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1页
课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2页
课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3页
课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4页
课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09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素养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辛词的内容;2.运用教师点拨和合作探究法理解辛词用典的艺术手法。3.体会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性情感及其成因。【壹】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写作背景:辛弃疾六十六岁(公元1206年)时在镇江知府任上作。这是一首英雄词章,一曲慷慨悲歌,今日读来,依旧激动人心。当时南宋宰相韩侂胄当政,图谋北伐,并起用了赋闲二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辛弃疾在镇江任内十五个月,做了许多伐金的准备工作,他反对冒失进兵,主张“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韩侂胄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结果一败涂地,与金订立了极为屈辱的《开禧和议》。辛弃疾虽然早已被免官解职,此时也不禁满怀悲愤,终于失志以殁。这首英雄词章表现了辛弃疾深刻的政治预见性和爱国精神。这曲慷慨悲歌,勾勒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诗人的感人形象。【课前准备】用电:典故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通俗地讲,所谓“典故”,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或句子。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无论引用历史故事,还是引用名言名句,使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字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是正用;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的,即反其意而用之,是反用;借典故的字面意思来表达与典故实际无关的事物的,是借用。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正确理解了诗人用典的目的,也就理解了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贰】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提到辛弃疾,头脑中电光般闪过的,是金庸的八个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的,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个壮志未酬的尘世大侠,他持一柄闪着血性阳刚的侠义之剑,蘸着铿锵诗文,凛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向,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收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于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解辛词的特点。【叁】初读悟情【初读悟情】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悲凉、悲壮、悲愤。由此不难看出辛弃疾是一个悲情英雄。【肆】细读明技1.本词运用了几个典故?明确: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他在南京建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守卫住了家园。此处用典表达了作者对孙仲谋的敬仰和向往。【细读明技】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情况下,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歌颂他的英雄业绩,还表达了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典故委婉讽刺了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细读明技】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目的是希望朝廷要以史为鉴,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细读明技】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这一幕景象时的心情是沉重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此处用典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和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细读明技】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细读明技】此处引用典故,表明了作者以廉颇自况,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运用宋文帝、佛狸祠、廉颇等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以及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懑之情。【细读明技】【细读明技】古人古事意图孙权建都京口,雄踞一方叹英雄后继无人刘裕起兵北伐,骑士如虎表建功立业雄心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劝为政者勿草率拓跋焘率兵追击,建立行宫谏为政者勿忘本廉颇年纪虽老,尚且能战望为政者用人才总结:【细读明技】2.此词用典繁富,虽偶有人评曰:“微觉用事多耳”,但明代杨慎在《词品》:“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更多的人甚赞辛词用典贴切,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本词,找到典故之间的联系。【细读明技】第一组:孙权和刘裕两典切题中之“京口”孙权建都京口,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刘裕出生在京口,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贵族英雄,一个是草根英雄,两个例子类举,并不显得重复。【细读明技】第二组:刘义隆和拓跋焘切国家时势两个典故之间是因果关系。刘义隆的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被拓跋焘追至江苏六合县的瓜步山上。同时刘义隆的北伐失败又和其父亲刘裕的胜利北伐形成了对比。【细读明技】第三组:廉颇的典故孙权和刘裕两典让我们感到英雄无觅的悲凉,刘义隆和拓跋焘两典让我们感到时局危急的悲愤,作者虽然年纪老大,可仍然有一颗力图恢复,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但是一个“凭”(解释为“靠”)字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作者自比廉颇但又不如廉颇,廉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而自己连个问的人都没有。【伍】走近作者【走近作者】备注一:“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是南宋建立后从金地归正的义士,朝廷对他这类人才其实深抱戒心,是以辛弃疾归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沉沦下僚。后来他的行政才能逐渐为当权者所知,尤其是在缉捕“寇盗”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令他最终成为朝廷方面的大员。以他的出身能够做到这一步已属不易,何况他的治政风格令某些讲究宽忍的儒者深为不满,他的仕途生涯屡遭波折也就并不奇怪了。在宋朝那种重京官而轻外官的整体氛围下,辛弃疾无缘进入权力的中枢系统,终究只是朝廷镇抚百姓的一颗棋子、一个工具罢了。【走近作者】备注二:朝廷的软弱南宋,这是一个偏居江南、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甚至屈膝求和的朝代,而仅有的几次北伐,也多是权臣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准备不足,将帅乏人,最终招致溃败,更加畏金如虎。权臣、外戚韩侂胄主持北伐,失败,金人索要他的头颅,宋人居然真的把他暗杀,献头颅于金国。如此龌龊下作之事也能做得出来,可见南宋之软弱腐朽。【走近作者】备注三:主和派屡占上风26岁的辛弃疾上书孝宗《美芹十论》,客观分析形势,提出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书《九议》,再述抗金方略,以此唤醒南宋君臣的抗金热情。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两书石沉大海。“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走近作者】备注四:自身的性格辛弃疾自己都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因为“刚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说敢做,不愿意迎合别人,为了求得事业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节,更加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于是,他和庸碌保守的南宋官场风气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因为这个原因,辛弃疾为政期间,屡遭弹劾。依宋朝当时的政治博弈和权力制衡,再有志向再有能力的文臣武将都未必能够实现其理想和抱负,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辛弃疾个人的悲剧。【陆】课堂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