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很尽意学术腐败与道德危机_第1页
言者很尽意学术腐败与道德危机_第2页
言者很尽意学术腐败与道德危机_第3页
言者很尽意学术腐败与道德危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言者很尽意学术腐败与道德危机

最近,许多明智的科学家愤怒地指责和惩罚了严重的学术腐败,谴责了他们对科学氛围的腐蚀和对社会习俗的践踏。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人大政协会议上,不少学界代表大声呼吁制止这种深层腐败。其实,这几年人们对学术及职称的靡滥败坏,早有所闻,然而对于其危害性却认识迟钝。今天看来,实有必要警示人们对这种学术腐败的认识,并采取措施严厉杜绝这种现象。学术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它代表着一定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学术文化又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它构成了道德良知的底蕴。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价值观念,与西方偏重求真尚实的科学价值观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始终将学术文化与人格境界相融汇。从来学问研究,不仅是求真向实的过程,更主要是求道蹈义的学术殉身。作为学术文化的载体文字符号,在中国古代人看来,首先是一种精神意蕴的显示。古书上曾记载,苍颉造字时,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古人为什么说苍颉造字时鬼要夜哭,龙乃潜藏,大约是文字一造出来,天地之奥秘,运化之规律就被揭示出来了,所以鬼神专断宇宙的权利就被打破了。这段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字是一种充满人类灵奥的精神现象,它同古老的《易经》一样,都是天地之精奥与人类认识的凝聚,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古代哲人一再强调,在文字书籍面前,人类万勿弃本逐末,将表面的文字符号视为根本所在,而迷失精神的本体,更不可随意游戏文字。《易传·系辞上》引孔子语:“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在孔子看来,易经中的卦象无非是用来说明某种物象,传达人类一定的精神内容的。而这种说明文字与书写符号是难以穷尽人们内心的奥秘的。《庄子·天道篇》的作者更是极言书籍不过是“古人之糟魄而已”,书籍无非是说明圣人之意的,而圣人之意的奥秘是难以为书籍言传书写的,所以庄子及其后学干脆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与其后学的话在我们今天看来末免有点过激,但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在书籍文字面前,人类的精神永远是最根本的所在,而不是相反。学术文化如果脱离了对人类精神的传载,远遁对人类的命运关怀,只能是一种弃本逐末,并未得到写书的要义。太史公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含垢忍辱,发愤著书,也是因为书籍可以宣泄内心的幽愤,表达郁积之意。他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谈到古来圣贤在其志不遂,意有郁结,发愤著书时认为:“此人皆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西汉末年的文献学家刘歆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指责那些死守今文经的经师,将学术作为猎取功名的吃饭家伙,党同门而妒道真,专己守残,心胸狭窄,违离了求真向善的学术人格精神。事实上,一部学术文化史,正是人类通过文字载体,将天地与人类精神之奥秘揭示出来,将自己的思想宣导出来,使高尚的精神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从人的生命意识的延续来说,文字与书籍是最好的载体。孟子在谈到君子修身成仁时,就十分主张不仅要与同时代的善人交朋友,而且要通过诵读古人的书籍,知人论世,与古人做朋友,汲取他们的道德精神与人格力量,这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司马迁自叙其作《史记》也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即想通过写作《史记》将内心郁积的愤懑之意传达出来,让后人知晓。早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就在其《典论·论文》中哀叹人生短暂,而常人往往富贵则耽于逸乐,贫贱则慑于饥寒,忘却著述之大事,遂使死后湮没无闻,所以曹丕认为文章可以超越生命的期限,使人的生命意识通过竹帛垂于后世,后人可以通过诵读前人的书籍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也概叹:“世远莫见其面,文则见其心,”也就是说,人们对古代圣贤的理解都是通过阅读他们的书籍来探寻的。因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价值观有其优秀的传统。这就是将人格精神与学术文化相联系,而不是将学术作为外在的工具。古代士人仕途蹭蹬时,往往通过学术来安慰自己,维系自己的心理平衡,从而使学术有相对的独立价值。即使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也要给予学术以相应的独立地位,一方面,高明的统治者对不愿跻身仕途的隐士潜心学问,也要优容,甚至加以褒扬,以抑制官本位社会中的惟利是图与蝇营狗苟之风气。比如西汉末年的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微时的同学,很有德行与才华。光武帝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感念这位同学之贤,多次征召他入朝,他坚决辞去,回到富春江畔渔樵终老。他去世后,光武帝十分感叹,给了很高的评价。后人遂将他垂钓处称作为严陵濑。严子陵后来在中国古代的隐士中具有偶像一般的意义与地位,是中国文化中与儒家文化相互补的另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提倡学而优则仕,这套学说后来与经学入仕及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相结合,用以鼓励读书人通过功名入仕做官,它对于巩固封建政权当然很有用,现在曾有人将这套制度与西方现代的文官制度相媲美,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它将读书人一辈子束缚在经书与功名之上,消耗了毕生的精神与才华,极易诱导人去追求功名利禄而忽略人格。西汉末年时一些硕儒将经学当作猎取利禄的敲门砖,王莽篡汉时,他们竞相献符命奉承。光武帝对这一点痛心疾首,故而他将儒学与气节操守结合起来,而严子陵不慕富贵,遗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比他在朝时所起的精神感召作用也许更大,所以光武帝同意他回到富春江渔樵归隐,垂钓终身,也未尝没有此中深意在内。观东汉末年,对高士的欣慕往往胜过王公贵族,可以说与这种对气节的倡导有关。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涌现了许多如李膺、陈蕃、范滂这样蹈仁践义、视死如归、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刚烈士大夫,也与严子陵这样的高士人格熏陶有关。这一点,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得非常透彻。另一方面,即使从消极角度来说,以学术高低作为选拔人才,也未尝没有旌扬学术的意味在内,也要远远胜于我们今日以官本位来定夺学术的恶劣风气。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即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从来就是以学术文化(那时的学术自然以经术与诗赋作为正宗的)作为人才选拔的依据的。虽然这种制度有许多缺弊,但是它对于打破官僚世袭垄断,保证人才的机会均等,自有不可否定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学术领域从来就是尊敬有加的,中国古代形成的优容与尊重读书人的风尚,与邓小平同志提倡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都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在我们倡导科教兴国的今天,尤其需要树立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的观念,树立学术神圣的观念则是顺理成章的事。多年来,人们一直对从事学术研究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对那些名副其实的教授、研究员肃然起敬,这种伦理风尚,表现了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文明向上。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一方面要有高深的学识,另一方面要有献身科学与学术的精神,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钱钟书先生尝言,学术乃一二素心之人于荒江野郊恬然为之,即是对于这种学术人格的描述。我们不必将学术说成不食人间烟火与高不可攀,但学术神圣确是一个社会对文明的向往与认同,封建社会可以捐官,但是对于进士一类学衔却是不容染指的,更不可能通过权位与金钱得到状元一类荣誉。“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相比,毫无疑问代表社会的进步,只有“文革”浩劫年代才将“白卷”英雄作为社会的榜样,否认这种文化价值观。然而,中华民族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时至今日,历史好像又和中华民族开了一个玩笑。在今日中国,无孔不入的官本位已经越过了一个社会道德良知能够承受的底线,其集中表现就是浸淫与攻略神圣的学术,将社会净土的最后一块领地搞得一团糟。中国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中国的高校与科研单位,绝大部分是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自身相对的经济基础,因而也难以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评价机制,基本上是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来操作的,这样,处于官位的人自然而然的可以操纵学术领导权。虽然在一些具体的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上,一般说来也有专家组的参予,但是专家组的遴选与终审的权力往往受制于行政领导,因而官员对学术的左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再加上这几年官本位的恶性臌胀难以遏制,于是,官本位对学术的伤害也就肆无忌惮了。从这一角度来说,要扭转目前的学术腐败首先要从学术体制的净化做起。人们可以看到,在许多高校与科研院所,一些人不论学识高低,只要弄上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到职称与项目,然后再利用权势找人吹捧,很快就成为“学术名流”,种种丑态,不一而足,报章揭露,时有所闻。学术天堂本来是可以净化人们灵魂,遏制社会浊流的,但目前反而成了腐败的渊薮,腐败分子在堂堂高等学府与科研院所真是如鱼得水,思之令人心寒。昔者东汉末年有所谓“举秀才,不知书”的民谣,成为千古笑谈,今人如此作践学术,得无贻笑后人,为人不齿乎?中国目前的道德文化本已衰弱不堪,学术文化可以说是最后一道可以抵御金钱与权力的防线,如果连这道防线都溃然无存,都被金钱与权力无情地践踏,则社会心理与道德良知将全面解体。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论及社会腐败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土崩”,另一种是内在的“鱼烂”,这种从内脏烂起的“鱼烂”较之“土崩”是一种更可怕的腐烂,它使人们内心道德天平彻底失衡。学术腐败的结果,等于号召人们放弃一切道德良知,蔑弃科学与文化,而一窝蜂地向能够捞取各种好处的当官发财去努力,学界风气尚且如此,则何以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去风化社会,帮助人们求学问道,解惑授业?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科教兴国岂非成了一句空话?人们也很难想像,在这种学术腐败严重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能够培养出人格高尚、学术过硬的学生来。一些通过种种腐败途径当上“硕导”、“博导”的人士,以他们的“人格”与“学问”,又岂能胜任指导学生、培养人才的重任?误人子弟,可以说是罪中之罪,昔者封建社会对于科场中的作弊惩治之酷,刑罚之重,都是有史可稽的,因为封建统治者认识到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是立国之本,绝对难容不轨之徒作祟。一切腐败都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官本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