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吟》作者问题研究_第1页
《梁父吟》作者问题研究_第2页
《梁父吟》作者问题研究_第3页
《梁父吟》作者问题研究_第4页
《梁父吟》作者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父吟》作者问题研究

根据《三国志》第35卷和诸葛亮的传记,“亮勤劳,经营龙游,唱梁父歌”。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梁父吟”是一首乐府古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一“梁甫吟”解题曰:《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梁甫吟行》,今不歌。谢希逸《琴论》曰:诸葛亮作《梁甫吟》。《陈武别传》曰: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泰山梁甫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蜀志》曰: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然则不起于亮矣。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琴操》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又有《泰山梁甫吟》,与此颇同。在此解题之下,郭茂倩编入了五首同题乐府《梁甫吟》,作者分别为:蜀诸葛亮、晋陆机、梁沈约、陈陆琼、唐李白。由此可知,在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之时已有多首同题乐府诗歌《梁父吟》,而题为诸葛亮的《梁父吟》(步出齐城门)是最早的一首。在现存的资料中,“梁父吟”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书中并未记载“梁父吟”的辞句,裴松之的注释也没有提及。《梁父吟》(步出齐城门)一诗最早出现在唐欧阳询所编的《艺文类聚》(卷十九)中:“《蜀志》诸葛亮《梁父吟》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强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絶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一、梁父叹优化最先对《梁父吟》的作者提出疑问的是清代的何焯,何焯在《义门读书记》(卷二十七)中提到:“《诸葛亮传》:‘好为《梁父吟》。’蔡中郎《琴颂》云:‘梁父悲吟,周公越裳。’武乡之志其有取于此乎,今所传之词,盖非其作。”《水经·沔水注》云:“沔水又东,径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所登临,故俗以梁山为名。”姚宽《西溪丛语》云:“《梁父吟》不知何义,张衡《四愁诗》云:‘欲往从之梁父艰’。注云:泰山,东岳也。君有德,则封此山。愿辅佐君王,致于有道,而为小人谗邪之所阻。梁父,泰山下小山名。诸葛好为此吟,恐取此义。”何焯曰:“蔡中郎《琴颂》云:‘梁父悲吟,周公越裳。’武乡之志其有取于此乎!今所传之词盖非其作。”按:今所传之词见《艺文类聚》卷十九吟部引《蜀志》诸葛亮《梁父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按此吟虽传自唐以前,而别无深意,诸葛公又何取此乎!何氏所疑殆不虚也。梁章鉅在此处再次强调了何焯的观点并从诗歌的含义方面加以旁证,力证此诗并非是诸葛亮所作。除了在观点上一脉相承的何焯和梁章鉅之外,有清一朝的四库馆臣、袁枚《山谷诗集注》中于《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入村》一诗下有:“尝见山谷写此诗,且跋云:‘陈寿叙武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语势既不尽其意谓,又失载此诗,此盖好简之过。余观武侯此诗,乃以曹公专国,杀杨修、孔融、荀彧耳,既作此诗,时时为客歌之,故云尔乎”;现代学者谭继和先生在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考析》综合正反两个方面的诸家观点来看,对《梁父吟》一诗作者的界定还是主要从诗歌的含义和诗歌的风格着手。“诗无达诂”,对诗歌含义的精确界定本身就很困难,加之《梁父吟》作为一首古乐府其本身包含的某些典故如“梁父”的具体含义、“二桃杀三士”在诗中的表达等都有很大的解释空间,故而通过诗歌的含义来界定诗歌的作者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通过诗歌的风格来界定诗歌的作者同样有类似的缺陷,难以形成比较确定结论。因而,两派的意见可以说是彼此对立又难定是非。本文希望在诸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来讨论一下《梁父吟》的作者问题。二、文献来源的规范要从文献学的角度来探讨《梁父吟》的作者问题,首先应该从文献的来源方面着手。文章开始已经提到过:在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中,“梁父吟”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梁父吟》的辞句最早出现在《艺文类聚》中。(一)《麻黄集》的编纂《三国志》中提到:“亮躬耕于陇亩,好为梁父吟”,但是没有提到《梁父吟》辞句的具体内容。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之时,同样没有提到这首乐府诗的具体内容。但是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关于陈寿整理《诸葛亮集》的情况:诸葛氏集目录: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然犹存录其言……辄删除重复,随类相从,凡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陈寿撰写《诸葛亮传》之前,曾经在荀勖、和峤的推荐下编辑了《诸葛亮集》。关于《诸葛亮集》的编排体例,张澍在《诸葛武侯集·诸葛氏集目录》的案语中提到:“陈寿《进集表》有云‘删除复重,随类相从。’知二十四篇乃是总目,其诏、表、疏、议、书、教、戒、令、论、记、碑、笺,各以事类相附,不以文体次比也。”在此条件下讨论《梁父吟》的作者问题,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陈寿所编《诸葛亮集》是否为诸葛亮的全集?关于这一问题,李伯勋先生在其《陈寿编<诸葛亮集>二三考──兼谈整理诸葛亮著作的一些做法》一文中辨之较详,(二)《排放书》材料中本文和第2条材料有关于《梁父吟》的第二条原始材料,《艺文类聚》:“《蜀志》诸葛亮《梁父吟》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强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艺文类聚》作为早期的一部重要类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材料。那么此处的引文究竟是出自哪里呢?《艺文类聚》明确将出处确定为《蜀志》,那么此《蜀志》是指《三国志·蜀志》还是其他可以称为《蜀志》的书呢?检索《艺文类聚》一书,对“《蜀志》”的引用共有26条,其中除了《艺文类聚·卷十九·吟》和《艺文类聚·卷九十五·狌狌》所引的《蜀志》外,其他24条皆可以确认出自《三国志》,现将这两条异文列于下表1。材料1在《三国志》中还能找到依据,即“亮好为《梁父吟》”;而材料2则完全没有依据。因而,我们可以断定材料2绝非出自《三国志》,可能是在传写过程中引用书名出现了讹误。那么,题为“《蜀志》曰”的第2条材料应该出自何处呢?又“封溪县”大约在今越南北境,属于三国蜀的版图。因此这一材料最有可能为有关蜀国书目的一种,在传写中讹为《蜀志》。在《艺文类聚》编纂成书之前,已有许多关于蜀地的著作,如:蜀汉谯周的《蜀本纪》、西晋常宽的《蜀后志》、西晋王崇的《蜀书》、东晋王隐的《蜀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东晋孙盛的《蜀世谱》等。那么,是否存在着这些书被误写作《蜀志》可能,或是习惯上写作《蜀志》而被后人误解为《三国志·蜀志》呢?在《艺文类聚》的引书体例中,同名异书者往往会标注作者姓名来加以区别,如《后汉书》首先,此《蜀志》不可能是指《华阳国志》、《蜀本纪》、《蜀世谱》等。第一,这三本书的书名误写为《蜀志》的可能性很小;其次,《华阳国志》尚存,没有找到与《艺文类聚》引文相同的部分;其三《蜀世谱》在《艺文类聚》中没有引用过的痕迹,且这两部书在《隋书·经籍志》中没有著录,说明在编撰《艺文类聚》之时已经失传。而关于王隐的《蜀记》,《艺文类聚》有:《蜀志》曰:马忠为人寛济有度量,但大笑而已,忿怒不形于色……《蜀记》曰:谯周字允南,体貌素朴,无造次辩论之才。此《蜀记》应是指王隐之《蜀记》,《艺文类聚》引用此书时书名不与《三国志·蜀志》同。《蜀本纪》和《蜀王本纪》在《艺文类聚》中也直署书名。因而,《艺文类聚》所引《蜀志》两条不符的材料书名若有误写,最有可能是常宽的《蜀后志》。原因如下:一是《隋书·经籍志》有:《蜀志》一卷,东京武平太守常宽撰。二是《华阳国志·后贤志》曰:常宽……撰《蜀后志》及《后贤传》。从以上两则材料出发,就很容易找出《艺文类聚》在引用《蜀志》时书名出现错误的缘由:《隋书·经籍志》中作《蜀志》的常宽的著作,最早应是写作《蜀后志》的。《艺文类聚》编纂之初在引用此书之时应是写作《蜀后志》,以区别于《蜀志》。但是,后来因《隋书·经籍志》将其写作《蜀志》,在传写过程中就有人依据《隋书·经籍志》中写作《蜀志》的《蜀后志》,将《艺文类聚》所引之《蜀后志》书名改为了《蜀志》,又没有加注作者名来加以区别,故而出现了讹误。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两则关于《蜀志》的材料极有可能是引自常宽的《蜀后志》。惜此书不传,《唐志》已无著录,难以直接证明。(三)《亮集》和《隋书经籍志》前文表格中关于《蜀志》的两条材料中,材料1与《蜀志·诸葛亮传》还是有一定关联的。而第2条材料完全与《三国志·蜀志》完全没有关联,虽然没有直接的传世材料作为佐证,但可以基本肯定第2条材料应是出自常宽的《蜀后志》,而第1条材料是否来自《三国志·蜀志》还是有可讨论的空间。在前文讨论陈寿《诸葛亮集》的过程中,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梁父吟》确实是诸葛亮所作,那么在陈寿所编的《诸葛亮集》中应属“杂言篇”。而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诗,是因为它在《诸葛亮集》中有著录,《三国志》与《诸葛亮集》并行,显而易见,故而没有列出。那么,如何来证明《梁父吟》出现在陈寿所编得《诸葛亮集》中呢?从文献目录的著录来看:《隋书·经籍志》著录:蜀丞相《诸葛亮集》二十五卷,梁二十四卷。蜀丞相《诸葛亮集》二十五卷:《唐·经籍志》:《诸葛亮集》二十四卷。《艺文志》同。《宋史·艺文志》:《诸葛亮集》十四卷。《玉海》五十五《中兴书目》曰:《亮集》十四卷,后二卷录传及碑记,其前十二篇章句颇多,字数乃少。(愚案(姚振宗案语):梁时《亮集》二十四卷,即陈编《亮集》二十四篇,《隋志》所录二十五卷,盖以目录为一卷所致。由《宋史·艺文志》及《中兴书目》所录《亮集》十四卷看,约在南宋初,陈寿所编《亮集》就已篇目散佚,残缺不全了。)从这段叙述中可知,在唐和北宋时期,陈寿所编之《诸葛亮集》基本保持了原貌,流传不绝。而经过两宋之交的变乱,此书已篇目散佚,残缺不全了。《艺文类聚》一书编在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历时七年是书编成。而《隋书·经籍志》原为唐贞观年间(627—650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从编书时间来看,《艺文类聚》和《隋书·经籍志》基本同时,故而两书在编撰的过程中所能参考的书目也基本相同。对于上文列表中的材料1,它可能的出处有两个:1.该条材料来自其他书中,但在传写的过程中被人误写作《蜀志》,与《三国志·蜀志》混淆了。2.这一条材料确实是出自《三国志·蜀志》,原文作: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关于第1个出处,前文已经分析过,这一材料最有可能出现在西晋常宽的《蜀后志》中。《蜀后志》在《隋书·经籍志》中尚有著录,《艺文类聚》编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误写,即使出现误写,在《蜀后志》尚存的有唐一代也应有人指出其错误。加之,《诸葛亮集》在唐代基本保持原貌,如果其中没有《梁父吟》这样一首诗也应有人提出质疑。关于第2个出处,《艺文类聚》在引这一材料是在卷十九“吟”这一条下的:《说文》曰:吟,叹也。《释名》曰:吟,严也。其声本出于忧愁,故声严肃,使聴之凄叹也。《毛诗序》曰: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盐铁论》曰:曾子傍山而吟,山鸟下翔。《东观汉记》曰:梁鸿常闭戸,吟咏书记。《魏志》曰:管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倚松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陈武别传》曰:陈武字国本,休屠胡人,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謡者,武遂学《太山梁父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文士传》曰:李康清廉有志节,不能和俗,为乡里豪右所共害,故宦途不进,作《游山九吟》。《蜀志》诸葛亮《梁父吟》曰: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强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絶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晋潘尼《逸民吟》曰:我顾傲世自遗,舒志六合,由巢是追。沐浴洪池,奋迅羽衣。陟彼名山,采此芝薇。朝云叆叇,行露未晞。游鱼群戏,翔鸟双飞。逍遥博观,日晏忘归。嗟哉,世士从我者谁。从这类“吟”的材料可以看出:《艺文类聚》的编撰者将有关“吟”的内容罗列了出来。《魏志》中的“吟”,表达一种情感;《陈武别传》中的《太山梁父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乃是当时的民间乐歌,世已不传其辞句;《文士传》中的《游山九吟》亦不传;而《梁父吟》和《逸民吟》还可见原文,故而将原文录下。可见,在《艺文类聚》的编辑过程中,若辞句与所属门类相关,辞句尚存则照录于下。这也就是《艺文类聚》所创造的“事”与“文”一体的类书编纂新格局。《梁父吟》的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