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关于平城之战的传播_第1页
汉初关于平城之战的传播_第2页
汉初关于平城之战的传播_第3页
汉初关于平城之战的传播_第4页
汉初关于平城之战的传播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初关于平城之战的传播

平城之战是汉匈奴之间的首次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记录相当详细。仔细阅读这些记载,不难发现一些可疑之处。如高祖白登之围解围的原因,司马迁将解围主要原因归结于高祖采纳陈平之计“厚遗阏氏”,阏氏成功说服冒顿解围一角。虽然大多数学者赞同这种说法,但仍有不少学者对此怀疑。一、“厚遗氏”或“城下之盟”附设的可能原因公元前200年秋,冒顿率大军进攻在马邑的韩王信。由于汉高祖处置失当,以致韩王信投降匈奴。高祖亲率大军先后在铜鞮、晋阳击败韩王信、匈奴左右贤王军队。之后,高祖进一步北上欲与匈奴进行决战。当翻过句注山后,高祖脱离大军轻进追击正在撤退的匈奴军队。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包围,七天后得以解围。白登解围对于平城之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高祖又是如何解围的?在《匈奴列传》司马迁将原因归结为两点:第一,与冒顿有约的王黄赵利未能如约按时出兵;第二,高祖采纳陈平之计“厚遗阏氏”,阏氏成功说服冒顿解围一角,高祖才得以逃出包围圈。可以说以上学者对“厚遗阏氏”解围说的怀疑还是具有一定说服力,但其所说解围原因与“厚遗阏氏”一样也存在一些疑点。在研究平城之战时,学者往往忽略一条极为重要的史料。《夏侯婴传》记载,夏侯婴与高祖从解围后“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赐所夺邑五百户”除此之外,还有两条旁证也可以说明“厚遗阏氏”或“城下之盟”说值得怀疑:第一,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作为制衡汉朝的力量为匈奴所倚重。白登之围时,汉朝刚翻过句注山,雁门郡、太原郡部分地区仍为韩王信所控制。平城之战后,汉军将这些地方悉数收回。假如是通过“厚遗阏氏”或“城下之盟”解围的,那么匈奴为何不支持韩王信在雁门郡割据?况且雁门郡与匈奴接壤,南面又有句注山天险,此时部分地区为韩王信控制,是具备割据条件的。第二,平城之战后直至高祖去世,匈奴多次支持韩王信或直接入寇汉朝,双方连年战争。匈奴这些入寇又有何目的?若有什么目的为何不在白登之围时提出或实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厚遗阏氏”或“城下之盟”解围的说法都存在一些疑点。那么,白登之围解围的原因又是什么?《史记》中为何会记载“厚遗阏氏”解围的说法?二、各阶段的历史书写一般而言,史书中出现疑误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史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误;二是研究者个人理解出现偏差;三是史书本身记载存在问题。史书流传过程中出现讹误,一般发生在个别字词上。之前学者以及笔者提出的质疑,分析还是比较准确的。将白登之围解围原因疑点归结于前两点,恐不确。因此,白登之围解围原因出现疑点的主要原因是《史记》本身记载存在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司马迁撰写平城之战所用的材料进行分析。史书本身记载错误的原因有很多,何忠礼将其归纳为有意错乱史实和无意错乱史实两种。有意错乱史实是指作者屈服于统治者的权势,或为了个人名利,或为了个人恩怨,或出于宗派利益,故意湮没、歪曲、美化、丑化乃至捏造史实;无意错乱史实是指作者依据错误的记载和传闻,或记忆、抄写偶误所致。我们再来看司马迁记录平城之战所用材料。汉兴以来,匈奴问题一直困扰汉朝全国上下。为了抵御匈奴,民众需要服兵役、纳赋税徭役,官员们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匈奴问题。人们在关注现实匈奴问题的同时,不免追述以往匈奴的历史。汉初发生的平城之战,由于其重要性自然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重点。当时民间流传着“平城之战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的民谚;官员们在讨论对匈奴和战问题时经常提及此事,比如季布平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0年,距司马迁生活时代已近百年。在百年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对平城之战的追述难免会产生一些传言。受自身价值观以及时代局限性影响,司马迁很难辨别一些传言真伪,很可能将其载入《史记》之中,从而造成对平城之战记载的疑点。当然,对于这些传言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传言的产生流传有一定的规律。社会学认为,传言并非凭空产生,它与当时社会背景、人们的知识背景、情感有着密切关系,它代表着人们的意愿以及诉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时人知识背景、情感的了解,分辨出一些传言,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平城之战。这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所告诫:研究历史之前,应该首先要对历史学家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研究。三、司马迁对匈奴的态度战争给社会中人力物力财富带来巨大损失,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众的正常生活。不难想象时人对匈奴的认识主要立足于与匈奴和战的问题上。时人对匈奴的认识,按其阶层知识背景大致可以分为普通民众与官员(包括知识分子)两类。民众对匈奴的认识,主要源于其对现实匈奴问题的直观认识。平城之战后高祖开始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这一政策延续到武帝初期。汉朝除了多次将公主嫁于匈奴单于之外,每年还要给予匈奴一定数量实物。虽然付出不小的代价,但仍未能避免匈奴的入寇。匈奴不时入寇,汉朝民众除物质受损失之外,也容易产生一种恐惧匈奴心理。在这种社会情境之下,人们很容易将原因归结于匈奴的强大。武帝即位后不久,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付出“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巨大代价。民众经历此种苦难之后,更容易相信匈奴十分强大。认为匈奴强大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境,也可以作为民众反对战争的理由。可想而知这种认识在当时民众之中影响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官员们认识到匈奴地理环境、风俗独特比较难以征服,就算汉朝征服了“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面对社会中对匈奴的这些认识,司马迁的态度决定了对这些认识的取舍。司马迁对匈奴的态度清楚地表现在与匈奴的相关传记之中。在《匈奴列传》中司马迁认为那些进言征伐匈奴之人没有“参详终始利害”是“徼求一时权幸”的小人,而武帝听信小人之言“多伐匈奴,故坏齐民”司马迁的反战态度,直接影响到《史记》对与匈奴相关史事的取舍以及撰述。比如文帝时贾谊提出“三表”“五饵”、建立属国构想,认为在三五年之内可以消灭匈奴再比如在《平准书》中司马迁对武帝征伐匈奴前后经济的描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一幅人民富足一片盛世景象。武帝征伐匈奴之后,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一幅“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末世景象。征伐匈奴前的富足与之后的疲敝,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到底如何?这可以从当时国家颁布的一些诏书中略窥一斑。文帝、景帝时期国家曾五次专门颁布诏书强调百姓穷困、民有饥色,向全国征求解决之道。这些诏书不仅表现了文帝、景帝体察民间疾苦,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是很繁荣。至少在文帝、景帝以及当时大臣们看来如此,这与司马迁描绘的富足景象有所不同。汉兴以来社会经济的状况,自然比几条诏书反映的情况更加真实。结合司马迁对匈奴的态度,不难想象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对汉初经济富足的描述有所夸张,目的在于与武帝征匈奴国家疲敝作比较,从而表现出武帝“多伐匈奴,故坏齐民”。可以看出汉初民众、大多数官员对匈奴主要持反战态度。他们在谈论匈奴问题时,不免对匈奴力量有所夸大。司马迁对匈奴也持反战态度,使得司马迁对匈奴的认识更容易相信这些传言。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看《史记》所记载白登之围解围的疑点。四、白登之围麻黄之战要清楚白登之围解围原因,我们必须明了之前双方战争形势。晋阳之战后,高祖一方面亲率大军从晋阳北上欲求与在代谷的冒顿进行决战,一方面派周勃等人追击从汾水而上溃逃的匈奴左右贤王军队。当高祖翻越句注山时,发现匈奴军队正从平城方向撤退。平城位于桑干河支流御河谷底之中,为北方草原与山西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不论冒顿是否有意设下此包围圈,能否成功阻击汉朝后续大军是匈奴获胜的关键。高祖援军有两支,一支是从句注山方向赶来,一支是从楼烦赶来。楼烦、句注山距离平城的距离在150公里之内,距离不是很远。大同盆地地势平坦,便于军队行进。得知高祖被围之后,后续大军加快行军速度前往平城解围。在高祖解围之前,两支后续大军都已赶到,并且还与匈奴军队有过激烈的战斗。《周勃世家》记载周勃从楼烦赶来之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高祖何以解围?很明显最主要原因在于汉朝后续大军的到来。汉朝后续大军的到来,使得冒顿不得不放弃包围。其实这一点杨建新早已指出,“其(高祖)解围的原因,当然还是复杂的,主要还是因为汉兵陆续到来,与韩王信相约的王黄、赵利两赵国遗臣又未如约出兵”了解白登之围解围的真正原因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为何会出现“厚遗阏氏”解围的说法。平城之战是汉匈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指出的是,这场战争双方没有进行最终决战,这为人们解释这场战争胜负提供多种可能。由于信息的闭塞,大众无法知道平城之战的具体情况。而匈奴又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又想知道平城之战发生了什么,自然便会根据自己经验作出一些猜测。比如事后天文学家认为高祖被围时天象有“月晕参、毕七重”的征兆。司马迁身处那个时代之中,对高祖解围原因的认识不免受此影响。而司马迁著述《史记》时喜欢记载“奇闻、奇事、奇语”的爱奇心理,也应该是《史记》中采信“厚遗阏氏”解围说的重要原因。五、平城之战之后,匈奴军队的地位决定《史记》中对平城之战的记载除了“厚遗阏氏”解围说存在疑点之外,关于此役匈奴兵力数、匈奴以“五行用兵”、高祖被围原因也存在一些疑问。在此,我们不妨也加以分析。匈奴兵力数。关于白登之围匈奴兵力数,《史记》记载为四十万。曾宪法从白登山战场容纳能力、兵力运动时间、双方后勤保障能力出发,认为匈奴兵力数被夸大十倍之多。不论曾宪法结论是否正确,但匈奴兵力数被夸大则无疑。夸大匈奴的兵力数,除了说明平城之战汉朝为什么战败,也可以作为匈奴十分强大反对与匈奴战争的理由。为什么是40余万?这与时人对匈奴总兵力30万—40万的估计有关,超过这个数量容易引起他人质疑,从而降低说服力。匈奴以“五行用兵”。《匈奴列传》记载,白登之围时“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尨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高祖被围原因。高祖为何会被匈奴包围?司马迁认为主要原因是中敌诱兵之计,冒顿“匿其精兵”“详败走,诱汉兵”成功迷惑汉军。从平城之战战争进程来看,高祖是在翻越句注山之后才轻进追击匈奴军队的。就算匈奴人有诱敌之计,也只是在高祖翻越句注山后才实现的。高祖脱离大军之后,后续大军虽然行军速度较慢,但是也是向平城方向前进。得知高祖被围之后,必然加快行军速度。从句注山到平城不到150公里,匈奴能否成功阻击汉朝后续大军是匈奴胜利的关键。很显然匈奴军队未能完成此任务,因此可以说就算高祖中敌诱兵之计也很难说匈奴计谋得到实现。六、不自觉的平城之战平城之战是汉匈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对汉初社会影响深远。由于此役未进行决战,为人们解释这场战争胜负提供多种可能。联系到和亲政策、匈奴不时入寇,人们很容易将此役归结于高祖的失败。在这种观念之下,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