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七略》_第1页
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七略》_第2页
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七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七略》

此前,有人说“如果你没有阅读,你最终会陷入混乱。”。”一部好的书目能起到推荐书籍、引导治学的作用。春秋时期,孔子删定“六艺”,是最初书籍分类的开始。从汉代开始,我国古典文献的分类、辑录的研究与应用进入到新的阶段,目录学逐渐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一、《七录》《七略》是目录学的基础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所著的《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书,是我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刘向也因此被称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等。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一部书,即《别录》。其中著录图书603家,共计13219卷,分为6大部类38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有总计。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刘向去世,其子刘歆奉诏继续典校图书,在《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图书、学术进行科学分类、著录的目录,著录书籍达13269卷,共596家。《七略》是根据《别录》内容摘取成书,相对简略,所以称为“略”。《七录序》曰:“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是谓《七略》。其中,《辑略》是介绍其他六略的意义和学术渊源,解说六略之间的关系和六略书籍的作用,是全书的概要;《六艺略》著录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诸子略》著录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思想典籍;《诗赋略》著录了杂赋、歌诗等文学作品;《兵书略》著录了包括战略思想和战术技巧的军事方面书籍;《数术略》包括天文、历谱、五行等典籍;《方技略》含纳了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等文献。每略中又列出不同的学术派别,称为“种”。六略一共有三十八种,种与种之间的排列基本上是按照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远近关系,由理论到实践排列。每种内,再按照作者生活的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内容一样的或者相近的归在一起。有的归不成一类的,就并入相对接近的略和种。《七略》的整体分类按此交叉排列,体系非常严谨,也改变了之前典籍散乱无序的状况,研究者可以按此索引,找到需要的内容。《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即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可惜的是,《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但是《别录》,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在《汉书·艺文志》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二、《七略》六略三十八种分类体系的部分规定作为目前我国存在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属于史志书目,是班固撰写的《汉书》十志之一,简称《汉志》。鉴于文字和篇幅的限制,班固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其要,以备篇辑”,先秦到汉代的图书典籍目录,均被收录其中,在众多领域的研究中有都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志》继续保存《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在“辑略”中叙述先秦的学术思想源流,并作为总序放于志首。《汉志》对《七略》也做了部分的增删,其中删兵书十家,增加了部分在《七略》成书之后由西汉时期的刘向、扬雄和杜林所著的书籍,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在《七略》六略三十八种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对书目的类属进行了部分调整,用“入”的体例,将《七略》中没有著录的书增补入内;用“出”、“入”的体例,将《七略》中部分类属不恰当的书重新进行调整归类;用“省”的体例,将《七略》中部分重复著录的书,予以删除。同时,对《七略》中的图书叙录全部改为注释,创造了目录注释的体例,这些注释除介绍作者、图书内容外,还反映存佚残缺、真伪等多方面的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收藏书籍的状况和学术思想的流派。《汉志》第一次运用史志目录的体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目录学特别是史志目录的发展。三、“经史子集”观念的确立,使《汉志》“六分”的分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继《汉志》以后的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学著作,以其著录丰富、分类精当、体例完备的特点,备受后世目录学家的重视。它主要依据隋代、唐初的政府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书编纂而成。《隋志》将3127部36708卷图书分成四部40小类,首次使用经、史、子、集之类名来表示四部书目,标志着我国古代书目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汉志》采取的是总序、小序、小注的体例,《隋志》予以继承并进一步做了完善,包括总序、后序、四部类序、各类小序、佛经小序、道经小序等共48篇,并阐述了诸家学说的学术源流和演变,不仅实现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宗旨,更充分体现了《隋志》与《汉志》的继承关系。另外,《隋志》不仅著录了隋代现存的图书,也记载了政府未收藏或已佚失的图书,对隋代实际藏书情况予以真实的反映。对于散佚的、不全的或其他版本,作为注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参考。这是《隋志》胜于《汉志》和其他史志目录的最大特点。四部分类法随着《隋志》的完成而确定,统一了魏晋以来的不同分类法并立的问题,开创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时期。四、《目的部”—目录的渊薮——《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由清代纪昀等编纂。全书200卷,著录图书3401种,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涵盖了清代乾隆之前各方面的文化典籍,是收入图书最多的目录,为今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全面、丰富、翔实的书目。《总目》是书目的单行本,与正史中的艺文志只是史书的组成部分不同,所以在序论、解题、版本源流等很多方面,可以不受篇幅字数的限制,多做叙述和评论,因此,《总目》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总目》按照经、史、子、集四大类划分,四大类下分设小类,每一个小类下又分设子目。在每一个大类、小类和子目后都有小序或者按语,用以说明著作的源流和划分的缘由。《总目》从理论上比较科学、系统地提出了书目立类的原则,即类目随现实需要而设,书目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根据学术思想和图书内容分类,按体裁、时代、地域立类,照图书的多寡设类,以书类人,书随人定。在这些立类原则的指导下,《总目》对历代书目进行了认真分折,择善而从,并结合当时藏书情况有所发展创新,类表纲目清晰,条理分明,使图书分类较历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