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_第1页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_第2页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_第3页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_第4页
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本讲的主要内容与结构1什么是技术?2技术的构成与分类3技术与科学的关系4技术的价值和伦理

1什么是技术?

1.1古代的熟识1.2现代的熟识1.3技术的起源1.4技术的特征1.1古代的熟识“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techne,意为技能、技艺、能力,与科学scientia相对,技术指的是人的熟识的主观因素,而科学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在古代,技术主要指劳动者的技能,是劳动者通过自己双手表现出来的对物体进行加工、制作的能力。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的应用导致技术的理论化倾向。,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阅历、技能等主观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techne进展为technology。18世纪初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章体系。1.2现代的熟识

“技术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它的形象就不同。从一处看到的一小部分面貌,当换一个位置观看时,这种面貌就变得模糊起来,但另外一种印象仍然是清楚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有可能抓住它的部分本质内容,总还可以得到一幅较小的图面。”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伯恩奥格伯恩1.2现代的熟识一、技术是各种劳动手段的总和。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技术是社会生产的劳动手段的总和。日本的相川春喜:技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这种看法强调技术同劳动、劳动手段的联系,是合理的,但“劳动手段”同“技术”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分的。兹沃雷金1.2现代的熟识

二、技术是科学的应用。邦格:把技术和应用科学当作同义词来使用。强调技术是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应用是正确的。如,先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然后才有发电机的技术;先有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然后才有利用原子能的技术。但技术相对于科学又有肯定的独立性。邦格1.2现代的熟识

三、技术是物。苏联的奥塞戈夫:技术是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技术当然包括物,这里的物指的是人造物,即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是改造物的手段,改造物必须以物为工具。但又不能把技术完全归结为物。技术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1.2现代的熟识

四、技术是知识。英国梅森:技术是用以完成实际目的的知识体系。技术需要肯定的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技术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有用性知识。但正如物不是技术的惟一因素一样,知识也不是技术的惟一因素。1.2现代的熟识

五、技术是人的一种活动。美国学者麦吉恩: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把技术理解为改造和制作物质客体的活动,强调技术要付诸于行动,是正确的;但不能把技术简洁地等同于“技术活动”。技术活动的对象也不限于物质实体,应包括能量,还包括信息。麦吉恩1.2现代的熟识

六、技术指人类一切有效的活动。法国的埃吕尔:技术是合理、有效活动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技术的灵魂是有效、高效,但把人类全部有效的活动都理解为技术,那实际上把技术等同于“技巧”了,这就把技术理解得过于宽泛了。埃吕尔1.2现代的熟识

马克思主义:技术是指为人类为满意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依据实践阅历和科学原理所发明和制造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1.3技术的起源技术起源于巫术技术起源于游戏技术起源于机遇技术起源于社会需要一、技术起源于巫术原始人以祈求和讨好自然的方式进行.(与巫术相混淆,彼此界限不清,如引水浇灌与“蛙鸣则雨”)马林科夫斯基:原始人区分可用阅历科学的观察和传奇加以处理的简洁现象和他们无法理解或掌握的神奇变化明确区分开来,前者导致科学,后者导致巫术、神话和祭祀。另外一些人认为,巫术假定自然界是有规章的,人通过适当行为可以利用这些规章去掌握自然。这是一种冒牌的自然法则体系。

二、技术起源于游戏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玩具、借鉴和艺术》中列举了很多由奇怪   心和玩具发端的技术发明。炸药、印刷术,电话、留声机、电影、矿石收音机、以及电视、火箭等的起源都不是为了实际应用或制造美,而是来自游玩(PLAY),起于玩具(TOY),而且开头只是个人在玩。事实上:蒸汽技术起源于游戏,公元前2世纪埃及人希罗《汽学》中描述了这种游戏方法。三、技术起源于机遇1608年,荷兰眼镜商利贝斯海从孩子的玩耍中得到启发,发明望远镜。1764年,英国织工哈格里沃斯从纺纱车的倒地,发明纺锤竖装的珍妮机;1839年,美国古德伊尔不当心把掺了硫的生橡胶磁到火炉上,导致硫化橡胶的发明;1867年,诺贝尔偶尔把棉胶倒在硝化甘油里,发明白平安烈性炸药;1928年,英国医生弗来明从培育葡萄球菌中无意找到青霉素药物。四、技术起源于社会需要这是公认的正统看法。如工业革命的纺织需求导致了新的工作机的发明,矿井排水和动力的需要导致蒸汽机的改进和发明;火炮掌握的需要促成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完善化。等等。但是,在人们没有明确或强烈的社会需求时,却也有某些新的技术发明。不能简洁地把技术起源等同于社会需求

人们的需求是简略的、受多种条件制约的、受多种条件制约的历史的,不能抽象地谈人的需求;人们只有自己时代的需求和时代的技术,但是又要注意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常会“超越于时代”、“脱离现实”。古代神话——千里眼、顺风耳,炼丹术。原子能、受激辐射、超音速。技术的产生也会导致新的需求。电视技术→看电视的需求。新发明产生新需求。技术的产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求→技术→需求1.4技术的特征一、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结合。任何技术首先具有自然属性。所谓的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视频:阿斯旺大坝一、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1.技术的自然属性

首先,在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明都不能脱离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人不是在自然界之外去从事技术活动,而是在自然界所供应的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来展现自己的本质力气,做动身明制造的。因而,任何技术都必须听从自然规律。其次,技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过程的强化,如煤燃烧产生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以及核能转变为电能,这其间虽有人的参加,但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自然过程,体现了自然的必定性,是由自然的规律性所决定的。三门峡水电站一、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2.技术的社会属性

首先,技术作为人的制造,其间必定包含着主观性的东西。无论是技术的构思、设计还是改进等环节,都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渗透着人的价值观等多种社会因素。其次,作为技术具有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任何技术的产生和进展都是与当时社会的认知水平及价值观等社会因素亲密相关的。一方面,很多技术可能产生的重大社会后果往往是技术发明者乃至整个社会最初所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另一方面,进展哪些技术或限制哪些技术往往由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希罗与汽转球

希罗(10年-70年

)希罗所发明的汽转球,是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部蒸汽机。它比工业革命早二千年制造。汽转球主要是由一个空心的球和一个装有水的密闭锅子以两个空心管子连接在一起,而在锅底加热使的水沸腾然后变成水蒸气然后由管子进入到球中,最后水蒸气会由球体的两旁喷出并使得球体转动。世界上第一部自动售卖机也是出于希罗之手,当在机器顶上的槽接受了投币者的硬币时,机器就会安排肯定份量的圣水给投币者。这发明被收纳在希罗的书《机械学与光学》的列表里。技术=自然规律性+人的目的性运用技术的二重性特征表明,仅靠自然的规律性,自然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机械设备、电子计算机这样的东西。另一方面,人的技术活动必定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而,技术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行分割的两种属性。二、技术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主体要素(知识、阅历、技能等)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统一。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章等软件,也包含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其中,技术方法是人们在技术的讨论和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章、技巧的总称。技术方法相对于科学方法有着自己的特点:目的性与客观性即技术方法与人的目的相对应。目的性反映了技术方法的应用是以达到目的为前提与归宿。技术方法的客观性,说明技术方法与客观因果性相符合作为前提,背离客观因果性,技术目的就不行能成立或实现。

三、技术的跃迁性与积累性

技术是进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是不同的。正如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所说,近代技术史上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的思想就反映了近代以来技术的跃迁性的产生、进展和变化的过程。技术在进展过程中又具有积累性,即在原来主导技术影响下提高、扬弃过程形成新技术的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相互融合。现代纳米技术就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信息主导以及融合后,在更高层次上进入材料主导新时代的。技术的除上述特征外,还有中立性与价值性(这是长期以来有关技术价值负荷问题争论的焦点)的特征。2技术的构成1.技术构成要素

技术具有多种要素。如材料、机器、工具、能源、信息、阅历、能力、劳动对象等。这些要素又可以概括为阅历形态技术要素、实体形态技术要素与知识形态技术要素。1.技术构成要素①阅历形态技术要素有阅历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阅历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且以手工性阅历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②实体形态技术要素机器、机械性阅历技能和半阅历与办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阅历技能等技术知识要素组成,并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2.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

技术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在技术活动中,常常表现为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发挥其功能的特点。即相关性与独立性、互补性与主导性、自稳性与变异性。相关性表明各类技术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各要素间除相互联系外,坏是彼此对立的。互补性是指技术结构内部,各类技术要素间存在着互补机制,其中某类技术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或牵动其它要素的变化.自稳性是指各要素均有自我稳定的功能。

3.1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一、科学与技术的讨论对象都是物,都是自然界。二、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意人类利用、掌握、改造、制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科学熟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熟识自然的最终目的。科学为技术供应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的进一步实现。科学与技术都是为了创新,是人类统一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3技术与科学的关系3.1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三、

二者都是人的本质力气的展现。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的本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是人的本质。从利用自然的角度来讲,科学活动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技术活动是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3.1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四、科学和技术有着极为亲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需要,促进科学的进展;二是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与科学都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技术与科学赖以存在和进展的条件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我们只能从历史中考查它们的联系。◆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科学”。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进展主要依靠与生产阅历的总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进展,则是对技术的总结。◆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进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呈现出“科学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头的。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无线电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头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20世纪初以后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进展,使它们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科学技术化及技术科学化,使得科学与技术日益融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呈现为“技术科学”的模式。表现这一模式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现代技术的进展,越来越依靠于科学的进步,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新的科学发现,成为现代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

原子能技术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科学或者以理论上的突破,或者以实验上的成功,预示技术前景,产生新的技术原理,供应新的技术手段,从而开辟新的技术领域。这是现代技术发明的一条重要途径。现代技术产生和进展的另一条途径,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综合。如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等。(2)现代科学对技术的依靠关系日益加强这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的进展不仅给科学供应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课题和可供概括的讨论资料,而且供应了更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

半导体理论粒子物理学宇称不守恒定律(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完整概论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的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进展得更为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术进展得越来越简洁,为了直接讨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讨论新产品,制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工程技术的进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学。(4)科学与技术在技术科学的联系下,已经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有机联系,以及由它们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所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自然科学整体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各分支各分支各分支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13)一、本质不同科学活动是熟识活动,是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属于间接的生产力。技术活动是实践活动,技术活动是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属于直接的生产力。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二、追求的目标不同科学的任务是熟识世界。熟识世界在于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进展变化的规律性,为人们供应事物“是什么”“将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体系,给人们的实践活动供应客体性的尺度。因此,科学无禁区。技术的功能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一种主体意向性活动,是在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把“是如此”之世界,转变成“应如此”之世界。因此,技术有禁区。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三、面临的基本冲突不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辨是非、弄清真伪、坚持真理;科学的基本冲突是已知与未知、真理与错误的冲突;科学竞争是学术竞争,不同观点由于难以说服对方,所以长期共存。技术的思维方式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如何使低效变为高效技术竞争是市场竞争。技术的基本冲突是利与弊、投入与产出、低效与高效的冲突。案例:铱星公司破产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四、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简略进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哪个实验室中消灭,一般来说是不行预见的。科学进展的基本动力不是社会的需要,往往是科学的内在规律的需要。科学讨论者应具有奇怪   心、想像力、抽象能力和规律思维能力。技术以人们对自然的熟识为依据,利用已有的熟识来改造自然服务人类,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依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

嫦娥工程方案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讨论,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讨论,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讨论,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步为“绕”,即放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猎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放射。

嫦娥工程方案其次步为“落”,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即放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简略方案是用平安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供应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嫦娥工程方案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即放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讨论,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熟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五、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是知识创新活动,科学创新的成果是新知识;方法也是科学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知识。科学知识产权的核心是“名。技术是物质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也是技术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产品。技术知识产权的核心是“利”。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六、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是求真程度,包括正确度、深度和广度三维。即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的评价标准是获利程度,包括价格、功能和操作便利三维:即能否生产出更新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七、社会规范不同1.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规范CUDOS☆公有主义(communism):要求讨论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只有优先权,而无占有权。☆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强调科学标准的全都性。①科学的非个人特征,在科学领域个人的作用可替代,科学原理正确与否与发现者的国籍、品质等无关;②科学是一种全人类,国际性事业;③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公平,保障学术自由。☆无私利主义(disinterestedness):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制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独创性(originality):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说。☆有条理的怀疑主义(skepticism):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科学家决不盲目接受任何东西,他们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讨论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1.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规范CUDOS盘点2009年学术造假大事(中工网)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大事”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高校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大事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指认弟子黄晓军剽窃

“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大事”辽宁高校副校长陆杰荣抄袭大事更牛抄袭论文:除致谢外一字不差广州中医药高校校长徐志伟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大事西南交大副校长涉抄袭论文2.齐曼规范:PLACE全部者的(proprietary)局部的(local)权威的(authoritarian)定向的(commissioned)专门的(expert)科学活动技术活动目的反映、熟识自然,发现、阐明、预见自然规律,增加知识财宝。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制造人工自然,增加物质财宝。任务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工作程序由个别到一般,实践到理论,物质到精神。由一般到个别,理论到实践,精神到物质。思维方式方法制造性的、规律的。实验,熟识实验讨论对象。简洁因素实验,精密。制造性的、阅历的和规律的并用。试验,制造新的技术实体。简洁因素试验,近似。可控性或计划性自由度大,可控性差,目标不易明确。计划性、可控性强,目标明确。时间、环境、经济制约小大最终成果的主要形式知识形态的东西——概论、原理、定律、公式等。物质形态的东西——工具、机器、设备、装置等。中国闻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早在80年月就指出:中国创用“科技”一词是很大的不幸。他说:“我们通常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三者笼统用‘科技’两字包括起来,其实这个简称已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对科学和技术的混淆了解,和因此而来的政策和措施上的偏差。3.2科学与技术的区分3.3混淆科学与技术区分的后果一、目标幻化、动机模糊二、体制不顺、任务不清三、产业技术讨论被削弱四、评价标准不合理五、人员培育一刀切六、对技术教育缺乏重视一、技术伦理的概念

伦理关系是一种自律性的、有道德观念渗透其中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守的道德和准则。伦理与价值亲密相关。

技术伦理则是围绕技术所发生的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总和,是人们围绕技术的产生、进展和运用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循的道德规章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的总和。技术伦理与技术价值的亲密相关。3技术的伦理⊙技术价值中立论技术价值中立论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包含任何价值推断。中立论者强调技术的3种特征:(1)技术是一种工具手段,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目的,技术与它所服务的价值目的不具有必定的相关性;(2)纯科学或纯技术”——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和规律基础上的客观知识,科学技术是工具理性,与价值无关。自然界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科学只是关于事实的熟识,科学家的熟识动机和熟识过程中应排解价值观念的干扰。二、技术价值中立论与技术负荷价值论技术价值中立论(3)技术是一种可证实的因果命题,其作用不因社会条件的不同而转变;技术对于提高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同效应。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罗素:“科学是不讲价值的,它不能证实‘爱比恨好’或‘慈爱比残忍更值得憧憬’诸如此类的命题。科学能告知我们很多实现欲望的方法,但它不能断定一个欲望比另一个欲望更可取。”

基本评价

技术中立论是从技术的自然属性角度来理解技术本质的。从自然属性动身,技术显然不存在伦理与政治问题,不负荷价值。它只承认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这种观点,自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始终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唐纳德·布林克曼批判了技术的中性的观念的危险:“这种观念在实际上把恰好属于技术的意义中性化的同时,也显示了技术工作中的一种致命的不负责任,并且使得现代技术进展的全部可怕后果被归咎于其它的因素。”变蝇人技术负荷价值论认为,技术负荷着特定社会和人的价值观,技术在政治、文化、伦理上不是中性的,任何技术本身都蕴涵着肯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推断。技术的价值源自人活动的目的性。⊙技术负荷价值论“所谓的技术价值负载,实质上是内在于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内化于技术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权利利益格局互动整合的结果。”第1页蒙太格语法(MG)讨论⊙技术负荷价值论【1】“科技活动渗透着人类价值”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动机从事科学活动,是由他们各拘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不同造成的;科技活动受价值观念的引导:如利益、偏好等因素会影响科学家的选题、关注哪些阅历事实、如何建构理论、如何评价已有理论等;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有其独特的价值规范。第1页蒙太格语法(MG)讨论【2】“科技知识渗透着人类价值”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不是排解主观方面,而是强调主观与客观方面的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必定会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科学知识之中;“科学总是受人的熟识能力和历史的局限,科学熟识是可错的,人类共同的本性、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个人偏好、以及共性都会投射到科学活动以及科学结论之中。”技术的内在价值通过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影响而表现出来。“用斧头能劈柴又能杀人”,表明技术不是一种中性的工具,而是价值负载的。第1页【3】“科学技术负荷社会价值”“价值”是反映客体满意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凡能够满意个体需要的就可视为有个人价值;凡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就是有社会价值。“科技的社会价值”:是指科技作为人类的一项事业是否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进展。包括: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等。三、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与飞快进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很大冲击。其中,以器官移植和人工帮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以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的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例如:(1)基因技术与伦理道德(2)信息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一)背景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于1990年正式启动,其主要目标有:识别人类DNA中全部基因;测定组成人类DNA的30亿碱基对的序列;将这些信息储存到数据库中;开发出有关数据分析工具。由世界六国科学家合作的“人体其次张解剖图”———基因图谱,将破译人类全部遗传密码。它们带给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怎么估量也不过分。测定出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意味着生命的根本神奇将被揭开,生命的本质特征将被揭示.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通过卫星传递联合宣布:经过10年的努力并付出数十亿美元的代价,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草图终究绘制完成。基因技术与伦理道德(二)意义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自身、尤其是疾病、疾病发生气理是始终困扰人类的难题。实现疾病早期精准诊断。攻克顽症的最后手段。人类长寿不是幻想。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次革命。相对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对人类自身来说更为重要更为迫切。科学家称:人类基因组计划比登月计划更有意义。(1)基因熟识问题致病基因携带者是病人吗?上面提到HGP使我们能够在有方法预防、治疗、治愈以前很早就能猜测疾病。例如亨廷顿舞蹈症、镰形细胞症。这引起概念问题:发现一个青少年有亨延顿舞症或老年性痴呆症的基因,他在40或70岁时才发病,那么现在他们生病了吗?他们是病人吗说他们是病人可能会使他们难以找到工作或被迫缴纳更高的保险费。这些携带者似乎处于健康人与病人的中间状态,并要求我们重新审查健康和疾病的定义。(三)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有好坏之分吗?当我们说某个基因引起疾病时,我们称它为“致病基因”或“有害基因”。但有时情况比较简洁:被认为致病的基因也可以在肯定情况下对机体起保护作用。例如在非洲,很多人患有镰形细胞症,这是基因引起的。但非洲又有致命的恶性疟疾,带有可引起镰形细胞症的基因的携带者却比不具此基因的健康人,更能抵挡恶性疟疾。这样,这种“致病基因”在此时变成了“御病基因”。至于我们认为引起不合意的性状的基因(如使人身矮的基因、黄脸黑发的基因),就更没有理由说它们是“坏”基因了。(2)基因选择权的问题.美国将来学家奈斯比特描绘:胚胎治疗法要是用在改进而不是治病,其结果很容易想见:市面上消灭有设计品牌的婴儿,可供父母选购;不然就是一整代的孩子都长一个样子。原来每个时代各有最多人取的名字,每个时代也各流行不同的人体刺青图形及穿孔部位,但试想以后可能每代人以基因改造方式决定流行的特征,如身高、脸型、腰与臀的比例等。做父母的可能选定一款俊男美女典型,如蒙娜丽莎、芭比娃娃、汤姆·克鲁斯等。做女儿的到了十几岁时可能对父母大表不满,不是由于他们给取的名字不好,而是说他们给选的脸孔不对。做儿子的则埋怨爸妈当时为什么替他买了足球天分,而没有买篮球特长。1986年和1992年做的调查都显示,40%-45%的美国人赞成用遗传工程改善身体与智力。从意见调查看来,颇有不少人想用基因法改善自己。因此用基因改善人类特性,从基因着手治疗肥胖病、忧郁症、识字困难、身体太矮、秃顶,并用来加强美貌、智力、体格、运动才能等,不管怎样,市场需求显然是有的。市场有需求,基因工程则供应了满意需要的可能,成果商业化不行避开,到某一时刻就会让大家觉得非得给胎儿和繁殖伴侣做基因检验不行。不久就会有人说:‘你好大胆,竟然生下明知有心理问题的小孩?’对这个人生殖细胞的基因干预会不会侵犯了他后代的权利?尤其是当这种治疗是用于与医学目的无关的诸如转变肤色、发色或身高等方面的目的时,这是属于代际伦理学问题。(3)平安性问题

基因治疗中被植入细胞中的基因,因技术的不完善有可能没有获得正确的识别或调控,从而给受治疗者埋下更大的疾病隐患。尽管从理论上讲,用健康基因取代有缺陷的基因可以治疗疾病,但是基因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个基因功能的转变也有可能引发其它基因功能的变异或功能丢失。还有一些基因在功能上是利害相济的,在某种情况下它可能诱发疾病,在某种情况下它可能是有益的补充,它能帮助人们抵制某些病毒的侵害。再有,如果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基因选择,会逐渐削弱基因的多样性,使基因组合日趋单一化。(4)公正性问题各国学者全都忧心的另一个道德顾虑是,利用这些科技的机会可能不均:富人和穷人之间不均、富国和穷国之间也不均。大家都确定这问题肯定会发生,但是至今无人想得出解决方法。微生物学家西尔佛猜测的将来世界完全像科幻小说:等到基因复制科技像商品一般推出上市以后,有钱就买得起,若干年后(约300年),便产生了一个次品种人类(他称之为“自然人”),不得不与基因改造过的人(基因富人)成双配对。(5)隐私权及知情权问题遗传连锁图对某些家族来说,可能包含预警信号——该家族对某一疾病具有易感性,患该种疾病的几率相对较大,遗传信息首先涉及当事日人的健康、诊断和治疗其次,涉及到当事人家庭中成员的健康、诊断和治疗,有时还影响到社会的预防和平安。因此这些信息的保密和解密就与各方利益发生关系。谁该知道这些结果呢?你有权知道或不想知道,甚至放弃知道的权利。但其他人还有谁可以知道这些呢?你的亲属能够知道?也许你的亲属应该知道,由于他可能和你具有同样的致病基因,有较高的风险。这是符合伦理学‘有益于他人’的原则的。

伴侣、学校、工作单位和保险公司等,他们谁能够知道?现在说得最多的是用人单位无权知道,否则你如果存在缺陷基因,在求职时将会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人认为保险公司无权知道,否则他可能由于你若干年后可能发生的疾病而拒绝你投保。(2000年美国有一个调查,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75%的人不盼望保险公司掌握他们的基因信息)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遗传学询问的原则是:尊重个人和家庭;保存家庭的完整;给求咨者充分供应全部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保护求咨者的隐私不受雇主、保险公司、学校的不正当侵犯;有义务通知可从基因信息得益的求咨者亲属,或有疾病风险的直系亲属;发现孩子不是父亲所生不应揭示给妇女的丈夫;儿童和青少年应参加影响他们的决定;遗传学询问应是非指令性的等.美国的首例与工作场所基因隐私和基因卑视有关的法律纠纷案。2001年2月,美国公正就业机会委员会将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告上法庭,控告这家公司对其雇员进行基因缺陷检测。公正就业机会委员会向艾奥瓦州苏城美国地方法院递交的诉状中说,北圣菲铁路公司从部分雇员身上采集血样进行基因缺陷检测,这种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聘请人员基础的做法违反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应该立即禁止。该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在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确保新的科技成果不被用于违反劳动者的权利”。

对诉状中所说的不光荣的举动,北圣菲铁路公司辩解说,公司没有强迫雇员进行基因检测,但承认让一些自称患上了″腕隧道综合症″这种职业病并要求赔偿的工人做过这类测试。链接:美以法律条款禁止基因卑视(四)关于基因技术的伦理反思1.技术的目的性问题现代技术所产生的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毕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是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技术是为一部分人服务还是为集团服务?技术能否在最终意义上促进人类走向文明?庄子论技术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扌骨扌骨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庄子·天地》(四)关于基因技术的伦理反思2.人类基因技术讨论应遵循的主要道德原则不损害原则:即使身体组织或思想感情等免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