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分享_第1页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分享_第2页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分享_第3页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分享_第4页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教师提升自我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那便是勤奋读书。今天我要分享的书目是《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我将从作者介绍,内容感悟,阅读思考,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作者介绍翻开作者介绍,我了解到本书作者,韩素静老师是河南省名师、濮阳市名师,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曾荣获“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以及“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出版了《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您走过最后的日子》等书籍。是《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推介人选,被誉为“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的传奇教师”。在这一系列的光环下,她也是一位有心的妈妈,一位一线教师,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妈妈的絮絮私语,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都是韩老师把自己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的所思所感所得给读者们娓娓道来,一堂堂详实的课堂实录,和接地气的听课反思,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近。二、内容感悟起初看到这个书名,我心想,何为朴素的语文课呢?在这本书的序言中给出了我们答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一堂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学来降低师生语文素养的课,不上那些运用平俗花哨的手法来渲染课堂的课,更不上那些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素养的只能碎问碎答、就课文教课文的课。正如书名所说,我们的课堂要在朴素中诞生,又在朴素中升华。本书展示了源自教学一线的大量课例的详实记录和精心剖析,涉及新授课、讲评课、听读课等各种课型,书中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不同走向的课例进行解读,挖掘其精妙与遗憾之处背后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提出了具体而有效的策略。这都是作者韩老师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反复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全书一共有四辑,“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以及“我这样教语文”。第一辑: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书中写到,识字、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然而,正是这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往往考验着教师的能力与实力。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识字识字环节不仅仅是落实在“认识”上,更重要的是“会写”,并写的“美观”,要写出横平竖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这才是真正的识字教学。因为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无论是薛法根老师的“生字首次放大书写”,还是于永正老师步步引导、解释相近字“姹”和“嫣”,解析多义字“庞”,联系生活理解“饱经风霜”一词,都是通过一步步引领和鼓励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记忆,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即便是在基础的辨字析词环节,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一直往纵深发展。我深感:要让学生真正认识一个词,必须要做到三会:会读、会写、会运用。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朗读识字法,随文识字法,结构拆分识字法,比较识字法都较为常用。检测时,读一读,写一写,用一用,缺一不可。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读书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是于永正老师在讲《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的教学片段。读到这里时,我学到了一个新鲜的名词:煮书。听过煮饭,煮酒,第一次听到煮书的概念。书里是这样解释的: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几句话,一个词,形象地说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在这堂课上,于老师是这样达到“煮书”的效果的。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看。于老师先是请一名同学将课文读给大家听,接着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老师和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第三遍于老师并不着急让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求学生不要看书,抬着头,看着老师的表情,再听老师读一遍,学生观察能从老师的表情中看到什么,读后引导学生交流,有的学生能说出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有的人能说出老师每读一段都会停顿一会儿,还有的学生说出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想象到了当时的画面。接着,于老师将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等方面。于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并找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情朗读。在这一环节,于老师通过前后五次指导,让学生在自己读、别人读、听老师读、看老师读的过程里,反复比较,反复思考,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沉进了文本,贴近了文字,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朗读。尽管没有贴任何华丽的标签,但这样的课堂随处散发着魅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读书方式来引导学生,当篇幅较长时,就适合默读。文辞华美的文章,就适合朗读。初读时适合自由读,学生可以自由的读一读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就可以范读引导。如果学生有了精力分散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齐读来烘托课堂气氛。文本的重点部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次轮读,当对话内容较多、情趣较浓的文章时,可以采取分角色的朗读等。总之,阅读的方式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选择。3.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练习写作“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给学生讲了多少课文,传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是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是否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出学生创作的欲望。实践证明,读写结合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基础,写作才是目的。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阅读课用来分析课文,作文课用来写作,二者处于分开的状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写作的范例。还是以于永正老师的这一堂课为例。于老师抓住阅读课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给高尔基写回信。他首先告诉学生写回信的步骤和方法,带待学生写完后,请全班同学大声朗读信,自我检查,并对不通顺之处进行自我修改。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信,并及时进行集中指导。在集中指导时,于老师又从字、词、句、修辞的运用是否合适,文章段落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洁,情感是否真挚等方面进行指导评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进步的课堂。通过书中的这部分内容,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能使学生更好地改进,更能体现教师的水平。第二辑:课堂上的遗憾。在这本书中,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是成功的案例。韩老师认为,课堂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一部分的第五篇“课堂需动更需静”中写到: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热闹与高潮,太过于沉静,通常都不被认可,所以不管是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还是此起彼伏的朗读表演,更或是跃跃欲试的举手发言,都被称为活跃的课堂。可细细想一下,这样热闹过后,能够沉淀下来的,究竟有多少?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固然重要,但没有主动性的思考,没有安静地思考,没有“让思维抵达更深处的沉静”,这样的课堂真有多少时效性?用韩老师的话来讲,就是学生利用了课堂这个场合,迁移了教辅资料上所谓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实质上却是空虚而乏味的。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既需动,但也更需静。静往往比热闹更可贵。它能让每一个个体主动的去想象,自主的去揣摩。思维的火花静静的闪烁,情感的波涛静静的流淌,在静中,学生芬芳的心智之花悄悄开放,真正实现了生命在场。像类似这样的课堂上的问题,书中找到了原因,问题就出在“三教三不教”上,即教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教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学生自学时很难想到的地方。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要拥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善于捕捉教学契机,避免课堂上出“故障”。驻足书中一个个遗憾的案例,聆听一次次深刻的剖析,在“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中反思自己,我们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第三辑:捍卫课堂常识。在这一部分的第一篇就指出,研读文本是语文老师的第一项基本功。于漪老师曾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须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里始终有思维的火花。”作为老师,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就是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站稳脚跟,教师才能有专业尊严。所以在平时,我们一定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要认真的阅读,努力思考,从字里行间感知、触摸文字的温度,读出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倾听到文本细微的声音,要把每一篇课文的真正精髓所在都梳理清楚,梳理明白。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纵深处,引导学生从言语的表层走向深层,让学生上这节课与不上这节课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其次书中讲到,讲授,是教师的基本功,捍卫课堂常识,我们就要善待课堂用语。无论是开场白、过渡语,还是小结语、评价语,都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无论指令性的语言,点拨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彰显着教师的内涵。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我们只会用太好了,太棒了,太聪明了。一些笼统的语句表扬和评价学生的回答,但是具体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没有具体说明,学生也不得而知。在文中举例说,当学生朗读的好,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你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语言评价既能激励学生,还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从评价中知道,朗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表达,注意感情的表达,是会得到赞赏的。韩老师在书中写到:“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过与不及都不好,真理和错误往往就在一小步之间。微末决定成败,细节衡量效率,一些耐人咀嚼的细节的背后,蕴藏着教育教学的秘密与真谛。对某些细节的忽略,也许就是对教育教学艺术与奥秘的放弃,课堂常识,我们一定要捍卫。”第四辑:我这样教语文。在读到这一部分“语文教学中的五个一”时,我向韩老师真切切地学了一招。所谓“五个一”,是学生的五项常规性语文作业,即“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每日一话”、“每日一篇”和“每周一首”。看似很简单的作业,但如果每天坚持,效果会很明显,韩素静老师就这样在自己的班级中,把简单的“五个一”开展得井然有序,效果鲜明。“每日一词”,让学生每日在积累本上积累一个成语。“每日一句”,让学生每天积累一句经典名言。“每日一话”,让学生每日在“心里话本”上说说心里话。这里的“心里话本”就是常说的“日记本”,换个名字,就会使这个本子变得很温存,学生也就愿意写。“每日一篇”,让学生每日写完作业后阅读一篇优美文章,让学生学会读书,喜欢读书,热爱读书,让学生意识到读书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让学生养成每天不读书就睡不着觉的习惯。“每周一首”,让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韩老师的“五个一”给了我一种思路和启迪。结合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和班级,我们可以设计“每日一得”“每日一事”“每日一人”“每日一段”等等,利用好课前5分钟,让学生有所收获。而这“五个一”,既适用于学生,又适用于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阅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做的,如今这个时代,“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远远不够了,学生需要我们为他们储备一片海洋,整个天空,以及细水长流、永不干涸的溪流。阅读思考老师们,通过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到,朴素的课堂要对“电灌”说不,朴素的课堂莫让“教参”绑架,朴素的课堂赢在细节,朴素的课堂要让思考在场,朴素的课堂因真实而出彩,朴素的课堂应重“道”而非“术”,朴素就别让“预设”绑架课堂,朴素的课堂让范读成为“酵母”……待读过书后,这一个个观念带我再次审视课堂,审视自己。现如今多媒体在课堂自成风景的时代,似乎无课件“不欢”,课件的动画播放、色彩背景,早已经成为课堂上的噱头,这些内容如过电影一般,充斥着学生的眼球,来得快去得也快,容易造成短时记忆。在这一点上,韩老师强调板书的重要性,唯有教师用粉笔书写的东西才能在学生脑海中长时间留存。有的课堂大有教学思维跟着课件走之感,张数多,播放快,实用性却微乎其微,到底应该如何做才对呢?我想课件一定要为学而做,为需而做,要解决粉笔代替不了,口头表达不及,诵读效果不佳的现象,要最大化控制课件张数,要像及时雨、登山杖、攀缘梯一样不可或缺,才能在课堂发挥其作用。真实的课堂还需要教师有一颗平常心,不用个人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不用教师的强势取代学生的弱势环节,不用在课堂里着急如何出彩,如何生动,而应该沉下来等积淀,等风来,等催红一树花开的心动。我想真实的课堂应该把“学”的过程进一步放大和凸现,要让学生的思考在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教师的教学应在学生的已知之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课堂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只有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才能品尝到发现的乐趣。反思了一下自己,有时候上课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把一个固定答案给学生,让学生记住,保证不出错。这样想想,孩子思考了吗?真正理解了吗?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思考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孩子们就会在积极主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