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8月期初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1.gif)
![高三8月期初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2.gif)
![高三8月期初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3.gif)
![高三8月期初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4.gif)
![高三8月期初检测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65c1d0be556910eee22dacbfc6ceada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训蒙大意示教读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教童子A必使B其趋C向D鼓舞E中心F喜悦G则其进自H不能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同“无”,指没有,“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指灭亡、消亡,两者意义和用法皆不同。B.歌诗,即咏唱诗篇,这里阐述的诗的功能与《论语》中的“诗,可以兴”所强调的基本一致。C.被,文中是覆盖的意思,与《聊斋·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D.揖让,文中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在周代按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多次提到古人先王之教,认为教之明伦、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均是先王立教之意,值得效法。B.作者批评当世教学者把记诵词章当作教学重点,这种方法难以调理性情、完善品格,甚至会让儿童走上歧途。C.本文主要论述童蒙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不仅关注儿童时期的品德修养,还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D.本文阐释了把礼与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用礼义潜移默化,这样能改弃成规,达到“蒙以养正”的功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译文:(2)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译文:14.如果只一味以“句读课仿”要求学生,会有哪些后果?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3分)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节选自《说苑·君道》)材料二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谒之G叔H请服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B.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C.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4分)(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4分)14.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一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文本二: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嬂,zhí
,细致②渫,xiè,流通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文中指“用之亡度”,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相同。B.文中“未之尝闻”和“莫之或止”,两句句式相同。C.靡,文中“靡之者甚多”,与《氓》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相同。D.方,文中“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是为了说明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B.文本一指出,国家的两大祸患是,吃粮的人多但种粮的人少,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C.晁D.晁错引用神农氏的话,来说明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14.两个文本都谈道理粮食的重要性,但角度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概述。(3分)重庆市沙坪坝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调研卷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晧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习凿齿曰:夫理胜者天下之所保,信顺者万人之所宗,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振义网以罗强吴,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民之视听,驰不战乎江表。抗见国小主暴,而晋德弥昌,百姓怀严敌之德,阖境有弃主之虑,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奋其危弱,抗权上国者,莫若亲行斯道,以侔其胜。岂设狙诈以危贤,徇己身之私名,贪外物之重我,暗服之而不备者哉?由是论之,苟守局而保疆,一卒之所能;威胜以求安,明哲之所贱。贤人君子所以极拯世垂范,舍此而取彼者,其道良弘故也。(节选自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写正确的答案。(3分)肇A众B凶C惧D悉E解F甲G挺H走I抗J使K轻L兵M蹑N之O肇P大Q破R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畜,积,积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意思不同。B.矜,自夸,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相同。C.简练,指简明精炼,选择训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文中是“选择训练”义。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南朝宋齐梁陈治下地区,或指三国时孙吴治下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抗能审时度势。羊祜进军江陵,陆抗认为江陵城固兵足,不足为虑,而西陵若联合敌人则生忧患,故赶赴西陵。B.陆抗能当机立断。他能斩钉截铁命令张咸毁坏大堰,在朱乔、俞赞投敌之际,能夜易夷民,伏击肇军,取得胜利。C.陆抗能坚持自我。在令张咸毁坏大堰之际,在羊祜赠药之时,面对将领的劝告,陆抗能不改初衷,坚持自己主张。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是因为孙皓认为他不该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做臣子的操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2)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习凿齿对陆抗与羊祜二人大加推崇,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其理由。(3分)重庆市万州第二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①,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材料二: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注]①祛,袖口,文中指衣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假之A资B自C以为贤D而不戒E则虽无F后嗣G不亦H可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两者结构相同。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思不同。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指太子。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14.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文言文阅读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训蒙大意示教读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教童子A必使B其趋C向D鼓舞E中心F喜悦G则其进自H不能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同“无”,指没有,“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指灭亡、消亡,两者意义和用法皆不同。B.歌诗,即咏唱诗篇,这里阐述的诗的功能与《论语》中的“诗,可以兴”所强调的基本一致。C.被,文中是覆盖的意思,与《聊斋·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D.揖让,文中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在周代按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多次提到古人先王之教,认为教之明伦、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均是先王立教之意,值得效法。B.作者批评当世教学者把记诵词章当作教学重点,这种方法难以调理性情、完善品格,甚至会让儿童走上歧途。C.本文主要论述童蒙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不仅关注儿童时期的品德修养,还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D.本文阐释了把礼与善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强调用礼义潜移默化,这样能改弃成规,达到“蒙以养正”的功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译文:(2)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译文:14.如果只一味以“句读课仿”要求学生,会有哪些后果?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3分)10.AEG11.A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12.D错误理解了“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用礼义潜移默化也只是方式之。13.(1)委婉规劝他们读书,不只是开启他们的认知和感觉罢了,也是用来沉下心来反复思考保存木心、用抑扬顿挫的诵读米宣扬他们的志向的方法。【本句5分,“讽”(委婉规劝)、“非但”(不只是)、“所以”(用来……的方法)、“沉潜”(沉下心来)、“抑扬讽诵”(抑扬顿挫的诵读/背诵)各1分】(2)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米引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念培养他们。【本句3分,“责”(要求)、“检束”(约束)、“以礼”“以善”(状语后置)各1分】14.①厌恶上学;②仇视老师;③偷偷玩要;④爱说谎话;⑤庸俗低劣,走向下等(前四点任答两点得2分,最后一点1分)参考译文:古代的教育,用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记诵词章的风气兴起了,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来使他们的仪容严肃;劝导他们读书,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都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引导孩子们吟唱诗歌的,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委婉规劝他们读书,不只是开启他们的认知和感觉罢了,也是用来沉下心来反复思考保存本心、用抑扬顿挫的诵读来宣扬他们的志向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一天天地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念培养他们,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喝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节选自《说苑·君道》)材料二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谒之G叔H请服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B.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C.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4分)(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4分)14.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10.CFH(句意: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緤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叔之义”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义”,做“募”的宾语,主语是“寡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C处断;“胡夫之功”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功”,做“成”的宾语,结构完整,F处断;“叔”是“谒之”的宾语,结构完整,H处断。)11.D(A.正确。“左右”,近臣、侍从。/到处。句意: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B.正确。“临”,治理、统治。/面对。句意:以此治理臣下。/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C.正确。句意:公子成拜了两拜。/拜两拜敬献给大王。D.“意思相同”错误。“辟”,同“避”,指躲避、逃避,或驳斥、排除。/批驳。意思不同。句意:忠臣不避危险。/驳斥(排除)错误言论。故选D。)12.D(D.“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错误,根据原文“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可知,赵武灵王说的是圣人不承袭古制而使国家兴旺,夏、殷承袭古制而使国家衰亡,所以泥古守旧无补时政。他并不觉得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他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因时制宜。)13.(1)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4分);(2)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4分)14.①赵武灵王因时制宜,推行“胡服骑射”,有远见卓识,体现了“廓然远见,踔然独立”;②开张圣听,认真听取多人对于“胡服骑射”的看法,体现了“广开耳目,以察万方”;③力排众议,坚守自己的主张,体现了“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3分,一点1分)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一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文本二: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嬂,zhí
,细致②渫,xiè,流通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文中指“用之亡度”,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相同。B.文中“未之尝闻”和“莫之或止”,两句句式相同。C.靡,文中“靡之者甚多”,与《氓》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相同。D.方,文中“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是为了说明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B.文本一指出,国家的两大祸患是,吃粮的人多但种粮的人少,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C.晁D.晁错引用神农氏的话,来说明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14.两个文本都谈道理粮食的重要性,但角度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概述。(3分)10.DHL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11.C(A.文中指“没有”,《过秦论》中是指“逃亡的人”,含义不同;B.都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D项,文中“方”,纵横;成语“方”,正;含义不同,分析正确。C.“靡”文中指“消费”“耗费”,《氓》中指“没有”,含义不同,分析错误,故选C)12.C(当今的迫切任务是使人民务农,而抬高粮价,是让百姓愿意务农的方法。)13.(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者……也”判断句;苟,如果;“何为”,宾语前置,干什么事情,各1分;句意1分。)(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收而且好,那么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困乏,穷困匮乏;岁,收成,年成;“孰”通“熟”,丰收;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文本一,侧重从积贮粮食的角度,来谈粮食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文本二,重点从贵粟的角度,谈以粟为赏罚对推动务农,安邦的重要性。(答对1点一分,2点3分)【全文翻译】文本一: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文本二: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重庆市沙坪坝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调研卷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假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修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晧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习凿齿曰:夫理胜者天下之所保,信顺者万人之所宗,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振义网以罗强吴,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民之视听,驰不战乎江表。抗见国小主暴,而晋德弥昌,百姓怀严敌之德,阖境有弃主之虑,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奋其危弱,抗权上国者,莫若亲行斯道,以侔其胜。岂设狙诈以危贤,徇己身之私名,贪外物之重我,暗服之而不备者哉?由是论之,苟守局而保疆,一卒之所能;威胜以求安,明哲之所贱。贤人君子所以极拯世垂范,舍此而取彼者,其道良弘故也。(节选自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写正确的答案。(3分)肇A众B凶C惧D悉E解F甲G挺H走I抗J使K轻L兵M蹑N之O肇P大Q破R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畜,积,积蓄。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意思不同。B.矜,自夸,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相同。C.简练,指简明精炼,选择训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文中是“选择训练”义。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指南朝宋齐梁陈治下地区,或指三国时孙吴治下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抗能审时度势。羊祜进军江陵,陆抗认为江陵城固兵足,不足为虑,而西陵若联合敌人则生忧患,故赶赴西陵。B.陆抗能当机立断。他能斩钉截铁命令张咸毁坏大堰,在朱乔、俞赞投敌之际,能夜易夷民,伏击肇军,取得胜利。C.陆抗能坚持自我。在令张咸毁坏大堰之际,在羊祜赠药之时,面对将领的劝告,陆抗能不改初衷,坚持自己主张。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是因为孙皓认为他不该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做臣子的操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2)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思五兵之则,齐其民人,均其施泽。习凿齿对陆抗与羊祜二人大加推崇,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其理由。(3分)【答案】10.DIO11.B12.D13.(1)杨肇果然攻打之前夷兵所在之处,陆抗命令军队回头攻击他们,箭矢、石头像雨点落下,杨肇军众受伤死亡的接连不断。(2)因此羊祜恢复大同的方略,思考用兵的准则,平等对待百姓,均衡施以恩泽。14.①二人真诚交往,彼此信任;②二人不介意彼此身份,不重名声;③二人都想以和平方式来避免战乱,让老百姓得到安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杨肇的军队都很惊恐,全都抛盔弃甲四散奔走,陆抗派轻兵在后追击,杨肇被打得大败。“肇众凶惧”是主谓结构,“悉解甲挺走”是“肇众”“凶惧”的表现,两句间断开,选D;“抗使轻兵蹑之”与前文转换主语,主语为“陆抗”,应在其前断开,选I;“肇大破败”是前文陈述的结果,并主语为“肇”,应在其前断开,选O。故选DIO。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畜”积蓄。/抚养。句意:又担心步阐积蓄力量。/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B.错误。“矜”,自夸,夸耀。/怜悯,怜惜,两者不同。句意:脸上没有骄横的神色。/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C.正确。句意:我常担心夷兵素不精练。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陆抗因与羊祜的朋友之交受到孙皓的诘责”错误,孙皓诘责陆抗的原因是“孙晧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是因为孙皓认为他不该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做臣子的操守”错误,认为陆抗与敌国将领成为朋友而失去臣子操守的说法不是孙皓的,原文是“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旋”,回头;“矢石”,箭矢、石头;“相属”,接连不断。(2)“恢”,恢复;“略”,方略;“五兵”,用兵;“齐”,平等对待。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以成合兴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可知,二人真诚交往,彼此信任;由原文“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可知,二人不介意彼此身份,不重名声;由原文“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振义网以罗强吴,明兼爱以革暴俗,易生民之视听,驰不战乎江表”可知,二人都想以和平方式来避免战乱,让老百姓得到安宁。参考译文: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说:“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倘若敌人攻下江陵,也一定防守不住,我们所受损失很小。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族夷人都将骚动扰乱,那我忧虑的事情,就不是能说得清楚的。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何况江陵十分牢固!”当初,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浸没平原中心,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羊祜想利用大堰蓄的水域,浮船运粮,宣称要毁掉大堰以通行步兵。陆抗听说,让张咸立即毁掉大堰,众将领都感到困惑,多次劝谏,陆抗不听。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荆州刺史杨肇前至西陵。陆抗命令张咸固守江陵,公安督孙遵巡视长江南岸抗击羊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抗击徐胤,陆抗亲自统率三军,凭借军营围墙抵御杨肇。吴国将军朱齐、营都督俞赞逃跑到杨肇处投降。陆抗说:“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办事人员,知道我方虚实底细的人,我常担心夷兵素不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当夜就撤换夷兵,全用吴军老将替代防守。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先夷兵的防守处,陆抗下令守军反击,箭石如雨下,杨肇部队接连有死伤士兵。杨肇到达西陵后一个多月,无计可施之下趁夜逃走。陆抗打算追击他,又担心步阐积蓄力量趁机攻打吴军要害之处,部队不够分配,就告诫将士,只击鼓作出要追击的样子。杨肇的军队都很惊恐,全都抛盔弃甲四散奔走,陆抗派轻兵在后追击,杨肇被打得大败,羊祜等都率军返回。陆抗就攻下了西陵城,诛杀步阐全家及其部下首要的将吏,自将军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陆抗修整西陵城墙和防御工事,回师东归乐乡,脸上没有骄横的神色,谦逊如常,因此深得将士衷心拥戴。《汉晋春秋》说:羊祜已经归附,专以德感人,以安抚边远的吴人。陆抗总是告诫戍边将士:“晋国专门做仁德的事,我国却专门做残暴的事,晋国是希望我们不战自降啊。你们心里要清楚,跟他们的关系只是各保边界安全,尽到自己的职责,其他的事情不要多想。”于是吴、晋之间,留存在田间地头的粮食相互之间不侵犯,牲畜越界可以认为是对方的。陆抗曾经得病,与羊祜求取药物,羊祜成全陆抗去找药,说:“这是好药,最近我制作的,还没来得及服用,因为你的病比较严重,所以先送你。”陆抗得到药吃了,诸位将领有的不赞成,陆抗没有回答。孙皓听闻边境交好,质问陆抗,陆抗说:“小城乡的人,不可以成为无信义的人,何况一个国家?”我不这样做,正好彰显了对方的德行,对羊祜也无所伤害。”有人认为羊祜和陆抗为不合格的臣子,二人以之为笑谈。习凿齿说:理智是天下安定的保障,有信用是天下人所秉持的宗旨,因此羊祜恢复大同的方略,思考用兵的准则,平等对待百姓,均衡施以恩泽。打着仁义的旗帜与强吴对抗,申明兼爱的观点以割除不好的习俗,改变百姓的见识,向往不与东吴开战。陆抗看到东吴国家小而人主黩武,而晋国的仁德广布天下,东吴的百姓对强敌的仁德念念在心,国内有放弃东吴的倾向,考虑安定民心,肃清国内外,发奋以扶住微弱,陆抗认为东吴上层,莫不是亲信之人横行,以为其谋利。难道不是贤能之人被阻碍,求得自身的私人名利,贪图物质,看重自我,暗地投降而没有任何的迎战的准备?由此可见,如果只是守住局面和疆土,士卒就可以;通过武力求得安宁,圣人所不齿。贤人君子之所以能拯救世人,垂范后世,舍弃这里而吸取对方的德行,即(他的)德行高远非凡的原因。重庆市万州第二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①,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材料二: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疗店项目合作合同范本
- 委托的货物运输合同范本
- 钢板租赁合同书
- 干股协议书范本合同
- 厨房维修合同范本
- 房屋买卖合同翻译
- 2025代理合同样书模板
- 2025年中药制剂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5年胶印CTP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船舶买卖合同范本版本
- 蛋糕店服务员劳动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参考模板
- 2025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一-微专题10-同构函数问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2025年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运营效益及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宁德时代笔试题库
- 康复医院患者隐私保护管理制度
- 新课标I、Ⅱ卷 (2024-2020) 近五年高考英语真题满分作文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沈阳理工大学《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共享单车安全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