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洛阳宫廷乐工流散考_第1页
长安与洛阳宫廷乐工流散考_第2页
长安与洛阳宫廷乐工流散考_第3页
长安与洛阳宫廷乐工流散考_第4页
长安与洛阳宫廷乐工流散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安与洛阳宫廷乐工流散考

据《魏书乐志》记载,“永嘉已经结束,明朝和大海被摧毁。刘聪和施勒也收到了这些乐器。慕容俊平和兰芝也被接受。”。王猛平邺,入于关右。苻坚既败,长安纷扰,慕容永之东也,礼乐器用多归长子。及垂平永,并入中山。自始祖内和魏晋,二代更致音伎;穆帝为代王,愍帝又进以乐物;金石之器虽有未周,而弦管具矣。逮太祖定中山,获其乐县,既初拨乱,未遑创改,因时所行而用之。世历分崩,颇有遗失。”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有秦岭、渭河围绕,还有东函谷、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和陇关相拥,自古为帝王之都。作为一座传统深厚的都城,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秦汉以来积淀的文化颇具典型性;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同时还是中古时期民族融合的中心和文化融汇的中心,诸多域外或外族的文化输入长安并在此发生吸收和融合,使得长安成为当时最为集中、繁杂的地方,新生长的文化也最具代表性。自西汉王朝被腰斩之后,长安废不为都。中间有东汉献帝、西晋愍帝以及十六国的前赵、前秦、后秦在此建都,但历时十分短暂。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复为国都,之后西魏新建,仍以长安为都,延续至唐。迄王莽夺权以来,近六百年时间,传统文化出现短暂的倒退,繁华不再。其他几个以都城为中心地发生的政治与音乐文化的深刻变化,雅乐中心及其转移,俗乐的发生及演变,都以其鲜明的文化特性显世。中国传统文化哪会想到重新回到长安啊?恰如晚唐韦庄《浣溪沙》所期待的,“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诗句中传达的“欲言不尽之意”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中古音乐发展的历史映像令人悲欣交集。一、长安音乐文化的发展所谓长安音乐文化,共时地看,是指发生在被我们所称为“长安”其地或附近地区音乐文化的总称。历时地看,长安音乐文化还是以长安地域为中心、从周秦至今全部音乐文化的总和。长安最早的原住民为70万年以前的蓝田猿人,而文化的发端至远也在仰韶文化时期,半坡出土的埙书写了长安史前音乐文化的内容。西周时期,整合、发展礼乐制度,初步奠定中国传统音乐“乐”“音”“声”三分的基础。秦时,继承了周的礼乐法度,为后世各王朝所遵依。此间,“百乐咸奏,允乐孔煌”西汉时,长安始置都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集聚了大批乐伎,对于推动汉代音乐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经过“文景之治”,长安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随着丝绸之路凿空,长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由于长安之为汉朝都城,长安音乐文化与汉朝音乐文化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又由于长安一带为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周天子畿内,宗周礼乐典章荟萃之地。尽管由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但这里一直保存着周之文化传统,其理性觉醒精神和礼乐文化特征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汉初,“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继之东汉,长安首都位置不保,失去主流文化地位,但音乐发展的多元性和区域性渐趋凸显,主要内容有体系不全的雅乐、包括乐府艺术和传自异域的新声鼓吹等俗乐、尊为高雅的琴乐和极具大众娱乐属性的百戏散乐,丰富了东汉及之后关中各族人民、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西汉之后,中国历史改朝换代频繁,政权更迭不断发生,长安几经浩劫重建,几度夷为废墟。继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建都长安之后,中国社会进入政治上长期分崩离析、战争频繁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前逊于两汉,后不及隋唐。但在文学艺术上,却是取得了特殊成就的时期。在动荡的十六国时期,有前赵、前秦和后秦均以长安为都,北朝后期的西魏和北周也曾建都长安。虽然处于分裂时期,其间发生的文化变迁,影响虽然不及西汉的长安,但其深厚的传统与区域文化,以及因部族、民族融合而带来的民族间文化交汇交融的常态存在,对周边地区尚能发挥一定辐射、引领作用。其历史地位,检索《乐府诗集》所录诸诗作,其间长安先后出现137次,洛阳出现94次,京洛(京城洛阳)出现11次,西京(长安)出现5次,伊洛(洛阳)出现4次,建康、建业各有3次。可见尽管都城不在长安,抑或长安为胡族所统治,但长安仍然是文人、乐工吟唱的意象,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着崇高的地位,俨然为京师的代名词。二、北魏长安艺术之变迁永嘉之乱起于洛阳,其后进出长安12次,时间上集中在十六国和中古后期。先是长安(前赵)→襄国(后赵)、邺城(前燕)→长安(前秦)、凉州(前凉)→长安(前秦)、凉州(后凉)→长安(后秦)、长安(前秦)→长子(西燕)、长安(前秦)→建康(东晋),路线共6条。进入南北朝后期,也有6条:长安(后秦)→建康(刘宋),邺城(北齐)→长安(北周),西魏时建康(陈)→长安、江陵(梁元帝)→长安,北周与隋时建康(陈)→长安。永嘉五年(311)六月,西晋怀帝被掳至平阳,是为永嘉之乱。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在西汉故都长安城即位。316年,匈奴贵族刘曜进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其时长安居民不满百户,车架只有四乘,百官无印,“器械多缺阙,运馈不继”318年,匈奴羯族石勒与前赵决裂,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王,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长安刘曜所获得的西晋伶官乐器与石勒先前所得从洛阳逃出来的乐器工衣,自此聚合在了后赵襄国的宫中。永和七年(351),氐族族长苻健脱离后赵石遵建立前秦,定都长安。石勒所收伶官乐器自然为同在长安建都的前秦据有。357年,苻健之子苻坚即位。后太和五年(370)对外讨伐鲜卑族慕容部创建的前燕,攻占邺城后,苻坚“徙暐及其王公已下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386年三月,慕容永放弃长安,“率鲜卑男女三十余万口,乘舆服御,礼乐器物去长安而东,以求为武卫将军”前秦完全灭亡,则是在太元十九年(394),被西秦所灭。隆安四年(400),后秦吞并存于陇右(今陕西及甘肃六盘山以西)地区的鲜卑族西秦。元兴二年(403),后凉降于后秦,吕光所获龟兹乐亦为后秦所得,鸠摩罗什同时入长安。因为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经典的贡献和佛教的盛行,以及长安法显西游,长安成为五胡十六国中大放光彩的一国。十六国后期,外域文化广泛传播,为长安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秦统治后期,氐、羌、匈奴各族首领多次起事反秦,为东晋权臣刘裕所注意。其间,关中人中不少南迁,如“刘义真镇关中,辟为主簿,仍随义真度江”418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胡夏)看到东晋留守关中的将士自相残杀,于是乘虚轻取长安,在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即帝位,在长安设南台。翌年,赫连勃勃留太子守长安,自己还都统万城。始光三年(426),北魏先后攻占统万城和长安。427年,胡夏与北魏为争夺长安而进行拉锯战。428年,胡夏一度收回长安。宋元嘉七年(北魏神麚三年)(430),北魏再度攻克长安。次年六月,胡夏亡于吐谷浑之前,先灭掉了盘踞在南安(今甘肃陇西西南)的西秦。随着北魏的崛起,北方文化开始慢慢复苏,长安亦受其影响。譬如北魏时期石窟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中,长安亦不乏例证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西奔开创出西魏的社稷,到北周周静帝大象三年(581),隋文帝建立隋朝前,皆都长安。48年间,长安汇集了北朝以来辗转于各朝的乐器工衣和全部伎乐歌舞。西魏大统十五年(549)五月,“侯景杀梁武帝。初,诏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并令复旧。”西魏时期,一方面将北魏以来的古雅乐、西凉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以及龟兹乐和杂乐歌舞揽入宫中,一方面又迎来了高昌乐。大统二年(536),高昌王向魏“遣使朝献”,西魏“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北齐时,胡俗乐已然蔚为大观。如前引文550年,鲜卑化汉人贵族高洋篡东魏朝政,建立北齐,都邺城,治所为相州(今临漳县古邺城,安阳市近郊)。继曹魏之后,中古时期的邺城虽然也曾受到战乱的影响,但受破坏程度远不及关洛地区,因此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都城,其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特殊。北齐在邺城的28年,首先吸引了活跃在洛阳城里的西域胡人,加之统治者的鲜卑族出身,因此其文化成分中兼汉族化、西域化和鲜卑化。北齐的胡化风气,深深地影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其中,胡化恩幸集团的作用尤其明显,一如陈寅恪所强调“北齐之宫廷尤其末年最为西域胡化”尽管胡乐盛行,但皇室仍在加强雅乐建设。祖珽,一个出生在北朝名门之家的太常少卿,“自解弹琵琶,能为新曲,招城市年少歌舞为娱,游集诸倡家。”北齐的胡化风气下输入的伎乐歌舞,成为隋唐俗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孕育出了爱好胡俗乐的社会风尚,为隋唐音乐的兴盛打下重要的基础。陈寅恪指出这一文化现象,“为政治上一大势力,而西域文化如音乐之类北齐如是之盛,遂至隋代犹承其遗风也。故隋之胡乐大半受之北齐,而北齐邺都之胡人胡乐又从北魏洛阳转徙而来,此为隋代胡乐大部分之系统渊源。”胡化恩幸集团主导下,以胡人乐伎为主体的创作、演奏队伍,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北齐至隋时音乐艺术发展的主体力量,累积下了丰富的胡俗乐,丰富了北齐人的生活,“倡优獌杂,咸来萃止。其哀管新声,淫弦巧奏,皆出邺城之下,高齐之旧曲云。”557年正月,宇文护逼西魏恭帝退位,立宇文觉在长安建立北周,西魏诸乐、特别是恭帝元年从梁代所俘获的雅乐乐器一并入周。北周建德六年(陈太监九年,577),周武帝灭北齐,北方统一,同时结束了43年东西对峙的局面。北周得邺城之后,即“移相州于安阳,其邺城及邑居皆毁废之”从周太祖到周武帝,北周先后三次加强宫廷音乐建设。从江陵获得的萧梁一朝乐器工衣,北周创制宫廷音乐有了初步基础。第一次是,“周太祖发迹关陇,躬安戎狄,群臣请功成之乐,式遵周旧,依三材而命管,承六典而挥文。而《下武》之声,岂姬人之唱,登歌之奏,协鲜卑之音,情动于中,亦人心不能已也。”北周对北方的短暂统一(577—581),成为北魏以后西域诸乐二次东传的中心。北魏时,西来音乐种类按传入中原时间排序,包括天竺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于阗乐和悦般乐,北魏朝设乐署管理这些乐舞,是西域音乐第一次东传,落脚点最终在洛阳。北周天和三年(568)三月,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厥族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阿史那氏为皇后,随阿史那氏来的西域乐工团体中,有善胡琵琶的龟兹乐人苏祗婆。三、隋代雅乐制度的确立—隋代乐人的历史贡献开皇元年(581)二月甲子(14日),隋代周。天下复归一统,中国文化中心又汇集到了长安。隋朝收复中国涉及南北,致其所获音乐之来源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为乐工之迁徙的路线亦十分清晰。从活动轨迹中,我们看看到“洛阳—襄国—邺城—长安—长子—中山—平城—洛阳—邺城—长安”和“洛阳—襄国—邺城—长安—长子—中山—邺城—广固—长安—统万—平城—洛阳—长安”两条路线,实现了华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大迁移与回归。从音乐文化生成机制上,此间首都长安,根据王小盾先生的研究,出现了六支共三类音乐的汇合,即“第一类是宋、齐、梁、陈累朝积聚的宫廷音乐。在隋代由清商署掌管;第二类是‘洛阳旧乐’,除古雅乐和古杂曲,包含九部伎中的西凉、天竺、疏勒、安国、高丽等乐以及龟兹乐部的一部分,万宝常曾据以进行雅乐改制;第三类是来自市井乡间的俗乐,其内容大大充实了隋代的宫廷散乐”开皇二年(582),隋文帝“易周氏官仪,依汉、魏之旧”隋乐所用基本如上,赖因隋朝开国之初推行的立国政策而得以实施。文帝即位后,加强经济复苏,施行积极的文化政策。其所开启制度文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四方儒士为实现其人身理想有了用武之地;随着礼乐律令的法制化建立,意味着中国古代宫廷音乐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制度保证了人的基本生活权力,也为统治阶级享乐提供了保障。长期处于飘零落魄状态的乐人,在国家安定时期,响应朝廷要求,以己之能使隋前近三百年南北分列、东西割据局面下累积的音乐文化得以集中展示。她们在统治阶层领导下,纠正雅郑,整顿胡乐,伎乐歌舞的应用渐成风气。虽然已有来自北魏的“洛阳旧乐”和胡俗乐、经北齐传来的梁朝音乐、经西魏北周传来的梁代音乐和其他途径传入的音乐等四支乐人团体汇合长安,但隋朝雅乐的制定真正起步在平陈之后陈国乐人的到来。仁寿元年(601),初为皇太子的炀帝提请议定雅乐歌辞,文帝许,着许善心等详加改订。大业元年(605),炀帝下诏修定雅乐,用乐人数远超前代。五年后,“魏、齐、周、陈乐人子弟,悉配太常,并于关中为坊置之,其数益多前代。”隋朝两代帝王对待乐人的态度,带有鲜明的个人喜好,一方面说明了乐人的依附地位,虽然被放免,但时刻要听召唤;另一方面,隋代乐人的创造之中,从汉、魏传统追求雅乐正声,从传统中寻求清乐、燕乐、散乐等俗乐的发展,接纳外来的胡俗乐。总之,在盛唐到来之前,她们以其实践促进了与传统的文化认同,抒写了隋代音乐发展的历史,奠定了唐朝音乐发展的基础。其后,李渊建立唐朝,都长安,沿袭隋制,不断发展,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还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规模最大的都会。唐初沿用隋时九部乐,发展出十部乐,其后分立二部,更增法曲。前者显示出长安是中外文化汇聚交融的舞台,后者表明长安还是新的文化风尚生成、播散的中心。其他如曲子、变文之“俗讲”的繁荣,昭示城市文化的发展,体现出市民阶层音乐文化的勃兴,反映了音乐艺术形式自此走向自足自立发展之路。有唐一代,在唐朝乐人的创造之中,由上可见,国家乐府制度保证并促进了长安音乐文化的发展。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宗教传入带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为长安音乐文化带来了新元素。例如佛教的传入虽然早在汉世,但进入中原地区,长安堪称第一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