债表(负债及股东权益)单位:元 164图表67:利润表单位:元 165图表68:2013年各险种主要业务数字列示 165图表69:2004—2013年度总保费收入 166图表70:2012—2013年各险种保费收入对比 166图表71:公司组织结构 168图表72:资产负债表单位:新台幣仟元 169图表73:综合损益表单位:新台幣仟元 170图表74:利润表单位:新台幣仟元 171图表75:2011-2103年我国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192图表76:2011-2103年我国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192图表77:2011-2103年我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分析 196图表78:2011-2103年我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分析 197图表79:2014年1-7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万元 197图表80:2013年保险业经营情况表万元 198图表81:2014年1-6月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万元 199图表82:2013年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 201图表83:2013年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前10名 206图表84:2014年1-7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万元 206图表85:2013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万元 207图表86:2013年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前10名 209图表87:2013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 210图表88:2014年7月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误导投诉情况统计表 211图表89:2014年1-8月天津市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万元 212图表90:2014年1-8月天津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万元 212图表91:2014年1-8月天津市保险市场情况万元 214图表92:2014年1-7月河北省辖区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 214图表93:山西保险业2014年7月数据万元 214图表94:2014年1-7月上海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 215图表95:2013年我国保险行业总资产分布 217图表96:2010-2013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长率分析 218图表97:2014-2018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预测 218图表98:2014-2018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预测 219图表99:2014-2018年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预测 219图表100:2014-2018年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预测 219版权申明本报告是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本报告内所有数据、观点、结论的版权均属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拥有。未经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全文或部分形式(包含纸制、电子等)传播。不可断章取义或增删、曲解本报告内容。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对其独立研究或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的所有研究数据、研究技术方法、研究模型、研究结论及衍生服务产品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和擅自使用。本报告及衍生产品最终解释权归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所有。免责声明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认为可靠,但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对这些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尽管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相信本报告的研究和分析成果是准确的并体现了行业发展趋势,但所有阅读本报告的读者在确定相关的经营和投资决策前应寻求更多的行业信息作为依据。读者须明白,本报告所载资料、观点及推测仅反映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于最初发布此报告时的判断,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可能会在此之后发布与此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观点和推测的报告。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负任何法律责任。中国再保险业发展概述再保险简介再保险的界定再保险(reinsurance)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再次保险的行为。转让业务的是原保险人,接受分保业务的是再保险人。这种风险转嫁方式是保险人对原始风险的纵向转嫁,即第二次风险转嫁。再保险(reinsurance)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在再保险交易中,分出业务的公司称为原保险人(Originalinsurer)或分出公司(Cedingcompany),接受业务的公司称为再保险人(Reinsurer),或分保接受人或分入公司(Cededcompany)。再保险转嫁风险责任支付的保费叫做分保费或再保险费;由于分出公司在招揽业务过程中支出了一定的费用,由分入公司支付给分出公司的费用报酬称为分保佣金(Reinsurancecommission)或分保手续费。如果分保接受人又将其接受的业务再分给其他保险人,这种业务活动称为转分保(Retrocession)或再再保险,双方分别称为转分保分出人和转分保接受人。危险单位危险单位是指保险标的发生一次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危险单位的划分既重要又复杂,应根据不同的险别和保险标的来决定。其划分关键是要和每次事故最大可能损失范围的估计联系起来考虑,而并不一定和保单份数相等同,但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危险单位划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再保险当事人双方的经济利益,甚至影响到被保险人的利益,因而是再保险实务中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中国《保险法》第101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计算办法和巨灾风险安排计划,应当报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自留额与分保额对于每一危险单位或一系列危险单位的保险责任,分保双方通过合同按照一定的计算基础对其进行分配。分出公司根据偿付能力所确定承担的责任限额称为自留额或自负责任额;经过分保由接受公司所承担的责任限额称为分保额,或分保责任额或接受额。自留额与分保额可以以保额为基础计算,也可以以赔款为基础计算。计算基础不同,决定了再保险的方式不同。自留额与分保额可以用百分率或者绝对数表示。根据分保双方承受能力的大小,自留额与分保额均有一定的控制,如果保险责任超过自留额与分保额的控制线,则超过部分应由分出公司自负或另行安排分保。为了确保保险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及其偿付能力,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将再保险的自留额列为国家管理保险业的重要内容。中国《保险法》第99条、第100条也有类似规定。再保险作用(一)分散风险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凭借该方法,风险损失的冲击力得以分散。再保险也符合这一目的,它是原保险人能够借以分散风险损失的方法。(二)扩大承保能力由于业务量的计算不包括分保费,保险公司可以在不增加资本额的情况下通过再保险增加业务量,扩大承保能力。(三)控制责任,稳定经营再保险通过控制风险责任使保险经营得以稳定,具体做法分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每一风险单位的责任,即保险人规定每一风险单位自留额,对未来可能超过自留额的责任分保出去,这种控制通常也称为险位控制。二是对累计责任的控制,即对大数法则而言,每个风险单位是单独面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在实际经营中常有累积责任的情况。(四)降低营业费用,增加运用资金通过再保险,可以在分保费中扣存未满期保费准备金,还可以获得分保佣金收入。这样,保险人由于办理分保,摊回了一部分营业费用。同时,办理分保须提未满期保费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保险人可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运用,从而增加了保险人资金运用总量。(五)有利于拓展新业务再保险具有控制责任的特性,可使保险人通过分保使自己的赔付率维持在某一水平之下,所以,准备拓展新业务的保险公司可以放下顾虑,积极运作,使很多新业务得以发展起来。中国再保险业的历史萌芽阶段:1949年至80年代初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再保险一般要通过上海的保险市场办理,其中相当部分的分保费都流入外国保险公司。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重庆便成为西南地区的再保险中心。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香港和上海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割断了与外国保险公司联系的再保险渠道。只有“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中国、太平洋、宝丰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与外国有再保险合同联系。虽然除了自身保险溢额外,也能接受部分同业再保险,但不能完全解决同业溢额再保险问题。因此,各种形式的再保险组织形式便脱颖而出。1942年,“中国保险公司”联合太平、宝丰、兴华三家保险公司成立了“四联分保办事处”,但由于内部缺乏真诚合作,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抗战胜利之后,自行宣告解散。为了反对当时官办保险公司垄断整个再保险市场,1944年中兴、永大、亚兴、永兴、民安等民办保险公司,联合组成了“华联产物保险公司”专营再保险业务,但因参加的保险公司大多为中小公司,业务来源有限,未能到达预期目的,该公司在抗战胜利之后迁往上海并改组为“中国再保险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美在上海的保险公司被日本所接管,日本试图控制上海的保险市场,成立由数十家日本保险公司联合投资的东亚保险公司。中国民族保险公司出于民族义愤,拒绝与日本保险公司建立再保险关系,惟一的解决办法是中国的保险公司联合起来,经过保险业同仁的共同努力,民族再保险集团相继成立,如1942年的太平分保集团、大上海分保集团、久联分保集团,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五联、十五联、华商联合分保集团。民族再保险集团的成立,加强了保险业的团结,有效地抵制了日本企图控制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目的,不仅解决了民族保险业风险分散问题,而且为民族保险业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再保险机构在抗战期间所建立的再保险集团的基础上,有了相当的调整和发展。在当时的中国再保险市场上,有三种势力控制再保险业务:一是官僚资本保险公司,如“中央信托局产物保险处”,最具代表性,且拥有大量再保险业务。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中央信托局”不仅办理强制再保险业务,而且还被赋予集中办理再保险业务的特权。1946年在华联产物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由“中央信托局”控股设立了“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均为分入合同再保险和临时再保险。二是民营的再保险集团,这类再保险集团有太平、久联、华商联合、大沪和中国等五家。这些再保险集团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民族保险业部分风险的分散问题,增强了各个公司直接承保能力。三是外国保险公司。中国保险业长期依赖外国保险公司安排其再保险业务,抗战之后民族保险公司订立的自留限额仍然很低,各再保险集团的部分公司业务还各自分往国外,列入再保险集团的再保险业务非常有限。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行“国内业务不办理再保险,国际再保险业务实行国家垄断”的再保险政策。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再保险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在“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我国国内的保险业中断,因此,再保险业也遭受同样的命运。时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初。这一期间主要是涉外再保险,将分出业务办理国际分保。到1959年,已与27个国家的54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分保关系。即使在1959-1979年全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期间,涉外再保险业务也未完全停止。初步形成阶段:80年代初至1995年时间从80年代初至1995年。1980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全面恢复停办了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由此带动了再保险业务的发展。1988年,国内开始办理30%的法定分保业务(到1995年《保险法》颁布后降至20%)。1993年,又有两家保险公司被许可经营国内外再保险业务,推动形成了再保险市场。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时间从1996年到现在。其标志性事件标志性事件是1996年成立国内第标志性事件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国家专业再保险公司,2003年又重组改制控股设立两家专业再保险子公司,批准世界前三大再保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经营商业分保,形成了多家再保险公司共同竞争的市场格局。各家直接保险公司都设有再保险部门,安排分出业务,并可以接受商业分保业务,同时还出现了中国航天保险联合体和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再保险业务联系,再保险逐步成为中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保险与原保险比较再保险与原保险的关系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再保险是保险人通过订立合同,将自己已经承保的风险,转移给另一个或几个保险人,以降低自己所面临的风险的保险行为。简单地说,再保险即“保险人的保险”。我们把分出自己直接承保业务的保险人称为原保险人,接受再保险业务的保险人称为再保险人。再保险是以原保险为基础,以原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补偿性保险。无论原保险是给付性还是补偿性,再保险人对原保险人的赔付都只具有补偿性。再保险人与原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无任何直接法律关系。原保户无权直接向再保险人提出索赔要求,再保险人也无权向原保户提出保费要求。另外,原保险人不得以再保险人未支付赔偿为理由,拖延或拒付对保户的赔款;再保险人也不能以原保险人未履行义务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再保险是在保险人系统中分摊风险的一种安排。被保险人和原保险人都将因此在财务上变得更加安全。利用再保险分摊风险的典型例子就是承保卫星发射保险。该风险不能满足可保风险所要求的一般条件。保险人接受特约承保后,将面临极大的风险,一旦卫星发射失败,资本较小的公司极可能因此而破产。最明智的做法是将该风险的一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由几个保险人共同承担。原保险和再保险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保险,保险公司在经营上对它们采取不同的方式。首先,原保险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保险人直销以及代理人和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再保险除了靠保险人之间主动接触外,更主要依赖于再保险经纪人促成再保险关系的建立。其次,在原保险人承保新业务和再保险人接受分入业务时,他们作出承保判断的基础有所不同。原保险人注重标的的风险状况,例如,财产保险中所保财产的地理位置、构造、安全管理情况,以及人寿保险中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病史、职业、爱好情况等。再保险业务主要考虑业务来源、国家和地区的一般政治和经济形势,特别是有在通货和外汇管制方面的情况;业务的一般市场趋势,包括国际上和所在国或所在地区有关这种业务的费率和佣金等情况;提出分保要求的分出公司和经纪公司的资信情况等。再次,尽管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运用的保险原则基本相同,但合同的基本条款还是有所差异的。比如,共命运条款、过失或疏忽条款等是再保险合同所特有的。此外,原保险和再保险在经营环节、管理手段、依据准则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再保险与共同保险的区别1、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法律关系不同就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在共同保险中,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建立的保险关系是横向的,但投保人与每个保险人之间有直接的法律关系。虽然在保险实务上,投保人仅须与一个保险人接洽,而不是与所有的保险人接洽,但在法律上,投保人仍然与所有的保险人直接发生关系。而在再保险中,再保险是保险人同保险人建立的保险关系,是纵向联系,投保人与再保险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再保险人仅与原保险人之间有直接的法律关系,因此,投保人无权向再保险人提出索赔请求,而再保险人同样也无权请求投保人缴付保险费。2、风险分散的方式不同就风险的分散方式而言,共同保险是属于第一次危险分散,而再保险则为第二次危险分散。因为共同保险也属于原保险,是原保险的特殊形式,故此共同保险是风险的第一次分散,各共同保险人仍然可以实施再保险。而再保险是在原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分散风险,是风险的第二次分散,并可通过转分保使风险更加细化。共同保险是横向之危险分散,再保险则是纵向之危险分散。共同保险必须为同一个保险契约,投保人当然必须同一,保险利益、保险事故、保险期间等亦均必须同一;而再保险与原保险之间则为完全独立的两个不同的保险契约,投保人、保险利益、保险事故等,亦均各不相同。

2013-2014年世界再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世界再保险行业概况世界再保险运行特点1)再保险市场是国际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在再保险市场上,全世界的保险人可以充分安排再保险业务,保障业务的稳定性。特别是国内和国际间的重大的贸易活动,如航空航天项目、核电站工程等都有巨大风险责任,更加需要保险。尽管再保险市场是从保险市场发展而来的,但不是简单的延伸,而是国际保险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再保险市场的交易体现了保险人和再保险人的合作。在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双方的良好接触起决定性的作用。对于签订长期再保险合同的分出人往往在订约前或订约后,要对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市场问题,与分保接受人进行磋商。所以,再保险交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合作经营。目前,再保险的主要市场为发达国家,国际再保险市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德国和瑞士等。如英国、美国、法国、瑞士和德国的海外分支机构大约占外国公司的3/4,年保费收入约800亿美元。西欧的再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占全世界总保费的60%,美国占20%。欧洲在保险市场主要是专业再保险公司,特点是完全自由化(无法定分保)、商业化,竞争激烈,国际地位举足轻重。国际上最大的20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公司,欧洲市场就有7家。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再保险市场,目前与世界上120个国家的2000多个国外公司有联系,保费收入有40%来自国外,对外扩展的最佳业务是工程保险的再保险。但受9·11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3年8月,标准普尔将它的评级连降4级,从AA-降到了A+,现在它的评级比竞争对手瑞士再保险和巴菲特的通用再保险降低了两个等级。欧洲第二大再保险中心是瑞士。瑞士再保险市场也是专业再保险公司占统治地位,除瑞士再保险外,还有名列世界第八位的苏黎士再保险集团和第十六的丰泰集团(WinterthurSwissInsurance)。瑞士再保险市场建于1864年,公司的发展以国际业务为基础,以其高居首位的国外保险费收入和广泛的信息网络闻名于世。英国的伦敦再保险市场由劳合社和保险公司市场两部分组成,尤以劳合社更为显著,其主要业务体现在再保险市场。其特点是所有再保险业务均须经过经纪人,且业务多来源于国外。虽然近年来劳合社再保险业务供过于求,但在世界再保险市场上仍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对较晚,相应地,再保险的发展时间也相对较晚,但其实力不可忽视,纽约再保险公司现跻身于世界再保险市场的前列。美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偏重于业务交换、共同保险和联营方式,比欧洲再保险公司的自留额高。世界前15家再保险公司中,美国的通用再保险公司(GERe)占第三位。日本再保险市场上专业再保险公司很少,大部分是兼营再保险公司。日本保险法中没有法定分保的规定,国内风险主要采取共保或分保的方式解决,从日本市场流向国际市场的业务主要是高风险和巨灾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与国外再保险的互惠交换业务进入世界再保险市场。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再保险市场也颇受瞩目。如阿拉伯的巴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世界再保险组织架构再保险市场是买卖再保险的场所以及其他交换形式的总和。再保险市场伴随着再保险的产生而存在,随着再保险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地理界限对再保险的限制较小,巨大的保险责任有必要超越国界,进入国际市场,寻求更大的保障。随着保险和再保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世界性的再保险公司,它们在许多国家的重要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吸收当地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逐渐形成了国际再保险市场。17、18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和世界贸易的极大发展,为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德国、瑞士、英国、美国、法国相继成立了专业再保险公司,办理水险、航空险、火险、建筑工程险以及责任险的再保险,形成了庞大的国际再保险市场。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再保险市场有伦敦、欧洲大陆、纽约和东京四大市场。再保险交易比较集中的地区包括伦敦、慕尼黑、巴黎、苏黎世、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在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每天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再保险业务成交,市场上既可以由国内再保险人也可以由国外再保险人进行分出和分入再保险业务,国家在外汇管理上也给予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地区民族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推行保险民族化政策,以保护民族保险事业的发展。一是建立国家再保险公司,经营国内和国外的再保险业务,并强制本国境内保险公司向国家再保险公司分出固定百分比的业务,严格控制向国外分出再保险业务,以减少对国外再保险人的依赖。二是建立地区性再保险集团,扩大地区内的承保能力,提高自留额,减少向地区外分出业务。再保险的竞争与发展,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险别的再保险市场,也形成了以分保方式分类的再保险市场。随着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积聚了大量保险基金,也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这对于促进直接保险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分保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现代保险和再保险的国际化、专业化进程。综上所述,关于再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点:1.保险和再保险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及贸易发展的状况有密切关系。2.再保险自14至15世纪在意大利、英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海上保险范围内开始萌芽和发展。源于这些国家的海上贸易较为发达。3.由于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引起了再保险形式上的多样化,在单一的临时再保险的基础上,产生了合同再保险。4.再保险需求的增加和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的加剧促进了再保险的专业化发展,专业再保险公司应运而生,并逐步产生了再保险集团、地区性再保险组织,形成了国际再保险中心和国际再保险市场。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保险事业随着国家的独立而蓬勃发展,使国际再保险事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6.新的国家成立,在其政治和经济独立初期,民族保险市场在其创立之初所能承担风险责任的能力有限,对其大型建设项目需要国际再保险的支持。这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再保险事业能够广泛和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贸易的普遍增长是现代再保险迅猛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7.近代科学日新月异,新的危险不断出现,许多新险种应运而生,特别是责任保险和科学实验保险的发展,更加需要广泛的再保险承受能力和专业再保险公司新的技术的支持。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再保险的发展。8.世界人口的激增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稠密化,使承保标的的风险责任高度集中。对面临的自然巨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国家和社会都普遍关心,这使再保险的发展具有了积极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更加广泛的政治与经济基础。世界再保险业务结构分析首先,按责任限制分类,再保险可分为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比例再保险是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即分出人与分入人之间订立再保险合同,按照保险金额,约定比例,分担责任。对于约定比例内的保险业务,分出人有义务及时分出,分入人则有义务接受,双方都无选择权。在比例再保险中,又可分为成数再保险、溢额再保险以及成数和溢额混合再保险。成数再保险是原保险人在双方约定的业务范围内,将每一笔保险业务按固定的再保险比例,分为自留额和再保险额,其保险金额、保险费、赔付保险金的分摊都按同一比例计算,自动生效,不必逐笔通知,办理手续。溢额再保险是由原保险人先确定自己承保的保险限额,即自留额,当保险业务超出其自留额而产生溢额时,就将这个溢额根据再保险合同分给再保险人,再保险人根据双方约定的比例,计算每一笔分入业务的保险金额、保险费以及分摊的赔付保险金数额。在非比例再保险中,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协商议定一个由原保险人赔付保险金的额度,在此额度以内的由原保险人自行赔付,超过该额度的,就须按协议的约定由再保险人承担其部分或全部赔付责任。非比例再保险主要有超额赔款再保险和超过赔付率再保险两种。其次,按照安排方式分类,再保险可分为临时再保险(FacultativeReinsurance)、合同再保险(TreatyReinsurance)、预约再保险(FacultativeObligatory)。世界再保险最近动态及发展趋势瑞士再保险认为巨灾债券已度过金融危机瑞士再保险发布的sigma研究报告认为,全球的巨灾债券已经安然度过金融危机,保险连结证券及相关工具将具有强劲的发展前景。瑞士再保险在报告中认为,经过从2005年至2007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巨灾债券的发行在2008年由于金融市场危机而放缓了步伐。然而,巨灾债券的吸引力近期有所回升。2009年上半年,瑞士再保险资本市场承销了4只巨灾债券,总名义金额达到5.85亿美元。瑞士再保险非人寿风险转移主管MartinBisping指出,今年前7个月中,发行了11只巨灾债券,总名义金额达到18亿美元。巨灾债券的交易量在其他市场的流动性依然保持稳定。价格竞争升级世界第二大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近日称,由于连续两年没有发生大的灾害,目前保险市场较高的费率可能在不断的竞争中有所调整。该公司董事会成员TorstenJeworrek表示,由于风险覆盖能力的提升,再保险市场整体的竞争正在升级,如果未来受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对于保险的续约也将产生负面效应。在德国由于连续两年没有发生大的灾害,这使得再保险商不得不降低费率,从而蒙受着经营利润下降的威胁。近日一些再保险机构聚集在摩洛哥的蒙特卡洛商讨08年的保险续约工作。世界第二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怡安保险公司(AonCorp.)称,由于本年度没有发生较大的灾难事故,再保险公司有关的费率价格将会保持一个下降的趋势,同时也可发现06年7月制定的再保险价格将是近年来的高点。而慕尼黑再保险更是未雨绸缪,早在今年1月份,该公司就调整了财产险中2/3的业务,除非有大的灾害,慕尼黑再保险把今年的净利润定位在35亿欧元-38亿欧元间,比去年的34亿欧元稍高一些。费率下降已成必然2008年在美国,财产再保险的市场价格下降20%,而在欧洲再保险价格的下调幅度可能达到10%。“不过对于保险公司定价的压力要比再保险公司大的多”TorstenJeworrek表示。彭博社欧洲500指数显示,截至目前28家保险公司成员股价总体下跌了6.3%,而慕尼黑再保险的股价下跌了3.4%。目前该公司的市值已达279亿欧元。BayernInvest公司资本市场主管ErnstKonrad表示,虽然再保险公司的费率面临着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未来不排除有灾害发生的可能,而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保险价格的下降。截至目前,大西洋风暴周期并没有对美国大陆造成大的灾害,而在2005年的风暴周期内,包括Katrina,Rita等飓风给当地保险公司造成了5800万美元的损失,这也使灾害险的费率翻了一番。不过近期在大西洋形成的两股飓风又受到了关注。飓风Dean在8月底越过加勒比海后,对墨西哥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而之后发源于尼加拉瓜的飓风Felix又以每小时160英里的速度光顾了该国。这也是今年来首次在大西洋形成的两股飓风同时光顾同一地区。据美国加州风险管理办公室统计,这给当地造成了至少17亿美元的损失。由于飓风Dean和Felix只是影响到非保险密集区,因而同当年Katrina飓风造成的410亿美元损失比,保险公司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风险。全球再保险业前景稳定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日前表示,尽管2011年全球巨灾损失惨重,但其对全球再保险业的展望仍为稳定。标准普尔表示,2011年,全球再保险业的综合赔付率将介于110%至115%之间,比此前预估数据(105%至110%)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受泰国洪灾及其他巨灾估损增长的影响。尽管如此,再保险业资本仍比较充足,与直接保险业相比,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更强。标准普尔指出,2011年一些再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有所提高,但2012年有些公司的资本金比2011年年初低5%至10%,这可能使其面临负面评级。标准普尔强调,虽然有些再保险业务的费率出现增长,但用“坚挺”来形容整个再保险市场并不合适。标准普尔说,再保险定价的变化并非“一刀切”,没有发生损失的财产巨灾、海上及能源项目再保险业务的平均费率约为5%;2011年发生损失的财产保险合约的续签费率出现较大增长,并因地域差别而有所不同。国际再保险业前三季度业绩向好瑞士再保险提供的数据显示,由于2013年第二季度自然灾害损失严重以及储备金的释放水平逐渐下降,2013年全球财产再保险市场的综合成本率达到了90%,投资收益率水平较低,其中投资回报率(ROI)约为3%,而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0%左右。受累于利率的上升,截至2013年9月,全球财产再保险市场的资本值(采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相较2012年末下降了3%,但总体承保能力依然充分。此外,由于替代资本的流入——截至2013年11月,替代资本总量达到450亿美元,占全世界巨灾承保限额的14%,全球财产巨灾险的费率有所下降。2013年的全球寿险再保险市场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监管激励所带来的分保份额持续降低,美国市场上的传统再保险业务继续萎缩,而英国则有所停滞;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关保险产品的再保业务有所缓慢增长,但竞争也有所加剧。也不是全无亮点,寿险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始日益多元化,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死亡率业务,同时,也有领先的再保险公司受益于整合和大额交易,保费实现9%的增长。劳合社(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璁认为,其实当今的国际再保险市场正面临着与国内再保险市场相同的课题:即如何平衡规模与效益的问题,只是对于国际再保险公司来讲,如何在区域市场战略实施过程中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更加具有挑战性。世界主要再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伦敦再保险市场伦敦再保险市场是以劳合社为主,众多保险公司并存,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完善有序的市场,主要包括劳合社再保险市场、伦敦保险承保人协会再保险市场、伦敦再保险联营组织(集团)、伦敦保险与再保险市场协会。世界保险市场中,航空航天保险及能源等保险的承保能力有肋%以上集中在伦敦再保险市场。欧洲大陆再保险市场欧州再保险市场主要由专业再保险公司组成,其中心在德国、瑞土和法国。欧洲再保险市场的特点是完全自由化、商业化,竞争激烈,并且成为世界再保险市场重要的中心之一。德国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再保险中心,在世界前15家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中,德国占1/3。德国的再保险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再保险公司控制,直接由保险公司做的再保险业务量很有限。德国再保险市场擅长承保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瑞土是欧洲大陆第二大再保险中心。瑞土稳定的社会和经济、成熟的金融业和自由的法律环境,资金流动和货币兑换无限制,使瑞士成为国际保险和再保险中心,主要从事转分保业务。纽约再保险市场在美国再保险市场上,最为著名的是纽约再保险市场。纽约再保险市场主要由国内和国外专业再保险公司及直接保险公司组成,公司规模有大有小,组织结构多种多样。其业务来源主要是北美洲、南美洲和伦敦保险市场。纽约再保险市场过去主要是内向型,但随着美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扩张,纽约再保险市场逐渐演变成国际性的再保险中心。新加坡再保险市场在新加坡再保险市场,再保险经纪人非常多,新加坡政府靠一些优惠政策,不仅仅吸引了本地的再保险经纪人,很多公司在新加坡注册后也成为了再保险经纪人。

2013-2014年世界再保险领先企业运行状况分析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一、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成立于1880年,是目前全球按保费收入统计排名第一的再保险公司。目前,慕再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从事保险、再保险业务,并在世界各地拥有60多家分支机构或代表处、联络处。慕再拥有专属职能部门,在整个再保业务价值链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能力。公司侧重于长期客户关系,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直销网络。在产品方面,慕再提供全面的产品组合,拥有稳定的承保能力并注重研发投入。慕再对其再保险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全球的财产和寿险再保险业务。集团董事会层面分别设立再保险委员会和集团委员会对再保业务和集团其他业务进行分开管理。再保委员会就再保险业务的重要事项做出决策,该委员会汇集了集团管理董事会9名董事中的6名,这6名董事分别主管再保子公司内的各业务条线及中后台职能。同时,慕再通过集团委员会对直保和健康险业务进行整体战略指导和必要的财务管控。再保险委员会对再保险业务所有重大事项均具有决策权。再保险委员会的主席由再保承保部负责人担任,再保险业务下属各部门的负责人均为再保险委员会的成员。再保险业务管控线各主要环节的重大事项、都需经由再保险委员会最终管理。慕再管理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包括再保、直保、健康险等主要业务板块的负责人均为执行委员会成员。慕再再保险业务下设五个业务运营部门和一个平台型业务支持部门,各业务部门面向不同地域和专门产品线的客户,平台型支持部门则是将承保和理赔职能集中为全球性服务平台。以管理职能为例,慕再再保险板块的承保职能在集团的三个不同层面上进行管理,由统一的集中监管和独立的本地支持相结合,以同时满足专业性与监控性的要求。其中集团层面设有全球承保和风险委员会,作为再保委员会的一个下属委员会,负责制定统一的承保政策与限额体系,并对再保版块的承保活动实行集中监督;再保版块层面设有专门的公司承保部,为财产再保险业务提供集中支持,主要负责将承保政策及限额体系进行细化、对再保的日常承保活动实行紧密监督并将量化分析方法整合入业务流程,以提高专业化程度;此外,再保板块的各业务部门中设有本地承保团队,基于承保政策处理日常前线业务,以满足不同部门地域性、专业性、灵活性的要求,并确保对前线需求的及时答复。慕再理赔管理职能的组织结构设置与承保管理职能相似,即也分别设置了公司理赔部和本地理赔管理团队。同时,慕再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再保险枢纽地区均设立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联络处,比如其在蒙特利尔设立了对承保业务支持力度较大的、全方位复杂型的服务办事处,其职能全部整合入集团,为公司在加拿大各地的地区办事处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慕再的业务可分为三部分:直保业务、再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全部保费收入中,约60%来自再保险,40%来自直接保险。在传统主业再保险业务方面,慕再通过一系列的购并,迅速形成了全球化的业务规模,国际再保险业务占到总再保费收入的90%以上,总再保收入也占到了世界市场份额的1/7之多。其中财产险约占到总再保业务的2/3,其余为寿险再保险业务。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寿险再保险业务,特别是国际健康险业务发展迅速。在直保方面,慕再于1997年成立了ERGO保险集团,专业经营直接保险业务。直保业务以人寿及健康险为主,约占到总直保费收入的70%,其余为财产直保业务。比起再保业务,直保业务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其业务来源主要是德国国内及欧洲市场,本土业务量占到总直保业务的一半左右。近几年来,公司主要通过购并的方式,将直保业务的发展延伸至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亚洲市场。总体上,直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普遍低于再保业务,除少数年度外,长期稳定在100%以下。在资产管理方面,MEAG资产管理公司是慕再旗下唯一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至2007年末,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320亿美元,堪称欧洲金融领域最为重要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其受托管理的资金中,40%来自直保,60%来自再保。主要投资业务包括:证券、贷款、房地产、特殊基金,并为国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客户提供投资服务。慕再的投资非常注重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特别是对于再保险资产,以确保流动性。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近年来稳定在5%左右。图表SEQ图表\*ARABIC1:慕再的战略发展模式图数据来源:汇智联恒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世界上第一家专业再保险企业—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GenRe)与中国领先的创新型健康管理服务企业—好人生健康产业集团(VHS)在上海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通过战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在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和前沿研究、健康保险产品研发、健康保险风险控制等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拓展。好人生集团(VH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汤轹文博士说:“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GenRe)作为世界知名的再保险集团,跟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能与之合作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坚信中国健康保险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的市场潜力,愿意为国内外的保险公司提供最好的健康管理增值服务和风险控制解决方案。祝愿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在新兴的中国保险市场继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创建于1852,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美国通用再保险公司合并为GenRe,为伯克希尔?哈瑟维的属下公司,是国际上最大的再保险集团之一。GenRe以专业技术服务和风险控制为基础,在全球5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机构,有着雄厚的财务实力和精良的技术队伍。GenRe的财务实力获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AAA)、穆迪(Aaa)和阿尔费雷德?贝斯特(A++)的最高评级。好人生国际健康产业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专业健康服务机构,偕国际领先技术及专业合作伙伴,致力于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服务间建立国际化、专业化协作平台,并以标准化、连锁型、漫游式的一站式互动健康服务体系,为您的健康和谐人生而努力。瑞士再保险公司专业再保险模式的典型公司是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Re,简称瑞再!)。该公司创立于1863年,总部设在瑞士首府苏黎世。通过主动配置各险种的全球再保险业务,以及发行保险连接证券,对各产品线和地区业务实现全方位的风险分散化。瑞再将现有业务分为两类:一类作为业务主体的再保险业务,占公司总业务量的80%左右;另一类是金融服务业务,为再保险业务提供支持。从地域上看,瑞再的再保险业务主要来自美洲和欧洲,约占全部业务的90%,近年来亚洲市场业务发展迅速。从保险业务品种上看,财产再保险业务占据较大的比例,人寿和健康再保险的业务规模较小,但随着近年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寿险和健康险再保险业务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占比逐年提高。在金融服务业务方面,公司在欧洲、北美洲设有多个资产、信用、基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公司,在投资方面非常注意控制收益波动的风险。资产负债管理遵循以负债为基础的主动配置策略,通过大量使用套期、互换、期权及发行保险连接证券等衍生金融工具,并通过严格的压力测试严格控制资产负债之间的风险敞口,近年来的投资收益率稳定在5%左右。图表SEQ图表\*ARABIC2:瑞再的战略发展模式图数据来源:汇智联恒劳合社劳合社(Lloyd's),位于伦敦的英国劳合社总部大楼。英国最大的保险组织。劳合社本身是个社团,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保险市场,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相似,但只向其成员提供交易场所和有关的服务,本身并不承保业务。劳合社由其社员选举产生的一个理事会来管理,下设理赔、出版、签单、会计、法律等部,并在10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该社为其所属承保人制订保险单、保险证书等标准格式,此外还出版有关海上运输、商船动态、保险海事等方面的期刊和杂志,向世界各地发行。劳合社是一个名叫EdwardLloyd的英国商人于1688年在泰晤士河畔塔街所开设的咖啡馆演变发展而来的。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英国的航运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英国伦敦的商人经常聚集在咖啡馆里,边喝咖啡边交换有关航运和贸易的消息。由于劳埃德咖啡馆临近一些与航海有关的机构,如海关、海军部和港务局,因此这家咖啡馆就成为经营航运的船东、商人、经纪人、船长及银行高利贷者经常会晤交换信息的地方。保险商也常聚集于此,与投保人接洽保险业务。后来这些商人们联合起来,当某船出海时,投保人就在一张纸即承保条上注明投保的船舶或货物,以及投保金额,每个承保人都在承保条上注明自己承保的份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直至该承保条的金额被100%承保。由于当时通讯十分落后,准确可靠的消息对于商人们来说是无价之宝。店主劳埃德先生为了招揽更多的客人到其咖啡馆来,与1696年出版了一张小报《劳埃德新闻》,每周出版三次,共发行了76期,使其成了航运消息的传播中心。约在1734年,劳埃德的女婿出版了《劳合社动态》,后易名《劳合社日报》,至今该报仍在伦敦出版。后来,咖啡馆的79名商人每人出资100英镑,于1774年租赁皇家交易所的房屋,在劳埃德咖啡馆原业务的基础上成立了劳合社。英国议会于1871年专门通过了一个法案,批准劳合社成为一个保险社团组织,劳合社通过向政府注册取得了法人资格,但劳合社的成员只能限于经营海上保险业务。直至1911年,英国议会取消了这个限制,批准劳合社成员可以经营包括水险在内的一切保险业务。劳合社的承保人,又称名人(Name)或真正承保人(actualunderwriter)。劳合社就其组织的性质而言,它不是一个保险公司,而是一个社团组织,他不直接接受保险业务或出具保险单,所有的保险业务都通过劳合社的会员,即劳合社承保人单独进行交易。劳合社只是为其成员提供交易场所,并根据劳合社法案和劳合社委员会的严格规定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监督他们的财务状况,为他们处理赔案,签署保单,收集共同海损退还金等,并出版报刊,进行信息搜集、统计和研究工作。劳合社承保人以个人名义对劳合社保险单项下的承保责任单独负责,其责任绝对无限,会员之间没有相互牵连的关系。劳合社从成员中选出委员会,劳合社委员会在接受新会员入会之前,除了必须由劳合社会员推荐之外,还要对他们的身份及财务偿付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如劳合社要求每一会员具有一定的资产实力,并将其经营保费的一部分(一般为25%)提供给该社作为保证金,会员还须将其全部财产作为其履行承保责任的担保金。另外,每一承保人还将其每年的承保账册交呈劳合社特别审计机构,已证实其担保资金是否足以应付他所承担的风险责任。根据劳合社委托书,承保人所收取的保险费由劳合社代替。在1994年以前,劳合社的承保人都是自然人,或称个人会员(individualmember)。1994年以后,劳合社允许公司资本进入该市场,出现了公司会员(corporatemember)。从此以后,个人会员的数量连年递减,而公司会员的数量逐年递增。据1997年底至1999年底三年的统计数字,劳合社个人会员的数目分别为6825、4503和3317名,而公司会员的数目为435、660和885名。劳合社的承保人按承保险种组成不同规模的组合,即承保辛迪加(underwritingsyndicate)。组合人数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每个组合中都设有积极承保人(activeunderwriter),又称承保代理人(underwritingagent)。承保代理人代表一个组合来接受业务,确定费率。这种组合并非合股关系,每个承保人各自承担的风险责任互不影响,没有连带关系。截至1999年底,劳合社的承保辛迪加的数量为122个。劳合社作为一个商业组织,仅接受它的经纪人招揽的业务,换句话说,劳合社的承保代理人代表辛迪加不与保险客户即被保险人直接打交道,而只接受保险经纪人提供的业务。保险经纪是技术性业务,经纪人是受过训练的专家,他们精通保险法和业务,有能力向当事人建议何种保险单最能符合其需要。保险客户不能进入劳合社的业务大厅,只能通过保险经纪人安排投保。经纪人在接受客户的保险要求以后,准备好一些投保单,上面写明被保险人的姓名、保险标的、保险金额、保险险别和保险期限等内容,保险经纪人持投保单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辛迪加,并由该辛迪加的承保代理人确定费率,认定自己承保的份额,然后签字。保险经纪人在拿着投保单找同一辛迪加内的其他会员承保剩下的份额。如果投保单上的风险未“分”完,他还可以与其他辛迪加联系,直到全部保险金额被完全承保。最后,经纪人把投保单送到劳合社的保单签印处。经查验核对,投保单换成正式保险单,劳合社盖章签字,保险手续至此全部完成。至1996年,劳合社约有34,000名社员,其中英国26,500名,美国2,700名,其他国家4,000多名,并组成了200多个承保组合。劳合社的每名社员至少要具备10万英镑资产,并缴付37,500英镑保证金,同时每年至少要有15万英镑保险收入。劳合社历来规定每个社员要对其承保的业务承担无限的赔偿责任,但由于劳合社近年累计亏损80亿英镑,现已改为有限的赔偿责任。20世纪90年代劳合社的业务经营和管理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允许接受有限责任的法人组织作为社员,并允许个人社员退社或合并转成有限责任的社员。因此改革后的劳合社,其个人承保人和无限责任的特色逐渐淡薄,但这并不影响劳合社在世界保险业中的领袖地位。在历史上,劳合社设计了第一张盗窃保险单,为第一辆汽车和第一架飞机出立保单,近年又是计算机、石油能源保险和卫星保险的先驱。劳合社设计的条款和报单格式在世界保险业中有广泛的影响,其制定的费率也是世界保险业的风向标。劳合社承保的业务包罗万象。劳合社对保险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海上保险和再保险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世界公认的。

2013-2014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45亿人。图表SEQ图表\*ARABIC3: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指标年末数比重%全国总人口136072100.0其中:城镇7311153.73乡村6296146.27其中:男性6972851.2女性6634448.8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2387517.516-59岁(含不满60周岁)9195467.660周岁及以上2024314.9其中:65周岁及以上131619.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图表SEQ图表\*ARABIC4:2010-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单位:万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就业持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

图表SEQ图表\*ARABIC5:2009-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66199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提高7.3%。

图表SEQ图表\*ARABIC6:200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

图表SEQ图表\*ARABIC7: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表SEQ图表\*ARABIC8: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2.62.62.8其中:食品4.74.64.9烟酒及用品0.30.10.8衣着2.32.2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51.5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31.21.8交通和通信-0.4-0.5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81.71.8居住2.83.02.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年末为65个。

图表SEQ图表\*ARABIC9:2013年新建商品住宅月环比价格变动城市个数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比上年增加11889亿元,增长10.1%;其中税收收入110497亿元,增加9883亿元,增长9.8%。

图表SEQ图表\*ARABIC10:2009-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821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97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096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1%。

图表SEQ图表\*ARABIC11:2009-2013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9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35万公顷,减少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8万公顷,增加15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9万公顷,减少4万公顷。

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产2.1%。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产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产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产2.3%。其中,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产量20329万吨,减产0.5%;小麦产量12172万吨,增产0.6%;玉米产量21773万吨,增产5.9%。

图表SEQ图表\*ARABIC12:2009-2013年粮食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产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产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产2.0%。茶叶产量193万吨,增产7.9%。

全年肉类总产量8536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牛肉产量673万吨,增长1.7%;羊肉产量408万吨,增长1.8%;禽肉产量1798万吨,下降1.3%。年末生猪存栏47411万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增长2.5%。禽蛋产量2876万吨,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全年水产品产量6172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547万吨,增长6.0%;捕捞水产品产量1625万吨,增长3.5%。

全年木材产量8367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3%。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1万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10689亿元,比上年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