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罐针灸治疗中医学课件 文档全文预览_第1页
针灸罐针灸治疗中医学课件 文档全文预览_第2页
针灸罐针灸治疗中医学课件 文档全文预览_第3页
针灸罐针灸治疗中医学课件 文档全文预览_第4页
针灸罐针灸治疗中医学课件 文档全文预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毫针刺法

Acupuncture

Techniques教学要求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和捻转、提插等补泻手法。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选穴及配穴。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九针”古代针具的总称。《内经》根据形状分为:鑱针、圆针、禔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毫针的构造、规格长短规格寸0.511.522.5345毫米152540506575100125粗细规格号数2627282930313233毫米0.450.420.380.340.320.300.280.26针刺操作针刺前的准备①做好解释工作,确定治疗方案。②针具检查③体位选择——舒适&方便针刺操作④消毒针刺操作毫针针法①进针方法刺手(持针手,惯用手)、押手(按压穴位局部;针有倚靠)单手进针VS双手进针➢单手进针法进针方法进针方法双手进针法针刺操作➢②针刺角度针刺操作③针刺深度:“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素问·刺要论》腧穴部位腧穴常用深度个体差异年龄、胖瘦,敏感度时令春夏浅,秋冬深疾病部位在表在腑浅刺,在里在脏深刺证候性质脉实深刺,脉虚浅刺得气与补泻要求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行针与得气行针又叫运针,进针后促使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得气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操作者指下觉沉紧的反应。常用行针手法:提插法:深层

浅层多用于四肢部位捻转法:夹持针柄做前后相对运动→均匀 多用于内脏部位得气古称“气至”,现代称为“针感”、“经气感应”。表现医者:“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标幽赋》患者:酸、麻、胀、重,或传导或局部肌肉跳动。意义:“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注意:辨别特殊情况。留针与出针留针——加强针感和针刺持续作用方法:静留、动留时间:10多分钟~数小时,常规留针30分钟。出针防止疼痛和出血,宜按压。针刺流程进针行针03留针出针01体位消毒得气间断行针针灸治疗原则补虚与泻实清热与温寒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局部与整体针灸选穴与配穴选穴原则①局部选穴②循经取穴③对症选穴配穴方法①前后配穴②上下配穴③左右配穴④表里配穴⑤远近配穴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针刺注意事项

患者的身体状况:过饥、疲劳、精神过度紧张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应采取卧位。

特殊人群:孕妇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太冲等禁止针刺。小儿囟门未闭合不

宜针刺头顶部。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避免刺伤脏器,如肺、肝、脾、膀胱等眼区、项部、脊椎部针刺的角度和方向针刺适应症

神经系统:1.偏头痛2头痛3三叉神经痛4外伤后麻痹5周围神经炎6小儿麻痹症7美尼氏综合征8神经性膀胱机能障碍9夜尿症10肋间神经痛11

肩痛和网球肘12手术后痛13

中风后遗症

14.面神经麻痹肌肉和骨骼:1肌肉痛和萎缩2坐骨神经痛3肌肉痉挛4关节炎5椎间盘问题

上呼吸道疾病:1急、慢鼻窦炎2急、慢性鼻炎3普通感冒4急、慢扁桃体炎呼吸系统疾病:1急、慢性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

眼科疾病:1中心性视网膜炎2单纯性白内障3急性结膜炎4近视眼(儿童)口腔疾病:1牙痛2

拔牙后疼痛3齿龈炎4急、慢喉炎。

消化系统疾病:1食道贲门失弛缓2呃逆3

胃下垂4急、慢性胃炎5胃酸增多症6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7急、慢性结肠炎8急、慢性杆菌性痢疾9腹泻10

便秘11麻痹性肠绞痛教学要求掌握艾灸、拔罐的概念和临床应用。灸法Moxibustion灼以艾火曰灸。《说文解字》性温热,具纯阳之性→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内经》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灸法一般指艾灸法1.临床应用:虚寒性疾病,哮喘、反复感冒、慢性腹泻等。注意事项:防止皮肤灼伤。灸法2.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临床应用:风寒湿痹、痿证、顽固性疼痛灸法3.温针灸 常用于痹症灸法4.温灸器灸拔罐Cupping古称“角法”。今又名火罐疗法/吸筒疗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临床应用:神经肌肉疼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骨性关节炎、痹症、中风后遗症等。拔罐方法针罐法留针拔罐→←刺血拔罐拔罐注意事项体位合适,防止罐具脱落。拔罐部位:肌肉丰厚,皮下组织充实处。禁忌部位:皮肤有毛发、皱纹、溃疡、疤痕、过敏处,外伤骨折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忌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严重心脏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