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贺立废看西汉中央政制的演变_第1页
从刘贺立废看西汉中央政制的演变_第2页
从刘贺立废看西汉中央政制的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刘贺立废看西汉中央政制的演变

一、西汉前期国家的机构设置以及汉武帝以前的相当不果刘鹤立废除这一政治事件的原因是,它与汉武帝以来的政治制度变迁有关。政治史与制度史不可等同,但政治史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制度史的基本框架。一定的政治活动的发生,大体是在一定的政制范围内进行的。一定时期的政制,又对一定时期的政治活动起着基本规范和制约作用。刘贺的立废作为西汉最高权力更迭的政治事件,与这一时期的中央政制变化有很大关系。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包括皇权在内的相关中央行政运作机构都有了基本制度规范,这就是大家习惯所称的“三公九卿制”,在西汉前期主要表现为皇权控制下的丞相负责制。丞相总领百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行政中枢所在。这一中枢体制在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中外朝的出现。关于中朝的出现,学者多有研究,我认为,中朝是汉初惠帝、文帝、景帝以及武帝初期,因政治指导思想(在黄老思想下,选丞相的标准是“忠厚长者”、“忠实无它肠”、“敦厚”)以及任人唯亲、腐化堕落(武帝初期的窦婴、田蚡皆亲贵用事,引纳亲信,奢侈腐化)等原因,导致以丞相为中枢的行政中心客观上软弱无力,不能胜任武帝时代变化需要而造成的(如公孙弘“外宽内忌”,薛泽碌碌无为,石庆“无它大略”,李蔡、严青翟、赵周等活动几乎不见史传,车千秋“无它才能术学”)。武帝时产生的中朝,加强了皇权,对武帝时代各项政策的贯彻推行起到了促进作用,武帝时期,中朝尚在皇权的严密控制之下,中朝制度化建设也不明显,二、霍光的“出则奉车”刘贺虽然只担任了27天的皇帝,但由于武、昭、宣帝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霍光在西汉历史上的影响,文献中与刘贺立废的相关政事、相关人物的记载还颇为丰富。记载反映这些政事发生时的决策核心、决策人物都指向了中朝,指向了霍光。武帝留下了中朝政制遗产,但武帝只希望他做周公,应该不会赋予他立废汉家天子的权力。这个权力是霍光在历史过程中逐步获得的。我们先谈谈霍光与中朝的关系。在中朝形成后的历史上,可能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像霍光那样,几乎一生与中朝相伴随。据《霍光传》记载,霍去病从河东将十余岁的霍光带入宫中后,“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本传的叙述需要略做解释。《百官公卿表》云:“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郎为外朝官,霍光从郎迁为诸曹(即左右曹)、侍中,实际只是以加官的身份进入中朝(即禁中)服务,霍去病去世后,他的外朝官职迁至比二千石的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但据上《表》,“都尉”“大夫”都在加官之列,史载霍光“出则奉车,入侍左右”,这一“出”一“入”,说明他并没有离开中朝,他原先拥有的诸曹、侍中加官并没有因升迁而改变,在武帝死后的短暂时间里,在昭帝年幼的特殊环境下,霍光利用武帝给予他的合法身份,完成了权力中心向中朝、向自己的集中。文献中用“政事一决于光”“政自己出”“专权自姿”“布政施教”“威震海内”“为国柱石”“秉持万机”等等语言来形容霍光的权势正是当时现实的反映。利用这个权力,霍光在昭帝时期平定了燕王刘旦、鄂邑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的谋反夺权,清除了身边的隐患,正因为这样一种权力格局的形成,在昭帝死后的刘贺立废的政事上,霍光拥有了绝对主导权:一是霍光断然否认了“群臣议所立”的广陵王刘胥,迎立“合光意”的昌邑王刘贺。二是霍光以“行淫乱”断然废黜了刘贺,上奏立刘询为帝。三、昭宣之际的社会动荡古今论者在刘贺立废问题上有许多评论,海昏侯墓发现后,有人提出了对《汉书》刘贺“行淫乱”“乱汉制度”等记载要重新思考,对刘贺本人的形象要重新认识,也有人对霍光与刘贺之间的矛盾性质等问题进行讨论,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但如何看待刘贺的立废问题还应当与武帝以后的政治走向、昭宣之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特征等问题联系起来看。因此,关于刘贺立废的评价,我们是否还应当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应当看到霍光与刘贺之间具有政治斗争的一面。如同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霍光在否定刘胥而选择刘贺继位的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的立场,这个立场既有忠于汉室的一面,也不排除霍光自身出于为了控制一个年少皇帝的另一面。刘贺立仅27天后又废黜之,既有刘贺“行淫乱”“乱汉制度”的问题,也有刘贺急于以昌邑旧臣全面接管朝政而触犯霍光权势的原因。否则有些问题即使我们今天看来也不好理解,如刘贺继位前在昌邑国的行为霍光不可能完全不知道,但霍光仍然选择了他。在群臣“咸持广陵王”的情况下,竟然出现了一个史无记载的郎官上了“言合光意”的书。在未央宫废黜刘贺的会议上,群臣从“皆惊鄂失色”到“唯大将军令”的转变,与霍光在正式启动废黜刘贺程序前,从人事安排到计划步骤上与田延年、张安世的周密“图计”显然有关,甚至包括舆论的制造。这一系列过程的完成,当然包括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所需要的一切手段,只是这些手段的动机、目的,根据目前的材料,我们还很难做出纯客观的判断。第二,应当看到刘贺立废这一事件并没有引起昭宣之际社会的普遍动荡。在中朝几十年的复杂政治环境中,霍光已经练就了谨慎周密沉稳的性格,这从他处理昭帝继位后的刘旦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据《霍光传》和《武五子传》载,武帝死后,霍光首先面对的就是昭帝后的政局稳定问题。燕王刘旦不仅在戾太子事件后就急于立为太子,而且在昭帝继位后立即散布“少帝非武帝子,大臣所共立,天下宜供伐之”的流言,公开扬言“我当为帝”,并联合上官桀集团,宗室刘长、刘泽,“郡国奸人”、“郡国豪杰”等,策划出“杀(霍)光,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的计划。事发后,霍光只是捕杀刘泽,赐死刘旦,“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却“独赦吏民”。这里的“吏民”显然包括曾经与刘旦阴谋有关的“奸人”“豪杰”等社会势力。刘贺废黜后,霍光也只诛杀了昌邑群臣二百余人。这些与淮南王刘安案受诛数千人,戾太子案伏尸数万,楚王刘英案坐死徙以千数相比,所造成的社会动荡要小得多。昭宣之际风云密布,重大事件频繁发生,但即使像废黜皇帝刘贺这一重大事件也没有给社会造成严重动荡,当局者的政治眼光与政治智慧是不容否认的。第三,应当看到武帝以后的西汉王朝是在朝着繁荣稳定的方向前进。武帝晚年尽管认识到了自己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失误,下罢《轮台诏》,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追悔戾太子案,但他已经无力改变现状。后继者是否能够或者愿意继承武帝晚年试图改弦易辙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并没有历史的必然性。从文献记载来看,霍光辅佐昭帝时期,忠实执行了武帝晚年政策调整的路线,实施了以民为本的政策。政制、政事与政治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刘贺的立废与汉武帝留下的制度遗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