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森论康德的非道德自由_第1页
阿利森论康德的非道德自由_第2页
阿利森论康德的非道德自由_第3页
阿利森论康德的非道德自由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利森论康德的非道德自由

康德提出了几个自由概念是他经常学习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康德仅提供了一个自由概念,即“纯粹理性有能力自身就是实践的”在考察非道德自由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自由的本质。康德将自由与道德选择关联在一起。每一个道德选择都存在两个维度:由自身颁布的支配性原则,即道德法则,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的个人行动原则,即准则。其中第一个维度确保每一个道德选择在因果性及动机方面都与所有的自然欲望无关,也就是说,道德法则使得道德选择既不是机械地由在先的欲望产生,也不是由作为行动根据的欲望通过作用于我们的行为产生的。因此,康德认为“自由是这种因果性能够不依赖于外来的规定它的原因而起作用时的那种属性”这些考察能够帮助澄清为什么非道德选择并不是自由的。对康德来说,幸福原则支配着非道德选择。幸福等同于由一系列的偏好的满足产生的愉悦感。非道德选择之所以不是自由,是因为支配这些选择的原则根源于我们病理学的本质。因此,一个特定选择是自由的,仅当它是自发的,并且仅就这种自发性来源于道德法则而言,它才是自发的。非道德选择不具有来源于道德法则的自发性,因此不是自由的。然而,使得这个结论变得可疑的是,存在不少文本证据表明康德认为非道德选择中也有自由。例如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在考察一个行为主体在试图弄清楚什么能够使他幸福所面临的困难时,写到“如果他意欲财富,他岂不是由此会给自己招来许多忧虑、嫉妒和窥视。如果他意欲众多的知识和洞识,这也许会成为一种更急锐利的眼光,而使得现在对他来说尚属隐秘的但又不能避免的灾祸对他显得更加可怕,或者把更多的血药加给他那已经够他忙乱的欲望。如果他意欲长寿,谁向他担保这不会是一种长期的困难呢?如果他至少意欲建康,身体的不适还是多么经常地阻止完全的健康会使人陷入的放纵,如此等等。简而言之,他无法根据任何一条原理规定,什么东西将使他真的幸福。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无所不知。机智的命令……与其被视为理性的诫命,倒不如被视为建议”康德使用“目的”概念的方式也表明,他认为在非道德领域内存在着自由。他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写到:“目的是自由任性的一个对象,其概念规定任性去采取一个行动。因此,每一个行动都有其目的,而且既然不自己使任性的对象成为自己的目的,就没有人能够有一个目的,所以,拥有行动的一个目的,这就是行动主体的自由的一个行为,而不是自然的一个作用。”康德对实践自由的论述同样表明,他认为非道德选择也具有自由。对康德而言,实践自由有着不受感性冲动规定的那种独立性,换句话说,它意味着“人固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决定自己的能力”亨利·E·阿利森基于其“结合论”观点,主张康德提供的是一个非道德自由的不相容性概念。按照这种观点,就欲求并不规定我的意志,除非行为主体允许它这样而言,一个行为是自由的。康德也告诉我们“任性的自由具有一种极其独特的属性,它能够不为任何一种导致行为的动机所规定,除非人把这种动机采纳入自己的准则;只有这样,一种动机,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动机,才能与任性的绝对自发性(即自由)共存”对亨利·E·阿利森而言,一个非道德行为并不如一个由纯粹理性原则规定的道德行为一样自由。非道德选择的动机是病理学的,而且由病理学的原则所规定。然而,阿利森坚持认为,非道德选择在动机上对病理学根据的依赖性仍然能提供一种真正的自由。他说:“如果某一行为者的各种选择最终受到某种基本推动力或自然冲动例如自我保存或快乐最大化的支配,可以按照若干方式遵循这个原则而行动,但却不会违背这个原则,那么,该行为者在实践的(而非先验的)意义上是自由的。此一行为者在实践上是自由的,甚至在一非相容的意义上也是自由的,因为这种推动力或冲动所起的作用就是限制行为者的各种选择,而不是使一既定的选择出自因果的必然。”按照这种观点,基于欲求之上的选择是实践自由的,但不是先验自由的。实践的自由独立于先前的感性因果性,因此允许行为在一种非道德意义上是自发的。至于非道德选择,阿利森写道,“理性行为者也不被认为是被最强烈的欲望以一种机械论的方式所规定。与之相反,只要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行为被视为行为能力的表达,从而是可归因的,它们就被认为是包括着行为者的自发性的行动,由此,爱好或欲望是被当作或视为行为的适当基础”下面我想指出这种阐述非道德自由的方式的问题所在。对阿利森而言,把动机纳入准则的行为是一种把欲求视为行动的理由或根据的自发性行为。这种行为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把自发性带入非道德行为之中。阿利森认为,“纳入”行为是能够赋予价值的创造性行为,行为主体把欲求视为行动的正当理由,并且这种“纳入”行为不是由感性所规定而仅受其影响。但是,欲求在什么意义上能被视为行动的正当理由呢?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那样,对康德而言,答案是在幸福原则基础之上,欲求可以被视为行动的正当理由。正是在幸福概念基础之上,行为主体把动机纳入非道德的准则之中。阿利森也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我们对“快乐最大化原则”的趋向限制着我们的行为选择。但是在何种意义上幸福趋向能够限制我们的选择?它是如何把我们的选择限制在那些对幸福有所助益的目的之上的?如果把非道德动机纳入准则的基础是幸福,并且我们对幸福的趋向实际上是指向快乐最大化的第二阶欲求,那么阿利森的观点就存在问题;如果我们的行为由快乐最大化原则驱动,并且最大化快乐来源于情感,那么我们完全是由情感所规定。对康德而言,情感是对愉快或者不快的感受性。任何愉快或者痛苦的经验都取决于我们感受性,并且这种感受性是我们每一个都具备的。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在其中感到乐趣的对象,由此可知,我们也没有选择我们在其中感到最大乐趣的对象。因此,幸福概念不是我们能够以任何方式创制的对象。我们的对快乐的感受性规定着快乐最大化或者幸福概念,并且在任何非道德选择中,这个概念都规定者我们的选择。阿利森把一种创造性归于把动机纳入准则的行为,这是因为他未能考察康德关于这行为的基础的论述。如果把动机纳入到准则之中最终依赖于我们的感受性,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建立在自发自由的概念之上。因此,阿利森并没有提供理解“一种有限的但却是真正的自发性”的真正说明。简而言之,阿利森的“结合论”没能为非道德自由在康德体系中的存在提供坚实基础。为了把非道德选择设想为自由的,康德至少需要一个冷漠的自由概念。基于这种自由,就行为主体总是能够做出不同选择而言,非道德选择是自由的。但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在康德体系之内为这种冷漠的自由概念奠基。事实上,行为主体总是能够做出不同选择(即冷漠的自由)这种理念可以建立在康德的实践的自由概念之上。说我们受感性的强迫实际上就是在否认我们有能力做出另外的选择,而只能按照感性的要求去做。因此,否认感性的强迫就是在承认我们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康德在《形而上学讲义》(1785)中清楚地表明了这种观点,“我能把存在于人之中的病理学的强迫设想为良善的吗?显然,我不能。因为,自由即在于此,即能够不按照病理学意义上的强迫行事。即使一个人受到诸多限制,他仍然能够做出不同选择,按照不同方式行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自己也谈到过这种情况,即在非道德情景情境中,一个人不是去追求幸福,而是做出别的选择。他说:“毫不奇怪,一个唯一的,就其许诺的东西和能够得到满足的时间而言确定的偏好,比一个游移不定的理念更有分量。而人,例如一个痛风患者,可能选择享受他中意之事,忍受他能够忍受之事,因为,经过他的估计,他在这里至少不由于应当存在于健康之中的幸福也许没有根据的期待,就牺牲当前时刻的享受。”康德关于情欲的观点清楚地表明,他认为存在着能够无视幸福原则而被自由地选择的非道德准则。在康德看来,情欲属于偏好的一种,它与一般偏好的区别在于,我们对它比较缺乏控制。因此,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谈及情欲时说“很难或者根本不能用主体的理性来控制的偏好就是情欲”我们可以看到,康德实践的自由概念把自由的观念建立在非道德领域之上,这种自由可以不遵照幸福原则的指示而以别的方式行动。但是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不受感性强迫而总是能够做出不同选择呢?换句话说,实践的自由概念自身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考察一下康德对道德自由的理解。对康德而言,我们能够道德地行动是一个“理性事实”。康德正是从这种“理性事实”中引出道德自由的概念。因此,“道德是自由的认识根据”,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道德,道德自由概念也就没有基础。正如康德所认为的那样,道德自由——纯粹理性有能力自身就是实践的——本质上是不依赖于感性而行动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够逃脱自然因果性序列,表明我们自身是理性存在者。需要指出的是,道德自由概念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维度:独立于感性、统一于理性。康德虽然认为道德是自由的认识根据,但他并不主张道德自由自身就建立在道德之上,而是认为我们关于道德自由的知识(即道德自由概念)建立在道德之上。因此,对康德来说,道德事实并不能引出自由。现在,从道德在认识上的优先性可知,我们关于我们自身作为与自然相分离的存在者的观念是通过道德被给予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种与自然相分离或者独立于病理学的强迫的观念正是实践的自由概念的核心。因此,实践的自由概念也是通过道德被给予的。换句话说,实践的自由概念是从属于更大的道德自由概念的部分概念——它属于能够道德地行动的能力的一个维度。由此可知,实践的自由蕴含着冷漠的自由这种观念可以建立在道德之上。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把实践的自由和道德自由并列,而且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消极概念。他写道,“人的任性(选择)是这样的任性:它虽然受到冲动的刺激,但不受它规定,因此能说不是纯粹的,却能够被规定从纯粹意志出发去行动。任性的自由是它不受感性冲动规定的那种独立性。这是它的自由的消极概念。积极的概念是:纯粹理性有能力自身就是实践的”道德自由和实践的自由的这种关系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也有所体现。“意志是有生命的存在者就其有理性而言的一种因果性,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能够在不依赖于外在的规定它的原因而起作用时的那种属性……以上对自由的说明是消极的,因而无助于看出它的本质:然而,由它产生出自由的一个积极概念,这个概念更为丰富、更能产生出结果……除了自律之外,亦即除了意志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法则的那种属性外,意志的自由还能够是什么东西呢?”应当指出的是,关于自由的积极概念和消极概念之间的区别,《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述稍有不同。在《奠基》中仅谈及自由的消极概念独立于外在规定(即自然),而没有谈及病理学地刺激。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先验自由完全独立于能够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