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练习版)_第1页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练习版)_第2页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练习版)_第3页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练习版)_第4页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练习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练习题原创:知识点+练习题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知识点加习题全册边学边练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练习题(边学边练)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基础知识梳理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3.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叫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类似放大镜镜片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观察对象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2)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6.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作用,聚光作用,成像作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线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7.放大镜的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8.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放大镜能放大的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有关,镜片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的倍数越大。()2.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3.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我们看到的细节越多,但是视野会随之变小。……………()4.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5.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6.格罗斯泰斯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7.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物品,都具有放大功能。…………()8.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的倍数一定越高。…………()9.使用放大镜时,可以让物体和眼睛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眼睛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出现放大而清晰的像。…………()10.用放大镜看报纸时,我们看到的字变得很大,字数也变多了。……()11.近视的人戴上近视眼镜能看得更清楚,就是因为近视眼镜的镜片也能放大物体的图像。12.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使我们能看到更多的细节。………………()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放大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B.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C.用放大镜能看到手上的细菌2.下列透明镜片中,具有放大作用的是()。3.下列不需要用放大镜的是()A.开发计算机程序B.观察植物的花的结构C.精修精密仪器4.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功能的是()。A.近视镜B.老花镜C.一滴水滴5.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看树叶和报纸,获得信息较多的是()A.用放大镜观察B.直接用眼睛观察C.二者获得的信息一样多6.公安人员观察案发现场的指纹,需要用到()A.平面镜B.望远镜C.放大镜7.下列活动中,()不需要用到放大镜。A.观察树叶的形状B.观察面包上的霉点C.观察花粉8.下面三个透明玻璃片(侧面图)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9.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如图),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两个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会发现()。A.球形容器里的小球大B.长方体容器里的小球大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10.用圆形的鱼缸养鱼,从侧面观赏鱼缸内的鱼,看到的鱼应该()A.比实际的鱼小B.比实际的鱼大C.没有变化D.无法确定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近视眼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B.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C.中央厚、边缘薄的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D.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12.冰遇火要熔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他们将冰磨成一种冰镜,让太阳光射过并会聚,点燃干草取火。这冰镜应磨成()A.凸透镜B.凸面镜C.凹透镜D、凹面镜三、探究题小科同学用三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在距离报纸的同一高处观察(如下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②③(1)上面三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视野最大的是()),凸度最小的是()。(填序号)(2)爷爷看报纸,而报纸字太小,看不清楚,为了看清楚报纸上的字,小科同学教爷爷使用放大镜,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手持放大镜在报纸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报纸上的字大而清晰B.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报纸,直至报纸上的字大而清晰C.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小科同学的爷爷觉得使用放大镜不方便,想配一副眼镜,小科就帮助爷爷选了一副()。(填“近视眼镜”或“老花镜”)课时练习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解析: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小,我们看到的细节越少,但是视野会随之变大。4.(√)5.(√)6.(×)7.(√)8.(×)9.(√)10.(×)11.(×)[解析: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12.(×)[解析:放大镜放大的是物体的图像,不是物体本身。]二、选择题1.(C)2.(B)3.(A)4.(A)解析:近视镜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没有放大功能。5.(A)6.(B)7.(A)8.(C)9.(B)10.(B)11.(D)12.(A)三、探究题(1)③①①(2)C(3)老花镜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基础知识梳理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带我们走进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6.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7.两个平行组合的凸透镜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8.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特点:体积小、易携带、可以看不透明的物体。9.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时,两个组合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放大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2.我们可以用两个放大镜来自制一个显微镜。…………()3.显微镜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更大。…………()4.放大镜是人类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5.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6.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放大镜叠起来看,可以无限增加放大倍数。()8.显微镜和量筒、弹簧测力计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9.用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靠近物体的那块镜片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二、选择题1.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2.光学显微镜的镜头一般是由()组成的。3.下列方法中,能使观察到的图像最大的是()。A.调整凸透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B.调整凸透镜与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距离C.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4.右图所示是用()观察到的大肠杆菌。A.电子显微镜B.光学显微镜C.放大镜5.下图是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观察到的花粉和花粉管,观察花的这些结构必须用的工具是()。A.放大镜B.光学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6.查阅资料,显微镜的目镜放大倍数是30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20倍,这个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A.50倍B.600倍C.3020倍7.用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观察到的视野会变得更(),下列答案正确的是()。A.大,大B.小,大C.大,小8.如果我们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b”,那我们观察到的物体是()A.bB.pC.qD.d9.我们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A.放大了的正像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三、探究题1.请帮助小科完善制作过程:制作材料:两个、一个纸筒、胶带。制作步骤:(填序号)。①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②取一个凸透镜放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③上下移动下方的凸透镜④将一个凸透镜放在上方⑤使两个凸透镜相互平行⑥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图像,测量凸透镜间的距离2.观察对比学校的显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那个凸透镜叫(),靠近眼睛的那个凸透镜叫()。A.目镜B.物镜C.透镜3.下图中()是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A.B.4.假如所使用的两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和20倍,这个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A.200倍B.30倍C.1020倍课时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解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还不足以观察微生物,显微镜是人类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5.(√)6.(√)7.(×)8.(√)9.(×)二、选择题1.(C)2.(A)3.(C)。解析:两个凸透镜可以组成简易的显微镜,显微镜的放大效果会更好。4.(A)5.(B)6.(B)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这个显微镜的放大倍数=30×20=6007.(C)8.(C)9.(B)三、探究题1.请帮助小科完善制作过程:凸透镜(放大镜)制作步骤:④②⑤③⑥①。2.BA3.BA4.A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基础知识梳理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①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⑤观察(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2.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3.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触角形状:蝗虫、蟋蟀→丝状,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4.在放大镜下观察到蝇的眼是复眼,它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用来探测高能宇宙射线,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5.人们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仪”,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在空气泄露时立即发出警报。同样这种仪器也可以安装在煤矿的矿井里,监视瓦斯的浓度,当瓦斯的浓度超标时,就会报警,以便及时排除。6.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科学家们受蝴蝶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个大难题。7.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8.触角的形状和在身体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它能感受气味、平衡身体。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2.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结构有关。………………()3.昆虫的身体构造很奇特,大多数昆虫的身体较小,我们需要借助放大镜观察…()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相同。………………()5.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6.我们周围的空间看起来空空的,其实有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7.在观察植物和动物时,要用简短的词语、画图、拍照等形式记录。……………()8.所有昆虫的身体器官都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9.显微镜的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时,要用专用的擦镜纸,不能直接用手擦。()10.“蝇眼照相机”是人类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研制的。……()二、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蟋蟀的“耳朵”长在它的头部B.蚂蚁用触角接触外界的信息C.只有蝴蝶的翅膀上有鳞片2.()的形状和在身体上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它能感受气味、平衡身体。A.足B.触角C.耳朵3.蚕蛾的触角是()触角。A.棒状B.羽状C.膝状4.用放大镜观察不到的是()。A.昆虫身体内部结构B.昆虫眼睛的特点C.昆虫如何吃食物的5.下列关于蝴蝶翅膀在放大镜下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翅膀上有颜色的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B.翅膀上有颜色的鳞片是它的“鼻子”C.翅膀上有颜色的鳞片是它的耳朵6.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对比观察同一张叶片,图像放大得最大的是(),视野最大的是()。B.放大镜下的叶片B.放大镜下的叶片C.显微镜下的叶片A.肉眼下的叶片7.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后,发现它们都有()。①一对触角②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③三对足④两排锋利的牙齿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可以到校园中用放大镜观察小昆虫,但要爱护小昆虫B.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被毒虫蛮伤C.昆虫都有一对翅膀,都能在空中飞行D.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不一样9.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眼睛看目镜时应该()。A.左眼睁开,右眼闭拢B.左眼闭拢,右眼睁开C.两眼都保持睁开10、将显微镜原来标有10×的目镜换成40×的目镜,观察的图像会(),视野范围会()A.变大B.变小C.不变三、连线题将下列昆虫的触角和类型与对应的昆虫用线连起来。蚕蛾蝴蝶蝗虫蚂蚁棒状丝状羽状膝状课时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选择题1.(B)2.(B)3.(B)4.(A)5.(A)6.(C),(A)。7.(B)8.(C)9.(C)10、(A),(B)。三、连线题将下列昆虫的触角和类型与对应的昆虫用线连起来。蚕蛾蝴蝶蝗虫蚂蚁棒状丝状羽状膝状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基础知识梳理1.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观察前的准备: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显微镜所观察的标本必须薄而透明。2.在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3.玻片标本制作步骤:4.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可分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5.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6.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了一些问题:①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小黑点不移动;更换目镜,调节焦距后,小黑点仍不移动。由此可以判断小黑点在物镜上②从目镜往下看,黑漆漆的一片,这是因为应该对光没有对好,他应该调节反光镜对光。③调整后,小明发现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很模糊,这是因为他应该调焦没有调好,他应该调节准焦螺旋。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使用显微镜时,一般用左眼观察。………………()2.调节反光镜,可以增加视野中标本的亮度。……()3.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如果将低倍镜变换成高倍镜,看到的情况是视野范围变大了,细胞变小了。…………………()4.在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碘酒的作用是染色。…………………()5.观察、记录洋葱表皮细胞时,观察与画示意图是同步进行的,观察时不要误将气泡或灰尘当作细胞。……………()6.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细胞结构。…………()7.实验中盖盖玻片时,应该轻轻地倾斜着盖到载玻片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8.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致的。……()9.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一格一格的,里面都是空的。……………()10.发现显微镜的镜头比较脏,不能用手直接擦拭,要用专用的擦拭纸擦拭。()二、选择题1.1663年,()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他将观察到的“小房间”命名为细胞。A.詹森父子B.伽利略C.罗伯特·胡克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核和观察蜗牛爬行用到的工具分别是()A.显微镜、放大镜B.放大镜、显微镜C.显微镜、显微镜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近似()的。A.圆形B.正方形C.长方形4.如果老师要求你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细胞,你应该取()制成玻片标本。A.洋葱叶片B.洋葱根C.洋葱表皮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B.洋葱表皮的细胞是长方形的C.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但是动物体不具有细胞结构6.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A.细胞核B.细胞质C.液泡7.下面六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展②撕③盖④滴⑤染⑥吸A.①③④②⑤⑥ B.②④①③⑤⑥C.②③①④⑥⑤8.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玻片标本时的视野如图,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移动玻片。A.右上方B.左上方C.左下方D.右下方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是薄而透明B.橡树树皮的细胞是长方形的C.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但是动物体不具有细胞结构D.洋葱表皮细胞和死亡的软木片细胞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格子10.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三、探究题。1.某科学小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请回答相关问题。(1)下面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实验过程,请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填空。盖玻片镊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清水载玻片①取:先用________把洋葱切开。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在内表皮上用________轻轻划“井”字,用_________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②滴: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用_______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________。③展:将撕下的表皮置于_________上的_________中,使其展平形成薄层。④盖:用_________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⑤染:把一滴_________滴在盖玻片的一侧。⑥吸:用_________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并吸去多余的染液。玻片标本制作完毕。(2)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3)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有一个大泡泡,这是()。A.细胞核B.液泡C.细胞壁课时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选择题1.(C)2.(A)3.(C)4.(C)5.(C)6.(A)7.(B)8.(C)9.(C)10.(A)三、探究题1.(1)①小刀小刀镊子②滴管清水③载玻片清水④镊子⑤碘酒⑥吸水纸(2)B(3)B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基础知识梳理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3.叶表皮上的气孔帮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4.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5.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超过10万个。6.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的。7.在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后,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以及血液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8.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低等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3.虽然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协作,完成生命体的各种功能。()4.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血液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是一样的。…………()5.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器官的细胞是相同的。……………()6.细菌不是由细胞构成的。………………()7.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不一样的,同一种植物体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一样的。()8.我们观察叶子的细胞时,应该把整片叶子都放在载物台上。………()9.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是气孔。……………()10.在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后,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植物的茎、芽和果实,以及动物的血液细胞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二、选择题1.观察新冠病毒,科学家一般会选择()A.放大镜B.电子显微镜C.光学显微镜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果实、根、茎、叶的切片时,应把标本切成()的薄片。A.厚而均匀B.厚实完整C.薄而透明3.下列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A.岩石B.蟋蟀C.杨树4.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是没有()的。A.细胞核B.细胞壁C.细胞膜5.下列关于植物叶片表皮上的气孔描述,不正确的是()。A.气孔是和叶片功能有密切联系的一种结构B.气孔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门户。C.向植物叶面施的肥料无法从气孔进入植物内部。D.叶表皮上的气孔是由保卫细胞组成的6.能保护我们的健康,与病毒、细菌作战的细胞是我们身体内的(),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是我们身体内的()。A.白细胞B.红细胞C.皮肤细胞7.()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界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A.细胞学说B.安培分子电流假说C.万有引力定律8.下列是显微镜下植物根尖细胞的图像的是()。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植物细胞的形状都是长方形B.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C.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器官的细胞都是相同的10.下列生物体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的是()。A.血液细胞B.口腔上皮细胞C.枫树叶的叶肉细胞11.下列生物都是单细胞的是()。A.草履虫、眼虫B.喇叭虫、洋葱C.蛙、太阳虫12.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们长得像父母和细胞的遗传作用无关B.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C.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的所有活动13.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些细胞能够帮助我们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B.我们长得像父母是和细胞消化作用有关C.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的各种活动D.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14.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叶绿体是植物利用光进行()的场所,同时产生有机物和()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氧气D.二氧化碳15.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伽利略D.简·施旺麦丹16.下列物体内部,不存在细胞的是()。A.松树B.蝗虫C.玻璃D.鸡蛋17.观察如图的植物细胞,发现细胞中有很多“小绿点”,这是植物细胞的()。A.气孔B.叶绿体C.液泡D.细胞核18.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主要是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叶绿体B.细胞壁C.细胞核19.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观察到的叶表皮气孔是()。A.B.C.20.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ACE)A.细胞膜B.细胞壁C.细胞质D.叶绿体ABCDABCD三、探究题小科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菠菜的叶表皮细胞,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观察前,我们要先调节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图中()是反光镜,()是物镜。(填写对应字母)2.在调节准焦螺旋使图形清晰的过程中,眼睛应该注视()(填写对应字母)3.小科同学在显微镜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外,还发现一个个像“小孔”的细胞,它们是(),由()细胞组成。4.小科同学用低倍物镜观察时,发现物像较为模糊,此时最好应该调节显微镜结构中的()A.目镜B.反光镜C.调节旋钮5.如图是小科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叶的图像,请在图像标出相应结构的名称。()(()()(()课时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选择题1.(B)2.(C)3.(A)4.(B)5.(C)6.(A),(B)。7.(A)8.(B)9.(B)10.(C)11.(A)12.(A)13.(B)14.(C)15.(D)16.(C)17.(B)18.(A)19.(A),(B)20.(ACE)三、探究题1.DC2.A3.气孔保卫4.C5.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微生物基础知识梳理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例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3.在池塘的水里可能生活的微生物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单胞藻、眼虫、衣藻、团藻、硅藻、鼓藻等。4.我们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应对周围的环境。5.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6.观察微生物: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7.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如果这些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8.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后来许多科学家发现在空气中、土壤中、水中都生活着微生物。它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9.微生物是也是由细胞组成(除病毒外),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需要进食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作食物、需要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应激表现、有生殖现象等。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因此里面没有细菌。…()2.微生物是一类生物,因此也会新陈代谢。…………()3.微生物具有与其他生物共同的特点,都能自己制造食物。……()4.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5.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6.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7.观察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是为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8.我们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滴一滴水,观察水中的微小的生物。………………()9.自来水是经过消毒处理的,水中不会有微生物。………………()10.微生物也是生物,因此也具有呼吸、消化、排泄等生命活动。……………()11.微生物个体微小,都是肉眼看不见的。………()二、选择题1.取鱼缸中的水,倒入装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A.盐水B.酒精C.干草2.如果水池中有草履虫,那么在()后培养液中会出现大量的同类生物。A.1-2天B.1-2周C.1-2个月3.下列在自然界里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是()。A.变形虫B.蚜虫C.苍蝇4.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类繁多B.生长繁殖慢C.分布广泛5.下列不属于微生物共同特点的是()。A.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B.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C.采用卵生或胎生的方式繁殖6.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将显微镜向光摆放B.在低倍物镜下调光C.降低镜筒时眼睛从目镜往下看7.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是()。A.简·施旺麦丹B.列文虎克C.罗伯特·胡克8.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A.变形虫B.大肠杆菌C.洋葱表皮细胞D.草履虫9.下列不属于微生物共同特点的是()。A.都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B.都用卵生或胎生的方式繁殖C.都会生长、发育10.下列几种方法培养微生物,能观察到更多水中微生物的是()。A.把池塘水倒入放有干草的杯子中,放在桌子上B.把池塘水倒入放有干草的杯子中,放在冰箱里C.把池塘水直接倒入杯子中,放在桌子上11.水中的微生物也属于生物,是因为它们具有下面哪些特征?()A.需要一定的环境B.需要食物C.会呼吸、会排泄D.会生长发育、会繁殖12.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来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类繁多B.生长繁殖慢C.分布广泛D.形态各异13.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将显微镜向光摆放B.在低倍物镜下调光C.降低镜筒时眼睛看物镜D.微生物可以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14.鱼缸里的水发绿是()作用A.绿藻B.霉菌C.酵母菌D.水草三、探究题1.给制作微生物的玻片标本的步骤排序、并填空。()用滴管吸取一滴带的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培养微生物。()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用镊子夹着盖玻片,着盖在水滴上。()用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2.小科同学想在课外继续对草履虫进行探究,请你帮助。(1)小科同学最好取用()先培养草履虫A.矿泉水B.自来水C.池塘水D.纯净水(2)建议小科同学用放入水中制成培养液(3)为了让草履虫繁殖的更快,培养液应放在()A.黑暗的角落B.冰箱的冷藏柜中C.阳台上(4)下列是制作微生物的玻片标本,制作顺序是()A.B.C.课时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解析:蘑菇、木耳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二、选择题1.(C)2.(B)3.(A)4.(B)5.(C)6.(C)7.(B)8.(C)9.(B)10.(A)11.(ABCD)12(B)13.(D)14.(A)三、探究题1.给制作微生物的玻片标本的步骤排序、并填空。(3)用滴管吸取一滴带霉点的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1)用干草培养微生物。(2)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4)用镊子夹着盖玻片,倾斜着盖在水滴上。(5)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2.(1)(C)(2)干草(3)(C)(4)(BCA)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基础知识梳理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虫。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和生物细胞等。3.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四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使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得到遏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4.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别广泛,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5.微生物对人类来说,有利也有弊,其作用涵盖了食品、医疗、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药物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勤洗手、常通风、出门戴好口罩可以预防传染病。6.观察工具的改进:7.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疟疾联系起来的人。他利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他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他发明的巴氏消毒法拯救了牛奶、葡萄酒两大产业。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疫苗。8.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时,采用的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用肉眼观察小昆虫,到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组织,到用光学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到用电子显微镜看到更小的病毒、原子等。9.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2)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3)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4)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5)培育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解开了所有自然界的秘密。……………()2.放大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3.微生物是对我们有益的生物。……………………()4.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世界。……………………()5.细菌可以制作腐乳、果酒和泡菜,这说明细菌对人类的生存又有有益的一面。()6.为了防止浪费,发霉很少的食品可以食用。……()7.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8.人类的一些疾病如肺结核、霍乱、流感等是由微生物引起的。……………()9.江河、溪流等水域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一定要注意饮水卫生。…………()10.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的也是微生物。…………()二、选择题1.弗莱明发现了(),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A.消毒法B.青霉素C.罗红霉素2.下列()不属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成果的领域。A.医药B.克隆C.重工业3.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研制出各种治疗疾病的药物B.寻找到植物不经过光合作用就能生长的办法C.寻找到处理垃圾与污水的方法,改善了环境D.在显微镜下的许多发现,使我们有了新的发明,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4.下列()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A.放大镜B.制作玻片C.显微镜5.“非洲猪瘟”的病源像肺结核和伤寒等疾病一样,都是由()引起的。A.微生物B.晶体C.细胞6.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里面揉入了()A.二氧化碳B.酵母菌C.乳酸菌7.把橘子和苹果放在()的环境里可以使其保存得更长久。A.潮湿、温度较高B.潮湿、温度较低C.干燥、温度较低D、干燥、温度较高8.下列()不可以用来改造食品。A.大肠杆菌B.乳酸菌C.益生菌9.利用细菌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的特点,生产大量的胰岛素,用于治疗()。A.糖尿病B.心脏病C.胰腺炎10.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成食物,下面食物中不是在微生物的帮助下产生的是()A.米饭B.臭豆腐C.酸奶D.面包E.白酒F.酱油G.馒头11.下列关于人类利用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们利用微生物技术防治疾病B.人们利用大肠杆菌来改造食品,使食品更有营养C.人们利用微生物来发酵馒头,使馒头膨大松软,口感好D.人们利用微生物处理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病毒离开活细胞也可以表现出生命活动迹象B.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C.保持湿润可以防霉D.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一定能预防传染病三、探究题1.如图所示,这是跳蚤。小科想研究观察跳蚤,于是他在爸爸的帮助下终于抓到了一只跳蚤,开始观察研究。(1)用观察跳蚤,小科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跳蚤有对足,对触角,身体分成、、三部分。(2)根据(1)的观察描述,跳蚤是属于()类A.昆虫B.爬行(3)想更清晰地观察到跳蚤上有什么细菌,我们可以用进一步观察。A.征服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B.用粮食酿酒、做酱油C.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豆科植物根部生长的很多根瘤菌,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A.征服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B.用粮食酿酒、做酱油C.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豆科植物根部生长的很多根瘤菌,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E.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入微生物分解水中的废物F.美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一种微型电动马达,制造出了在人体内运行的装置,能运输和清除有害物质G.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电子技术:农业:食品:医疗:污水处理:课时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选择题1.(B)2.(C)3.(B)4.(C)5.(A)6.(B)7.(C)8.(A)9.(A)10.(A)11.(B)12.(B)三、探究题1.(1)放大镜三一头、胸、腹(2)(A)(3)显微镜2.电子技术:F农业:CD食品:B医疗:AG污水处理:E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课时基础知识梳理1、地球是一个球体。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地球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3、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如: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等。6、我们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我们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我们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6、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和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6、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级、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6、地球仪是为了方便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常考题型背记一、判断题1.地球的年龄不足40亿岁。()2.根据世界地形图,地球上的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小。()3.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4.地球是运动着的,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进行着自转。()5.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均匀分布的,像一个石球。()6.地球仪上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7.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不同的地球知识。()8.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等现象和地球的运动是有关的。()二、选择题1.地球由外到内的结构是()。A.地核→地幔→地壳B.地幔→地壳→地核C.地壳→地幔→地核2.关于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是一个球体B.地球表面的陆地比海洋多C.地球在宇宙中是静止的3.在“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的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吸管模拟地球自转的轴B.用橙子的果肉模拟地核C.用橙子的横切线模拟赤道4.在“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活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地核的橡皮泥颜色深,半径最大B.表示地幔的橡皮泥颜色较深,厚度最小C.表示地壳的橡皮泥颜色浅,厚度最大5.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地核的橡皮泥的厚度最小B.表示地幔的橡皮泥的厚度最大C.表示地壳的橡皮泥的厚度最小6.小科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得到了下列知识,其中错误的是()。A.地球仪上主要用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B.地球仪上沿南北方向分布的线是纬线C.赤道是纬线圈中最长的一条7.小兰同学利用橙子制作了一个地球模型,用来模拟地球自转。丙丙甲乙(1)小兰使用实验室里的小刀切开橙子时,应该将橙子()。A.从中间纵向切开B.从中间横向切开C偏上方横向切开(2)小兰使用实验室里的勺子(未清洗)挖出橙子的果肉,下列对果肉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A.自己吃掉果肉B.把果肉和同学们分享C.将果肉扔掉(3)小兰用吸管穿过橙子,组成了地球自转模型,如图丙。模型上的切痕代表着(),模型中的吸管代表着()。8、科学课上,同学们为了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表面特征等,需要制作地球模型来帮助观察和说明。请你分析:(1)想要观察地球内部结构,就需要剖开模型。这时适合用来做地球模型的材料是()。A.橡皮泥B.乒乓球C.橙子(2)想要在地球模型上画一画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这样的地球模型适合用()来制作。A.橡皮泥B.乒乓球C.橙子(3)用橙子来制作地球模型,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橙子形状接近地球形状,适合做模型B.用橙子做地球模型来演示地球自转比较容易C.用橙子来模拟地球内部结构很合适(4)用橙子模拟地球时,切开橙子的位置最好是()A.平均横切成两半B.平均纵切成两半C.随意切成两半(5)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时,插进一根吸管或小棒代替地轴,这根“地轴”应该与“赤道”()A.平行B.垂直C.倾斜45°9、对比不同的地球模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地球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它们的制作方法、材料也会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B.不管是怎样的地球模型,它们表达的地球知识都是一样的C.地球模型的相同之处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D.地球模型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10、面对自己制作的各种地球模型,下面操作不正确的是()。A.可以从细节上加以改进,使模型更美观B.可以从材料上加以改进,使模型更坚固、轻便等C.可以根据新的数据,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D.模型已经很完美了,不需要继续修改11、如果要表示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下列模型中最适合的是()12、我们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下列最适合做地核颜色的是(),因为地核的温度是最高的A.蓝色B.红色C.绿色13、在地球的结构中,我们日常能直接接触到的部分是()。A.地壳B.地核C.地幔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二、选择题1.C2.A3.B4.A5.C6.B7.(1)B(2)C(3)赤道、地轴8(1)A(2)B(3)C(4)A(5)B9.B10.D11.B12.B13.A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基础知识梳理1、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2、地球上昼夜显现的产生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3、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昼夜交替原因的假说。4、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上面的四种假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故无法判断出哪一种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5、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手电筒、地球模型,其中手电筒代表太阳。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7.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常考题型背记一、判断题1.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3.地球上每天每个地方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4.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每天昼和夜的时间各是12小时。()5.因为地球是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个时间,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6.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无论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着太阳转,都可以形成昼夜交替现象()7.昼夜交替现象只有在地球上才会发生。()8.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种假设,利用模拟实验可以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假说。()9.我国的每个地方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10.昼夜现象的产生只与太阳有关,与地球的运动无关。()二、选择题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模型,被光照到的地方模拟的是()。A.白天B.黑夜C.都有可能2.下列对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现象的几种解释中,符合事实的是()。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C.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3.我们在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时,可以用手电筒当()。A.月球B.太阳C.地球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没有新证据之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B.地球的南北极地区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C.昼夜交替现象只能有一种可能解释5.下列假说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6.下列现象中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是()。A.大雁迁移B.小草枯萎C.猫头鹰捕食7.在做模拟实验时,下列物体中()不适合用来模拟太阳。C.手电筒B.乒乓球A.点燃的蜡烛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它不停地运动着B.无论太阳围着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着太阳转,都可以形成昼夜交替现象C.昼夜交替时,每天昼和夜的时间都是各12小时。9.地球之所以有昼夜交替现象,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地球不透明B.地球不发光C.地球不停地自转D.以上都是10.在科学研究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允许或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实验时,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开展研究。A.对比实验B.模拟实验C.直接观察实验题:1.如图,小兰同学做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1)小兰的假设:。(2)小兰这样的实验探究在科学上称为()。A.模拟实验B.对比实验C.观察实验(3)小兰用手电简代表,用地球模型代表。(4)小兰最终得出结论:这种假设(填“能”或“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5)假如小兰的地球模型坏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放弃实验B.使用透明的水晶球代替地球模型,继续实验C.使用乒乓球代替地球模型,继续实验2.某科学小组为了探究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会导致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生,它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并用模拟实验检验假说是否成立。(1)模拟实验中的手电筒代表,乒乓球代表,被手电筒照亮的部分表示。(2)把下面的选项填在合适的括号中。甲图:乒乓球转动,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模拟的是()乙图:乒乓球转动,手电筒静止,模拟的是()。丙图:乒乓球不动,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模拟的是()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C.太阳不动,地球白转(3)经过模拟实验操作,上述3种假说中有种可以模拟出“昼夜交替现象”。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解析:南北极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4.(×)5.(√)6.(√)7.(×)8.(√)9.(√)10.(×)二、选择题1.(A)2.(C)3.(B)4.(A)5.(B)6.(C)7.(B)8.C)9.(D)10.(B)三、实验题:1.(1)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A)(3)太阳,地球。(4)能(5)(C)。2.(1)太阳,地球,白昼。(2)甲图:(B)乙图:(C)丙图:(A)(3)3种。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基础知识梳理1.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菜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锤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2.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3.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太阳运动。哥白尼在临终前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4.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课时作业一、判断题1.哥白尼认为研究天文学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2.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3.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认识,得出正确认识的过程。…()5.现代科学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是错误的。………………()6.按照“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7.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不能自目相信和引用。……()8.认识地球和地球运动的历程,是人类不断改进观察工具,不断寻找证据的漫长的过程。()9.“地心说”的各种观点符合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10.“地心说”都是错误的,“日心说”是符合实际的……………()二、选择题1.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A.托勒密B.伽利略C.哥白尼2.“日心说”认为()是宇宙的中心。A.太阳B.地球C.月亮3.下列著作()阐述了“日心说”理论。A.《万有引力》B.《物种起源》C.《天体运行论》4.“日心说”认为:地球是在运动的,并且()自转周A.12小时B.24小时C.一个月5.下面()的假说符合“日心说”理论。A.太阳不动,地球顺时针自转B.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顺时针公转C.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同时也在自转6.下列不是“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观点的是()A.地球是球体B.地球在运动C.运动的天体做圆周运动7.用实验证实了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B.莱昂·傅科C.伽利略8.下列现象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有()①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②地球上昼夜交替③地球四季的形成A.①②B.②③C.①③9.托勒密的观点相当于昼夜交替现象假说中的(),而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假说中的()。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C.地球自转10.伽利略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这个证据可以()。A.支持“地心说”B.否定“地心说”C.支持“日心说”11.下列猜想中,与“地心说”观点相似的是()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12.根据“日心说”的观点,下列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的改进合理的是()A.给地球仪安装一根“地轴”B.让地球仪自转起来C.让地球仪围绕太阳转动,同时自转D.以上均合理13.如果在船的桅杆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地球是球形的C.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D.宇宙是球形的14.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这种学说()。A.“地心说”提出的比较早B.“日心说”提出的比较早C.是同时出现的15.下面有关“地球绕轴自转”中的“轴”,叙述错误的是()A.地轴在地球上真实存在B.地轴的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C.地轴是倾斜的D.地轴的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16.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到地球确实在自转。A.摄像机B.望远镜C.人造卫星三、探究题。1.如下图,小雅同学改进了地球模型,并再次做了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1)小雅同学利用铁丝模拟。(2)在地球模型上贴反光小圆片的目的是。(3)下图是小雅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4)自转半周前,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时间大约是()。自转半周后,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时间大约是()。A.中午12点B.下午6点C.凌晨12点2.小明探究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下面是他画的三份猜想图。(1)上面三份猜想图中,无法解释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是()。A.图1B.图2C.图3(2)上面三份猜想图中,与“地心说"理论一致的是()。A.图1B.图2C.图3(3)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下列三种光源最适合用来模拟太阳的是()。A.日光灯B.手电筒C.酒精灯(4)在探索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中,首先提出“地球在自转”观点的科学家是()。A.托勒密B.哥白尼C.傅科3.成成参观北京天文馆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傅科摆”,这让他想起了学习过的“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1851年,莱昂·傅科做了一个超级大摆的实验。摆长67米,摆锤重28千克,摆下的地面画有一个刻度盘。做这么大的一个摆,主要是为了()。A.观察起来更方便B.让实验更科学,更能反映实际情况C.更吸引注意,影响力更大②“傅科摆”在摆动时,由于惯性,摆动的方向始终不变,但摆尖在刻度盘上留下的痕迹却发生了偏转,这是因为()。A.地球在公转B.地球在自转C.月球在公转③成成观察“傅科摆”时,发现刻度盘的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发生了偏转,由此可以推测()。A.地球是顺时针公转的B.地球是顺时针自转的C.地球是逆时针自转的课时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选择题1.(C)2.(A)3.(C)4.(B)5.(C)6.(B)7.(B)8.(A)9.(A),(B)10.(B)11.(A)12.(D)13(B)14.(A)。15.(A)16.(C)三、探究题1(1)地轴。(2)观察一个具体位置(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3)下图是小雅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4)(A),(C)。2.(1)(A)(2)(C)(3)(B)(4)(B)3.①(B)②(B)③(C)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基础知识梳理1.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