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型墓葬的初步研究_第1页
匈奴大型墓葬的初步研究_第2页
匈奴大型墓葬的初步研究_第3页
匈奴大型墓葬的初步研究_第4页
匈奴大型墓葬的初步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匈奴大型墓葬的初步研究

现在,发现的匈奴大型陵墓是在西汉末年之后发现的。匈奴大型墓葬不仅墓葬形制特殊,而且随葬品也与普通墓葬有较大差别,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其做简要介绍。匈奴的大型墓葬,是指地表有长方形或梯形土台、带墓道的规模较大的墓葬。一般将其称为贵族墓葬,是相对地表只有近圆形石头堆、无墓道的规模较小的墓葬而言,后者往往被称为普通墓葬。也有国外学者根据地表形状的差别,将这些大型墓葬称为“土台墓”、方形墓,将普通墓葬称为“圆形墓”或“石圈墓”。匈奴的大型墓葬不仅墓葬规模大,墓葬总数明显少于普通墓葬,而且葬具均为多重棺椁,常见随葬汉式的马车,随葬品中多有普通墓葬不见的精美器物,很明显它们是匈奴中身份地位较高的高级阶层的墓葬,仿照的是中原墓葬形制,将其称为贵族墓葬是对其性质的正确界定。虽然匈奴大型墓葬发掘经历了九十余年的历史,但是对其研究仍不够深入,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早期的发掘都是采用竖井式的发掘方面,只发掘椁室,因此只能了解葬具的结构和残留的随葬品,不能了解墓葬的整体结构,而且这一时期的发掘资料均发表得很简略。第二,对匈奴大型墓的全面发掘开展得较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但是由于墓葬规模大、每座大型墓的集合还包括其陪葬墓,墓地所在的地点偏远,所以发掘周期很长,相应的发掘资料发表的速度也很慢,绝大多数大型墓葬的资料目前还没有完全发表。第三,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对匈奴大型墓葬的发掘由多国考古学家参与,发掘资料也是用多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发表,这也不利于对匈奴大型墓葬作全面的综合研究。目前,对匈奴大型墓葬的综合研究比较全面的是德国学者尤苏拉2009年发表的《匈奴土台墓葬及他们作为贵族墓葬的解释》一文一、墓葬形制及地面墓葬匈奴大型墓葬主要分布于蒙古中部偏北的省份和与蒙古中北部和西北部接壤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和图瓦地区。根据2011年发表的材料可知,当时已经发掘的匈奴大型墓葬有24座,分别为蒙古中央省的诺音乌拉(Noyonuul)墓地的M1、M6、M20、M23、M24、M25、M31,巴洛德发掘墓葬,孔德拉特夫发掘墓葬,安德烈耶夫发掘墓葬;蒙古后杭爱省海尔汗苏木的高勒毛都墓地(GolMod)的M1、M20、M79;蒙古后杭爱省温都尔乌兰苏木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GolModⅡ)的M1;蒙古肯特省的都尔利格纳尔斯(DuurligNars)墓地的M1、M2、M5;蒙古科布多省的塔黑勒特霍特格尔(Takhitgynkhotgor)墓地的M1、M2、M64、M82、M83;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伊里莫瓦谷地(Ilmowaypad)苏吉(Sudzha)墓地的M54;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查拉姆(Tsaraam)墓地的M7;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巴伊∙达尔2号(Baidag-Ⅱ)墓地的大型墓(图一)。和其他早期铁器时代游牧民族的墓地一样,匈奴的有大型墓葬的墓地多位于冬季牧场的附近,大多数位于倾斜的坡地,远离大的河流,每个墓地可以分出若干墓群。墓地中既有大型墓葬,也有普通墓葬,但每个墓地两类墓葬的数量比例关系差别较大。墓地的面积也差别较大,最大的达1750公顷,最小的只有19公顷。一般大型墓葬的附近有由普通墓葬组成的陪葬墓,大型墓的规模越大,陪葬墓的数量越多,而且陪葬墓通常排成一定队列分布。如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匈奴大型墓——高勒毛都2号墓地M1,在其东侧由27座普通墓组成南北向的弧形队列,在弧形队列和主墓之间有一规模最大的普通墓,在主墓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较小的普通墓,这30座普通墓葬都是M1的陪葬墓(图二,1)二、石墙体与土堆绝大多数匈奴大型墓的墓穴以上都有高出地表的土台,形状、尺寸与墓穴基本重合,高度一般为0.5至1.5米。大多数情况下,沿土台的四边砌平铺的石板,从侧面看即为石围墙。墓穴越大,石板的层数越多,较小的墓有3层石板,最大的墓有12层。侧边长度超过20米的规模较大的大型墓,墓上的土台稍隆起形成土堆,如高勒毛都2号墓地M1的墓上土堆高度达3.7米。在土台或土堆的中部往往有由于盗墓或墓室坍塌导致地表下沉形成的凹坑。有个别的大型墓只有石围墙,没有土台,如都尔利格纳尔斯墓地M2。也有个别的墓葬石围墙由1至2排直立的石板构成,如查拉姆M7。三、陵墓和坟墓四、多层石结构目前发掘的大型墓的木椁以上的填土中都有一层或多层石头。在查拉姆M7的墓内填土中共有4层石板,每层石板下面还有松树的原木及芦苇、河卵石与桦树皮、松果等组成的不同的堆积层五、第四部陵墓的棺匈奴大型墓的葬具均为木质棺椁,规模较大的墓葬均有内、外两重椁,一重棺,棺放置于内椁的中部或偏向西侧。规模较小的墓葬只有一棺一椁。个别的也可能只有两重椁,没有棺,如高勒毛都墓地M79、诺音乌拉墓地巴洛德发掘的墓葬。查拉姆M7有两重椁,外椁壁高约170至180厘米,用7层枋木垒成,两壁交接处有榫卯结构连接,椁的盖板和底板为横向铺的木板。内椁的壁由5层方木垒砌而成,方木横截面边长20厘米,两壁交接处连接方式与外椁相同。盖板和底板也由横向铺的木板组成,与外椁相同。该墓的棺破坏严重,棺底板可能是由两块纵向的木板制成,侧壁用宽木板制成。有些棺外保留有青铜或铁质的两端圆形的棍棒状器,一般认为是棺上的把手(图五,3)。有的棺外保留有金箔制成的棺饰,一般为金箔条带交叉形成的菱形格子图案,在菱形的中心部位装饰一朵四叶花(图五,1)。都尔利格纳尔斯M2的棺上的四叶花为金镶嵌绿松石的(图五,2),规模最小的塔黑勒特霍特格尔墓地M64的棺上的四叶花为铁质。在棺的北端常发现有金片制成的一组“太阳”、“月亮”装饰(图五,4),但是,此类棺饰更多的是见于普通的匈奴墓葬。六、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种类匈奴大型墓葬绝大多数被盗,只有位于蒙古科布多省的塔黑勒特霍特格尔墓地M82没有被盗。但是该墓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墓主人是女性,随葬品很少,又位于当时匈奴的西部边陲,所以不能反映大多数匈奴大型墓葬随葬品的实际情况。目前只能根据残存的随葬品,了解匈奴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大致概况。尤苏拉根据随葬品种类和墓葬的尺寸、结构的差别,将匈奴大型墓葬分为两组第二组墓葬墓穴边长小于20米,墓葬均比第一组小而浅,发表资料的有塔黑勒特霍特格尔墓地M64、M82,高勒毛都墓地M79,都尔利格纳尔斯墓地M2等。该组墓葬有的有汉式马车,有的没有。均不见贵重的鎏金或包银的马具,汉式金属容器和漆器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少于第一组墓葬。第二组墓葬的随葬品与普通匈奴墓葬随葬品的重合率较大,如均出有匈奴自身特征的铜鍑以及较普通的中原式青铜容器。在所有匈奴大型墓葬中,很少见到武器类,如弓箭(弓弭、镞)、短剑几乎不见,其中原因有待研究,或者是由于贵族身份高于武士,或者是因为这些武器因均随身随葬而最容易被盗墓者取走。根据现有发表资料可初步推测匈奴随葬品摆放的大致规律。大型的盛储器一般放在椁的北半部。漆器放在棺的北面,或者至少在墓的北边。马具通常在东边,如查拉姆M7和高勒毛都M20的贵重马具均出于墓葬的东部。金属容器的摆放位置还不甚清晰。匈奴大型墓葬中多随葬来自中原地区、中亚以及更远的西亚地区的器物,如来自中原的漆器、青铜容器、丝织品、铜镜,来自中亚及西亚地区的毛纺织品、玻璃器及金银器等。规模越大的墓,这些舶来品的档次越高。七、党校出土的汉式工艺大型墓葬因出土汉式铜镜和有纪年刻款的漆器而使其断代较一般的普通匈奴墓葬更精确,有些大型墓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也可为断代提供参考。诺音乌拉M6随葬漆器纪年刻款为公元前2年。查拉姆M7出土漆器纪年刻款推测年代为公元前8年至公元4年之间,从该墓及其陪葬墓得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均属于公元一世纪。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碳十四数据年代范围为公元20年至50年,铜镜的年代范围也与此相符合。伊里莫瓦谷地M54的碳十四数据为公元前30年至公元60年。从目前发表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匈奴大型墓葬发现的汉式铜镜残片,绝大多数为宽平的边缘上带花纹,是流行于王莽至东汉前期铜镜的特征。个别的为宽素缘的云雷纹镜,其流行年代为东汉前、中期(图六)八、墓葬年代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匈奴大型墓葬的形制有两个来源,主要来源是中原地区战国晚期的高级别墓葬,其次是米努辛斯克盆地捷西期的大型墓葬,后者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在中国境内发掘的战国晚期王侯级别墓葬中,保存较好且发表资料比较全面的有战国晚期的辉县固围村M2九、关于土地与土地的立地条件目前已经发表的匈奴大型墓葬的发掘资料反映出的最明显的问题是年代问题。根据文献记载可知,西汉武帝前期匈奴主体迁到蒙古高原,此时匈奴的贵族阶层早已经形成,而且在西汉中晚期,匈奴的整体实力比东汉前期的还要强。但是目前发现的属于匈奴贵族阶层的大型墓葬,可断代的却绝大多数是属于王莽至东汉早期的,即使伊里莫瓦谷地M54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年代上限可到公元前30年,但也只是在西汉末期。尤苏拉推测可能属于第二组的规模较小的匈奴大型墓年代较早,即可能墓穴小而浅是早期匈奴大型墓葬的特征。但是后来发表的属于第二组的都尔利格纳尔斯墓地的M2随葬王莽至东汉前期的铜镜,这说明第二组匈奴大型墓葬并非都年代早。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至今还没有发现西汉中晚期的匈奴贵族的大型墓葬?是当时匈奴贵族阶层采用和普通国民相同的墓葬形制且随葬品没有明显差别,使我们很难分辨出其贵族身份,还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当时贵族阶层的墓葬?这些问题还有待匈奴考古更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来解决。墓道平面通常为梯形,位于墓穴的南面,从墓道与墓穴连接处向墓道的南端宽度逐渐变窄。与墓穴一样,沿墓道的边缘在地上也砌石墙,石墙内填土成台。其中墓道与墓穴连接处的土台高度与墓穴上的土台相同,土台和石墙的高度从北向南逐渐变矮,到墓道的南端达到最低点,并与墓穴开口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大多数情况下,被石墙围起来的土台表面可见成排分布的石头砌成的石墙,将土台分隔成若干部分。一般都有一条南北向的石墙把土台和墓道平分为东、西两部分。在南北向石墙的两侧,有数量不等的东西向石墙。这些土台内的石墙深度有别,有的只有几层石头的高度,有的可以向下砌到墓穴内很深处,形成真正的石墙,如伊里莫瓦谷地M54(图三)大多数墓穴的壁上有台阶,逐层台阶向下内收,类似中国东周时期楚墓的墓穴形状,只不过台阶的数量较楚墓的少。但是也有不带台阶呈漏斗状的墓穴,如高勒毛都1号墓地就有这类墓葬。墓穴的形状应该与土质有关,在较疏松的土壤中很难开挖出带多层台阶的墓穴,只能为漏斗形。墓穴的深度从8米到18米不等,墓穴的深度与墓穴的面积并不完全呈正比例对应关系。墓穴的面积与墓道的长度成正比关系,墓穴面积越大,墓道越长。墓道较浅,墓道底部为从南向北逐渐加深的较缓的斜坡,墓道与墓穴连接处与墓底之间有较大的高差。如塔黑勒特霍特格尔墓地M64的墓道北端与墓穴壁的第一层台阶相接,该交接点距墓底有4.4米的高差匈奴大型墓葬沿墓穴和墓道的边缘砌石墙,石墙内填土成台,绝大多数石墙为分层平砌。这种墓葬地上部分的结构不见于中国战国晚期的高级墓葬,也与蒙古和外贝加尔当地早于匈奴时代的石板墓文化的用侧立的石板围出墓葬区域的做法不同,但是却与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捷西期(Tjesistage)的带矮封土大墓的地上结构很相似。捷西期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国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该期的大墓用平砌的石板或石块砌成的石墙围成面积300-800平方米的近方形墓葬区域,石墙内有2至4.5米高的封土,封土下有一座墓葬,有时沿墓穴的边缘用石头砌出矮墙(图九)。捷西期遗存不仅年代与匈奴文化的相当,而且此时在当地出现了大量匈奴文化的墓葬和遗物,这说明匈奴的影响此时已经明显到达该地可以看出,匈奴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