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

施工组织设计

报送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报送日期:2010年3月10日

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

编制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主编:戴炳坤(项目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参编人员:李文奕(项目常务副总工,工程师)

审核人:江洪林(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编制日期:

施工组织设计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项目经理部签字——沈春尧(项目副经理,工程师)毕洪武(工程部长,助理工程师)郑玉峰(质检部长,助理工程师)邵志军(安全负责人,注册安全工程师)郑伟(测量负责人,测量高级工)俞建业(设备负责人,助理工程师)签字——2010年3月10日

目录

0编制说明............................................................1

1编制依据............................................................2

1.1招投标文件......................................................2

1.2工程承包合同....................................................2

1.3设计文件........................................................2

1.4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2

1.5其他文件........................................................3

2工程综述............................................................4

2.1工程概况........................................................4

2.2工程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5

2.3自然条件........................................................5

2.4外部施工条件....................................................8

3施工组织和管理机构.................................................11

4施工总体部署.......................................................12

4.1施工部署和总的施工安排.........................................12

4.2临时设施.......................................................14

5主要施工方案.......................................................16

5.1测量工程.......................................................16

5.2施工准备.......................................................23

5.3路基工程.......................................................24

5.4桥梁工程.......................................................34

6施工总体计划和保证措施.............................................69

6.1施工总体计划表.................................................69

6.2工期保证体系...................................................69

6.3保证进度计划的措施.............................................70

6.4劳动力使用计划.................................................73

6.5机械设备使用计划...............................................74

7质量管理...........................................................75

7.1质量目标.......................................................75

7.2质量管理保证体系...............................................75

7.3质量保证措施...................................................75

8环境管理...........................................................78

8.1环境目标与指标.................................................78

8.2环境管理组织体系...............................................78

8.3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79

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82

9.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和承诺.....................................82

9.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保证体系...................................83

9.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保证措施.......................................83

9.4重要危险源的控制...............................................85

9.5事故应急预案...................................................93

10文明施工管理......................................................98

10.1文明施工目标..................................................98

10.2文明施工措施..................................................9810.3文物保护.....................................................101

0编制说明

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是以设计施工图、招标文件、国家现行设计及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而编制的总体控制性技术、组织方案。各分项工程开工前,我部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本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

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和以往施工经验,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1)、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对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2)、严格执行合同工期,以及合同约定的质量、安全目标,使建设单位的各项要求得到保障。

(3)、施工总体布置体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减少干扰和避免环境污染。

(4)、遵循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的原则,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优化方案,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5)、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根据本工程特点,从实际出发、科学组织、均衡施工,达到快速有序、优质高效。

(6)、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从制度管理、资源配置角度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安全施工,服从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的监督指导,严肃安全纪律,严格按照规章程序办事。

(7)、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充分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四新成果,同时结合工程特点和现场条件,使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最大化。

(8)、遵循贯标机制的原则,确保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得到有效施行。

(9)、符合公司资源配备的要求。

1

1编制依据

1.1招投标文件

(1)、《余梁公路北延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2)、《余梁公路北延工程施工招标第一号补遗书》;

(3)、《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投标文件》。

1.2工程承包合同

2010年11月19日签订的《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施工合同》。

1.3设计文件

(1)、余姚市交通设计院于2010年4月编制的《余梁公路北延工程(K0+000~K3+100段)施工图设计第一册》;

(2)、余姚市交通设计院于2010年4月编制的《余梁公路北延工程(K0+000~K3+100段)施工图设计第二册》;

(3)、余姚市交通设计院于2010年4月编制的《余梁公路北延工程(K0+000~K3+100段)施工图设计第三册》。

1.4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标[2002]202号)。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8)、《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0)、《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12)、《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

(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

(14)、《钢筋焊接网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

2

(15)、《混凝土灌注桩用钢薄壁声测管及使用要求》(JT/T705-2007);

(16)、《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

(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04);

(18)、《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19)、《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

(2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B50367-2006);

(2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22)、《港口工程混凝土设计规范》(JTJ267-98);

(2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4)、《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

(25)、《公路勘察规范》(JTGC10-2007);

(26)、《公路工程地质勘探规范》(JTJ064-98);

(27)、《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

(28)、《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8);

(29)、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技术法规和规范及其它交通部现行的公路工程有关技术规范、标准。

1.5其他文件

(1)、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

(2)、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施工组织设计通用文本;

(3)、余梁公路北延工程一标(K0+000至K3+310段)施工图设计技术交底会议纪要。

3

2工程综述

2.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余梁工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

(2)、工程地点: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具体地理位置见下图:

(3)、工程规模:本合同段在整条路线的北侧,桩号为K0+000~K3+100,长度为

3.1km,共设置大桥508米/1座,小桥25.54m/1座,箱涵72.5m/2道,主要公路城市道路平面交叉7处,立体交叉1处。

①、道路等级:一级公路;

②、行车道数:主线双向六车道;

③、设计速度:80km/h;

④、车道标准宽度:3.75m;

⑤、路基宽度:路基宽度41.5m;

⑥、路幅布置:中央绿化隔离带3m+左侧路缘带2³0.5m+机动车道2³(3³3.75)m+右侧路缘带2³0.5m+机非隔离带2³2.0m+非机动车道2³4.5m;

⑦、单幅桥梁宽度:景观栏杆0.5m+辅车道4.5m+机非硬隔离0.5m+行车道12.25m+防撞护栏0.5m;

⑧、桥面横陂:2.0%;

⑨、桥梁最大纵坡:3.0%;

⑩、设计荷载:路面:标准轴载BZZ-100;桥涵:汽车荷载公路-I级;⑪、安全等级:Ⅰ级;

4

⑫、防撞护栏等级:SB级F型防撞护栏;

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05;

⑭、设计洪水频率:大中小桥和路基1/100;

⑮、环境类别:Ⅰ类。

(4)、工程造价:108112279元。

(5)、投资来源:上级补助及自筹。

(6)、工程性质:公路与桥梁工程。

(7)、建设单位:余姚市余梁公路北延工程建设指挥部。

(8)、设计单位:余姚市交通设计院。

(9)、监理单位:余姚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10)、施工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11)、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宁波市交通质量监督站。

2.2工程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

(1)、合同总价:108112279元。

(2)、合同工期:518历天。

开工日期:2010年12月25日(以具体开工令为准)。

交工日期:2012年5月26日。

(3)、合同质量等级:交工验收评分90(分)含以上;

竣工验收评分90(分)含以上。

2.3自然条件

2.3.1气候条件

本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季盛行西北风,空气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雨水充沛,属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二季过渡时期,冷暖变化大,锋面雨较多。年平均气温在15~18度之间,无霜期230~270天,年降水量1100~1900毫米,降水集中在4~9月,主要以春雨、梅雨和台风雨为主。

2.3.2水文条件

区域内地下水位很浅,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小流域河网影响,钻孔中埋深一般为0.3~1.5m。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排泄。工程区的地下水埋藏类型有: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透水性良好,厚度一般5~20m。基岩裂隙水主要受断层及节理控制,分布在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的

5

裂隙和断裂中,深部基岩一般为不透水层。

2.3.3地震

工程区属构造活动基本稳定区,据中国地震区带划分图,场地位于东南沿海II等地震的东北段,地震活动震级小、强度弱、频率低,据史料记载,宁波市区及余姚自1359年以来的600多年中,发生大小地震20余次,其中有感地震四次,最大震级4.75级,近代均为微震,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VI度)。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64-98)第1.0.2条规定,可采用简易设防。

2.3.4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层组

工程地质层的划分按岩土体成因时代、岩性特征、埋藏分布条件、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岩体的风化程度等,将该路段地质层组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16个亚层。其工程地质特征评述如下:

①、1-1层杂填土(素填土):由建筑垃圾、碎石及粘性土组成,松散。

②、1-2层耕土:灰黑色,松散。一般为农田植被。

③、1-3层粉质粘土:灰黄、黄褐色,软可塑,中高压缩性,稻田位置该土层上部分布约0.2m的耕土,层厚0.3~2.1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8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20KPa。

④、2-1层淤泥夹泥炭:灰黑色,流塑,松散。切面光滑,呈油脂光泽,摇振无反映,干强度高,韧性低,含大量有机质和泥炭,层厚0.5~7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3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10KPa。

⑤、2-2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饱和。含腐殖质,切面光滑,呈油脂光泽,摇振无反映,干强度高,韧性中。含少量贝壳和云母碎片,手感湿滑,层厚0.4~21.6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5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12KPa。

⑥、2-3层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灰褐色,软塑~可塑。铁锰质渲染,切面粗糙无光泽,摇振反映慢,干强度中~高,韧性中~高,层厚1.3~11.6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3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30KPa。

⑦、2-4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饱和,厚层状,局部薄层理结构,含少量腐殖质,有臭味,切面光滑,呈油脂光泽,摇振无反映,干强度高,韧性中,层厚1.9~19.8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6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15KPa。

6

⑧、3-1层粘土:灰绿色,灰黄、褐黄色,灰褐色,软塑~可塑。铁锰质渲染,切面光滑,摇振反映无,干强度高,韧性中~高,层厚2.8~26.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8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60KPa。

⑨、3-2层粘土:灰色,灰褐色,软塑。切面光滑,摇振反映无,干强度高,韧性中~高,层厚2.0~15.8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4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40KPa。

⑩、3-4层粉质粘土夹中砂:灰黄色、灰褐色,可塑。切面粗糙无光泽,摇振反映慢,干强度中~高,韧性中~高,层厚0.9~26.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20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70KPa。

⑪、4层砾砂混角砾:灰色,稍密~中密,混角砾。夹粘性土,土质不均匀。砾砂和角砾磨圆度差,次棱角状,母岩为凝灰岩,岩质较坚硬,层厚3.3~13.7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24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90KPa。

⑫、5-1层粉质粘土夹砾砂:灰色,灰黄色,可塑~硬塑。为全风化基岩,局部夹角砾和圆砾,层厚0.4~20.0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9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60KPa。

⑬、6-1层强风化安山玢岩:青灰色,强风化。岩芯破碎,节理发育,岩质松软,遇水易软化,手捏易碎。建议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1.00MPa,层厚0.5~17.1m。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35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100KPa。

⑭、6-2层弱风化安山玢岩:青灰色,中风化。岩芯完整性较好,呈长柱状,节理裂隙发育较少。岩芯提出地面时较坚硬,但易风化软化,软化速度快,软化后岩质松软,手捏易碎。建议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5.00M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60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150KPa。

⑮、7-1层强风化凝灰岩:棕红色,强风化。岩芯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较硬,但锤击易碎。建议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20.00M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80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160KPa。

⑯、7-2层弱风化凝灰岩:棕红色,弱风化。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节理裂隙一般发育。岩质较为坚硬。建议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50.00M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1500KPa,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240KPa。

(1)、工程地质评价

①、路基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7

路基土层主要有1-3层粉质粘土,即“硬壳”层,为含水量中等、中高压缩性、软可塑状、强度中等的粘性土层,是浅部土层中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土层,可作为路基的持力层;以下2-1层淤泥夹泥炭、2-2层淤泥质粘土、2-4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软土层,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灵敏性、低强度的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差的特征,是路基压缩变形的主要控制层,在道路施工期和使用期容易造成路基的过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可采用预压或其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减少使用期内的道路沉降。

道路沿线零星分布水塘水沟,深浅不一,塘(沟)底分布淤泥,如深度不大,换填或抛石等方法进行浅层处理。

②、兰江大桥地基土地质条件评价

兰江大桥地基范围内3-1层、3-4层、4层、5层以及6层土质均较好,其中3-1层、3-4层分布较浅,4层局部分布,5层分布不均,均不宜作为大桥桩基础持力层,6层埋藏较深,物理力学性质好,强度高,厚度大,分布较稳定,可作为拟建桥梁的桩基础持力层。

值得特殊说明并注意的是:6层基岩遇水极易软化,且软化后抗压强度极低,大桥北侧尤为明显,根据试验结果,最低仅0.333MPa。建议钻孔桩施工时,钻孔完成后尽快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以减小下部基岩的软化。

③、其他中小桥地基土地质条件评价

K1+290.3桥地基范围内3-1层、4层以及6层土质较好,无软弱下卧层,可作为拟建桥梁的桩基础持力层。

2.4外部施工条件

2.4.1施工现场特点

本工程地处余姚市,现场交通、通讯、水、临时场地等基础设施较完备,能满足施工的各项需求。本标段起点的进场道路使用现有的谭家岭西路,路况较好,可满足大型设备进场条件,同时需要沿道路红线修筑施工便道以满足施工需要。业主提供本标段施工驻地约2200㎡,预制场地和搅拌楼用地约9800㎡,需我方进行平整并填筑宕渣后可满足临时设施建设需求。

施工用电从施工现场高压线接入,同时现场预备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生活办公用电及预制场、搅拌楼等大型机械用电采用施工驻地内设置450KV变压器供电。施工与生活用水水源从场地边上水源接口接入。

8

2.4.2材料供应情况

本工程主要结构材料有:钢筋、钢绞线、水泥、砂、石、宕渣、粉煤灰、外加剂、钢板、锚具、支座、波纹管等。主要辅助材料有:钢管桩、槽钢、工字钢、贝雷架、竹胶板、脚手架钢管、钢板桩、钢板。所有材料考虑由陆路运输。砼供应为现场自拌,配备1套生产能力为60m3/h的混凝土搅拌站、1辆混凝土汽车泵、3辆混凝土运输车。对水泥、钢材、管材等建筑材料及特殊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计划,分批进场,编制各项材料计划表,对各种材料的入库,保管和出库制订完善的管理办法,同时加强防盗、防火的管理。

2.4.3设备供应情况

本工程施工所需设备均从陆路运输至现场,零星机具由当地采购。主要投入设备有:回旋钻机、旋挖钻机、砼搅拌站、砼运输车、砼汽车泵、龙门吊、发电机组、履带吊、汽车吊、运梁车、泥浆分离器、挖掘机、空压机、变压器、对焊机、电焊机、弯曲机、切断机、压浆机、平板车、汽车等。桥梁、起重、运输施工设备根据工程情况进行统一调配,可以满足本工程施工需要。

2.4.4预制构件加工条件

结合大桥施工特点,在K2+400右侧设置预制场以及混凝土搅拌站。场地根据地质情况换填宕渣压实,使预制场地地基满足梁板预制台座、龙门吊轨道等最小地基承载力的需求,预制梁台座基础采用C30扩大基础。预制场内做好纵、横向排水沟渠,避免场内积水。预制梁板利用龙门架起吊出坑,轨道平车运输,架桥机安装。

2.4.5劳动力情况

根据工程进度安排本合同段高峰期需劳动力约400人。当地及周边地区劳动力充裕,完全能满足本工程的需要。

2.4.6供电

施工用电采用电网供电与自发电相结合的办法,在K1+500处项目部驻地设置1台容量为315KVA变压器,配备1台125KW柴油发电机备用,在K2+400处右侧拌和场处设置1台容量为450KVA变压器,配备1台125KW柴油发电机组备用,低压线路架通全线。

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用电需求,决定设置一个一级分配电箱,就近从高压电网引入通过2台450KVA变压器分流。二级分配电箱摆放在施工层上,其电源线引自一级分配电箱。供电线路选用五芯电缆,供电系统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9

施工机具严格执行“一机、一箱、一闸、一漏”标准要求。

2.4.7供水

现场施工用水由就近的给水管接入,在主要施工机械及加工棚附近设置若干水龙头,由支管引入。生活用水由临时给水管引入。沿建筑物四周、木工棚、生活区及办公区等地方布置若干消火栓。

总、支管均采用暗埋法,通过道路部分应在上面设砂垫层及砼保护层,以避免地面机械荷载破坏管子。另在地下消防水储水池安装高压水泵,以满足用水高峰的消防、施工用水要求。

2.4.8通讯条件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统一配备通讯手机,另外在基地内配置固定电话及高频对讲机,保持与现场施工人员的联络。

2.4.9交通情况

本合同段进场道路拟使用谭家岭西路,同时对沿线道路进行硬化,施工材料、设备、人员进出场均比较方便。

10

3施工组织和管理机构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余梁公路北延工程第一合同段的施工任务,由我公司组建项目经理部,并采用符合公司实际的“项目法”进行本项目施工组织管理,实行“两层分离”,项目经理部设管理层和操作层,人员在公司择优选拔。项目经理部对进场的人员、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动。为确保本合同段施工顺利进行,我公司将结合自身综合实力、技术专长及具体的施工特点,项目经理部管理层设八部二室,即生产管理部、工程技术部、质量检测部、监控测量部、中心试验室、物资机械部、财务核算部、合同管理部、经理部办公室、安全环保部,下辖各操作班组,施工组织管理体系见下图:

11

4施工总体部署

4.1施工部署和总的施工安排

本合同段点多线长、工程量大,包括路基施工、钻孔灌注桩施工、现浇承台、墩身、盖梁、箱梁和预制安装箱梁。合理的施工组织和顺序安排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本合同段路基里程长,是施工重点,现浇悬臂连续箱梁施工工艺要求高,是施工组织的难点。

总体施工顺序遵循以下原则:在保证路基与兰江大桥施工进度前期下,尽量投入剩余劳动力进行涵洞、小桥的施工。

结合工程特点,必须紧紧围绕路基与兰江大桥施工,分区、分面按流水作业,并优先保证资源的投入;其余如涵洞、小桥等采取穿插作业。为方便管理,施工组织分为四个工区:桥梁工区施工兰江大桥;路基工区施工路基、涵洞、小桥涵;预制场工区生产预制构件;搅拌站工区负责拌和砼。

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为达到“全面开工、连续施工、提前竣工”这一目标,采用分段交叉施工和平行流水施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前期施工中临时工程和钻孔灌注桩同行并进,逐次完善施工条件以利于立柱、盖梁等分项的顺利开工,在实施过程中需处理好以下几个重点:

(1)、以钻孔灌注桩、施工便道铺设、梁板预制、钢构现浇施工为中心,全面进行临时道路、桥梁的铺设工作,同时进行主线剥离。

(2)、当上下部结构施工进度基本平衡时,及时采用流水作业法施工。

12

4.1.1主要工程量

主要工程量表

4.1.2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见附件一。

4.1.3主要施工任务的组织分工和施工队伍的安排,劳动力的配备

施工任务的组织分工、施工队伍的安排和劳动力的配备由项目经理部负责总体协调,确保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本工程作业面较多,可多作业面展开工作。施工劳动力分为路基、桥梁、预制场和搅拌站等四个工区,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1)、路基工区。路基2567m,箱涵2个,20m跨桥1座,圆管涵8个,改路95m,改河510m。

13

(2)、桥梁工区。桥梁下部作业一组:0#~6#墩钻孔灌注桩,现浇立柱、盖梁。桥梁下部作业二组:7#~13#墩钻孔灌注桩,现浇立柱、盖梁。桥梁上部作业组:箱梁预制安装、刚构现浇施工、桥面系施工及道路设施。

(3)、预制场工区。负责箱梁的预制及安装。

(4)、搅拌站工区。负责混凝土的供应。

4.1.4施工设备的配备

项目经理部根据施工总体计划及施工现场需要,及时将施工设备运抵现场,以满足施工需求。

4.1.5预制构件的加工和运输

本合同段共有预制箱梁150榀,由预制场生产,场内设置2台80t龙门吊负责箱梁场内移运,2台160t箱梁运输车负责箱梁从预制场出运至施工现场安装。

4.1.6施工总流程图

施工总流程图

4.2临时设施

4.2.1项目经理部布置

项目经理部办公区、生活区设置在K1+500左侧,占地2200m2。设业主、监理、

14

施工单位办公室、会议室、卫生设施、停车场地。临时生活区按照省文明标化相关要求布置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职工宿舍统一安置床、衣柜等。

4.2.2预制场布置

预制场设置在K2+400右侧,占地9800m2。按照施工进度要求,共设置11座预制台座,台座宽1m,台座横向间距4.6m,纵向间距2m,存梁区共设置2道存梁台座。

4.2.3搅拌站布置

搅拌站设置在预制场内。为确保施工进度,设置1套生产能力60m3/h的混凝土搅拌站,用于本合同段桩基、下部结构、箱梁预制、箱梁现浇段、桥面系等砼施工。

4.2.4工地试验室布置

在项目经理部内建立一个完善的工地实验室,承担本合同段的水泥、钢筋、砂石料等原材料检验,以及砼配合比配制、砂浆、砼试块强度检验等工作。

4.2.5钢筋加工区布置

钢筋加工区设置在预制场内。设原材料存放区、钢筋加工区、半成品存放区、工具房、危险品库、预应力材料堆放区等,以满足施工需要。

4.2.6围墙

在项目经理部、预制场外侧红线范围内各自砌筑围墙,高度2m,墙厚24cm。

15

5主要施工方案

5.1测量工程

5.1.1测量仪器和人员

根据规范规定,本工程路线测量控制点须达到一级平面控制测量和四等高程控制测量等级的要求。测量工程由我部测量主管全权负责,辅助人员7名,并由公司测量主管工程师全程监督检查。测量仪器已进行检定,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测量仪器一览表

16

5.1.2施工坐标和水准点

本工程设计采用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为宁波市独立坐标系统,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其坐标系统与设计采用的坐标系统相同。

施工控制坐标点一览表

17

测量控制点位置示意图见下图。

18

5.1.3首级控制网

(1)、首级控制网布设

根据本工程特点,考虑到施工中主要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测量放样,因此在路基上K0+000~K3+100段布设13个测量控制点,作为本工程的路线测量和工点测量控制网,供测量放样使用,等级为一级控制网。加密点设于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点,以便于施测周围地形,并保证相邻导线点的通视,该点设土质坚硬处,挖坑浇入混凝土,铸入锯有十字的钢筋。

(2)、测量控制点埋设

在控制点位置上挖1.5³1.5³0.5m的坑,先预制一个四棱台砼,上口0.2³0.2m,底部0.4³0.4m,中间控制点用一根φ20mm长20cm的不锈钢,再把四棱台预埋在坑中,然后浇筑砼固定。

5.1.4施工测量控制

(1)、中线点及轴线长的复测

在首级平面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坐标,用全站仪极坐标放样法对控制点进行全面复核,并标定于现场,发现有误及时上报监理或业主。

长度复测采用全站仪往返对向测距的方法。观测条件选在气象稳定、能见度好的时候,观测时间选上、下午各一次往返测。精度指标为:测距往返测不符值误差:±15mm;轴线长度不符值相对误差:1/80000。

(2)、征地红线桩的复核

工程建设中,土地的征用是前期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征地范围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前期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桥梁和道路的轴线恢复后,依据招标文件征地相应的数据,对征地红线复核,发现有误及时报监理或业主。

(3)、路基测量控制

①、路线中线的恢复和标定

从路线勘测设计到施工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原钉的中桩可能部分遗失或移动,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先进行恢复中线测量,对设计路线进行核对、补桩、加桩,使路线中桩完整无缺,以便进行施工放样。

②、水准点的复查与加设

恢复中线后,对原设的水准点的高程和有疑问的中桩地面高程进行复核。对于部分间距太远的水准点,为方便施工,将根据需要加设临时水准点。

19

③、横断面的检查与补测

复核原测横断面和桥涵排水设施断面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不符应重测,并应补测恢复中线新设加桩的横断面。

④、施工放样依据

路基施工放样是按照施工详图确定地面上的路基横断面的各主要特征点(中心、边缘、边沟底、坡脚或坡顶等),作为施工的依据。

(4)、钻孔灌注桩测量控制

①、桩的定位

在进行桩的定位测量时,根据设计桩位坐标,利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放样,放样出桩的中心点位置。

②、护筒的定位测量

用全站仪先放样出桩的中心位置,确定出护筒的中心点。护筒的直径比桩大30cm,顶面高出原地面30cm。以护筒中心点在护筒四周确定出四个护桩点,护桩点到桩中心的水平距离大于护筒直径2m,并做好包桩防护。钻孔过程中利用护桩点测出护筒中心点,与原设计中心点进行对比,并进行调整。将护筒预埋完成后再次利用护桩点精确测出护筒中心点位置进行核对,以确保护筒预埋符合设计要求。利用护桩点定期校核钻孔中心及护筒偏移情况,并及时予以调整。

③、高程测量

在护筒顶确定二点并作标记,用水平仪测出该二点的高程取平均值作为最终顶标高,再用测绳测出护筒底的高程,根据设计桩底高程计算设计孔深。钻孔过程中,对该点标高定期进行复测,并根据钻渣地质情况对设计孔深予以校正,书面交底至钻孔作业队。

④、成桩中心坐标及桩顶标高测量

承台基坑开挖完成,桩头按要求凿除后,测出成桩的中心点坐标并与设计坐标对比,计算误差是否达到规范要求。同时测出桩顶的高程并与设计高程对比。

(5)、基础承台测量控制

在基坑开挖之前,依据基坑开挖平面图,利用全站仪进行基坑开挖放样,精确放出基坑开挖轴线,确定开挖范围。在基坑开挖过程,随时进行标高测量,以保证基坑开挖地标高的准确性。

20

基坑开挖完成后,浇筑垫层,并进行结构物位置的精确放样,放出结构物轴线边线及立模控制线,确定结构物位置。

承台浇筑前,先用全站仪放样出墩身的轮廓线,再按照墩身钢筋布置图放样出墩身钢筋预埋件的位置,浇筑完成后对预埋件位置进行复测。

浇筑混凝土前,在模板上进行承台顶标高找平,并做好标记,现场交底至施工班组,浇筑完成后及时对顶面标高复测检查。

(6)、墩身测量控制

墩身施工前,利用全站仪精确测量放样墩身的轮廓线及立模控制线位置。墩身模板安装时,其两个方向垂直度偏差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检测方法采用悬吊铅垂线法,或用全站仪校正,确保墩身垂直度符合设计相符。

浇筑混凝土前,在模板上进行墩身顶标高找平,并做好标记,现场交底至施工班组,浇筑完成后及时对顶面标高复测检查。

(7)、盖梁测量控制

用水准仪配合50m钢卷尺把水准引接到立柱顶上(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法进行校核),待盖梁底板调正后,对盖梁进行放样。

(8)、箱梁安装测量控制

待盖梁施工完后,运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垫石、支座放样。用水准仪配合50m钢卷尺把水准引接到盖梁顶上,然后再对垫石、支座进行高程放样。注意校核本盖梁中心、标高与相邻盖梁中心及标高的相对关系。

(9)、护栏及桥面系测量控制

按缓和曲线图段、圆曲线段、直线段不同要求,每隔3m或5m放中桩、边桩放样。高程控制用水准仪每隔3m或5m按图纸设计抄中桩、边桩标高。

5.1.5竣工测量及沉降观测

(1)、竣工测量

在分项工程完成后,进行竣工测量,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以此作为施工验收及变形观测的依据。

①、钻孔灌注桩的竣工测量

在钻孔灌注桩完成后,其竣工测量内容有:桩顶标高测定、桩中心坐标测定。②、墩、台的竣工测量

墩身施工完成后,其竣工测量项目有:测量墩距、丈量墩各部尺寸以及测定支

21

承垫及墩、台、盖梁的高程,墩、台、盖梁中心位置。

③、桥梁的竣工测量

桥梁主体施工完成后,在通车前的竣工测量内容有:测定桥轴的直线性、梁的拱度、挠度、立柱的竖直性以及各个墩台的相对位置。

桥梁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墩身施工、盖梁浇筑、预制箱梁安装时,对墩身进行变形观测,以掌握其垂直位移、倾斜及上部结构的挠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变形观测点主要布置在立柱的下部周围,观测时由水准基点直接测定沉降点的高程,并做好详细记录。

(2)、沉降观测

在同一墩位横向每个立柱上都设置永久的沉降观测点。用水准仪对沉降点在不同工况下进行观测。

竣工前对本合同段全部沉降观测点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并把各沉降点绘制成图,作为竣工资料。

观测精度要求:四等水准要求。

5.1.6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在控制网系统一致,精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科学有效的测量管理是保证测量施工质量的首要因素。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

(1)、选派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且参加过类似工程施工的测量人员参加测量工作。针对施工特点,对测量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全体测量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2)、测量仪器必须定期到经国家计量监督部门认可的仪器鉴定部门进行检验,并附有效检验合格证书,同时做好仪器的日常保养工作。

(3)、针对本合同段的施工特点,编制测量施工方案。

(4)、制定测量管理制度,并强调测量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测量规范执行。

(5)、建立测量技术交底制度,对测量工作的重点、难点及日常的测量外业工作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6)、建立测量资料管理系统,保证测量资料管理的科学、优质、及时、有序。

(7)、执行测量校核制度,确保计算成果正确。

22

5.2施工准备

5.2.1前期准备

(1)、协助业主单位做好沿线的拆迁工作。

(2)、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进行项目经理部、预制场、搅拌站的规划。

(3)、确定进场道路,并对沿线的施工临时道路进行规划。

(4)、测量人员根据施工图的有关控制坐标进行初步复测,以摸清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和其他障碍物的情况。

5.2.2技术准备

第一批施工人员进场后即展开技术准备工作,分内业准备和外业准备。

(1)、内业准备

熟悉和审核施工图纸,参加设计交底的资料,计算工程数量;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临时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编制施工工艺标准和保证措施;制定项目部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进行岗前技术培训。

(2)、外业准备

现场详细调查;现场交接桩和复测,建立高程和平面施工控制网;测量放样。

5.2.3现场准备

开展场地准备工作,包括临时设施、办公生活、生产场区平整,进场道路清理,通讯线路架设等。在场地准备的同时,进行生活、办公用房及生产场区的建设。

5.2.4测量基线准备

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施工基准点坐标系统,对道路中心位置桩、三角网基点桩、水准基准点及其他测量资料进行核对、复测,摸清各墩位的确切位置和其他障碍物的情况,并对中心桩、水准基点桩等控制标志加以妥善保护。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设置加密网作为施工控制网,测量平面控制网采用固定平台全站仪三角网测量系统。测量精度按设计及规范的有关规定控制,所有测量结果提交给监理工程师核查,并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测量仪器采用GPS、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

5.2.5通讯准备

为确保整个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统一配备通讯手机,另外配置高频对讲机,现场施工人员保持联络,保证施工指令准确、及时的传达,保证对外联系与沟通得以顺畅,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23

5.2.6交通准备

由于工程线路较长,为确保整个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现场配备1辆轿车2辆皮卡车,1辆吉普车以供管理人员使用,保证施工指挥管理的及时性。5.3路基工程5.3.1路堤填筑施工5.3.1.1概况

本合同段路基长度2567m,路段主要表现为填方段,挖方量较小,设计断面填方量为84191m³,清表及河塘清挖回填量为46415m³,合计130606m³。设计路基填料采用宕渣,填料及压实度标准见下表。

路基压实度(重型)及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表

24

5.3.1.2施工工艺流程

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图

25

5.3.1.3主要施工方法

路基填筑主要采用自卸车运输宕渣、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压路机碾压的施工方法。

(1)、试验段

开工之前在试验路段(200m左右)进行压实试验,明确压实方法、设备类型和最佳组合方式,确定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工序、每层材料的松铺厚度、材料的含水量。试验完成后将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2)、测量放样

恢复路基中线并加密中桩,测标高,放出坡脚桩并注明桩号,标上填筑高度。

(3)、清表清淤

清除填方范围内的耕植土、腐殖土、草皮,树根,河塘淤泥,并对基底进行压实,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4)、晾晒及洒水

对部分土方含水量高于或低于最佳含水量4%的填料不适宜直接用于回填路堤,故挖运作业时应在借土场或填方路段边进行晾晒或洒水处理,直到填料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之差控制在±2%范围内方可进行碾压。

(5)、摊铺

采用水平分层法填筑路堤,每层厚度为30~40cm,宽度为每侧超出边线不少于50cm。横断面为拱形,坡度为2%左右,以便于排水。填筑材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cm,路床80cm范围内不得用粒径大于10cm的材料填筑,填料含泥量不大于15%。填料中的树根、草皮等杂物应清除。摊铺碾压过程中安排少量人力配合修整边坡。

(6)、压实

待填料摊铺整平以后,其含水量应在最佳含水量±2%内进行碾压。

配备大吨位振动压路机,碾压方法、施压遍数按照试验段试验结果执行,确保路基压实度一次验收合格。先用36T振动压路机静压2遍,然后再用18T三轮静压2遍,然后再用36T振动动压路机振压6~8遍,最后再用18~21T三轮压2~4遍。

压实顺序:直线段由路肩向路中碾压,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碾压。

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横向接头重叠1/2后轮宽,振动压路机碾压时,重叠0.4~0.5m,纵向接头均为1.0~1.5m。压路机的最大碾压速度不大于3km/h。碾压中如发现“弹簧”松软起皮现象,应及时翻拌或采取其它措施,最终达到质量要求。

26

5.3.2土工格栅施工

5.3.2.1概况

本合同段的水塘、鱼塘、河道先进行围堰抽水、清淤、晾晒,然后换填清宕渣,清宕渣顶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再填宕渣至原地面高处理方式,套管混凝土桩处理路段设置二层钢丝格栅,垫层中部铺设钢丝格栅一层,垫层顶面再设一层。

采用双向土工格栅,其技术要求:纵向延伸率为10%时,极限抗拉力≥50KN/m,横向延伸率为10%时,极限抗拉力≥35KN/m,搭接时按照“同等强度”原则执行。

5.3.2.2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下承层→人工铺设土工格栅→搭接、绑扎、固定→摊铺上层填料→压实。

5.3.2.3主要施工方法

(1)、试验检测

铺设前,按现场需要来裁剪成规定长度或卷重,同时应将土工格栅按照规范要求予以抽样检查,对照出厂标准和试验要求指标,不合格的坚决不用,以保证质量。如发现其有破洞、撕裂等破损情况,应立即处理。

(2)、测量放样

精确放样出路基边坡线,为了保证路基宽度,每侧各加宽0.5m。

(3)、铺设

将土工格栅主拉方向置于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且沿路基横断面方向应整幅铺设,不允许有搭接情况,以其更有利于发挥其强度高的优势。

(4)、搭接、绑扎、固定

土工格栅采用U形钉将两块织物连接起来,U形钉应能防锈。沿路基中线方向搭接时宽度不小30cm,并每隔20m进行绑扎处理。为保证土工格栅的铺设质量,可采用插钉等固定方法,以确保土工格栅不形成褶皱。

(5)、摊铺填料

土工格栅铺设后,应抓紧时间及时摊铺填料,以免受阳光等紫外线照射而老化。由于场地为软土地基,填土时应采用自卸车沿土工格栅两侧边缘倾卸填料,以形成运土的交通便道,并将土工格栅张紧。

(6)、压实

第一层填料宜采用轻型压实机具进行压实,只有当已填筑压实的垫层厚度大于60cm后,才能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

27

5.3.3套管混凝土桩施工

5.3.3.1概况

桥头软土地基两侧采用套管混凝土桩+高强度整体式钢丝格栅处理,布置范围至路基坡脚或锥坡坡脚外。套管混凝土桩采用平行四边形布置,桩间距为1.2m~2.5m,桩顶铺筑50cm清宕渣垫层,并铺设2层钢丝格栅。桩身砼设计强度等级C25。

5.3.3.2施工工艺流程

套管混凝土桩施工工艺流程

28

5.3.3.3主要施工方法

(1)、平整场地

套管混凝土桩打设前,先平整场地,铺设30cm清宕渣,清宕渣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含泥量不大于15%。

(2)、测量放线布置桩位。

(3)、预制桩头

桩头采用钢筋砼制作,直径约26~30cm,并设置固定套管的装置。

(4)、桩机就位

合理布置施打顺序后,桩机就位。

(5)、打设套管

根据加固桩长的要求,将出厂的套管切割成合适长度,要求打设至加固深度后套管顶部高度不小于设计桩体顶标高并适当富裕。

将切割好的套管与桩尖连接密封牢固,然后将带有桩尖的套管从钢管底部放入钢管中,桩尖与桩位对准,然后开机将钢管打设至预定的深度,桩的打设深度由贯入度控制,贯入度控制标准为:20cm/min。若地质情况与地质勘察报告存在较大差异,以实际由贯入度控制的打设深度为准。

(6)、拔钢管

将钢管拔出而将塑料套管留在地下,移机至下一个桩位,继续埋设套管。

(7)、安装钢筋

桩、盖板采用一体化施工。盖板直径为40cm,厚20cm,制作方式为:在垫层中沿塑料套管中心开挖直径40cm、高10cm的圆孔。在塑料套管内放置钢筋笼,钢筋笼主筋预留一定长度作为与盖板、钢丝格栅的连接钢筋。依次放置盖板底层配筋,铺设钢丝格栅,放置盖板顶层配筋,并与连接钢筋绑扎。

(8)、灌注砼

将坍落度为18~20cm左右的混凝土浇注在套管中,然后用专门加长的振动棒对填充的混凝土振捣密实,并进行混凝土的补充,使混凝土填充满整个塑料套管。

(9)、截桩和检查套管的深度

将多余的套管进行截桩和整理后,对套管进行深度检查。并随时保护套管内的清洁,尽量不让杂物进入。

(10)、桩体检测

29

待桩体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对成桩进行检测。检测内容有如下几项:①、低应变检测。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5%。

②、静载荷检测。检测数量为单侧桥头(箱涵、通道)不少于1根,且不少于桩总根数的1%。

③、砼强度检测。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留样并制作混凝土试块,每个段落不少于1组,对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④、深度检测。在套管浇注混凝土之前,对套管的深度进行检测,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数的5%,检测深度与施工纪录深度对应一致,误差不大于50cm。

5.3.4箱涵施工

5.3.4.1概况

本合同段有箱涵2道,长³宽³高分别为31³4³3m、49.75³4³3m;小桥一座,长25.54m。箱涵位于人工渠道或水沟中,采取明挖浅基础,浇筑砼基础,其施工方法与小桥基本相同。

30

5.3.4.2施工工艺流程

箱涵施工工艺流程

31

5.3.4.3主要施工方法

(1)、测量放样

箱涵开工前,要对箱涵的中心位置、轴线和八字墙进行测量放样,放样后加护桩保护。现场核对图纸所示的箱涵位置、方向、长度、出入口高程。

(2)、基坑开挖

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理。开挖时派测量人员及时测出基底高程和开挖前的地面高程,防止超挖现象发生,预留30cm人工挖除整平。

对于有地下水的区域,在基坑四周挖排水沟或集水井以保持良好的排水,避免在挖方期间遭受水的危害,防止基坑坍塌。容易坍塌的土质采取木板进行支护。开挖基坑时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放坡。

基坑开挖时,达到设计标高之前预留30cm,立即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检测合格后,人工挖至设计标高,压实后进行浆砌片石基础施工。若承载力未达到设计承载力要求,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

(3)、片石垫层

基坑检验合格后,根据图纸要求铺设30cm片石垫层。

(4)、C20箱涵基础

模板底部用砂浆找平,模板内侧应直顺,外侧用方木支撑在基坑坑壁上。模板接缝处错牙满足施工规范及图纸要求。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线形及其背后支撑牢固性进行检查。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移动不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距离。振捣到混凝土不再下沉,无显著气泡上升,顶面平坦一致,并开始浮现水泥浆为止。当发现表面浮现水层,立即检查发生的原因并设法排除。

混凝土收浆后尽快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5)、C30箱涵涵身及翼墙

箱涵箱身主筋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不得小于5倍钢筋直径。在焊接前钢筋应做微弯处理,以保证主筋在一条直线上。箱身两层钢筋之间设置足够的架立钢筋,保证骨架的刚度和间距。对于绑扎完成的钢筋骨架,可采取点焊部分节点,以增加其整体性。在沉降缝处,钢筋应全断面断开,保持沉降缝整齐,上下一条垂线。

模板采用竹胶板,模板必须保证其表面平整,板缝间不漏浆。安装模板时,为防止模板移位变形,在侧墙模板外侧搭设钢管支架,用方木配合钢管支架支撑固定。

32

箱身单个侧墙的侧模之间设置拉杆固定,并在内侧设置60³60cm的碗扣支架,用以支撑箱涵顶板及两侧墙。

为防止混凝土自高处向模内倾卸时发生离析,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浇筑完成,上下层同时浇筑时厚度不超过30cm。浇筑过程中派专人检查模板和支撑的稳固情况,发现异常停止浇筑,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在支立第二次涵身模板之前,对第一次浇筑的砼顶面进行凿毛处理,用气泵吹干净,并用水冲洗,保持砼接触面湿润。

(6)、沉降缝的处理

沉降缝的设置必须上下贯通,箱涵涵身可根据沉降缝的设计长度分段浇筑。浇筑时先在沉降缝位置处用钢模板或木板作挡块,等到砼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钢模板或木板挡块,在沉降缝位置处贴上泡沫塑料。待箱涵涵身完成后,统一在缝内填以沥青麻絮。

(7)、回填宕渣

当墙身砼达到100%设计强度时,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进行台后填土。结构物台背回填的范围:首先满足图纸设计规范要求的范围,如无特殊要求可按沿路线方向距台背不小于2m,顶部为距台背1.5倍路堤高度加2m。

台背回填前先将箱涵基坑回填至原地面高,这部分属于基坑回填,按基坑回填方法进行。填筑前清除结合面淤泥、杂物、软土、松散土。

两侧回填时,采用手扶振动夯,以减少压实过程中对箱涵产生不利后果。箱涵顶部50cm范围内回填时,采用轻型静载压路机进行压实,不许机械从箱涵顶部通过。

5.3.4.4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地基承载力及基础埋置深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2)、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和规格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3)、箱涵施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和有关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行。

(4)、接缝、沉降缝位置正确,填缝无空鼓、开裂、漏水现象。

(5)、洞身顺直,进出口、洞身、沟槽等衔接平顺,无阻水现象。

33

5.3.5沉降观测

5.3.5.1观测目的

软土地段从路基开始填筑直至路面施工前,应设置沉降观测装置,位置在路中心线和路侧边缘线上。观测时,应对路基沉降与变形进行连续观测,以控制加荷速率,防止地基变形过大而失稳。

5.3.5.2观测装置的埋设

沉降观测装置采用沉降板和位移边桩。沉降板的底板采用钢板,尺寸为50³50cm,厚度为1cm,底板与测杆进行焊接连接。沉降观测有软土路基预压沉降观测和一般路堤填筑沉降观测之分,前者是在软土路基处理完毕后埋设于基底,后者是在填筑完路堤第一层土后埋设沉降板。

首先在埋设点地面挖一50³50³20cm的坑,坑内用厚3~5cm黄砂垫平压实,然后将沉降板平放在坑内,四周用黄砂垫实,并用水准仪校正水平,再回填土整平压实。纵向间距从桥台背10m处开始,其余按50m间隔设置。在施工过程中,对沉降板要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不使其变形和损坏。

5.3.5.3观测仪器及精度

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精度须符合二等水准要求。

5.3.5.4观测频率与要求

(1)、路基填筑过程观测。每填筑完一层路基土观测一次,控制路基填土速率。垂直沉降速率为<10mm/d,坡脚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5mm/d。

(2)、预压期观测。软基路段应提前施工,路基完工后留有沉降稳定期(一般为10个月),待沉降稳定后方可进行路面工程的施工。

(3)、观测过程中要做好观测记录,每次观测后将记录送监理工程师,以便控制路基填土速率,掌握和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5.4桥梁工程

5.4.1概况

兰江大桥起点桩号K2+088.30,终点桩号K2+596.30,全长508m。全桥桥面横坡为2%,最大纵坡3.0%。主桥采用(55+90+55)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单箱双室连续箱梁,引桥采用装配式5跨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全桥配跨为5³30+(55+90+55)+5³30m。

34

5.4.2施工工艺流程

桥梁施工工艺流程图

5.4.3钻孔灌注桩施工

5.4.3.1概况

兰江大桥基础采用124根φ1500mm的钻孔灌注桩,桩长45~60m,桩身砼设计强度等级C25。

35

5.4.3.2施工工艺流程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4.3.3主要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①、平整场地。施工前先平整场地,表层软土夯实压密,临时便道能保证重载车辆和钻机在场地内顺利通过。

②、测量放样。对业主交付使用的测量资料认真复核,桩孔中心位置放样定点,位置误差控制在5mm内,项目经理部配置全站仪1台,以确保测量工作准确无误。

③、设备进场。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期限要求,计算出人工、材料、机具数量,分批分期进场,并做好临时设施的搭建工作。本分项工程计划分四个班组作

36

业,即钻孔班、钢筋班、砼班、杂工班(平台搭设),计划投入回旋钻机8台、汽车吊2台、砼汽车泵1辆、砼运输车2辆、拌和站1座。

(2)、钻机设备选择

桥址区地层上部为粉质粘土及淤泥质粉质粘土,其下为砂类土,底层为粉质粘土夹砂砾及不同风化程度的安山玢岩。灌注桩最大桩长达到60m,根据地质特点以及桩长,选择GPS-20型回旋钻机成孔,用换浆清孔方法,必要时清渣采用捞渣筒,岩层回旋钻机用硬质合金刮刀钻头。

GPS-20型回旋钻机性能参数表

(3)、护筒埋设

根据桩位及桩径情况埋设护筒,护筒拟采用6mm钢板卷制作,直径大于桩径20cm,埋设深度为入土1~1.5m,高出地表0.3m。开钻前对护筒中心位置和高程复核,确保孔位、孔深的准确。

(4)、泥浆的制备

根据地质情况,上部土质以淤泥粘土和亚粘土层为主,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采用清水加高质量粘土造浆,该泥浆效果较好,能达到护壁造浆的指标,泥浆池在各桥墩中间挖掘,分别设置泥浆池、清浆池、废浆池、清孔池。

(5)、钻机就位

由吊机将钻机吊装就位,并找平,经测量检查后,将钻机与平台进行固定、限位,保证钻机在钻进过程中不产生位移。另外,在钻进施工时每接长一根钻杆、钻进时间超过4小时或怀疑钻机有歪斜时均要进行基座检测和调平。

(6)、成孔

成孔达到设计深度时,技术人员采用超声波检孔仪及时对孔深、孔径、及垂直

37

度等进行检验。

(7)、清孔

回旋钻终孔后,及时进行清孔。清孔时将钻具提离孔底约30~50cm,缓慢旋转钻具,补充优质泥浆,进行反循环清孔,同时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塌孔。当经检测孔底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后,且清孔后孔内泥浆指标符合要求后,及时停机拆除钻杆,尽快进行成桩施工。

(8)、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钢筋调直采用调直机,钢筋断料采用切断机,钢筋笼加强箍与主筋,导向钢筋与钢筋笼用交流电焊机焊接,主筋弯折用弯曲机弯曲,钢筋笼箍筋用卷扬机拉直后再卷盘成型。

钢筋笼加工结束后利用拖车运输至施工现场,吊装入孔采用吊机配合钻机自吊,3点整体吊装,空中扶直入孔。入孔后用φ20钢筋4根对称定长控制在孔口井字架上,钢筋笼各节之间根据主筋直径按采用单面搭接焊连接,搭接长度≥10d。钢筋笼吊放至设计位置后,在其顶部用4∮16mm钢筋焊在钻机底座上,以对中固定和防止浮笼。在吊放钢筋笼前在其加强箍上按设计要求绑扎检测管,每根钻孔桩等间距布设3根。

(9)、水下砼灌注

钢筋笼吊入完毕后,立即放置导管。选用直径φ25cm的导管,导管吊放在吊机上作业,灌注前先进行孔径、孔深以及沉渣厚度等相关参数检测,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立即进行灌注水下砼,保证灌注砼的连续作业,灌注砼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灌注速度防止钢筋上浮,埋管以2~4m为宜,最大埋深不得大于6m。砼隔水措施用投球法,即在漏斗颈部设置一个隔水木球栓,下面垫一层塑料布,球栓用细钢丝绳栓住挂在横梁上,当首批砼备足开始灌注时,即把木栓球拨出,此时砼压着塑料布垫层,与水隔离通过导管挤走导管内的水,保证水下砼的质量。

首灌砼应经计算后确定,本工程量大首灌砼方量为:桩径φ1.5m,桩长按50m取,计算值为V≥пd2/4n1+пd2/4hc。V≥3.14³0.252/4³48.6+3.14³1.52/4³

1.4=4.86m3,砼坍落度为18~22cm。水下砼灌注由1000L拌和机,配置2辆8m3泵车作为运输砼的机具。

水下砼灌注过程中观察孔内砼下降和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砼顶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埋入砼的深度。

38

(10)、泥浆外运

按每立方砼3m3泥浆,平均日完成3根桩计,最大日排出泥浆为80m3/只³3只³3=720m3,本合同段计划投入6辆泥浆运输车进行外运。

5.4.3.4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对桩机施工人员进行认真的技术交底,作好完整的、真实的施工记录。

(2)、桩位开钻前及开钻以后,对钻机认真整平,以防孔斜超限。

(3)、在造孔时,要及时将孔内残碴排出孔外,以免孔内残碴太多,避免出现埋钻现象。

(4)、制定有效的防坍孔、扩孔、卡钻和掉钻的技术措施。

(5)、钻孔中遇到斜孔、弯孔、梅花孔、坍孔、护筒周围冒浆等情况时,停止作业,采取措施后再施工。

(6)、浇注水下砼时,杜绝导管出口高出砼面,设专人不断测量导管埋置深度和管内外砼面的高差,及时填写水下砼浇注记录。

(7)、在浇注砼过程中,当导管内砼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的砼宜通过溜槽慢慢地注入漏斗和导管,不得将砼整斗从上面倾入导管内,以免形成高压气囊,挤出关节间的橡胶垫而使导管漏水。

(8)、浇注过程中应如实填写施工记录。

5.4.4承台施工

5.4.4.1概况

本工程共有承台12只,尺寸有17.4³10.5³3.0m和7.65³3.0³2.0m两种,砼设计强度等级C30。根据地质情况及施工特点,基坑开挖使用密布钢板桩支护,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开挖,凿除钻孔灌注桩桩头浮浆及多余砼后,浇筑封底垫层,然后绑扎钢筋、立模板,最后浇筑混凝土。

39

5.4.4.2施工工艺流程

承台施工工艺流程图

5.4.4.3主要施工方法

(1)、基坑开挖

承台基坑采取钢板桩支护。支护钢板桩采用长6m的[20槽钢,按5根/m的间距呈环形布置,钢板桩入土深度自基坑底面起≦2.5m。基坑开挖示意图见下图。

40

基坑开挖平面示意图(单位:cm)

基坑开挖立面示意图(单位:cm)

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坑底以上30cm采用人工修整成形,以免破坏基底土结构和碰损桩头,基底设置排水沟和集水坑以防止基底积水。基坑底面尺寸每边较基础承台尺寸大1m。基坑边2m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和停放机具;2m以外堆土高度不超过1.5m。挖出的废土集中堆放,利用自卸汽车集中外运。

基坑挖至基底标高后,通知监理工程师检查基底土质,并填写隐蔽工程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2)、管线保护措施

钻孔灌注桩施工后,承后周围可能有不明电讯线、地下电缆或自来水管,因此基坑开挖时,若如果发现不明管线,立刻停止开挖,待查明后方可施工。

(3)、钢筋施工

41

①、为保证承台面层钢筋位置正确不下挠,在承台面层钢筋和下层钢筋之间设置适当的马蹬钢筋。考虑到混凝土料入模的冲击力,在模板上铺设横梁,用8#铁丝吊住面层钢筋,确保面层钢筋不下挠。

②、绑扎承台预埋钢筋(即立柱钢筋)时,其伸入承台内的长度须符合设计要求。外露承台的钢筋用环箍扎牢固定,并与乘台顶面钢筋点焊固定,以确保墩身主筋位置的准确。其它钢筋施工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施工。

③、立柱与桩身钢筋伸入承台(桥台)部分若与承台(桥台)钢筋相碰,可以适当调整承台(桥台)钢筋间距,但不得任意截断。

④、承台主筋净保护层厚度必须保证不小于设计要求。钢筋焊接长度:单面焊≥10d、双面焊≥5d。

⑤、有关防雷接地钢筋的焊接要求详见有关设计图纸,必须认真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

(4)、模板施工

①、模板采用钢模,立于已浇好的混凝土垫层上。

②、安装前在模板上涂刷脱模剂,安装完毕后及时检查承台位置、几何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③、模板支撑牢固,不得支撑于浮土上,必要时打支撑桩或将底部模板绑扎在混凝土桩的钢筋上,以防模板走样。

④、灌筑混凝土时派专人看模,及时纠正模板变形和阻止漏浆。

⑤、为保证承台侧模板底部位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偏移,垫层混凝土浇筑时,在承台边外侧25cm处设置φ20mm插筋作为承台侧模板的底部支撑,插筋长度为30cm,露出长度为15cm。

⑥、模板安装完成后,必须经质量员检查验收合格后及时报请监理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5)、混凝土施工

①、承台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采用现场拌制,泵送入模。

②、混凝土到场后要随时抽样,测定坍落度并制作试块。

③、浇筑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捣实,振捣器的插入要紧跟混凝土的入模,防止漏振与过振。

④、混凝土采用水平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上下两层间隙时间应尽

42

量缩短,在振捣时要将插入式振捣器的振动棒伸入到下层混凝土10cm。

⑤、振捣时间应以被振捣处表面停止沉落或表面气泡不再显著发生为度。⑥、振捣时振动棒应尽量避免碰到钢筋,且不得接触模板。振捣时不要摇动钢筋,否则会影响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强度。

⑦、浇至顶面后,采用人工木蟹粗平,定浆后用铁板抹面压光。保证立柱模板位置标高准确、平整,以利于下道工序施工。

⑧、浇筑混凝土完毕,及时加盖养护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