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下的隋末农民战争_第1页
均田制下的隋末农民战争_第2页
均田制下的隋末农民战争_第3页
均田制下的隋末农民战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均田制下的隋末农民战争

隋唐农业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业战争之一。起义从公元六一一年爆发,到公元六二四年被唐朝统治者镇压下去,持续了长达十四年之久。起义军活动的地区,遍及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参加起义的阶层广泛,除基本力量均田制下的个体农民和国家屯田上的农民外,还有杂户、官户、工乐户、部曲、佃客、奴婢,以及远在西北的兄弟民族的人民,革命的大风暴甚至把不少庶族地主分子和个别贵族分子也卷进了起义的行列。参加起义的人数达到数百万人,形成了席卷全国的群众斗争。起义的影响也很大,摧毁了号称“国富兵强”的隋王朝,冲击了新建立的唐王朝,使新统治者心有余悸。隋末农民战争起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一隋代贵族与土地关系的矛盾已经发生要研究隋末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就必须了解隋炀帝时期的阶级关系;要了解当时的阶级关系,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等级。列宁指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看,封建政权和封建地主阶级各阶层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封建政权不仅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且调整地主阶级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如隋文帝时期推行的均田制,就可使地主可以得到比农民多若干倍的土地。均田令规定:“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四十亩”其次,从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关系看,隋代农民与封建王朝之间的矛盾(即隋王朝推行均田制与小农生产的个体性质之间的矛盾),在隋朝的历史上一直占着主要的地位。均田制下的农民实质上是依附于国家的农民,他们不仅要向封建王朝缴纳租赋,而且要承担繁重的徭役。隋初,由于隋王朝的政权还不够稳固,封建统治阶级掌握的物质财富不够丰富,必须采取一些比较缓和的措施来稳定封建政权和积累物质财富,因此,徭役制剥削还能一度稳定。到了隋代后期,由于王朝的政权已经稳固,封建统治阶级又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并开始对农民进行不断扩大的役使,这就使得早已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封建徭役剥削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隋炀帝对人民的徭役剥削采取了不断扩大与加重的政策,大规模地征调徭役。他即位后的头五年,征发服徭役的人数,据记载已达六百多万人。实际上由于徭役的苛重,服役的人数远远超过此数,如大业三年这一年,不仅征伐了河北十余郡的丁男,而且要“举国就役”。当时隋王朝直接控制的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如果除去老小妇女,丁男不过一千万人左右。这样大规模的征调,必然造成“丁男不供”,妇女也被征发从役。加以官吏“督役严急”,造成大量劳动力死亡。如营建东都的二百万丁夫,“死者什四五”;数百万修运河的民夫,被役奴而“死尸满野”,惨不忍睹,因而出。现了“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的严重情况。不仅如此,以炀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又发动了“三征”高丽的战争。大业七年二月,令山东、河北等地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全国军队集中于涿郡,达到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民夫二百余万,共三百多万人。由于连年的征发徭役,尤其是“三征”高丽进行的全国性的大征调,不仅使全国的大部份劳动力脱离生产,更严重的是造成大量劳动人民的死亡,造成了“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再次,从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尤其是与地主阶级的上层门阀士族的关系看:门阀士族在封建国家的支持保护下,一般都拥有大量土地,他们既可以按照品级占田,也可以得到赐田,更可以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利地位,大肆侵占良田,封占山泽。他们还以高利盘剥,甚至用“剽掠”、“鬻卖居民”等蛮横手段来扩大他们的经济力量,致使许多农民“货卖田业”(10),穷到“无尺土之资”的境地复次,隋代贱民中的官私奴婢是没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隶属于政府各部门的工匠、乐户、杂户和私家的部曲、佃客,他们的身份地位虽然较奴婢高,但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和身份地位,而是依附于官府和主人。由于贱民所受的压迫剥削最深,因而也是对隋王朝和地主阶级最不满最强烈反抗的人。贱民与隋王朝及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阶级矛盾的重要内容之一。贱民斗争的矛头是指向隋王朝和门阀士族,因为他们占有的贱民数量最多。贱民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争取人身解放和身份地位的变化。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隋末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权之间的矛盾。所以,隋末农民战争在打击主要对象隋王朝的封建政权的同时,也对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门阀士族进行打击,在反对封建徭役制度,即封建地租中最原始的剥削形态——劳役地租的同时,也反对门阀士族的大土地所有制和争取人身解放。隋末农民战争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说明:隋末农民起义后,在占领区内,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生产,以崭新的社会面貌呈现于历史舞台,出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河北义军在窦建德的领导下,一边战斗,一边兴修水利,对革命和生产都做出了贡献。如公元六一七年,“于广平郡(河北永年)又疏此水(清漳渠)入于柳沟,遂于永济合流”后来,窃取了隋末农民战争胜利果实的唐王朝所推行的剥削制度,劳役地租形态已从封建地租的重要地位中退出。这从以下几点可以说明:(一)隋代五十岁停役输庸,唐代若不役则收其庸,以绢代役扩大到不受年龄限制,这意味着劳役地租进一步削弱,实物地租有了相对增加。这样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生产,对发展生产是有利的。(二)唐代有事加役,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正役通常不得超过五十日,这说明唐朝已不得不把无限制的徭役固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在法令上给予肯定。(三)规定凡遇水旱虫灾,损七成以上调役俱免。这就肯定了受灾七成以上,就再不征役。(四)规定十六为中,二十一成丁,六十为老,这在服徭役和兵役年龄上,比隋末十五为丁,“扫地为兵”或“宪章遐弃”的苛暴情况减轻了不少。唐太宗统治的前期,徭役和兵役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法令执行的。如贞观四年,太宗下令修建洛阳乾元殿,大臣张玄素极力反对,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劝说,下令停止了“所有役作”。这些都反映出,隋末农民战争后,劳役地租形态已逐渐从封建地租的重要地位中退出了。(二)参与反隋斗争,地主的阶层逐渐成长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农民起义军镇压士族地主,捣毁地主田庄。他们“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在门阀士族衰落的同时,不少庶族地主由于参加了反隋斗争,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原为山东土豪的徐世勣,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统治阶级内部阶层变化相适应的,是赋役法上的变化。唐初一改两晋时的“九品相通”之法和北魏时的“九品混通”之法,而采用“九等分户”制。“九品相通”之法,是不论户等高下,都同样负担户调,“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成为公输”,“皆输入官”(三)唐代时期,人口压力较强,出现了大量人口这里所说的自耕农民,一是指没有挂上政府簿籍而占有小块耕地的独立小农;二是指政府授给少量土地的均田户和实际上未受田而要负担租庸调的农民。在农民战争中,大量的人口摆脱了封建政府的控制,成了簿籍不挂的户口。隋朝户口曾达到八百九十万户,唐武德年间,在政府户籍上登记的只有二百多万户。战争虽然会死亡大量人口,但不可能使实际人口数减少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当时有很多户口唐政府无法控制。唐政府为了增加控制的人口,从武德四年九月开始,李渊就下诏“括天下户”其次是租佃农民的增多和身份地位上的变化。唐律上就有这样的说明:“官田宅私家借得,令人佃食;或私田宅有人借得,亦令人佃作(疑食字之误)……”,下面又称佃耕者为“作人”(四)“杂户”、“官户及太常音声人,是在战争中被解放的,这也在逐渐由于反隋斗争,使许多隶属于官府的杂户、官户、工乐户和隶属于私家的部曲获得了解放。史载:“(李渊)其破霍邑,攻战人等有勋者,并依格赏,受事不踰日,惟有徒隶一色,勋司疑请。教曰,义兵取人,山藏海纳,逮乎徒隶亦无弃者。……请部曲及徒隶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色勋授”。又载:“(俘降之徒)其丁壮胜兵者,即遣从军,配左右领军大都督;还取其同色同党自相统,处之不为疑异。俘降之徒,不胜喜跃,欣若再生”43。引文中的“色”即身份等级。在“北朝”“俘降之徒”,往往被徙为杂户,李渊不但对“俘降之徒”不为疑异,而且对有功“徒隶”(杂户奴隶)“从本色(良民以上等级)勋授”。这都说明,在隋末农民战争中,统治阶级已不能维持“北朝”的杂户法旧制。由于当时不少的杂户、官户、工乐户等获得解放,故新建立的唐王朝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武德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下诏:“……其大乐鼓吹诸旧乐人,年月已久,时代迁移,宜并蠲除,一同民例,但音律之伎,积学所成,传授之人,不可顿阙,仍依旧本司上下,若已经仕宦,先入班流,勿更追补,各从品秩;自武德元年配充乐户者,不在此例”44。从上可以看到了一些杂户、官户、工乐户和私家部曲在战争中获得解放。就是没有解放的杂户、官户及太常音声人,其身份地位也有所变化。唐初均田令规定:“凡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45。唐律也规定:“杂户及太常音声人,各附县贯,受田、进丁、老免,与百姓同”46。而在这之前,官杂户是不授田的。而上番执役的杂户,甚至可以“纳资代役”47。这些杂户、官户及太常音声人,实际上已不是北朝的那种杂户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奴隶情况也有所变化。魏晋以来,奴婢在生产中占很大比重,所谓“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到隋代,社会上的奴婢还是很多的。据《隋书》记载,隋王朝用奴婢赏赐大臣的事屡见不鲜。如梁睿平定王谦获赐奴婢千口,于义获赐奴婢五百口,而周法尚更多次获赐奴婢。当时人民迫于穷困,不少自卖为奴,如大业七年,山东、河南大水,“强者聚而为盗,弱者自相卖为奴婢”48。奴婢的身份地位很低,“律比畜产”。因此,许多奴婢积极参加反隋斗争,并出现了几支“奴军”。如“大业末,原奴贼数万人围扶风”,后被丘行恭改编投了李世民49。又如“义宁元年,陇西金城郡奴贼薛举等于扶风自称天子”等50。这些“奴军”虽然后来被利用去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但也确有不少奴婢因参加起义而获得了解放。唐政府规定,官僚占有的奴婢数量:“虽王公之家,不得过二十人,其职事官,一品不得过二十人,二品不得过十人,三品不得过八人,四品不得过六人,五品不得过四人。在京文武清官,六品七品不得过二人,八品九品不得过一人”(五)门阀士族的“神圣性”与儒学魏晋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佛教思想同我国传统的封建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精神支柱。在隋代,佛教的教条成了门阀士族衰落中垂死挣扎的精神武器。佛教的“神圣性”被利用来为门阀士族的“神圣性”作辩护。佛教这种麻痹人民的鸦片,被门阀士族利用来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因而隋王朝和门阀士族都卖力提倡佛教。隋朝的“高僧”,往往是身披袈裟的士族,门第是选拔高僧的标准,所谓“出家沙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