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
)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
)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
),只是一种奇技淫巧。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
)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1.依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体悟
孜孜以求
繁琐
回溯B.体验
孜孜以求
烦琐
回顾C.体验
梦寐以求
繁琐
回顾D.体悟
梦寐以求
烦琐
回溯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B.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C.在中国山水画完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D.中国山水画登上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答案】1.A2.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体悟:体会;领悟。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语境是强调早期的中国绘画要求画家身临其境地在自然中间感悟,应选“体悟”。梦寐以求:睡梦中都在追求,形容愿望非常迫切。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此处强调的不是愿望迫切,而是画家们不知疲倦地探求客观画法的技巧,才能达成“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的效果,故而选“孜孜以求”。繁琐:指繁重的杂事,形容繁杂琐碎。烦琐:繁杂琐碎。根据语境,此处形容绘画笔法,应该是“繁”而非“烦”,即繁笔过多而显得杂乱琐碎,故选“繁琐”。回顾:①回过头来看;②回忆检讨过去发生的或所经历的事。回溯:上溯;向上推导;向内推导。此处搭配“宋画的写实传统”,可见并不只是回头看和检视之意,而应该“向内推导”其技巧,故选“回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均为为结构混乱,一是中途易辙,首句主语为“中国山水画”,其后接“在……之后”的介词结构而无谓语,第二句主语变为“画家”;修改时可将“在”放到“中国山水画”前,或去掉“在”,把时间状语“之后”单独列出,让两句分别变为具有独立主谓结构的完整句子。二为句式杂糅,“以注重……为中心”为两套句式杂糅,可改为“以……为中心”或“注重……”。D项“表达……这一中心”搭配不当,表达的对象是“内在旨趣”而非“这一中心”。故选B。二、选择类3.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秦汉断代史B《师说》韩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文运动C《琵琶行》白居易惟陈言之务去新乐府运动D《祝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反对封建主义A.A B.B C.C D.D【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秦汉断代史”应为“纪传体通史”。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为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文学主张。C.“惟陈言之务去”为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的文学主张。故选D。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人爱花赏花之俗由来已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有盆栽花木纹祥的陶片,证明了距今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品鉴花卉了。中国还有专属于“花”的节日农历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花朝节人们赏花、簪花、敬花神……与其他节日里花用以增添节日气氛不同,花朝节里花是主角,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花展开。重要的节日里赏花,平常的日子里也要赏花。饮酒观花、品茗对花、吟诗花……人们不仅品鉴花的姿色气味,还吟咏花的寓意内涵,从花的生长中感悟生命的律动。赏花在中国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里。赏花文化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赏花品花之风在上层贵族的日常生活中盛行,并且逐渐推广到了民间。宋代,很多地方会举办赏花大会,其中以河南洛阳的牡丹花会最为著名。人们会在牡丹开放之时赶到洛阳参加牡丹花会。在花会上,为花谱曲配乐,进行“琴赏”;给花画像,进行“图赏”……这些赏花活动带动了洛阳附近相关产业的发展,赏花文化催生了赏花经济。历史上,赏花胜地多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如今北方地区的很多省市也开始大力开发花卉资源,推广赏花文化,发展赏花经济。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也依据城镇花卉资源推出众多赏花活动,如每年五月举行的哈尔滨丁香节、鸡西杏花节、伊春杜鹃花节等。赏花季来临。祖国处处繁花似锦。真如古人所说:“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节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节选自左东岭等人的文章)材料三:1950年,“图灵测试”给出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即机器是否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生成内容继而与人交互。某种程度来说,人工智能从那时起就被寄予了用于内容创造的期许。随着数据快速积累、算力性能提升和算法效力增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进行写作、编曲等创意工作。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内容创作,AIGC的概念随之悄然兴起。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机器内容生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Al辅助生产内容、AI生成内容(AIGC)。目前,对于AIGC这一概念,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产学研各界大都认为,AIGC是继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Al绘画、AI写作等都属于AIGC的应用分支。2022年8月,AI自动生成的画作《太空歌剧院》获得了数字艺术类冠军。该画作恢宏细腻的画风很难让人相信它是由AI自动生成的作品,而它的夺冠也大大冲击了人们过往对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自此,AIGC从看似遥远的概念逐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11月30日,微软旗下的OpenAI发布了名为ChatGPT的超级AI语言模型,再次引爆人们对于AIGC的讨论热潮。ChatGPT不仅可以理解并回答用户的问题,还能完成一些复杂任务,包括按照特定文风撰写诗歌、假扮特定角色对话、修改错误代码等。此外,因为ChatGPT被加入了预先设计的“道德”准则,即人类反馈强化HF技术,所以它还能表现出一些人类特质,例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按照设定的道德准则拒绝不怀好意的请求等。上线短短几个月,ChatGPT即火爆全网,并影响着人们惯有的参与生产、生活的模式和框架,有些行业已然将ChatGPT等相关技术融入并应用于现有工作或生产中。在智能创作时代,创作者生产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代替创作中的重复工作或重复环节,提升创作效率;借助人工智能,创作者可以找寻创作灵感与思路;综合海量预训练的数据,并结合模型中引入的随机性,创作者可以生产出过去无法想出的杰出创意。目前AIGC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巨大挑战或争议。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承认AIGC的发展趋势无法阻挡,而人类的创造物终究会帮助人类自身的发展。AIGC无疑是一种内容生产力的变革,会将世界送入智能创作时代。(节选自杜雨、张孜铭等人的文章)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众多节日中只有花朝节的活动是以花为核心的,但在其他节日里也有赏花的习俗。B.人们饮酒观花、吟诗咏花可称之为“酒赏”和“诗赏”,中国古人对于花的欣赏是由外到内,包含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人们可以从花的盛放与凋零中获得生命感悟。C.赏花文化源远流长。在唐代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群体,赏花都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宋代则以洛阳牡丹花会最享盛名。D.如今,我国北方赏花胜地的数量已超过江南,很多地区都根据当地的花期举行相应的赏花会,即使是身处祖国的最北端,人们也能从花香中获得精神享受。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D.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6.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AIGC的兴起,推动了机器在数据积累、算力性能和算法效力等方面能力的发展。B.AIGC是一种属于用户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AI绘画、AI写作是其应用分支。C.《太空歌剧院》因冲击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而获得冠军。D.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的加入,使得ChatGPT能够表现出一些人类特质。【答案】4.D5.B6.D【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如今,我国北方赏花胜地的数量已超过江南”错,原文“历史上,赏花胜地多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如今北方地区的很多省市也开始大力开发花卉资源,推广赏花文化,发展赏花经济”,并没有说北方赏花胜地的数量已超过江南。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错,原文“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存在一定的共性”不能解读成“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AIGC的兴起,推动了机器在数据积累、算力性能和算法效力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错,原文“随着数据快速积累、算力性能提升和算法效力增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进行写作、编曲等创意工作。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内容创作,AIGC的概念随之悄然兴起”,可见应是随着机器在数据积累、算力性能和算法效力等方面能力的发展,AIGC的概念随之兴起;B.“属于用户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错,原文“国内产学研各界大都认为,AIGC是继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是“自动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C.“《太空歌剧院》因冲击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而获得冠军”错,原文“该画作恢宏细腻的画风很难让人相信它是由AI自动生成的作品,而它的夺冠也大大冲击了人们过往对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可见它夺冠的原因是“画作恢宏细腻的画风”,而不是“因冲击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并且“大大冲击了人们过往对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远逊于人’的固有认知”的是它夺冠这件事,而不是《太空歌剧院》本身。故选D。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威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退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节选自苏轼《留侯论》)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业为取履
业:已经。B.秦将果畔
畔:同“叛”,反叛。C.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责备、责怪。D.而其势未可乘
乘:凭借。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业为取履
视为止,行为迟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人而不仁,如礼何C.不如因其解击之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D.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其远古刻尽漫失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B.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C.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D.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均能彰显张良具有能力才华的一组是(
)①秦兵尚强,未可轻②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③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④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⑤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⑥倨傲鲜腆而深折之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国为秦国所灭,张良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过韩国的相国。B.陈涉起义后,张良也聚集了一支队伍,后来跟随刘邦,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常常采纳。C.苏轼独抒己见,对圮上老人的身份以及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D.苏轼认为,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张良还冒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3)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13.两篇文章均提及张良路遇老者的故事,请分析该情节在文章中的用意。【答案】7.C8.D9.C10.A11.A12.(1)五天后天刚亮时,张良去了。老人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后到,为什么?”(2)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劝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3)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准备吃的东西。13.①《史记》中记载张良路遇老人的故事,为后文写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并凭借《太公兵法》辅佐沛公,助沛公击破秦军做了铺垫。②《留侯论》中评价张良路遇老人的怪事,为了证明老人稍稍显露出的用意,都含有圣人贤士相互警告劝诫之义以及张良如果能够忍耐的话,然后才能成就大事的观点。【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过”:错误的,不对的。句意:以为那老人是鬼怪,这也已是不对的了。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替。句意:张良心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为”:介词,因为。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B.“而”:转折连词,但是,但。句意:但世人不细察,以为那老人是鬼怪。“而”:假设连词,如果。句意: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C.“因”:介词,趁着。句意: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因”:介词,依照。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D.“其”:代词,那些。句意:那些平时无罪而被杀戮的人多得不可计数。“其”:代词,那些。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而只想出荆轲、聂政这种行刺的计谋,靠着侥幸而不死,这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痛惜的原因啊。“以……之才”,是介词短语,其后要断开,可以排除BD;“此……者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③“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是秦将的计划;⑤“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是批评张良之前刺杀秦始皇的行为过于莽撞冒险;⑥“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是圯上老人试探折辱张良的行为。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错误,从“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可知,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国。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明”,天刚亮时;“期”,名词动用,约会;“后”,后到。(2)“数”,多次;“以”,根据;“说”,劝说;“善”,以……为善,赏识。(3)“愿”,希望;“且”,姑且,暂且;“留壁”,留守军营;“具”,准备。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从“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可知,《史记》中记载张良路遇老人的故事,为后文写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并凭借《太公兵法》辅佐沛公,助沛公击破秦军做了铺垫。从“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可知,《留侯论》中评价张良路遇老人的怪事,为了证明老人稍稍显露出的用意,都含有圣人贤士相互警告劝诫之义以及张良如果能够忍耐的话,然后才能成就大事的观点。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悼惠王二十三年,父亲张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张良曾在闲暇时悠然漫步在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掉到桥下,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强力忍怒,就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身而跪替他穿鞋。老人伸出脚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还值得教导的啊。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五天后天刚亮时,张良去了。老人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后到,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早点儿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个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第二天天亮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十年后,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国代理君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攻占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劝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沛公想用两万人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命令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守将想反叛而已,恐怕士卒们不听从。士卒们不听从必定有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张良从桥上的老人那儿得到兵书,这件事非常怪异。但也哪里知道那不是秦朝隐居的高士,出来试探张良的呢?观察那老人稍稍显露出的用意,都含有圣人贤士相互警告劝诫之义,但世人不细察,以为那老人是鬼怪,这也已是不对的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这件事上。当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在兴盛时,秦始皇用残酷的刑法对待普天下的士人,那些平时无罪而被杀戮的人多得不可计数,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秦朝实行的刑法太峻严,它的锋芒不可触犯,而且它的气势不可以凭借。张良不能克制愤怒的情绪,想凭一人的力量逞强击杀秦始皇。在这个时候,张良能脱险不死与遭险而死,当中只差一根头发的间隙,这也已是很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之类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而去死。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而只想出荆轲、聂政这种行刺的计谋,靠着侥幸而不死,这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痛惜的原因啊。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来狠狠挫辱张良,张良如果能够忍耐的话,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所以老人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节选自苏轼《留侯论》)五、古代诗歌阅读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①谢脁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②。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③。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④,终隐南山雾。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②骛:疾驰。③沧洲:隐士的居处。④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达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B.“旅思”二句,其中“摇摇”表现诗人首次转任的忐忑焦虑与赴任时的意兴阑珊。C.“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D.此诗先景后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情思丰富而又蕴藉。(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前四句。(3)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水流向东北流去,而江舟却往西南方向行驶,选取“江舟”“水流”“江树”等意象,表达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②由近及远。由近处归去的帆船,向前看到远处江岸隐约可见的树林,那里正是我的家乡,表达回望故乡的专注与眷恋之情。(3)①眷恋金陵、去国怀乡的愁绪。②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的自我宽解。③倦于行旅的孤寂之感。④赴任的欢愉之情。⑤怀恋仕途之心和为官爱惜名誉、不牟私利之志。⑥散淡闲适(或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诗人首次转任的忐忑焦虑与赴任时的意兴阑珊”错误,“摇摇”是写人随着江舟的颠簸摇来晃去的感觉,以及倦于行旅、思绪恍惚的状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先点明此行水长路远,正与江水流向相背。江舟向西南行驶,水流向东北奔驰。江水尚知入海为归,人却辞别旧乡而去。此处未作一句情语,仅在人与江水相逆而行的比较中自然流露出深长的愁绪。“永”和“骛”,不但精确地形容了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的不同水速,而且微妙地融进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水流已将抵达它的归宿,所以奔流得那么迅速,人却是背乡而去,而且行程刚刚开始,所以更觉得前路漫无尽头。离思和归流自然将诗人的目光引到了遥远的天际:“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面上帆影点点,即将从视野中消逝,但还能认出是归去的船只。再用心辨认,还可以看出,那隐现在天边云雾中的是江畔的树林,而有树之处就是彼岸,就是诗人离别的金陵。可见,诗人由近处归去的帆船,向前看到远处江岸隐约可见的树林,由近及远,以“辨”、“识”二字精当地烘托出诗人极目回望的专注神情,表达回望故乡的专注与眷恋之情。同时,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选取“江舟”“水流”“江树”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写诗人踏上征途,望向前路漫长迷茫,回望故乡,书写眷恋金陵、去国怀乡的愁绪。“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这两句承上启下,巧妙地由前四句眷恋故乡的惆怅心情转换为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摇摇”表现出了诗人随着江舟的颠簸摇来晃去的感觉,以及倦于行旅、思绪恍惚的状态。“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则写远赴宣城,既有仍有官可做的欢愉之情,又有可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的自我宽解,甚至为可以尽享山林之乐,对隐居山林满怀向往。结尾两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运用典故,以“玄豹”喻自己虽为一郡之守,并无美德,也未必能治好此郡,但自己却深爱名声,绝不会像陶答子那样“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决不做陶答子那样的贪官污吏,弄得家富国贫。从字面意义看,是借外任隐遁远祸,但更深的意义是说自己将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可见作者愿意怀恋仕途之心和为官爱惜名誉、不牟私利之志,又有散淡闲适(或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六、混合默写15.根据情境默写。(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砯崖转石万壑雷。(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以婚事衬托其年少得意;“”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4)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答案】谗谄之蔽明也飞湍瀑流争喧豗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谗谄”“蔽”“豗”“初”“纶”“瓮牖”“枢”“氓”。七、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冬天的火炉迟子建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用手推车拉柴火。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打气筒,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姐姐干活实在,父亲每次都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八九岁光景,但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父亲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吃过早饭就出发,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烧火。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丫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司空见惯。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酸痛极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又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噼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16.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饿瘪(biě)
姊(zⅠ)妹
白桦(huá)
香喷喷(pen)B.饿瘪(biě)
姊(zǐ)妹
白桦(huà)
香喷喷(pēn)C.饿瘪(biē)
姊(zǐ)妹
白桦(huá)
香喷喷(pèn)D.饿瘪(biē)
姊(zⅠ)妹
白桦(huà)
香喷喷(pēn)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故乡冬长夏短,夜长昼短,给不停燃烧的火炉搜集柴火是作者童年的一项繁重工作,常常令作者不厌其烦。B.文中姐姐的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吃苦耐劳,坚毅顽强。C.文章名为《冬天的火炉》,实则通过对冬天拉柴火的情景的叙写,回忆了自己的家人和童年生活。D.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烘托、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描绘了大兴安岭地区寒冬季节的生活场景。E.文章从童年拉柴火的情形写起,从生活的艰辛到劳动的乐趣,最后到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1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9.请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20.请简析文章蕴含了作者对家人和童年生活怎样的情感?【答案】16.B17.AD18.运用了心理描写、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通过对燃烧的炉火生动形象地描绘,表达出对炉火所蕴含的旺盛生命力的赞美,阐发了从燃烧的炉火所领悟出的人生的哲理:生活虽然艰辛、朴素,但只有肯努力肯付出,就能收获快乐。19.父亲勤劳朴实,规矩本分,乐观风趣,疼爱孩子又要求严格。20.作者深爱着家人和故乡。童年生活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和文学创作,不但让她领悟了人生的道理,也让她看到了家人身上的宝贵品质,进而感染影响了她的思想和性格,令她充满感激,充满怀念。【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饿瘪”的“瘪”应读“biě”;“姊妹”的“姊”应读“zǐ”;“白桦”的“桦”应读“huà”;“香喷喷”的“喷”应读“pēn”。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常常令作者不厌其烦”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九段“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酸痛极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又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可知,作者童年以已经厌倦了给不停燃烧的火炉搜集柴火。D.“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烘托、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A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噼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会唱歌”运用心理描写表达出对炉火所蕴含的旺盛生命力的赞美;“火炉在漫长的冬季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把“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燃烧的炉火进行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连用三个“懂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发了从燃烧的炉火中所领悟出的人生的哲理:生活虽然艰辛、朴素,但只有肯努力肯付出,就能收获快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五段“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发现”可知,父亲勤劳朴实,规矩本分。根据原文第四段“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可知,父亲乐观风趣。根据原文第四段“姐姐干活实在,父亲每次都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八九岁光景,但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父亲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和第八段“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可知,父亲既疼爱孩子又对孩子要求严格。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可知,童年生活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和文学创作;根据原文第五段“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发现”和第四段“姐姐干活实在,父亲每次都带着她”,第七段“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可知,童年生活的经历让作者看到了家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可知,童年生活的经历进一步感染影响了作者的思想和性格,令她充满感激,充满怀念。可见,作者对家人充满感激之情,对童年生活既感激又怀念,作者深爱着家人和故乡。八、语言表达21.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每个表现不超过5个字)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答案】①土气;②不流动;③熟人社会【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题干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本题可采用分层压缩法。所给文段话题是乡土性的特点,分了三个层次来作介绍。第一层“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写的是乡土性的土气;第二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不流动性;第三层“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熟悉”的社会。归结大意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九、名著阅读22.《红楼梦》中,作者用多种手法暗示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最为集中的两回。以下三句诗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的三个花签,分别对应抽签人的性格和命运,请指出抽签人各是谁。①莫怨东风当自嗟
②日边红杏倚云栽③竹篱茅舍自甘心【答案】①林黛玉
②贾探春
③李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分析理解的能力。①为林黛玉:笺名芙蓉,暗喻黛玉性情高洁,签语为风露清愁,形容黛玉性情及容貌,解诗又说红颜薄命。“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被秋风吹落。无须埋怨,无须惆怅,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诗笺上说莫怨东风,然后又隐喻红颜薄命。②为贾探春:红杏指探春,为探春将嫁得贵婿,倚云说明她是倚靠他人,这本是句形容红杏娇艳的诗,但想一想红杏倚云就越发娇艳,且有凌云之势,女子也只有嫁个好人家一途可出人头地了。④为李纨:“竹篱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的《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风流说得今。”王琪的这首咏梅诗,意思很浅显一一前两句是说不想粘染红尘的是非曲直,即使粗茶淡饭、陋室茅舍也能自足自乐。这与李纨贞静淡泊、清雅端庄、处事明达、沉稳从事都不谋而合。命运:李纨因做了有损阴德的事情,因此她的儿子贾兰受到了报应,在爵禄高登的时候,却意外身亡,李纨虽然晚年荣华富贵,却老来丧子,加之青年丧偶,所以李纨也是红颜薄命,辛苦悲凉一生。十、语言表达23.关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某位老师编写了知识结构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文化发展分横向传播、纵向继承两个部分,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继承和文化传播相互影响;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继承,文化继承又要求文化创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属于流程图。流程图做题注意:首先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然后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最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这些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比如本题,依据题干可知,该图是关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的流程图。陈述对象是“文化发展”。根据图中所展示的事件发展走向图中带箭头的横线可以发现:文化发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横向传播,一个是纵向继承。“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之间的横线是双向箭头,这说明“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是互相影响的。“文化继承”要求“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继承”。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或者换句话说:“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具体作答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超过80个字”。十一、材料作文24.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材料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 玉溪师范学院《商务谈判与沟通》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波谱仪器账务处理实例-记账实操
- 下册语文第23课知识课件
- 2023年液压气压刹车系统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精细药液过滤器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聚碳酸酯(PC)及合金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19粤教版 高中美术 必修1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美术鉴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叉车货物装卸合同范本
- 餐饮带产品合伙协议书
- 联想改制分析报告
- 2024年汽车维修工高级(三级)技能鉴定考试复习题库-下(多选、判断题汇总)
- 2024年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医院培训课件:《危重患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小学数学创新作业设计研究的中期成果
-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科应用课件
- 二年级《小鲤鱼跃龙门》阅读题及答案
- 美术新课标培训课件
-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五篇
- WIFI基础知识简介课件
- 以冬奥会为主题创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