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辱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1页
校园欺辱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2页
校园欺辱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3页
校园欺辱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4页
校园欺辱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园欺辱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校园欺凌行为研究起源于北欧。1978年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奥尔韦斯教授(DanOlweus)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侮者与受害者》一书被视为校园欺侮问题系统研究的开端。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这一问题迅速受到许多国家研究者和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并得出了许多颇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一、身体欺侮的种类研究者们大体上将校园欺侮行为划分为:直接的欺侮和间接的欺侮。直接的欺侮又分为直接的身体欺侮,如推搡、脚踢、敲打等和直接的言语欺侮,如辱骂、威胁和嘲笑等;间接的欺侮则包括散布谣言、给他人取有侮辱性质的绰号、排斥和讲他人的坏话等。各国的研究资料表明,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穷国还是富国,校园欺侮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校园欺侮行为—校园欺侮行为的现状在挪威,奥尔韦斯用欺侮行为问卷对715所学校13万名8-16岁的中小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大约15%的儿童“有时”或经常卷入欺侮行为,其中约9%为受欺侮者,7%为欺侮者。严重卷入欺侮行为的约占5%(一周一次或更多),约3%以上为受伤害者,2%为欺侮者。同样的研究模式在瑞士得出了更高的比率。英格兰的惠特尼和史密斯(WhitneyandSmith)通过对雪菲尔德的24所学校超过6000名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发现,“一学期至少一次”有过被欺侮经历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和10%。而“一周至少一次”这样频繁受欺侮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4%。最近的研究还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欺侮行为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例如瑞弗思(Rivers)2003年的研究指出6%的学生表示他们曾经在学校里收到过恐吓电子邮件和短信息。英国“儿童之家”网站(.uk)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该网站的研究指出,16%的学生说他们收到侮辱或恐吓性质的短信息,这暗示了移动电话现在也成为了一种进行欺侮活动的常用工具,7%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网络聊天室里受到过骚扰,还有4%学生是受到电子邮件的侵扰。就当前而言,“辱骂”这种相对缓和的欺侮形式是学龄少年儿童所经历的最普遍的侵犯形式。(二)校园欺凌行为的损害校园欺侮行为会给学生身心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不仅仅表现在受害者身上,还表现在旁观者和欺侮者身上。1、对个体的影响相关研究指出,欺侮通常会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欺侮的学生通常伴随有失眠、尿床、忧郁并且经历更多的头痛和胃痛。学生精神上的健康欠佳也与遭遇欺侮相关;通常嘲笑、谣言及身体暴力的受害者会显得孤独无助;受害者常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抑郁、沮丧、惊慌、恐惧甚至绝望等症状;一些儿童会因为受到残酷的伤害而濒于心理紊乱或自杀的边缘。例如,日本1994-1995年间发生的15起中学生自杀事件都是因为当事人不堪忍受校园欺侮之故:新泻县上城市立春日初一年级男生在遗书中声称曾被同学在厕所内脱光衣服并用冷水浇头;爱媛县八幡市一名初中女生则是因为在学校里不断地被班上五名男生骂“臭”、“脏”即使调换班级仍无济于事,遂自寻短见。遭受暴力的受害者还会长时间因身体的损伤而痛苦,经常感到恐惧和不安,会有受屈辱的情感或者因自卑而意志消沉。除此之外,儿童在受到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暴力之后,通常会出现上课迟到和旷课情况,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会下降,注意力及解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降低。长时间受到欺侮的孩子,其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是聪明的、有才能的孩子会突然变成一名差生;如果是好交往的孩子会变得孤僻内向;安静的孩子变得歇斯底里地吵闹,刻意损坏周围的一切。那些常常遭到揶揄的孩子与同伴相比有着较重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一旦被激怒或者被触犯,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例如:1999年4月20日,美国哥伦拜中学的学生哈里斯和克莱伯德携带自动步枪和自制的炸弹冲进校园,在杀死12名学生、1名老师之后,双双自杀。事件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欺侮行为正是引发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2、学校“不发生”即使是站在一旁看到校园欺侮事件发生的孩子也会受到心理创伤。他们会感到非常恐惧,“今天在学校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明天会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学校是一个让人感觉不安全的地方。”面对校园欺侮事件的发生,许多旁观者都会认为,最好的行动是不干预,但是这种不作为将给他们带来一种与受害者相同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最终会导致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隐性遗失。3、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受欺侮者,连欺侮者本人也存在社会性不适应的危险。研究者们认为欺侮行为是欺侮者今后反社会和犯罪行为的隐患。他们完成学业的可能性较小,而吸毒、酗酒、玩忽职守的可能性较大。瑞典学者的研究显示,那些在13-16岁年龄段曾经有过欺侮行为的男孩,有60%到24岁时至少有过一件犯罪案例;在澳大利亚,那些曾有过欺侮行为的男生,在今后也有家庭暴力的倾向。二、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率的因素国外相关学者主要是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几个层面研究了影响校园欺侮行为发生率的因素:(一)学生阶层的因素学生层面主要包括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的性别、学生对于欺侮行为的态度、欺侮者的心理认识等影响因素。1、受害者的朋友群体的差异柯林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所拥有的朋友数量与他们所受到的欺侮次数成负相关;即一名学生的朋友群体越小,遭到欺侮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朋友越少的学生越有可能遭到同龄人的欺侮;相反,朋友群体越大就越少受到欺侮。这是因为朋友群体的扩大一方面缩小欺侮者群体的范围,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增加了保护者。这也颇符合中国俗话“欺生不欺熟”的道理。2、女生实施欺侮的手段更倾向于其物理手段人们一般认为,女生很少卷入欺侮事件,但是惠特尼和史密斯的研究指出,男孩与女孩间欺侮行为发生的频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是女生更倾向于利用间接和隐蔽的手段实施欺侮,如诽谤、散播谣言、歧视、冷落等,而男生则更倾向于通过物理手段实施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事实上,利用间接形式的欺侮符合女生的利益原则,因为她们比男生更喜欢量少而亲密的朋友。柯林斯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性别与欺侮者的年级群体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性。女生更多的是遭到同班同学的欺侮,而男生更多的是遭到高年级学生或者不同年级学生的欺侮。同样,研究还发现受害者的性别与欺侮者的性别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性。女生更多的是遭到女生的欺侮,而男生主要是遭到其他男生的欺侮。3、男女学生对校园欺侮行为的态度学生们对于欺侮行为的态度也是影响校园欺侮事件发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大约50%的学生会表示同情并尝试援助受害者,而25%的学生保持中立,25%的不表示同情,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还会表示羡慕欺侮者,这会导致校园欺侮行为的不断增加。而且性别与学生对欺侮行为的态度之间也有着重要的联系,男生较少同情受欺侮者或者想要帮助他们,而更多地相信受害者受到欺侮是应当的(deserved)。同样,男生们更多地表示如果他们出现在欺侮事件发生的场所时,他们将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我会参与欺侮别人”、“我只会袖手旁观”、“我不会插手的,因为我觉得欺侮也没什么不好的呀”。4、欺侮者利用行为实施侵犯他人侵犯的心理要素俄罗斯学者从欺侮者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了学生欺侮行为的发生。研究指出学生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惩罚)、报复心理、求新心理等是促成欺侮者实施对他人侵犯的主要心理要素。例如,有专家曾对45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83.6%的被调查者认为,捣蛋行为是学校经常发生的现象。44%的被询问者本人经常参与捣蛋行为。有人认为捣蛋者是伟大的发明家。他们之所以进行捣蛋行为,是因为他们太无聊了,他们认为生活中需要尝试一切。(二)学校部门的因素在学校层面上,研究者们主要研究了场所、教师的干预、校园专业文化等因素与校园欺侮行为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1、学校校园欺侮事件关于欺侮行为发生的场所,研究表明,操场是发生欺侮行为最多的场所,约42%的欺侮事件发生在操场上;接下来是餐厅(食堂),约18%的欺侮事件在此发生;然后约17%的欺侮事件发生在“没有老师的教室里”,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发生的欺侮事件也占到了总数的17%。总之,缺少成人监管的场所是欺侮行为的多发地带,因为对于欺侮者而言,在这些地方实施欺侮行为不会被发现从而可以逃脱惩罚。2、教师的低干预率增加了校园的欺凌行为佩伯乐(Pepler)的调查研究显示,3、专业文化教育的高度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有关罗兰(ErlingRoland)等人通过对挪威22所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三)学生家庭和社会因素在学生家庭层面,影响校园欺侮行为发生的主要有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方式等;在社会层面则主要有大众传媒、青少年亚文化等因素。1、这种冲突的家庭氛围和不良的儿童教育方法将允许孩子子卷入校园欺侮事件史密斯和比尼(BowersSmithandBinney)的研究发现,2、社会传播、宣传的价值取向侦探小说、惊险电影中的暴力情节日益泛滥,儿童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有增无减。问题在于,很多青少年没有意识到,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宣传的价值取向是由制片人、导演、作家、记者、媒体巨头所规范的,与现实的社会规范不同,它们只存在于制片人想象之中,只有电脑游戏和好莱坞电影中的主人公才能够按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不良的青少年亚文化也影响着学生的欺侮行为。例如,有些学校里,学生之间不称呼名字,而称呼绰号;他们用自己发明的一套语言方式交谈,颇有“古惑仔”的风范。三、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策略与上面提出的影响校园欺侮行为发生率的因素相对应,我们同样将国外学者提出的相关治理策略分为三个层面:(一)从学生层面开始的策略从学生层面入手的校园欺侮行为治理策略是分别为受害者、旁观者和欺侮者而设计的。1、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受害者而言,首先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因为正如前文指出的,那些表示自己在班上“有六个以上的朋友”的学生几乎都免于受到欺侮,而那些表示自己在班上没有朋友的学生则经常受到欺负。为了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国外许多学者和教师都开始积极探索如何营造一种充满温暖的、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尊重的班级环境。例如,加拿大学者堂娜就专门开发了一种新的班会模式和一些特别的班级活动,针对受到欺侮的孩子,有关专家还提出如下四点建议:第一,把这件事告诉成年人,如父母、班主任、校长、心理医生等;第二,远离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的地方,比如高年级学生吸烟的角落、无人监管的地方;第三,如果有朋友,应该和朋友们一起走;第四,由于通讯的发达,遭受暴力或欺侮的学生可以给老师发短信求助。2、建立人才队伍的干预机制加拿大的相关研究指出,85%的校园欺侮事件都有同龄人围观,这些围观者的行为足以影响当时的局面。所以,相关学者建议实施相应的培训项目,转变这些围观者的角色定位,建立校园欺侮行为的同龄人干预机制。这些培训项目主要包括训练学生积极的思维、有效的社交技巧、处理冲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时间管理的技能等。例如,教学生当看到有校园欺侮行为发生在自己眼前而自己缺乏直接干预的能力时,可以及时发匿名短信通知老师。3、分担防范的教学方法:校园欺侮匹克(Pika)试图从改造欺侮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入手减少校园欺侮的发生,为此他提出了一种分担担心(sharedconcern)的训练方法,又称“无责备的方法”。(二)规范学校教育,激发学生防范欺侮行为的能力正如前文指出的,操场、厕所、教师不在的教室、放学和上学的路上等学校日常管理容易忽视的场所是欺侮事件的高发地带。于是,相应的建议是,学校应该加强校园内那些无人监管的场所的管理,如操场、厕所等。例如,在课余时间,教师或者学校管理者们可以多到操场上、教室里、厕所等地方走动;至于,“上学和放学路上”学校方面自然难以实施监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籍此推脱自己的责任。因为柯林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们对于教师的“帮助”是寄予了厚望的,所以学校还应该积极制定反欺侮方针,配备专门的教师负责处理欺侮行为,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欺侮问题上的沟通。事实上,可可卡瓦(Kikkawa)发现教师经常察觉并相信欺侮行为已经发生但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去采取措施制止它。这就意味着教师还需要关注各种欺侮行为之间的差异,增进自己识别和觉察欺侮行为的技能,这样他们成功干预欺侮行为的信心也将随之提高。罗兰等人则建议要营造良好的学校专业文化,例如提高教师对于学校领导的满意度、推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特别是要推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必将有助于减少校园欺侮行为的发生。(三)家长应该成为自己的受害者针对学生欺侮和校园暴力的问题,有学者专门为家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首先,家长应弄清孩子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如果家长得知孩子受到欺侮,应该建议孩子不要参与打架,而应立刻把所发生的事情讲给某位成年人听,最好把所发生的一切向父母讲述。建议孩子进行反击也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这样的行为结果会使孩子再次成为受害者,还会导致暴力对抗行为的升级。最好的办法是教孩子提高自信及在同龄人中获得知名度的行为。除此之外,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