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探析
20世纪70年代,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出版后。然而,尽管柏拉图的当代解释者处在更有利的历史位置上,却也同样要面对众多难题。事实上,至今并未出现对《理想国》卷一主题令人信服的概括,而柏拉图在本卷的论证逻辑也尚未得到把握。而如果我们既不能理解卷一的逻辑,也未能把握其主题,那么,我们对柏拉图的整个理解,或仍远非坚实。为此,本文将深入探究该卷的逻辑与主题,并将逐步说明,以往的解释者大都忽略了柏拉图正义理论极为重要的行动层面,并因而未能理解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一项重要承继。作为柏拉图的亲传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曾郑重说明政治学的主题:“政治学考察高尚与公正的行为。”一、辩论方向频繁转向柏拉图《理想国》的首要发言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频频对他的论辩对手发难,而且他的问题总是把辩论带向出人意料的方向。这种频繁转向令对手头晕目眩。例如,玻勒马霍斯在卷一就曾抱怨,他已经弄不清自己刚才说的是什么了。(334b3)(一)问题4:不同的快乐渐消解,主动试验我们可以认为,《理想国》对正义的讨论,始于苏格拉底对克法洛斯提出的一个问题:年老是艰难困苦的,还是轻松愉快的?(328e3)这个问题激发了克法洛斯流光溢彩、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大论。但是,年老与正义有何关系?为何一部讨论正义的著作会以对年老的讨论开篇?苏格拉底,你不常下抵佩雷欧斯港来看我们,不过你应该常来啊!倘若我仍有轻易进城的力气,你就不需往这边来了,因为我们会去找你。(可是我业已年老力衰,所以)如今你一定要更常来此。我希望你知道,随着与身体相关的种种快乐渐渐消逝,交谈带给我的快乐越来越多,而我也越来越想要交谈。现在请先跟年轻人在一起(交谈)吧,但以后要(记得)常来造访我们,就像造访朋友和亲戚一样。(328c5-d5)这份备受忽视的欢迎辞事实上十分关键,其遣词造句如外交辞令一般慎重而优雅。在这段话中,克法洛斯把在场的人两分,一边是苏格拉底,另一边是年轻人,而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则是交谈。众所周知,苏格拉底除了跟别人特别是年轻人交谈,似乎并不做别的事情。跟年轻人交谈,是苏格拉底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柏拉图自己正是苏格拉底如此培养而成)。克法洛斯的这段欢迎辞直指苏格拉底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下子把最重要的东西拎了出来。在这段欢迎辞中,克法洛斯恰当地赞美了交谈,认为交谈是一件好事和乐事。但是他也隐隐表达了一丝不赞同。克法洛斯的赞词的前提是年老之后与身体相关的种种快乐渐渐消逝。那么,当他还年轻的时候,交谈是否是一件好事和乐事?如我们在后文所见,年轻时,他显然把大多数时间都用于赚钱和享受身体的快乐(329c6),而非像苏格拉底那样,选择与年轻人交谈。因此,克法洛斯的这段欢迎辞虽然恰当而精彩,但实质上对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保留。面对克法洛斯这段大有保留的赞词,苏格拉底没有回避冲突,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优雅地询问克法洛斯,年老是不是一件好事情?苏格拉底并非真的是在问年老是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在问,作为克法洛斯热爱交谈之前提的年老是否是一件好事,因此实际上是在问,交谈本身是不是一件好事?(二)苏格拉底的财富如果克法洛斯在此贬低年老,那就等于认为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绝非最佳。因此,他出于礼貌而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去论证年老本身是一件好事。他的主要论点是,对于节制的人,年老可以是好的,其主要的好处是给人以自由和安宁。(329c1-d1)克法洛斯的这一回答无懈可击,但是苏格拉底再次追问前提。苏格拉底询问克法洛斯,他是否因为富有财产才在老年获得自由与安宁?面对这一问题,克法洛斯承认,财富是老年幸福的必要前提。这让我们充分意识到两位对话者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苏格拉底以贫穷知名,毕生从未致力于财产的获取;而克法洛斯是一位知名的大富豪,毕生致力于财产的积累和保持。如果克法洛斯认为富有是老年幸福所必须,那么,他就不可能认为理智的人应该选择苏格拉底式的生活。面对克法洛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彻底否定,苏格拉底只能去质询克法洛斯的生活方式。他询问克法洛斯,其财产主要是来自继承还是来自自己的积累?(330a6)这一询问的用意是探询克法洛斯是否将财产的积累本身视为目的。克法洛斯的回答是其现有财产仅略多于所继承者,并且他对此非常满意。这说明克法洛斯并不将获得最多财产视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因此,苏格拉底作为一个身无长物的人,继续询问克法洛斯获得财产的主要目的:占有大量财产所能带来的最大的善是什么?(330d1-2)苏格拉底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善的。他对善的探寻先于对正义的探寻。(三)问题三和描述正义观面对这一问题,克法洛斯的回答是,拥有财产最大的善,是让人可以正义行事,不去伤害别人,亦即不(在商业交易中)欺骗他人或欠债不还,并因此不会在死后到冥间服刑受苦。因此,财产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非常有用。(330d5-331b6)这一解释十分得体。回顾克法洛斯迄今为止的论辩,可以发现他已经提及了古典四枢德之三,即节制、正义与智慧。而他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之下逐步透露的对幸福人生的看法可以归纳如下:一个人如果想要过得幸福,首先应该拥有智慧,因为一个愚蠢之人不可能过得非常幸福。同时,智慧令人理解财产对高质量的生活非常必要,因此要努力积累财产。其次,一个放纵情欲的人不会是幸福的,所以应该节制。最后,一个人不应该去伤害别人,以免遭受报复和惩罚,尤其是冥界在死后的惩罚。克法洛斯的看法十分有力,苏格拉底赞扬他说得非常好。(331c1)然而,克法洛斯的这段解释实际上仍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在克法洛斯的论述中,若某人既拥有足够财产又足够明智,认识到作恶会导致死后受罚,那么就不会去伤害别人。反之,若某人足够明智却缺乏过上幸福生活的足够财产,那么,理智看来就会迫使他去欺骗别人、欠债不还。因此,智慧和财产是必须的,而正义不过是可选的手段。克法洛斯对正义的贬低,无法令当时和今天的听者信服。而苏格拉底也随之问出了此处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正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克法洛斯的自相矛盾。苏格拉底看到,在朋友发疯的情况下,有话实说、欠债还钱和不能伤害别人是矛盾的。克法洛斯承认苏格拉底论点正确,并放弃对自己之前的观点辩护。总结克法洛斯自己放弃的、在全书中出现的第一种正义观:正义是(做生意的时候)有话实说和欠债还钱,因此是一种行动。正义是不会伤害他人的行动。二、正义不是敌人《理想国》至此如众多齿轮组成的钟表一般运转精密,其情节的展开或是由于苏格拉底追问其对话者的前提和目的,或是由于追问其自相矛盾。有理由相信柏拉图将以同样严格的逻辑展开后文。并且,由于第一位重要的对话者提出了一种正义观,所以可以期待卷一的另外两位对话者随后也将提出各自的正义观。在克法洛斯退出谈话之后,其子玻勒马霍斯引用诗人西蒙尼德提出了他的观点:正义就是把欠每人的东西还给每人。(331e3)在此,正义仍然被看成是一种行动。如施特劳斯注意到的,玻勒马霍斯仅仅继承了其父观点的一半,删去了有话实说。玻勒马霍斯勇敢捍卫其父的部分观点。苏格拉底提醒他,这个观点仍然处在之前所揭示的矛盾之中。玻勒马霍斯因之而被迫修改他的观点,声称正义是朋友之间要相互做好事而不能做坏事。(332a10)这意味着他为了避免矛盾而放弃了他之前想要捍卫的其父的另一半观点,即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的这一新观点得体而无法反驳。苏格拉底仅仅指出其范围过于狭窄:仅考虑如何正确对待朋友,未考虑如何正确对待敌人。(332b5)玻勒马霍斯理所当然地补充说,对敌人做坏事才是正确的。因此,玻勒马霍斯的正义观中仅包括两种人:朋友和敌人。然而这样的考虑仍然远远不足。苏格拉底指出,人与人之间不仅有敌友这两种关系,还有医生和病人这样的关系。而人的行动也不只有帮助朋友和伤害敌人这两种行动,而是还有医疗、烹调、航海等行动。玻勒马霍斯仅仅考虑了以何种行动对待朋友和敌人才是正确的,而没有一般性地回答人应该如何行动才是正确的。玻勒马霍斯没能理解这个一般性的问题。在苏格拉底的不断追问之下,玻勒马霍斯的正义被证明只针对两种特殊的情况:战争(打击敌人)和保管钱财。苏格拉底仍然继续指出玻勒马霍斯考虑的范围过于狭窄,未能将非战争的和平状态下的众多行动纳入考虑范围。而如果保管钱财与其他和平状态下的行动并无本质不同,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愿意为朋友保管钱财而非欠债不还。玻勒马霍斯无法接受这一结论,而是精炼并重申了之前的观点:“正义就是帮助朋友并损害敌人。”(334b5)苏格拉底质疑玻勒马霍斯的敌友之分,指出名义上的朋友实际上可能损害他的利益,因而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亦即在这一定义中存在自相矛盾)。玻勒马霍斯为此而回到论证的开端,重新定义朋友为给自己带来善好而非造成害处的人,而敌人即是相反的人。(334e10-335a2)玻勒马霍斯这一论点的基础在于,世界上的确存在着坏人,而这些坏人需要得到惩罚。因此,一个正义的人应该攻击这些坏人,而非不伤害任何人(并因而否定了克法洛斯之前的正义观)。这一论点同样无法反驳,而苏格拉底也仅仅是再次指出,这一考虑的范围太窄了。有太多的人可以通过医疗和教育这一类行动对他人带来好处,与此同时却并不是后者的朋友,因此,玻勒马霍斯论证的基础即朋友的定义并不能成立。并且人的所有行动,都应该指向某种善,而绝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发泄和破坏。因此,一种正义行动的普遍定义,必然不可能以伤害(敌人)为旨归。玻勒马霍斯最终承认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正确的,并放弃了之前的观点。总结玻勒马霍斯自己放弃的第二种正义观:正义就是帮助朋友并伤害敌人。三、第三正义概念和第一阶段的最终问题(一)苏格拉底的争论柏拉图的行文至今一直遵循极其严格的逻辑,人们有理由相信余下的部分同样如此。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的第三位主要对话者色拉叙马霍斯表现得凶猛而野蛮。苏格拉底形容说,他“如同一只野兽,腾然向我们扑来,想把我们撕碎”(336b5)苏格拉底批评色拉叙马霍斯自相矛盾。色拉叙马霍斯观点的实质,是将人的行动指向强者的利益(亦即好处或善)。但是苏格拉底指出,强者自己的行动、强者自己发布的命令和制定的法律,未必会促进强者自己的利益。因此,如果色拉叙马霍斯想要坚持自己的原有观点,就需要证明人的所有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最终促进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挑战色拉叙马霍斯,看他能否如此自圆其说。苏格拉底分别探讨了人类的某些行动,指出它们并非是为了促进强者的利益,而是为了促进弱者的利益。例如医生的行动要促进病人的利益(而病人是名副其实的弱者)。特别是,在航行这样的集体行动中,处于领导地位的舵手考虑的是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此前的言辞一直跟前两位论者保持一致,将正义限制在对行动的讨论上。但是在羊群论之后,他突然转而讨论一种极端的僭主制。(343b1-3447)他构造这一极端特例是为了说明,的确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在其中所有人的所有行动都服务于最强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声称,一旦这种极端政体得以实现,那么,僭主就可以利用欺诈和暴力把别人的财产夺走,也可以做其他所有不正义的事情,同时却受到众人赞扬,被称为是幸福快乐的人。(334c1)色拉叙马霍斯强有力的论点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骆长捷认为,苏格拉底反驳这种观点的基础是对幸福与善的不同定义。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之下,色拉叙马霍斯被迫完全颠倒了自己的观点。辩论中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此,因此,这位著名的智者趁其他人来不及反应而立即要起身离开。(344d1)此时,苏格拉底已经看出色拉叙马霍斯偷偷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并企图混淆视听以保留颜面。(345b8-10)在改变立场之后,色拉叙马霍斯的根本立场已经与苏格拉底一致,即僭政是极端的非正义,因此,苏格拉底才会在其后将他称为自己的朋友。总结色拉叙马霍斯自己放弃的第三种正义观: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二)没有任何正义者如前文所论,何种生活方式更值得过这一问题,从卷首克法洛斯致欢迎辞之后,就开始主导着苏格拉底的论辩,但这一问题也一直隐藏在背景之中。此时,色拉叙马霍斯声称,最不正义的僭主生活诸善兼备,是最值得过的生活方式,从而将这一问题带入了公开的讨论。(334e3)卷一最后一部分专注于这一新问题。(352d5)色拉叙马霍斯和苏格拉底都承认,能够带来最大的善的生活方式是最值得过的。他们的明显分歧是何种善最值得拥有。但是苏格拉底在此却并未质疑色拉叙马霍斯关于善的观点,而是去检验其论述步骤之一,即最不正义的行动(亦即僭主的统治)能够为僭主带来最大的善。苏格拉底为此而检验了人的多种行动,如医疗、导航、造房等。与之对应的行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育专门技术,并且这些技术所考虑的是为其行动对象带来善,而非为行动者自身带来善。如果统治也是这样的一种技艺,那么,它也只会为被统治者而非统治者自身带来善。因此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人不会自愿去统治,而只会为了获得报酬或免受惩罚才会去统治。所以,被统治者需要为统治者的行动付报酬。一位真正的统治者应当是拥有名副其实的统治技艺的人。苏格拉底在此已经证明,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名僭主。僭主的统治行为质量低劣,绝不可能是正确的行动。苏格拉底在此否定了色拉叙马霍斯的强弱二重正义观,证明了僭主的行动纯然错误,而非依赖于观者自身的立场(强或者弱)。由于拥有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此,可以一般性地称一位在人生中总是做不正确的事的人为真正的不正义者,而称相反的人为真正的正义者。然而,仅仅对何为正义达成共识仍然是不够的,因为一位僭主可能像克法洛斯暗示,也像色拉叙马霍斯公开宣扬的那样,理智地竭尽所能地从所有人那里捞取最大的利益(349c9),为此不惜侵犯所有的正义。因此,在对正义者和不正义者及其生活有了初步共识之后,有必要继续讨论何者的生活更好。苏格拉底接下来要证明的是,总是错误地行动不可能比总是正确地行动为行动者自身带来更大的善。由于色拉叙马霍斯之前已经论述过僭主极端非正义的行动能够为自己带来最大的善,所以为了进行比较,此处需要考虑正义者的正确行动能够带来何种善。苏格拉底为此而考虑了医生的医疗这种特殊行动。医生总是从事医疗这种行动,而这种行动所能带来的最大的善有其极限,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一位好的医生所希望达成的最大的善,与其他好的医生并无不同。苏格拉底因此推论说,人类的每一种惯常行动(即技艺)所能带来的善都有其极限,而每一位拥有充分知识的专家都并不期待自己的行动所能带来的善会超过这一极限。由于真正的不正义者惯常越过人间所有的界限,所以他不可能是拥有充分知识的,亦即必然是不明智的。而一个不明智的人不可能过上一种好的生活。由于色拉叙马霍斯所试图比较的是极端的正义者和极端的非正义者的生活,因此,苏格拉底至此已经驳倒了色拉叙马霍斯的主要论点。(350d1-5)但是后者仍未完全被说服。他讽刺地评论说,苏格拉底所说的这些如神话故事一般。(350e3)这一批评非常致命,因为苏格拉底所加以比较的纯粹的正义者和不正义者的确并不真正存在于现实中:没有任何人的行动是始终完全正确的,也没有任何人的行动一直都是不正确的。苏格拉底直面这一挑战,研究了现实中的人的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苏格拉底首先研究了集体行动,包括现实存在的城邦的行动(351c7-10),证明不正义会带给集体内讧,使其丧失行动能力。(351e9-352a3)与此类似,不正义也会给个人的灵魂带来混乱,使得个人不能正常行动。(353e5-10)因此,苏格拉底完全证明了有正义的人会生活幸福,而没有正义的人只会生活痛苦。出人意料的是,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大获全胜之后,却以承认自己什么都没弄懂结束本章(354c1),如同推翻一座沙堡一样,将之前的全部论证轻易推倒抹平。最终,本章的两个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仍然不知道正义是什么,因而也不可能真正知道正义会让其拥有者幸或不幸。四、种正义观的比较本文已经证明,《理想国》卷一关于正义的三段论辩严格遵循同一模式:某位对话者提出自己的正义观,并在苏格拉底的不断追问之下最终放弃。因此,的确如施特劳斯所看到的,本卷的中心主题是三位对话者分别提出的三种大为不同的正义观在遍历种种复杂的技术细节,并看到苏格拉底将本卷的表面论证全部推倒抹平之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最终浮现而出:为什么柏拉图提出并仅仅提出了这三种正义观?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有必要将本卷出现的三种正义观罗列如下:1.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不作恶害人。2.正义是帮助朋友并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未对这三种正义观的关系给出任何字面提示。不过很明显,前两种定义均有关行动:还钱、作恶、帮助朋友和伤害敌人都是人的行动。唯有第三种定义中的正义既非行动,亦非任何意义上的德性,因此需要解释。对第三种定义的进一步思考表明,它在行动的层面上完全等价于这一论点:只有当一种行动能为强者带来好处的时候,才会被认为是正确的,而所有对强者(特别是僭主这一最强者)造成损害的行动,都会受到前者及其制定的法律的否定(一般而言,违法即违反正义)。因此,卷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师范大学《液压与气压传动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波斯语报刊选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中医眼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ERP供应链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海安市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生物试题含解析
-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PROE三维机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美团会员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经营场地租赁协议书范例
- 二零二五版投资理财协议
- 二零二五版投资人入股协议书
- BRC内部审核检查表(BRC内审检查表)
- 古建筑修缮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 综合应用能力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管理类A类)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周杰伦职业规划
- DB21T 2481-2015 水利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农村水利工程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5届高考数学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
- 专题03全等模型-手拉手模型(原卷版+解析)
-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病因介绍
- 【MOOC】手把手教你学自控-《自动控制原理》要点剖析-苏州城市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沿街商铺、合用场所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李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