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宫廷文学文献辑佚_第1页
北朝宫廷文学文献辑佚_第2页
北朝宫廷文学文献辑佚_第3页
北朝宫廷文学文献辑佚_第4页
北朝宫廷文学文献辑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朝宫廷文学文献辑佚

明代皇室的文学成就令人惊讶。北朝的皇室是鲜卑的外国或胡人汉族,他们大多数来自军事国家。很难把文化水平与南宋相比。然而,本文不仅是研究世界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对中小中国和南北文化融合的历史轨迹。本文以北朝正史及《隋书·经籍志》所录文献为基础,以现存南北朝史料文献为佐证文本,针对北朝皇室文学的著述及存佚情况进行疏证考察。一、《隋书》2卷《隋书·经籍志》卷2录有《后魏辩宗录》2卷(元晖业撰)、《后魏皇帝宗族谱》4卷、《魏孝文列姓族牒》1卷及《后齐宗谱》1卷,文集4种:《后魏孝文帝集》39卷,《后周明帝集》9卷,《后周赵王集》8卷,《后周滕简王集》8卷;诏书3种:《后魏诏集》16卷,《后周杂诏》8卷;号令2种:《后周太祖号令》3卷兵法2种:《象经》1卷(周武帝撰),其他2种:《高澄与侯景书》1卷,《后周与齐军国书》2卷;初唐贞观年间所修撰的《隋书》去古未远,所载北朝皇室著作尚且如此稀少。至后人修撰《旧唐书》集部之中,辑录《后魏明帝集》1卷、《后魏文帝集》40卷、《后周明帝集》1卷、《后周赵王集》10卷及《后周滕王集》12卷,比之《隋书》又多出《后魏明帝集》1卷。其后正史所载大抵如此,而今可见者更为稀少。清嘉庆年间,严可均编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总缉历代文章,其中共录有北朝皇室三家,存文者共计81人。今人逯钦立先生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北朝皇室诗人15人,拓跋(元)氏9人、高2人,宇文氏4人。又有韩理洲先生以海外文献为基础,搜集整理北朝遗文以备后学。以上材料,正是研究北朝文学,乃至史学的重要文献遗存。二、建立了追改代国北朝元魏皇族,鲜卑族,本姓“拓跋”,后改姓“元”。拓跋氏先祖曾建立代国,公元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自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后世或称“后魏”“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两魏,公元557年,西魏灭于北周,拓跋氏(元氏)统治正式推出历史舞台。自拓跋珪建国,至西魏灭亡,共传14帝,历149年。(一)明元帝和宣武帝不同时代,其《雅好书》等《新集》所载拓跋氏虽曾建立代朝,然代朝一不属于南北朝时限范畴,二于正史中难觅传世文章,故本文仅录后魏当朝诸帝。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字涉珪,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公元386年,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是年16岁。当年四月,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公元398年,迁都平城,正式称帝。公元409年,死于宫廷政变,终年39岁。公元420年,谥为道武皇帝。拓跋珪一生戎马,晚年刚愎自用,又服食寒食散,终致内外离心,不得善终。今存文6篇,4诏、1书及《即位告祭天地祝文》1篇。帝王诏书今人或多疑为代笔,然而确切作者又难以考证,故而将其归之于帝王名下。今观道武帝存文,以《天命诏》及《官号诏》为代表。前者骈散结合,理直气壮;后者骈俪工整,言之凿凿。二文虽为诏书,实为政论之佳作。明元帝拓跋嗣(392-423),鲜卑名为“木末”,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公元403年,受封齐王,拜相国,加车骑大将军。公元409年,为太子。公元423年,拓跋嗣率军进攻刘宋得胜回来,却因战争劳顿成疾而终,时年32岁,谥曰明元,庙号太宗。明元帝是一位文武兼修的君王,今仅存文11篇,诏8、敕2及《铁浑仪铭》1篇。史载明元帝“礼爱儒生,好览史传。以刘向所撰《新序》、《说苑》于经典正义多有所阙,乃撰《新集》30篇,采诸经史,该洽古义,兼资文武焉。”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字佛狸,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公元422年被立为太子。公元423年登基称帝。拓跋焘“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子也。’”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恭皇后闾氏。拓跋濬幼时十分聪慧,很受拓跋焘喜爱。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濬病逝,时年仅26岁,谥号文成,庙号高宗。现存文20篇,诏19篇及《黄金合盘铭》1篇,而其代表作当属《修复佛法诏》一文。拓跋濬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并始建云冈石窟,这一切举措当始于一纸诏书。文中首肯佛法济世之功德,进而解释太武灭佛之缘由,终以帝王之量化恶扬善,重建佛图,恩威并举,尽显明君仁范。献文帝拓跋弘(454-476),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公元456年,被立为太子。史载其“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孝文帝元宏(467-499),又名拓跋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为李夫人。5岁即位。公元499年,孝文帝崩,时年33岁,谥曰孝文,庙号高祖。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宣武帝元恪(483-515),孝文帝元宏次子,母文昭皇后高照容。公元483年,出生于平城宫中。公元499年即位。宣武帝在位期间,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南朝的战争,国势盛极一时。公元515年崩,终年33岁,谥曰宣武,庙号世宗。今存文145篇,其中诏142(含玺书三)、敕1及书2篇,数量在北朝皇室中仅次与孝文帝元宏,遗文中两篇写给彭城王元勰的书信,虽了了百字,情深意切又不失整俪。宣武帝虽以“武”为谥号,然史载他“雅爱经史。尤长释氏之义,每至讲论,连夜忘疲。”无怪史家赞其“善风仪,美容貌,临朝渊默,端严若神,有人君之量矣”。孝明帝元诩(510-528),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灵皇后胡氏。公元515年即位,是为孝明帝。公元528年被胡太后毒杀,年仅19岁,谥曰孝明,庙号肃宗。孝明帝在位14年,从未真正掌握朝野政权,与今所见62文皆为诏书,恐皆非出自孝明帝之手。另有提名为《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赋七言诗》两句,乃是与胡太后的唱和之作,始见于《魏书·宣武灵皇后传》。孝庄帝元子攸(507-531),字彦达,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彭城王元勰第三子,母为李媛华。孝庄帝元子攸姿貌俊美,孔武有力,年少时曾作为孝明帝元诩的伴读,二人十分友爱。初封武城县开国公,后进封长乐王。公元528年,被尔朱荣拥立为帝。公元531,被尔朱氏勒死于晋阳佛寺,时年24岁,谥曰孝庄,庙号敬宗。今存诏书15篇,敕1篇。另有《临终诗》1首:“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节闵帝元恭(498-532),字修业,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王元羽之子。元恭“少端谨,有志度。长而好学,事祖母、嫡母以孝闻。”后废帝元朗(513-532),字仲哲,太武帝拓跋焘五世孙,章武王元融第三子。公元531年,高欢“挟天子以令诸侯”,立元朗为帝。公元532年,高欢率军攻入洛阳,废元朗为安定郡王。同年四月,与元恭同被高欢杀害,年仅20岁,因是亦称后废帝。今存诏书2篇。孝武帝元修(510-534),字孝则,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王元怀第三子。公元530年,受封为平阳王,后任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为尚书右仆射及尚书左仆射等职。公元532年被高欢立为帝。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率众投奔宇文泰。是年十二月,被宇文泰毒杀,时年25岁。谥曰为孝武,又称出帝。今存文17篇:16诏,1敕。元修一生受制于权臣,今所遗文亦多是与宇文泰及高欢等人的往来之辞,字里行间似见末代王孙的无奈挣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552),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王元亶世子。公元534年,元善见11岁,被高欢立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正式建立东魏。公元550年,高洋逼迫孝静帝禅位,东魏灭亡。改封元善见为中山王,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28岁,谥曰孝静。史载元善见“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若非时不与之,料想他也会是一位出色的人君,然而这种“不合时宜”的才华深为高氏权臣所忌惮,最终致其于死地。今其诗赋作品皆已亡佚,仅存诏书8篇。《诏答杜弼》一文,辞理晓畅,爱才之心溢于言表,当知其“好文”美名不虚。西魏·文帝元宝炬(507-551),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元宝炬虽是西魏第一位皇帝,然《魏书》无纪,其人仅载于其父京兆王元愉传后。公元508年,元愉在冀州谋反称帝,兵败后自杀,元宝炬兄弟数人具被幽禁在宗正寺。宣武帝元恪驾崩后,元宝炬复被编入宗籍。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元宝炬随孝武帝投奔宇文泰。孝武帝元修被杀后,宇文泰改立元宝炬为帝。公元535年即位,定都长安,是为西魏。史载元宝炬“轻躁薄行,耽于酒色”西魏·恭帝元廓(?-557),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四子元氏皇族的末位帝王。公元554年即位,公元557年被逼退位,西魏灭亡。今存诏书3篇,《禅位册书》一篇疑非其自作,不议。(二)景穆太子国子和太武帝5王子祖有文献北朝元魏皇室当权统治时期,自道武帝拓跋珪,至西魏恭帝元廓,共传宗10代,其直系宗室名列史籍,且有名姓可考者共303人。道武帝拓跋珪10子,除明元帝拓跋嗣外,分别为:清河王拓跋绍、阳平王拓跋熙、河南王拓跋曜、河间王拓跋修、长乐王拓跋处文、广平王拓跋连、京兆王拓跋黎及两位早薨皇子拓跋浑和拓跋聪。此7王子嗣中仅有3人有文章传世,分别是:河南王拓跋曜曾孙元鉴《请免程灵虯官表》,广平王拓跋连曾孙元继《讨高车表》、《请议宗室预祭表》,及元继子元叉《矫皇太后归政诏》。明元帝拓跋嗣7子,除太武帝拓跋焘外,分别为:乐平王拓跋丕、安定王拓跋弥、乐安王拓跋范、永昌王拓跋健、建宁王拓跋崇及新兴王拓跋俊。此6王中有文章传世者仅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2人。拓跋丕文题为《上疏谏讨高丽》,拓跋范文题为《上奏以柳谷石文宣告四海》。太武皇帝拓跋焘11子,分别为:景穆太子拓跋晃、晋王拓跋伏罗、东平王拓跋翰、临淮王拓跋谭、楚王拓跋建、南安王拓跋余,及小儿、猫儿、真、虎头、龙头等子,皆早薨。景穆太子拓跋晃外,太武帝6王中及其子孙中有文章传世者4人,分别是:景穆太子拓跋晃《监国下令》1篇;东平王拓跋翰《人日登寿张安仁山铭》1篇;临淮王拓跋谭孙元孚《陈赈恤阿那环便宜表》和《修乐器表》2篇。拓跋谭曾孙元彧《谏孝庄帝以高祖为伯考表》、《又表》及《奏言宋游道事状》3篇。此3人中最为出众者为元彧,史载其“少有才学,时誉甚美”“少与从兄安丰王延明、中山王熙并以宗室博古文学齐名。”“美风韵,善进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则。博览群书,不为章句。”景穆太子拓跋晃有子14人,除文成帝拓跋濬外,分别是:阳平王拓跋新成、京兆王拓跋子推、济阴王拓跋小新成、汝阴王拓跋天赐、乐浪王拓跋万寿、广平王拓跋洛侯、任城王拓跋云、南安王拓跋桢、城阳王拓跋长寿、章武王拓跋太洛、乐陵王拓跋胡儿安定王拓跋休及赵王拓跋深。此13王子嗣中有诗文传世者共计13人,分别是:京兆王拓跋子推子元遥,济阴王拓跋小新成曾孙元晖业,汝阴王拓跋天赐子元修义,广平王拓跋洛侯嗣子元匡文成帝拓跋濬7子,除献文帝拓跋弘外,分别为:安乐王拓跋长乐、广川王拓跋略。齐郡王拓跋简、河间王拓跋若、安丰王拓跋猛、韩王拓跋安平。此6王及子嗣诸人皆无诗文传世。唯安丰王子元延明“博极群书,兼有文藻,鸠集图籍万有余卷。性清俭,不营产业。与中山王熙及弟临淮王彧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虽风流造次不及熙、彧,而稽古淳笃过之。”献文帝拓跋弘7子,除孝文帝元宏外,分别为:咸阳王元禧、赵郡王元干、高阳王元雍、广陵王元羽、彭城王元勰及北海王元详。6王中除赵郡王元干外,其余5王皆有文章存世,其中彭城王元勰另有《应制赋铜鞮山松诗》1首存世。此外,高阳王元雍子元端、彭城王子元劭和北海王元详子元颢也各有文章存世。孝文皇帝7子,分别是:废太子元恂、宣武帝元恪、广平王元怀、京兆王元愉、清河王元怿、汝南王元悦及早夭皇子元恌。清河王元怿,嗣王元亶有文章存世。另史载京兆王元愉“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学宾客严怀真等数十人,馆而礼之。”旁系宗室中有名姓可考者共117人,有文章传世者仅10人,分别为:烈帝玄孙新兴公元丕、河间公元齐孙元志、昭成帝孙卫王拓跋仪、昭成帝曾孙拓跋素、素孙元景与元晖、平文帝拓跋郁律子高凉王拓跋孤后人元苌、苌弟元珍、苌子元子思及昭成帝后人元洪超。而拓跋素孙元晖“爱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晋、宋,凡十四代。”(三)孝明帝和宣武帝的前代民歌元魏传国百余年,皇室中后妃公主有传者不寡,然存诗文于今世唯文成帝冯后、宣武帝胡后及孝文帝妹陈留公主3人。文成帝冯后(442-490),汉族,祖籍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她本是官宦之女,因罪充公为奴。公元452年,被选为文成帝贵人,公元456年立为皇后。公元465年,献文帝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公元490年去世,享年49岁,谥曰文明。今存令文9篇,及《青台歌》一诗。其中《青台歌》乃是活泼可爱的民歌样式,可惜仅存片段,实为可惜。宣武帝胡后(?-528),汉族,祖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宣武帝元恪妃、孝明帝元诩生母。公元515年,孝明帝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当时因孝明帝年幼,由胡太后临朝听政。公元528年,被尔朱氏所杀,追谥曰灵。今存文31篇,其中令16篇,诏15篇(含玺书1篇)。陈留公主(生卒年不详),孝文帝的第六妹,初封为彭城公主。《魏书·刘昶传》载:“昶适子承绪,主所生也。少而尫疾。尚高祖妹彭城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先昶卒,赠员外常侍。”三、元善未至齐国之可能北魏后期皇室衰微,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数位权臣手中,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不满高欢专权,奔徙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文帝孙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代魏称帝,国号为齐,史称“北齐”,亦有“后齐”“高齐”之称。北齐皇室高氏,祖籍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部),因世代居住在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东北,也作绥远固阳),因而成为鲜卑化的汉人,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公元577年,北齐武帝宇文邕灭北齐,一统北朝。北齐皇室共传6帝,历28年。(一)北魏景政朝时期,高检测各子居立,时年以景观主义利益观为中心北齐6帝,幼主高恒无诗文传世,本文不录。高洋建齐后,追尊其父高欢为神武帝,长兄高澄为文襄帝,因二人虽未称帝,却曾是东魏政权实际掌权人,故而录于此处。神武帝高欢(496-547),名贺六浑。出身贫寒,早年投身行伍,仕途显达,官至东魏大丞相,封渤海王,掌朝野军政大权。高欢一生征战,公元547年,崩于西讨宇文氏的路上,享年52岁。公元550年,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为太祖献武帝,后又改尊高祖神武帝。今存文18篇,其中表4、书7、檄1及它者6。高欢一生并没有接受过十分系统且全面的文化教育,然其“性周给,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论心,不尚绮靡。”又“仁恕爱士。始范阳卢景裕以明经称,鲁郡韩毅以工书显,咸以谋逆见擒,并蒙恩置之第馆,教授诸子。”故而“其文武之士尽节所事,见执获而不罪者甚多。故遐迩归心,皆思效力。”文襄帝高澄(521-549),字子惠,小字阿惠。神武帝高欢长子,母为高欢正妻娄昭君。高澄十五岁入朝辅政,高欢去世后掌控东魏政权。公元549年,高澄在准备受禅前夕被家奴刺杀,时年29岁。北齐建国后,被追谥为文襄帝,庙号世宗。文襄帝早慧,10岁为渤海王世子,12岁时,已有成人之资。被问及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文宣帝高洋(529-559),字子进,鲜卑名为侯尼干,因生于晋阳(今属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故一名晋阳乐,神武帝高欢次子,母为娄昭君。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身亡,高洋把持东魏政权,受封为丞相、齐王。公元550年,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改国号为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厉行改革,劝课农桑,修律兴学,征伐四方,威震戎夏。然而执政后期却纵欲酗酒,残暴无端,种种顽行,难以言说,终因饮酒过度暴亡,终年34岁。谥曰文宣,庙号显祖。今存文29篇,其中诏20、敕6、书2及1篇《即位告天文》,代表作如《并省郡县诏》《与梁太尉王僧辩书》,意象宏大,壮气满纸。废帝高殷(545-561),字正道,小字道人,文宣帝高洋长子,母皇后李祖娥。公元550年,被立为太子,公元559年即位。公元560年,常山王高演篡位,废高殷为济南王。次年,被高演所害,时年仅17岁,谥曰闵悼。他“富于春秋,而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文宣帝高洋曾令其手刃囚徒,高殷“恻然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从而惹得文宣帝大怒。文宣帝曾“召朝臣文学者及礼学官于宫宴会,令以经义相质,亲自临听。太子手笔措问,在坐莫不叹美。”后更“集诸儒讲孝经”。孝昭帝高演(535-561),字延安,神武帝高欢的第六子。公元560年,高演废侄子高殷为济南王,自立为帝。高演在位期间,曾大力宣传汉文化,“情好稽古,率由礼度,将封先代之胤,且敦学校之风,征召英贤,文武毕集。”武成帝高湛(537-569),小字步落稽,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母娄昭君。公元561年,受孝昭帝高演遗诏即位,公元565年,传位太子高纬。公元568年,高湛因酒色过度而死,时年32岁,谥曰武成,庙号世祖。今存诏4、论1及敕11,共16文。武成帝高湛昏庸嗜酒在此数篇存文亦可窥见一二,如《手敕河南王孝瑜》即是劝酒之语,另有《养生论》一篇大谈饮食之道,比之先人足见荒唐。后主高纬(556-577),字仁纲,武成帝高湛长子,母胡皇后。高纬少年时仪表俊美,很受父亲高湛宠爱,为王世子,武成帝高湛登基后立为皇太子。公元565年受禅位即位。公元576年又禅位于长子高恒。北周武帝宇文邕灭齐,高纬被封为温国公。公元577年,被诬陷与宜州刺史穆提婆密谋造反,赐死,时年21岁。高纬“颇学缀文,置文林馆,引诸文士焉。”看似是一个应该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之人,然“言语涩吶,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性懦不堪”幼主高恒,后主高纬之子,不满百日即为太子,被害时还是年仅七八岁的幼儿,无诗文传世。(二)齐政权终亡于宇文氏之手北齐高氏建国仅有28年,自神武帝高欢至幼主高恒共传四代,史籍可见的皇氏血脉中,以神武帝高欢及武成帝高湛子嗣最为繁盛。论及文学,有诗文传世者唯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安德王高延宗、范阳王高绍义及神武帝娄皇后5人。任城王高湝(?-577),神武帝高欢第十子。公元567年,拜为太保、并州刺史。公元570年,为太师、司州牧,冀州刺史,又加太宰,右丞相、都督及青州刺史等职。高湝素有忠勇之名,然时不与之,北齐政权终亡于宇文氏之手。宇文宪曾问于高湝:“任城王何苦至此?”高湝云:“下官神武帝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独存,逢宗社颠覆,今日得死,无愧坟陵。”宇文宪因而心生感佩,归其妻子。“将至邺城,湝马上大哭,自投于地,流血满面。至长安,寻与后主同死。”广宁王高孝珩(539-577),文襄帝高澄次子,母王氏。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受禅登基,封高孝珩为广宁王。幼主高恒即位,为太宰。高阿那肱为后主高纬幸臣,高孝珩密谋杀之失败。时周军伐齐,北齐军队力不能敌,孝珩等人被周军俘虏。公元577年十月,重病身亡,归葬邺城,年仅38岁。今有《御周师议》一文传世。安德王高延宗(544-577),文襄帝高澄第五子。幼时为叔父文宣帝高洋所养,公元555年封安德王。公元576年,为部众拥立为帝,同年被周军生擒。公元577年,与后主高纬同被赐死。今存《即位下诏》及《与任城王湝启》两文,《经墓兴感诗》一首范阳王高绍义(?-580),北齐文宣帝高洋第三子。公元559年封广阳王,公元560年改封范阳王。公元578年,北齐灭亡,高绍义逃往突厥。公元580年,为北周贺若谊所擒,带回中原后远流蜀地,终死蜀中。今存《在蜀遗封妃书》一文,仅有8字“夷狄无信,送吾于此”,史料价值远大于文学。北齐皇室女性中唯神武帝娄皇后1人存《中旨不许受禅》一文,此文虽名为文,然而字字口语白话,不成文体,因是北齐皇室女性唯一存世之言,权录于此。四、护逼西魏孝帝元廓禅北朝周代,鲜卑族,宇文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公元536年,宇文护逼西魏恭帝元廓禅位于宇文觉,次年正月宇文觉代魏建立周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557年,灭北齐一统北朝,公元581年灭于隋。北朝宇文氏共传5帝,历25年。(一)宇文氏之家:宇文觉北周宇文氏当朝五帝分别为: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斌和静帝宇文衍。其中静帝宇文衍失国亡身时年仅8岁,无任何诗文著述传世,故不录。文帝宇文泰虽未正式登基称帝,然而却是西魏政权最后二十余年的实际掌权者,其子宇文觉代魏立周后更追尊为文帝,故以宇文泰为本章首帝。文帝宇文泰(507-556),字黑獭,一字黑泰。宇文泰曾控制西魏政局长达22年。在其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势力,澄明政治,立八柱国;为扩大兵源,充实军备,建立府兵制;对外先后发起对东魏、南梁的战争,为隋唐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时年52岁,谥曰文公,公元559年追尊为文帝。史料虽言宇文泰崇尚儒术,然而其于文学之上却着墨不多,无甚建树,这恐怕也与其“性好朴素,不尚虚饰”孝闵帝宇文觉(542-557),字陀罗尼,宇文泰第三子,母元皇后,乃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冯翊公主。公元557年初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宇文觉不满其堂兄宇文护把持朝政,因起冲突,事败被逼退位,仅月余便被宇文护所杀,年仅16岁。武帝宇文邕登基数年后,终诛杀宇文护,追谥宇文觉为孝闵帝。今存文8篇,皆为诏书。这8篇诏书皆出自宇文觉即位当年,由于当时朝政为权臣宇文护把持,故而虽为帝诏,实出谁手难以却考。明帝宇文毓(534-560),小名统万突,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公元548年,始封宁都郡公。公元557年9月,宇文护废孝闵帝宇文觉,改立宇文毓。公元559年,宇文毓改称皇帝,公元560年,被宇文护鸩杀,时年27岁,谥号曰明皇帝,庙号世宗。史载明帝宇文毓“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武帝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宇文泰第四子,母为文宣皇后叱奴氏。年12,封西魏辅城郡公。公元560年即位,在位19年。公元572年,诛杀宇文护,独掌朝政。公元576年,起兵攻北齐。公元577年正月,灭北齐。公元578年,因病逝,时年36岁,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宇文邕“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性沉深有远识”,宣帝宇文赟(559-580),字乾伯,武帝宇文邕长子,初封鲁国公。公元572年,为皇太子。公元578年即位,在位二年。公元579年,宇文赟禅位于长子年仅7岁的宇文衍,而自称天元皇帝,但依然掌控朝政。采选举国美人,充掖后宫,终因纵欲过度,病逝宫中,时年22岁,谥曰宣皇帝。次年,隋文帝杨坚废静帝宇文衍,改国号为大隋,北周灭亡。宣帝纵欲自毁,史笔多为微词。仅存文25篇,其中诏17、敕2、册6;又有残诗两句“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载与《隋书·五行志》及《乐府诗集》。宣帝子静帝宇文衍7岁即位,9岁身亡国灭,无诗文传世。(二)宇文护爵,封授沉积文北周宇文氏自文帝宇文泰起,至静帝宇文衍共传四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