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_第1页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_第2页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_第3页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_第4页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18-9-12018-9-1

准备单元这是谁的脚【教学分析】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和准备单元,内容只有一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要着重培养的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要素。在本课中学生将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有侧重点之分,重点放在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脚的外部特征和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这两个步骤。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重点学习了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的探究要素,并且学习了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科学的观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序、仔细的观察,科学地描述获取到的信息,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常见的动物的外在特征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小组材料准备:教材中动物的脚的图片、放大镜、记录单教师材料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师:(PPT出示教材上动物的脚的图片)探探小组在参加电视台《动物小达人》时遇到了难题,他们不知道照片上的脚是什么动物的,需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场外同学求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脚吗?你猜是什么动物的脚呢?制订计划(1)师:假设你们就是探探小组,现在你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要打电话向场外的同学求助,你应该怎么做呢?请你们小组讨论,制订你们的计划。(这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制订计划的情况适当地给出提示来帮助学生思考:我们在打电话向别人描述前要怎么做呢?场外的同学听别人描述时要借助什么来比较判断呢?)(2)请一些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制订的计划,互相补充完善,最后PPT展示探究计划的步骤。观察与记录(1)师:按照我们制订的计划,首先我们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给场外同学描述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有序地、多方面地进行观察,才能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地、多方面地观察呢?这里有一些观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我们先来学习观察方法吧!请问谁知道观察的顺序有哪些?(学生边回答边将答案写在黑板的一边)观察的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整体到局部。而多方面的观察有哪些方面呢?(同样,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可以从脚的不同部分的大小、形状、颜色、是否有毛、脚趾数量、趾甲的大小和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注意,在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时也要注意观察的有序哦!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帮助我们观察到更细小的地方。现在,就请同学们对照着老师发给你们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写到记录单上(每位同学一张图片、一张记录单和一个放大镜)。(2)教师到学生间巡视,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4.处理信息:描述观察的结果(1)师:表扬同学们的观察记录!大部分同学都做到了有序、全面地观察。这里老师简单地举例说明一下怎样有序、全面地观察图中的脚,比如我选择先从整体到局部观察的顺序,先观察图中整个脚的样子,然后再到局部的每一部分的情况,这时再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如腿的粗细、腿上的毛的长短、疏密、颜色等,接着是脚掌、脚趾、趾甲等的大小、形状、颜色等。(2)师:观察之后我们就要和同桌之间进行角色扮演,轮流扮演答题的人和场外的同学,模拟打电话场外求助,描述观察记录的结果。那么要怎样描述才能让场外的同学更清楚你的描述,正确地对应到相应的动物呢?(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老师给大家提示几点(PPT展示):1)描述要像观察一样有序全面,这样别人听起来才会形成全面的认识,不会混乱;2)描述要真实,符合实际;3)描述要详细准确,详细准确的描述才能够让听的人更加清楚,不会产生误导;4)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描述后请你和同桌对你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进行讨论,统一意见并完善各自的记录。现在就请你和同桌之间开始进行角色扮演吧!(3)教师到学生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都进行了描述并对部分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指导。5.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师:刚才同学们描述得很认真,表扬大家!我们一起来表扬你的同桌!现在,老师要请一些同学上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的观察结果。其他同学请拿出动物图谱,对照着图谱上动物的脚的特征,与讲台上的同学的描述相同的打“√”,不同的打“×”,没有提到的打“O”的方法来记录比较。请同学们在每一位上台的同学描述后都判断一下是哪种动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描述更准确。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呢?(如果学生的描述有错误、不规范或者比较无序时,教师在肯定和表扬了学生的表现之后,可以提出让全班学生探讨其中不足的地方。如果描述的不全面或不充分时,可以叫其他同学补充以及提示学生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描述。)6.游戏:你说我猜师:最后,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说我猜。两人一组,一人逐步描述某种动物的特征,另一人猜出它的名称。【教学反思】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而本课要学生在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体验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这两个新的科学探究要素,这就要求教学过程要有趣并能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而又没有经历过的电视台答题需要场外求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将这个情境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的探究要素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因此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其中,还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敢于开口进行描述交流。【总结点评】本课的探究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良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每个探究环节都给了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环节的游戏内容的设置,巩固强化了培养学生通过描述和比较,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单元变幻的天气1变幻的天气【教学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常见的天气情况已有基本的认知,但要用语言准确地描述有一定困难,本课旨在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天气现象的关注与兴趣,尝试区别不同天气的特点,并用文字或符号等进行描述。同时也初步了解天气现象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为下一课作铺垫。【教学目标】1.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感知用口头语言、符号、肢体语言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描述的方法。【教学准备】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相关的场景图、天气符号小卡片。其他天气现象视频资料。【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师:国庆长假很多同学家都有外出旅游的计划,我们可以了解旅游城市天气情况,提前做些准备。师指导学生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等媒介每天都会对各地天气进行预报。【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天气现象的关注与兴趣。2.了解天气现象名称学生分别利用互联网搜查天气预报,汇报交流查到哪些天气现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板书。(如:上海是小雨,有微风;深圳是阴转晴,有微风;漠河是小雪,有微风;乌鲁木齐是晴天,不过有6级大风……)【设计意图】利用网络搜索自己即将旅游城市的天气预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活动。通过此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知道利用网络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借此唤醒生活常识,知道天气预报一般会关注哪些方面的信息,常见天气现象的准确名称是什么。)3.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请3-4名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天气现象的特点,注意引导说出不同天气现象的区别。师小结:在区别不同天气现象的时候,主要就是根据阳光、云量等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描述。师出示几幅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交流,说出图片显示的天气现象及理由。学生分组交流后汇报,教师小结。【设计意图】先指名几个学生说说天气现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后面的小组活动前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安排小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对天气描述的锻炼,在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关注到不同天气现象的更多特点,从而可以更准确地对这些特点进行描述。老师在教学时不要止步于学生是否准确描述,而应开放课堂,哪怕学生只说到天气现象的其中一个特点,也要给予鼓励,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达训练,以达成本单元进行语言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目标。4.游戏活动(1)猜天气活动。组织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一人通过语言或动作描述一种天气现象,另一人猜是什么天气。一定时间后交换角色活动。(2)天气符号对对碰。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常见天气现象场景及天气符号的图片,请学生把天气场景图与天气符号配对,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持续注意力较差,在课堂中穿插游戏组织教学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一个活动通过自己的描述能让对方明白指的是什么天气,对描述者而言,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准确表达的能力,对猜天气的同学来说,则是进一步巩固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第二个活动也是进一步巩固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明白,除了用语言描述自然现象外,动作(身体语言)、符号等也可以描述自然现象。5.准备出游物品请学生简单交流,根据查到的旅游城市的天气预报,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如衣物、雨具等。【设计意图】与课堂导入情境相呼应,使学生初步感知天气对人类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为下一课学习作铺垫。6.课堂小结师进行课堂小结:常见的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我们可以根据阳光、云量等自然现象进行区别、描述他们。除了这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外,自然界中还存在有其他的天气现象。通过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龙卷风、沙尘暴、冰雹、霜等其他天气现象。【教学反思】常见的天气现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少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训练。另一方面,本课的科学知识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知道常见的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即可,不需要从科学原理进行概念定义,只需学生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区别出不同的天气现象即可。因此,本课设计从知道常见的天气名称、认识并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到游戏,层层递进,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主。通过由点到面的学生活动,在了解学生前概念并加以指导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表达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玩中学。【总结点评】本课教学设计关注到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喜欢的几项活动组织课堂,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几种天气现象,也训练了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描述的能力,充分激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2天气的影响【教学分析】本课围绕旅游照片观察不同天气情况下动植物和人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天气现象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相关的资料、信息,巩固这一认知。【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认识到天气的影响是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来看。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流畅地描述天气的影响。【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能反映不同天气现象下动植物或人类活动的照片。老师:将学生提供的照片分类制作旅游照片小展板若干套,每套有不同的天气现象,能反映动植物或人的活动。【教学过程】1.观察交流照片反映的与天气现象相关的信息师出示两张照片(对比晴天烈日下戴太阳帽、墨镜的人群和雨中打伞的人群),请2-3名学生用“因为……(天气),所以……(人或动植物行为)”的句式,描述照片信息。师小结:这些照片不仅能看出是什么天气现象,也能看出在不同的天气现象中人们有不同的行为。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观察拿到的旅游照片集,在小组内说说照片中有什么天气现象,照片中的动植物和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天气现象中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2-3名学生的训练,指导学生描述照片,在指导时有意识地通过“因为……(天气),所以……(人或动植物行为)”的句式训练,使学生关注照片中天气、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等信息,对于帮助学生学会用语言完整、流畅地进行描述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指导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关注到不同的天气现象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都有不同的影响,在与同学交流中,语言描述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2.交流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各种影响(1)同种天气现象对动植物或人类的影响一样吗?师出示课本中P8四幅图片,请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师小结:不同的天气变化,对不同的动植物或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同的天气现象,对不同的动植物或人类的影响也不同;相同的天气变化,相同的动植物或人类,在不同的场合下,有的影响受欢迎,有的不受欢迎。(2)列举其他动植物或人类活动受天气影响的现象生小组交流后汇报。(师引导学生交流阴、晴、雨、雪、风等常见天气下动植物和人类的不同影响)师小结。【设计意图】在认识到天气现象对动植物和人类有一定的影响之后,通过课本插图的讨论、对比之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样的,应该辩证地来认识。后面的小组交流帮助学生唤醒更多的生活经验,提供更多的事实证据来加强这一认识。3.谚语中的天气通过教材插图认识谚语中的天气。读一读课本中的谚语,结合图片,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天气现象及影响。师解释说明谚语含义。学生交流其他描写天气及其影响的谚语。【设计意图】把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与天气影响结合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天气影响的认识。4.辩论赛师提出问题:雨天算不算好天气?根据学生意见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反方,一组代表正方,请学生举例说明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辩论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辩证地看待天气影响的态度和习惯,另一方面知道要说服对方,需要列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论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加强语言描述能力的训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注意了层次递进,遵循从点到面的指导,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语言描述的训练。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到二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水平,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指导,既落实了知识目标,对于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认识天气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举证,进一步认识到天气变化的影响是辩证的,是相对而言的,使学生的认知有了一个提升。【总结点评】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天气变化对动植物或人类生活会带来一些影响,是有生活体验的,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很容易统一认识,形成科学观念。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天气变化会带来影响这个层面,教学的意义显然是不足的,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了在对比冲突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天气变化、相同的天气变化、不同的动植物或人、相同的动植物或人在不同的场合下等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地看待天气影响的态度和习惯,这才是科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后面的辩论活动也很好地巩固了这一认识。3天气大转盘【教学分析】通过制作天气转盘,一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本单元知识,强化能力训练。【教学目标】1.能写出六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对人与动植物的影响。2.在制作、游戏过程中体会合作、互相尊重、分享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彩色纸、铅笔、剪刀、尺子、图钉、橡皮擦等。【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师出示视频中大转盘游戏,激活学生兴趣。2.设计制作师出示制作好的天气大转盘的成品,指导学生观察结构:认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转轴。学生讨论:圆盘、转轴可以选取哪些材料制作,还需要哪些工具。学生汇报交流,师点评。师课件指导制作技巧:用圆形物体盖在纸上画出一个圆;把圆对折三次,沿折痕画出六个格子,找到圆心;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图钉依次穿过三个圆心,最后固定在橡皮上。在圆盘上分别写上天气现象、人类活动、动植物活动师作安全提示:使用剪刀、图钉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或他人。学生设计制作。3.游戏师讲述游戏规则,请3名学生上台示范游戏。分小组练习。小组比赛。【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还比较弱,本课在设计制作中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大转盘的结构,指导一些制作技巧,大大提高了学生制作效率。这样可以空出时间在课堂上完成游戏。游戏时,先请3名学生上台示范,老师可以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游戏规则,从小组练习到小组比赛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总结点评】游戏化学习就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其本质是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先提高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借助游戏使学生专注于某一事物,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大脑的接受效果才会更好。本课借助简单、易操作的大转盘游戏,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游戏玩具,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以生为本,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

第二单元小小游乐园1滑梯【教学分析】在游乐场,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让儿童流连忘返,秋千、滑梯、旋转木马等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设施是开展技术与工程学习的良好载体。“滑梯”是第二单元“小小游乐园”的起始课。作为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第一课,本课选择了学生最为熟悉的滑梯作为载体进行教学,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滑梯制作简单,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该领域知识的信心。【教学目标】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光滑的卡纸、粗糙的卡纸、牙膏盒、纸杯、放大镜、剪刀、胶水、美工刀、透明胶带。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景师: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小玩偶,你最爱的玩偶是哪一个?生1:玩具小猴。生2:布娃娃。师:这些玩偶一定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快乐,那么你有没有关心过它们?有没有想过为它们做点什么或者送一份礼物呢?生:有。师:想一想你们的玩偶,它们需要什么呢?生1:我想给我的布娃娃建一个房子,这样它就不用睡在玩具箱子里了。生2:我想给我的玩具小猴建一座游乐园,这样我上学去了,它在家就不孤单了。师:同学们的想法真贴心,你们都很善于关心别人!你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对玩偶,它们是丁丁和当当,它们想拥有一座游乐园,你们能帮助她实现梦想吗?生:能!师:游乐园里面有很多游乐设施,比如滑梯、跷跷板、秋千等,今天我们就先做一部小滑梯吧?生:好![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工程技术活动,要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科学教育观。创设关心自己的玩偶,为玩偶制作游乐场的情景来导入教学,既蕴含了关爱他人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又总领了整个单元的任务目标。2.提出任务师:既然是滑梯,那就要能让丁丁和当当顺利地滑下才行,请大家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滑梯的图片,再结合自己滑滑梯的经历,想一想,如何建造滑梯才能保证它们能顺利地滑下来呢?生1:滑梯的滑道要很光滑才行。生2:滑梯要足够高,否则它们就不会往下滑了。生3:不能太高,太高了不安全!师:是啊!滑梯的滑道不仅要光滑,而且还要有一定倾斜度,同时还要保证滑梯整体比较稳固。[设计意图]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与怎样确定目标,是工程项目的起点。一般而言,只有既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又有一定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工程目标,才能激发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兴趣。低年段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容易兴奋,他们在动手前往往对目标的认知是模糊的,这不利于他们工程思维的建立。为此,我明确地提出任务目标,重视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并通过谈话使他们对要完成的任务有清楚的认知,以便为后续的设计和制作奠定坚实的基础。3.设计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待会儿请材料员来领,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些材料的名称和特点。生:老师,我发现这两张卡纸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摸起来的感觉不太一样。师:老师这里有放大镜,请你们用放大镜再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生1:我发现一张表面很平,另一张表面凹凸不平。生2:哇,原来一张光滑一些,另一张粗糙!生3:放大镜真神奇!生4:我会选择用光滑的卡纸做滑梯的滑道,这样才能使丁丁和当当顺利地滑下来。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少发现,现在请同伴之间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我先用肉眼观察了光滑的滑道和粗糙的滑道,发现光滑的滑道……,粗糙的滑道……;再用放大镜观察两种滑道,发现光滑的滑道……,粗糙的滑道……”。(生相互交流)师:选择好你需要的材料后就可以设计你的滑梯了,在设计之前可以参考奇奇的设计方案,并学着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自己的滑梯设计图。(生画滑梯设计图)师:同学们都画的很认真,相信你的设计方案更加精彩。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生1:大家好,这是我的设计方案,我选择了光滑的卡纸作为滑道,选择了牙膏盒制作滑梯的底座,还选择剪刀和胶水作为工具。师:你在展示自己设计图的时候还介绍了选择的材料和工具,你的表达很有条理!老师建议你在制作的时候可以将光滑的卡纸用胶水贴在滑道上。生2:我也选择了光滑的卡纸作为滑道,不过底座我选择用纸杯,我觉得把纸杯倒扣过来做底座会更加稳固!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而且还考虑到了滑梯的稳固性!老师建议你要注意将滑道和底座用透明胶粘牢固一些。[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让学生认识和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材料是学生设计和制作的前提,不了解可以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后续的设计和制作也就无从谈起。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等信息。二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包括利用工具辨别材料,并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三是进行设计,绘制设计草图。由于本单元是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第一个单元,所以只要求学生能够学着教材上的样例绘画即可,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设计是技术与工程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续的展示交流做准备。4.制作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相信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制作了,不过在开始之前老师还要给你们一些温馨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在使用美工刀、剪刀的时候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用完后及时将工具收回;二是要相互帮助,这样你不仅会更快更好地完成作品,还能享受到合作的乐趣;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生动手制作)[设计意图]技术与工程内容的教学中,指导与制作往往是一对矛盾:指导过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作品千篇一律,也容易造成学生制作时间少,难以按时完成任务;指导过略,学生在不清楚制作目标及注意事项的情况下完成的作品质量较差,甚至还会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在本课中,首先强调安全问题,其次强调习惯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安全意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评价师:刚才同学们动手制作的时候都很投入,不少同学还能够相互帮助,希望你们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现在你们一定特别想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吧?生:是的!师:别着急,工程师一般在完成一件作品之后会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评,也就是检查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在我们也像工程师一样从滑梯的功能性、稳固性和美观度三个方面对自己滑梯进行测试和评价。首先,测试一下丁丁和当当能否顺利地滑下,这是滑梯最重要的功能;其次,看看自己的滑梯是否足够的稳固,也就是放在桌面或地面上不容易倾倒;最后从美观的角度进行评价,也就是看看滑梯外观是否漂亮,做工是否细致,比例是否协调。活动手册里的评价栏可以帮助你尽快地完成这项工作。(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师:刚才同学们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虽然我们的作品还不够完美,但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继续对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自己满意的滑梯![设计意图]评价是技术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部分,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完成作品后十分兴奋,教师调控课堂较为吃力,往往使此环节流于形式。为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先提出像工程师一样对作品进行测评,另一方面借助活动手册涂笑脸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评价,确保评价得到有效落实。【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对该领域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次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对技术与工程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此,我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按照导入——提出任务——设计——制作——评价的流程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制作时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总结点评】技术与工程领域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科学课的重要实践方式,它有助于低年级学生不断积累经验,为后续的高难度的技术与工程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能够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关爱他人的角度提出任务,并且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融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搭建了必要的“脚手架”。2跷跷板【教学分析】“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景师: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生:好!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师: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生: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师: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设计意图]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2.提出任务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生1: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生2: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生3:如果不能旋转的话,跷板就不能把丁丁和当当跷起来了!生4:可是怎么才能让跷板绕底座旋转呢……生5:还有,底座要很稳固才行,否则不安全。师:是啊!跷跷板不仅要跷板足够结实,这样才能承受丁丁和当当的重量,而且,跷板还要能够灵活地旋转。[设计意图]“跷板足够结实”,“能够绕轴旋转”、“底座稳固”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跷跷板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3.设计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生1:纸板和塑料尺可以用来制作跷板。生2:纸板好软,恐怕承受不了丁丁和当当的体重。生3: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底座,我在做滑梯的时候就用纸杯当底座,不过要倒扣了才稳固。生4:牙签和别针是做什么呢?师:想一想跷跷板是怎么和底座连接起来的呢?生:我知道,牙签可以做轴,曲别针上有圆孔,可以支撑轴!师:有了想法就可以开始你们的设计了。这次,老师请你们在不参考课本案例的情况下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生画跷跷板设计图)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设计?生1:这是我的设计方案,我用纸板做跷板,因为我感觉纸板比较轻便,这样跷板不容易歪倒。生2:我和他的不太一样,我没用纸板,我用塑料尺作为跷板,虽然重一些但感觉比较结实。师:虽然你们选择的材料不一样,但都能说出选材的依据,表扬你们!(生继续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案)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方案,那么你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比如,如何将跷板和底座连接在一起呢?生:我先把轴用透明胶带粘在翘板上,这样就制作好了带轴的跷板。再把两个曲别针用透明胶带站在底座上,最后把跷板上的轴两端各放进一个曲别针的圆孔里。师:掌声送给你,你真是一个小小工程师![设计意图]本环节包含三个小活动,认识材料、选材和设计。其中设计活动难度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升。一是,由原来的“临摹”设计变成自主设计。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评估。技术与工程强调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完成任务,而小学生的设计容易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因此要在设计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4.制作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习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生动手制作)[设计意图]本课的制作难度较上节课有所提升,尤其是剪切透明胶带和将两个别针对称地固定在杯子上时都可能需要同伴的帮助,因此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5.评价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的作品的时候了,不过这次我们除了评价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就像工程师也需要别人提供意见一样,这样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生:老师,我发现我的跷板有点问题,我用纸板做跷板,结果把丁丁和当当放上去后把纸板压折了,看来纸板太软了。师:你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找到问题的原因,很了不起!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意见吗?生1:我建议他将纸板换成塑料尺,塑料尺更坚固一些。生2:我觉得如果换成木板会更坚固一些,而且还轻便呢!生:谢谢你们的建议,我知道怎么改进了!师:同学们在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在……还存在不足,建议你……”。(生继续进行互相评价活动)师: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能为同伴的作品提供改进意见,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宝贵建议,相信你们的作品经过改进后会更加完美![设计意图]相较于第一课的自评而言,本课在评价能力方面的要求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互评价。如何有效地引导二年级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呢?我给学生提供了互评的语言表达模板,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评价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被评价者更容易听明白别人的意见。【教学反思】本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基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在设计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要考虑到后续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的时候,采取简单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开展相互评价。【总结点评】动手制作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设计环节主要是动脑,制作环节主要是动手,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物品,动手与动脑是相结合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先的计划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考虑,在制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动脑解决,因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活动可以把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考虑设计制作的可行性,这是工程思维的显著体现。学生在制作跷跷板过程中的最大收益就是体会到了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要基于现实条件下进行。此外,他们在相互合作、相互评价中感受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3秋千【教学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开展设计和亲自动手制作秋千的活动,引导学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与手工制作的不同。【教学目标】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能够通过画图或口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根据自己和同学互评的意见进行改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吸管、木棒、绳子、细铁丝、卡纸、橡皮泥、橡皮筋。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景师:在之前的两节课中,我们分别完成了滑梯和跷跷板的制作,同学们的设计和动手能力越来越棒了!今天,我们来挑战一项难度更大的任务——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秋千,同学们有信心吗?生:有!师: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今天的任务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生开展小组讨论)师:谁有好的办法?生1:首先要知道秋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生2:还要知道我们有哪些材料和工具。生3:画设计图的时候要考虑制作时候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先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和图片来认识一下秋千的结构吧!(师利用视频和PPT带领生认识秋千的结构)生:秋千主要由支架和座椅两部分构成。[设计意图]本课的导入活动除了创设情景和观察秋千的结构之外,还特意增加了一个讨论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前两课的学习经验,思考和总结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学习的一般方法。2.提出任务师:再结合你玩秋千的经历,说一说秋千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生1:我认为是支架,如果秋千支架不稳固就荡不起来了,而且还会有危险。生2:我也认为是支架,支架上面的横梁要能承受得了丁丁和当当的重量。生3:我觉得吊座椅的绳子也要结实,否则荡起来断了就麻烦了。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秋千的支架是特别最重要的部分,要稳固才行,绳子也要结实。[设计意图]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制作与美工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工制作往往以美观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制作往往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第一要务,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兼顾美观。引导学生回忆荡秋千的实际经历,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从实际需求出发的意识。3.设计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它们吧!生1:吸管和木棒应该可以用来制作支架。生2:我要测试一下看吸管和木棒哪个更结实。生3:用细铁丝来挂座椅肯定牢固。生4:卡纸可以用制作座椅。生5:纸杯也可以当座椅。师:看来这些材料大家都认识,现在就开始你的设计吧!先尝试自己设计,如果感到有困难也可以参考教材上探探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生画秋千设计图)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生:这是我的设计方案,用木棒制作支架,用细铁丝挂座椅。因为我对比了木棒和吸管,发现木棒更结实。师:你的方案简洁、明了,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真是一名优秀的小设计师!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生继续展示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师:这里老师挑选了几位设计的比较好的方案投影在大屏幕上,同学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案。(师展示较好的设计方案)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来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因为我们的制作是要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的,而且最终做好后还要看是不是和你的设计方案一样。[设计意图]秋千的制作难度相比前两课的滑梯和跷跷板更大,因此在设计环节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提醒学生在画设计图的时候要尽量简洁、明了,不追求花哨和夸张,让学生意识到好的设计方案是让别人容易看清楚其中的结构,从而便于制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案例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过程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不能轻易修改设计方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设计方案的重要性。4.制作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秋千设计图,老师注意到不少同学需要将几根棍子扎在一起来制作支架,那么都有哪些方法来实现呢?生1:用绳子捆起来。生2:用细铁丝捆起来。生3:用橡皮筋捆起来。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如何用打绳结的方式将棍子捆扎成支架。(师演示打绳结捆支架的方法)师:同学们都学会了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遍完整的过程?要分步说清楚你的步骤哦!(生介绍制作过程)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在开始前还是要提醒大家: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互相帮助,再次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现在开始制作吧!(生动手制作)[设计意图]本课的制作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要将棍子制作成秋千的支架需要一定的技巧,这里设计了教学生用打绳结的方式制作支架,目的在于降低学生操作难度,并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掌握打绳结这项基本的生活技能。5.评价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作品的时候了,这次请大家先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你的作品。注意在介绍你的作品时首先要重点说明你的作品有没有实现任务中的目标——顺利地荡起丁丁和当当,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生小组内展示交流)师:刚才同学们展示的时候,老师挑选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好不好?生:我发现他的作品不够稳固,荡的时候支架有点摇晃。师:你发现了他的作品不足之处,有好的改进建议吗?生:把支架的腿调节到相同的长度,绳子再扎得紧一些就牢固了。师:谢谢你的意见!不过我们在指出别人不足的时候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你能说说他的作品的优点吗?生:他的作品优点是座椅用纸杯加工而成的,既美观又结实,我的座椅就做的不如他的那么好。师:你不仅能发现别人的优点,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感谢你的评价!师:谁还愿意从稳固性和美观度方面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生继续进行互相评价活动)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评价活动,很多同学都得到了宝贵的改进建议,现在就让我们动手对我们的秋千进行改进吧![设计意图]通过挑选典型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是组织开展评价活动的有效途径。由于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评价的时候往往特别善于发现别人作品的不足,而忽略自己作品的缺点,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能够把握本课的重难点,瞄准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在引入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方法总结。在设计制作环节,考虑到本课制作难度较大,我有意识地降低了设计的难度,并在制作过程中详细讲解打绳结的方法,使学生制作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评价过程中,我开展对比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评价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总体而言,本课基本达到教学预期。【总结点评】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学情,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元认知开展教学活动。面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师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突破。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虽然有亲自示范讲解,但并没有包办代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评价环节,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寻找不足之处,再进行改进。这种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比做出一件作品更有意义。

第三单元磁针与南北1、磁铁有两极【教学分析】本单元是在一年级《磁铁“魔法”城堡》的基础上继续对磁和磁铁内容的研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磁铁隔着一段距离对铁和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磁铁”等科学知识内容。本课再次出示磁铁,可以先带领学生回忆磁铁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条形磁铁进行争夺曲别针的游戏。在游戏感悟中提出问题“条形磁铁哪个部分吸的区别针最多?”在学生猜想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往不会按照部位来进行比较猜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同时对于设计实验证明哪个部位吸引的曲别针多,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示。注意指导学生定性的观察和定量的记录相结合,以便发现条形磁铁的两端吸引的区别针最多的事实。最后教师再给出两极的释意,并进行拓展迁移,将断为两截的磁铁、各种其他形状的磁铁进行研究,发现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极。【教学目标】(1)通过条形磁铁、摔断的磁铁和各种形状的磁铁吸引曲别针实验,发现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极,两极吸的曲别针最多。(2)能对观察、描绘的实验现象形成简单的实验结论,提升得出结论的能力。(3)能持续保持对磁铁的探究热情。【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条形磁铁、曲别针、摔断的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等(按照小组数量准备)。(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师:(出示各种磁铁)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吗?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曾经研究过的磁铁,你还记得磁铁有哪些本领?生:磁铁能吸铁和镍,还能隔着一定距离吸引铁和镍。师:下面,我们用磁铁来做个游戏。(图片显示:谁的力气大)师:一名学生手持条形磁铁的一头,另一名学生手握住条形磁铁的两端,只露出中间部分。两人同时去吸引曲别针,看谁吸引的曲别针多。(进行展台演示,请两名同学参加活动)师:怎么条形磁铁的中间部位吸不过磁铁的一端,你认为条形磁铁哪里吸的区别针多?生1:红色吸得多,蓝色吸得少。生2:我也是这么认为。生3:我觉得都一样,哪里都吸的一样多。师:如果把条形磁铁分成五部分,1、2、3、4、5,你认为哪里吸的曲别针多?生1:两边吸得多。生2:中间吸得少。师:我们怎样才能证明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生1:一个人拿着这端,一个人拿着两端用中间,同时去吸一个曲别针,看谁能吸过来。师:你们想的还是去抢一个区别针的方法,还有别的好办法吗?生1:去找别的东西。生2:磁铁和磁铁吸在一起,试试哪边可以拿走。生3:磁铁和磁铁吸不上去。师: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大家看看是不是更好用。(实验图)师:我们可以在条形磁铁的五个部位分别挂曲别针,看看哪里的曲别针挂的多。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手册第12页上。学生开始进行分组实验,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实验和进行记录。教师组织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请同学们拿着实验记录单进行交流,并邀请一位同学进行实物投影下的验证。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条形磁铁哪里吸的曲别针多?生1:1点能吸13个,2点吸5个,3点吸不上来,4点吸6个,5点吸12个。生2:两边的多,中间的少。还不知道两边哪个最多?生3:红色一端吸了31个,蓝色一端吸了32个。师: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条形磁铁哪里吸的曲别针多?生:两端吸的多,中间吸的少。师:条形磁铁两端吸的曲别针最多,磁性最强,我们把条形磁铁的两端叫做磁极。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一端为南极,用S表示;另一端为北极,用N表示。(S是英语south的首字母,N是英语north的首字母。)师:磁铁并不结实,老师这里有几个断成两截的磁铁,你认为它们每一截还有两个磁极吗?生1:没有,只有一极了。生2:我不知道。师:我们还用刚才的实验方法去试试吧。同学们开始实验和汇报。生1:还是两个磁极。师:看来断了的磁铁还有两个磁极,再试试其他形状的磁铁是不是也有两个磁极。(蹄形、环形等)同学们开始实验和汇报。生1:蹄形磁铁也有两个磁极。生2:环形磁铁也有两个磁极。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生1: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南极和北极。生2:摔断的磁铁每一截仍然还有两个磁极。生3:不同形状的磁铁也都同时存在两个磁极。师:今天我们用做实验的方法发现了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个磁极,南极和北极。下节课我们继续用磁铁做游戏。【教学反思】学生利用条形磁铁争夺曲别针后,就已经感觉到条形磁铁的顶端比中间吸引力更大。当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学生还会有些茫然。他们只看到条形磁铁明显的两种颜色之分,只对红色和蓝色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条形磁铁分成五个点进行比较,并及时提供了探究方法供学生参考和实验研究。其中摔断的磁铁和各种形状的磁铁的有效拓展,使学生对磁铁两极的认知更加丰富。【总结点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的提示较多,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改变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利于让学生对条形磁铁的各个部分的磁性强弱进行有效猜想,并能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实验。2、两极指南北【教学分析】本课通过辨别方向的实际问题引出指南针的运用。学习正确使用指南针后引发研究问题,指南针中的小磁针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教师带领学生取出指针并验证指针的磁性,进而教师提出用条形磁铁试试能否指示南北。教师提出并演示三种方法,旋转法、悬挂法和水浮法,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有效证明,充分说明了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并制成了指南针的指针,为人们提供了方便。最后可以进行指南针发明与发展的简介,运用图片和视频都是较好的方法。【教学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测定方位,发现小磁针是磁铁,能指示南北。了解指南针的发明与发展历程。(2)通过水浮法、悬挂法、旋转法测试条形磁铁能指示南北,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3)在参与活动时勤于动脑,乐于动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为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感到自豪。【教学准备】材料准备:指南针、曲别针、旋转架、水槽、泡沫板、支架、细线、视频资料等。(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师:大家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吗?谁来指一指。学生分别指示方向并出现各种情况。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谁说的方向是正确的,怎样才能及时测定出正确的方向呢?生:用指南针来测。师:这就是一个指南针,我来教大家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第一步:选择一块平稳和远离磁铁的地方,将指南针水平放置。第二步:我们会发现指南针中的小指针会摆动,过一会儿会停止摆动。第三步:小磁针停止摆动后,轻轻地转动刻度盘,会发现刻度盘的转动不会改变小指针的指向。将刻度盘上的文字“北”(或“南”)与红色指针重合(按照指针红色一端所代表的方向来具体处理),这时刻度盘上东、南、西、北所指示的方向就是该位置的具体方向。(学生学习并分别测试,正确指示出教室里的方位。教师巡视检查。)师:指南针中的小指针这么神奇,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师:我们可以用磁铁或者大头针分别来试一试,小指针是不是磁铁制成的?学生使用磁铁和大头针分别检验,发现小指针有磁性。师:原来指南针的小指针能吸引大头针,有磁性,是一个小磁铁。这么小的磁铁能够指南北,如果换成这样大的条形磁铁还能指南北吗?我们也像小指针一样把条形磁铁放在支架上进行旋转,看看磁铁每次静止后会不会指南北。实验一:旋转法(将条形磁铁平稳放在旋转支架上,转动旋转架并待其静止,观察记录磁铁两极指示的方向。多次实验并记录。)(学生学习并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的磁铁可以指南北。生2:我们组的磁铁也能指南北。师:大家采用旋转的方法,发现条形磁铁可以指南北。我们还可以试试水浮法和悬挂法。请大家看看具体的操作过程,这次需要边实验边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实验二:水浮法(取一泡沫板浮于水面,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上,轻轻旋转泡沫板并待其静止,观察并记录磁铁两极指示的方向。多次实验并记录。)实验三:悬挂法(在支架上悬挂一细线,将条形磁铁系在细线上并使其保持平稳,待条形磁铁静止后,观察记录磁铁两极指示的方向。多次实验并记录。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学生活动手册。师: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生1:条形磁铁可以指南北。生2:真是太神奇了。师:磁铁可以指南北,用磁铁做成的小指针也可指南北。这个秘密很早就被我国古代人民发现了,宋朝时候,我国在指南针的制造方面,以及造纸法和印刷术,都有很大的发展。

大约在北宋初年,我国又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像一条鱼。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就像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磁性,所以没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还必须再用人工磁化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使用指南鱼,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指示更准确。)指南针作为一种指向仪器,在我国古代军事上,生产上,日常生活上,地形测量上,尤其是在航海事业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逐渐发展成古代罗盘和现代的指南针。现在的人们也很普遍地使用指南针进行各种活动。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指南针中的小指针是磁铁,磁铁可以指南北。下面考考大家,请大家拿着指南针和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小花园里去实地测量,找到我们身边的东南西北。(拓展活动,看时间的长短进行开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将小指针与条形磁铁之间建立关联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个活动需要教师巧妙的联系和有效的指导。并能够带领学生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磁铁能指示南北的规律。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指南针的方法,为生活提供服务。【总结点评】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占的主导地位比较明显。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言,其中的水浮法、悬挂法和旋转法的实验是学生不能想到的,教师需要适时出示并引导每一名同学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重要的是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发现规律,并再次将磁铁现象的规律和指南针的应用建立联系。从正向和反向都能较好地将磁铁的指南北与指南针中指针的指南北联系起来,并能运用指南针服务于生活。

3、两极相遇了【教学分析】对于磁铁两极的相遇现象,大多数玩过磁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发现。这是两个幼儿园孩子关于磁铁相遇的感受:“磁铁能吸上,要是反着就不会吸上”;“磁铁正极对负极可以吸在一起,但是正极和正极不能吸在一起,如果正极和正极对一块儿两个头就会掉头”。可以发现学生有着很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就以此为基础直接引入“磁铁长龙”的游戏。初次的拼摆后会发现磁铁的两极不同才能吸引,相同的两极是不能吸引的。此时的提出问题与猜想就更加具体和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出4种两极相遇的情况,并请学生多次实验和记录。准确地描述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是实验的关键,并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同极相吸、异极相斥”的规律。最后的拓展可使学生对磁铁的这一性质掌握得更加深入和灵活。【教学目标】(1)进行磁铁磁极相接近的实验,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2)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在比较、归纳中形成实验结论。(3)主动发现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感受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没有颜色(或遮盖颜色)的磁铁等。(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师:大家对于条形磁铁和它的两极已经熟悉了,现在我们进行一个“磁铁长龙”的游戏。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这里进行磁铁接龙,要把每两根磁铁牢牢地吸上,我们拖动第一根磁铁,后面的磁铁都能够跟着运动才行。(学生代表进行活动,其他的同学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师:看来,这个活动是有窍门的,谁来说说?生1:不同的颜色才能吸上,相同的不能吸上。师:你们说的颜色指的是磁铁的两极,磁铁的两极相接近会有几种接近的情况发生?生1:相同的极和不同的极。生2:S极和S极接近,N极和N极接近,S极和N极接近。师:老师把你们说的情况记录下来。S——S吸不上N——S——S吸不上N——NS——NN——S(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和交流。)师:当S极接近S极时,它们吸不上。是谁吸不上谁?生1:一个吸不上另一个。生2:两个都吸不上对方。生3:然后它们都会跑开。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相互吸不上,就像互相都在向外推的现象称为“相互排斥”,这样是不是更贴切呢?N与N极接近也是这样吗?生:也是相互排斥。师:当N极接近S极时又是什么现象呢?生1:吸在一起。生2:不排斥了,吸在一起了。师:也是一个吸引另一个,还是相互吸引呢?生齐说:相互吸引。师:当S极与N极相接近呢?生:也是相互吸引。师:这么多的实验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生1:一个不同的和一个不同的能相吸起来,一个一样的和一个一样的不能相吸。师:说的真好,不同的吸,相同的斥。谁还能说得更简单点儿。师:我们还可以把相同的叫做同极,同极相斥,不同极相吸。师:我们还可以再简单点,把不同极用“异”字表示,可以说成“异极相吸”。师:跟着老师说一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个磁极相接近,是同极还是异极?会发生什么现象?生:是同极,会排斥。师:再看这个磁铁已经没有名字了,它被吸在南极一端,它应该是?生:吸在南极一端,应该是北极。师:孩子们,我们今天对磁铁的两极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发现了它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点,还能够运用这个特点把其他磁铁的名字找回来。关于磁铁的知识,我们就先学到这里。【教学反思】教学中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是教师需要抓牢的地方,吸不上、掉头等口头语言与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相互”的描述是既准确又形象和便于学生理解的。理解到相互的排斥力和相互的吸引力对孩子今后掌握能量的上位概念具有支撑作用。同时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不断地练习和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才会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总结点评】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追问很多,引导也比较到位,这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训练。科学、准确的描述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透过复杂的现象看本质,总结提升现象背后的规律是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要素。教学中可以在这两个环节放开些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提升和锻炼。最后的拓展环节也是反向思维能力训练的恰当时机,教师应尽量多地让每一名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

第四单元动物的生活1.参观动物园【教学分析】本节课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小动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对动物进行更全面的认识。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际的探究能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活动体验的机会,持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注重对学生得出结论要素的培养。【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在干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动物都会运动,都需要吃食物等共同特征。(2)通过突出问题和寻找事实证据,激发学生观察和提问的兴趣。(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各种动物活动图片或音像资料。(2)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3)分组:6—8人一组。【教学过程】引入活动:看一看,说一说,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师:同学们都去过动物园吗?你都认识哪些动物?生:去过!我认识老虎、大象、长颈鹿、猴子……师:(出示挂图或录像资料),看一看,图中的动物们都在干什么?生:熊猫在吃竹子、斑马在草原里奔跑、老虎躺着睡觉……[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知道图中的动物们在干什么,引起学生探究其他动物的欲望。提出问题:其他动物也需要吃、睡,也会运动吗?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我们想知道其他动物是不是也像熊猫、斑马、老虎一样,也需要吃饭、睡觉,也会运动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多鼓励,多表扬。问题可以来自各个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多角度地认识事物。事实证据: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动物是不是也会运动,它们又是怎么运动的?他们都吃什么?结合记录表中的内容,组内寻找证据,并把找到的结果填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生:(学生活动。)得出结论:师:下面我们把找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生:(对照手册记录的结果进行汇报。)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来总结一下。生:……师:(根据学生们的总结,老师板书:动物的共同特征:动物都会运动,都吃食物……)[设计意图]小组内描述、比较各种动物的运动情况、吃食物情况后,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总结。最后全班归纳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动物都会运动,都吃食物……阅读:师:读一读下面的知识,看看动物们还有哪些特征。生:(自由阅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孩子们阅读动物的其他一些特征,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知道动物们还有其他的很多共同特征,从而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究的欲望。【教学反思】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参观动物园为场景,是在学生已有经验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继续探究,发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提问,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点评】本课的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步步引入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2.动物觅食【教学分析】本节课承接上节课的发现,继续探究动物通过哪些感官找到食物。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动物的觅食方法,然后作出猜想,再让学生从熟悉的小猫入手,通过三个小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猫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官找到食物。(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及合作意识。【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一只温顺的家猫、养有活金鱼的透明小玻璃鱼缸、一小块鱼肉等。(2)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1)观察: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都需要吃食物,那么他们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呢?观察动物捕食的图片,想一想图中的动物都是利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生:认真观察后,作出猜想。[设计意图]此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片,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地调动出来,学生仔细观察后作出猜想,这个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2)猜想假设:师:谁来说一说每种动物分别利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生1:鸡是用眼睛看到食物的。生2:蝙蝠是用耳朵听到蝎子的动静的。生3:小猫是用鼻子闻到食物的。生4:小猫不仅会闻,它的眼睛和耳朵也很灵的!生:……[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中动物觅食的活动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到鸡是用眼睛看到食物的,蝙蝠是用耳朵听到蝎子的动静的,小猫……(3)搜集证据:通过实验寻找事实证据。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小猫利用那些感官可以找到食物吧!找几个学生帮助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小猫分别使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证据,得出猫是利用哪些感官发现食物的。(4)表达交流:师:第一个实验验证了小猫是通过哪个感官发现食物的?谁来说一说,实验一中小猫用了哪种感官发现金鱼的?生:用眼睛。师:你怎么知道用的是眼睛而不是其他的感官?生:因为鱼缸是封闭的,猫是闻不到气味也听不到声音。师:其他同学也是这么认为的吗?生:是的。师:实验二中小猫是用哪种感官发现小鱼的?生:是用鼻子闻到气味的。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是鼻子而不是其他的感官?生:因为鱼肉在小猫看不到的地方,鱼肉也不会产生声音,只能靠鼻子味着气味才能找到。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观察仔细,还善于动脑思考。实验三:(可以做一些动静,看猫的反应。或者看图片中小猫的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后说出答案。)[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各种感官的用途,知道动物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寻找食物。(5)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图文阅读,认识更多不同动物捕捉食物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开阔孩子们的视野,知道动物还有很多的捕食方法。【教学反思】1.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总结点评】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占的主导地位比较明显。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有些现象不经过实验学生是不会想到的,所以,本节课老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3动物小侦探【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在前两课学生认识了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某些有特殊本领的动物,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动手制作、通过比较作出判断和选择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动物通过多种器官感知环境,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搜集有特殊本领的动物来竞聘动物小侦探。(2)通过一系列活动,知道动物通过多种器官感知环境。(3)通过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招聘启示宣传单、卡纸、剪刀等。(2)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教学过程】导入语:师:同学们,奇妙动物园招聘具有特殊本领的动物侦探,欢迎小动物们来报名。招聘启事:师:张贴招聘启示,同学们看看动物园要招聘那些小侦探?生:1.缉毒员2.夜间巡逻员3.卧底侦探……师: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有特殊的本领?小组内交流一下。制作设计:师:我们来帮小动物制作应聘简历吧!每个小组制作一至二份。师:出示制作要求:1.用卡纸设计一份漂亮好看的简历;2.简历上写清动物的名称,有哪些特长,应聘哪个岗位等。生:(小组内动手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组长做好分工与协调。)表达交流:应聘演讲会师:提出竞聘要求(学生制作的同时,老师张贴各招聘处)的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简历到不同的招聘处进行演讲吧!生:(带着自己的简历,到应聘会上进行演讲,其他同学做评委。)得出结论:师:各招聘处公布招聘结果。生1:(公布卧底侦探招聘处的招聘结果。)生2:(公布缉毒员招聘处的招聘结果。)生3:(公布夜间巡逻员招聘处的招聘结果。)师:经过大家讨论后,决定哪些小动物应聘哪个岗位合适,最后张榜公布招聘结果。【教学反思】教学中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特长的小动物资料学生比较缺乏,课堂上让学生直接说出比较困难。见于此,应提前布置学生在家搜集这类资料,可以从家长处了解,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以备课堂需要。【总结点评】本节课,学生通过大量的查找有特殊本领的动物的资料,再经过制作和演讲,使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资源得到共享,让所有同学获取到更多的资料。

反思单元竺可桢爷爷的故事【教学分析】本单元是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前面几个单元学生经历了多次“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有关这两项科学探究要素的活动经历进行回顾反思的单元,因此也是本册教材的“反思单元”。【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竺可桢长期观察搜集信息并处理信息总结出中国大陆气候变迁的特征的故事,分析理解竺可桢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经历,总结探究经验。了解比较、分类、分析等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学生一学期的学生活动手册及其他课堂活动记录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学期即将过去!这学期的科学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科学发现?得出过哪些探究结论?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发现并得出结论的?想不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阅读《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二、阅读科学家的故事阅读后讨论:竺可桢是怎样搜集、处理信息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他运用了哪些处理信息的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回顾反思与科学家相比,我们经历过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们运用了哪些处理信息的方法?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和收获?四、制作科学探究剪贴报1.提出活动任务:本学期重点学习和经历了处理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下面我们再次来经历一次信息处理的过程,请大家选择本学期科学学习的某项主题内容进行整理,把自己曾经获得资料、数据等信息制作成一份科学探究剪贴报,作为本学期最后的考核。2.指导整理信息和制作剪贴报比如以天气为主题,把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天气的种类、符号以及对动植物的影响等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剪贴,做成《奇妙的天气》剪贴报。3.分组或独立完成。4.组织展示和交流。请把自己制作的科学探究剪贴报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小组的名字)贴到教室的墙壁上,向大家展示,并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故事,拉近了大科学家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小朋友学科学、做科学家的理想和热情。孩子们的反思和讨论都很积极。教学时结合书本和记录手册,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反思。剪贴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实在和可操作。制作剪贴报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最终的成品也反应了孩子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水平。【总结点评】以科学家的故事为分析案例,不仅拉近了科学家与孩子们的距离,而且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科学家做科学的过程,从而更加可感而深入地与自己的探究经历进行对照和反思。最后用剪贴画的形式对孩子们一学期来的科学学习获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并以可见的形式固化下来并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就感。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18-9-12018-9-1

准备单元这是谁的脚【教学分析】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和准备单元,内容只有一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要着重培养的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要素。在本课中学生将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有侧重点之分,重点放在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脚的外部特征和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这两个步骤。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重点学习了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的探究要素,并且学习了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科学的观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序、仔细的观察,科学地描述获取到的信息,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常见的动物的外在特征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小组材料准备:教材中动物的脚的图片、放大镜、记录单教师材料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师:(PPT出示教材上动物的脚的图片)探探小组在参加电视台《动物小达人》时遇到了难题,他们不知道照片上的脚是什么动物的,需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场外同学求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脚吗?你猜是什么动物的脚呢?制订计划(1)师:假设你们就是探探小组,现在你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要打电话向场外的同学求助,你应该怎么做呢?请你们小组讨论,制订你们的计划。(这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制订计划的情况适当地给出提示来帮助学生思考:我们在打电话向别人描述前要怎么做呢?场外的同学听别人描述时要借助什么来比较判断呢?)(2)请一些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制订的计划,互相补充完善,最后PPT展示探究计划的步骤。观察与记录(1)师:按照我们制订的计划,首先我们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给场外同学描述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有序地、多方面地进行观察,才能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地、多方面地观察呢?这里有一些观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我们先来学习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