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朝军队后勤制度研究_第1页
魏晋南朝军队后勤制度研究_第2页
魏晋南朝军队后勤制度研究_第3页
魏晋南朝军队后勤制度研究_第4页
魏晋南朝军队后勤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朝军队后勤制度研究

总结(一)科学军队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推进军队建设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军队物流是军队为确保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而组织和使用人力资源和财力的专业后勤。它包括从材料、技术、医疗和运输、建设和运营中收集和使用人力资源和财力的专业后勤。军队后勤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现代军事科学理论认为,战争是敌对双方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总较量,其中物质力量是最基本的。前方战争离开后勤物质实力,便无法进行。恩格斯说:“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为暴力。”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无数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的军队后勤保障理论也必须借助中外历史上大量关于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经验教训来进行科学的总结和阐述,不断地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战争连绵,在这漫长的战乱时期,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关于军事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宝贵财富,挖掘和整理这些财富来为今天的现实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近年来,对军队后勤史的研究虽已逐渐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但研究还很不深入。仍有不少空白点等待着我们去填补。有鉴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吸取今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魏晋南朝军队后勤保障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企望以此能为我国军队后勤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二)魏晋南朝军队后勤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频繁,割据政权林立,加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军事制度名目繁多,演变发展复杂多端,并且还出现不同政权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军事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在融合中发展的现象。又因为有关史料匮乏散乱,故而研究难度很大。建国以后,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初步弄清了这一时期后勤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尤其是80年代以来,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有关论文不下百篇。然而,比较十六国北朝军队后勤保障问题之研究而言,对魏晋南朝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研究还不够深人,论者多集中在少数几个问题上。并且时至今日,学术界尚没有出现一部系统论述该时期军队后勤发展历史的专著。三国后勤保障制度研究集中在曹魏的军屯。论者对军屯实行的时间、地点、类型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关于军屯实行的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关于孙吴军队后勤保障制度,论者重点考察了其屯田和奉邑制。关于蜀汉后勤保障体制,限于史料匮乏,论者极少。马植杰在其专著《三国史》中指出不能低估蜀汉屯田的规模和效果。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中运粮问题,在汉中盆地和通往魏国的用兵要道兴建军屯,屯田之地往往又置粮库。在两晋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研究方面,当以张泽咸为最著。80年代以来,他撰写了数篇论文对晋朝军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理清了一些线索。关于南朝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的研究,学术界涉猎者不多,钟立飞考察了南朝的养兵问题,黎虎考察了南朝的马政,是其中的代表。关于整个魏晋南朝军队武器装备的制造及储运问题,何兹全、唐长孺两位史学前辈有过精彩的考证力作,但均是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加以论述,不太系统。以上是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魏晋南朝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研究的概况。此外,国内学者对魏晋南朝军事行政机构和指挥系统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海外学者对魏晋南朝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的研究以日本学者成果最丰,其代表人物滨口重国、谷川道雄和越智重明等。但就笔者所见的有关论著,他们并没有超出国内学者的研究范围及水平。(三)对魏晋南北朝军队装备的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后勤保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军用粮草、武器装备、养兵费用和医疗抚恤保障等。本文拟分重点论述这四个问题。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笔者考察了魏晋南朝军队后勤保障的指导原则及机构设置,以奠定论述上述四个问题的基础。虽然由于各政权所处的历史背景、国家战略、军队规模以及地理条件有所差异,对于各自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的指导原则亦不尽相同,但其机构设置还是比较一致的,区别多是某些职官隶属关系的调整。军用粮草的保障一直为各封建政权视为头等大事,本文第二部分将予以重点论述。具体考察魏晋南朝军用粮草的筹措、储备和转输。其中军用粮草的转输将重点考察战时补给的方式。关于该时期军队装备的冷兵器、甲胄及战车船的形制与发展问题,杨泓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兵器论丛》一书中已有详尽的论述,因此,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中,笔者着重从军械的制造与储备,非甲胄类军服的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弥补前人研究中的些许不足之处。本文的第四部分则考察了魏晋南朝的养兵费制度和医疗抚恤保障的情况。事实上,军事后勤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营房、军马、军功赏赐及其他军事费用等项内容,从广义而言,还包括军事训练制度。然而,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笔者在时间、精力及能力上的缺乏,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其他关于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问题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一、军事物流的指导原则和机构定位(一)因私家车时缺乏科技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其显著的时代特点之一是剧烈的战争连绵不绝。而军队后勤给养在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各政权统治者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并且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由于具体情况不同,他们各自对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的指导原则不尽相同。三国承汉末大动乱之后,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处于数百年来的一个低谷,经济恢复十分缓慢,而且东汉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军队后勤补给方法已然失灵,三国统治者不得不因陋就简,竭力搜括人口和物资,以供军需。曹魏和孙吴政权实行世兵制度,“修耕殖,蓄军资”三国之中,虽以曹魏领土最广,人口最众,但由于吴蜀联合抗魏,所以常常不得不同时应付两条战线。其统治者很重视用兵计财,节约备战的原则,曹操指出:“欲战必先算其费。”蜀汉国小民少,常备军约十四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弱,且连年北伐,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很高。诸葛亮十分重视修治器械,锋利甲兵,不断改造兵器装备,以弥补兵员不足的劣势。他指出:“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孙吴地处江南水乡,并凭借长江天险与曹魏周旋,故而格外重视水军建设及其后勤保障工作。孙吴政权自立国之初起就不遗余力地建造战船,建安的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临海的横西晋在后勤体制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晋武帝即位次年,便宣布“罢农官为郡县”东晋南朝立国于江左,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互有攻伐,战争频仍。尤以南朝历代更迭,内有权臣兴兵,外有边境御敌,师旅常兴,兵役不息,时人所谓“今江左区区,户不盈数十万,地不逾数千里,而统旅鳞次,未获减息”(二)前提下设置了众多机关军事机构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业已确立了一整套军事集权的领导体制,设有各级军事长官和组织机构,其中包括军队后勤保障的各种机构设置,秦汉以后大抵沿用了这些机构设置,所谓“魏晋继及,大抵略同,爰及宋、齐,亦无改作。梁武受终,多循齐旧。……陈氏继梁,不失旧物”1、刘宋大司农官属三公九卿是先秦以来中央政权的主要职官。三公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历代设置基本相同,即太尉(大司马)、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西汉时,三公是政权实际负责人,其中太尉(武帝元狩四年始改为大司马,加将军号)掌武事,然不常置,以其职掌属丞相。东汉太尉分领太常、卫尉、光禄三卿,下辖兵曹主管兵事,尉曹主管卒徒转运事,仓曹主管仓谷,遇有大事,即与司徒、司空共同商议。魏晋以后,三公都不担任实际职务,也不参与朝政,然官属尤存,仍然参与军队后勤保障的管理工作。秦汉时代,在丞相(司徒)以下的中央高级官吏是九卿,他们负责具体处理军国政务。其中大司农、太仆掌管军队后勤保障诸事项。魏晋以降,大司农的地位下降,卫尉、少府加入了后勤保障体制。(1)大司农大司农,起源于秦之治粟内史,汉承秦制,因之。西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始更名大司农。秩中二千石,掌军国钱谷金帛,是国家财政长官,凡田租口赋之人,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拔,国家的支出,均掌于大司农。东汉时,又置导官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主春御米,作乾精(行军用的干粮)。魏晋以降,大司农的职责大多转移至尚书省。东晋哀帝末,省大司农,其职责并人都水使者。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复置,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又省,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又复置。废置无常,重要性又有所降低。大司农的官属有“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曹掾”(2)少府少府,秦官,汉因之,秩二千石,“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西晋以后,少府的职权大为扩大,在继续掌管御服用诸物及珍宝膳食等事之外,还负责制作兵器弓弩刀铠及织绶诸杂工,而后者原为东汉时太仆官属考工令的职责。《晋书》卷24《职官志》载:“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宋书》卷39《百官志上》详细记述了尚方令的职责:“左尚方令丞各一人,尚方令丞各一人,并掌造军器。……晋江右有中尚方、左尚书、右尚方,江左以来,唯一尚方。宋高祖践阼,以相府作部配台,谓之左尚方,而本署谓之右尚方焉。又以相府细作配台,即其名置令一人,丞二人,隶门下。世祖大明中,改曰御府,置令一人,丞一人。御府,二汉世典官婢作亵衣服补浣之事,魏晋犹置其职,江左乃省焉。后废帝初,省御府,置中署,隶右尚方。汉东京太仆属官有考工令,主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绶诸杂工。尚方令唯主作御刀绶剑诸玩好器物而已。然而考工令如今尚方,尚方如今中署矣。”此外,刘宋少府官属还包括“东冶令,一人。丞一人。南冶令,一人。丞一人。汉有铁官,晋置令,掌工徒鼓铸,隶卫尉。江左以来,省卫尉,度隶少府。宋世虽置卫尉,冶隶少府如故。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冶令,或置丞,多是吴所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改少府为少府卿,“置材官将军,左中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税库、东西冶、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染署等令丞”综合以上史料可知,少府官属中涉及军队后勤保障者,分别是:尚方令,负责制作武器装备,制成则收入武库;东、南冶令或东、西冶令,负责铸造铁器,其中包括兵器中的铁质部分。萧齐时,太子左率陈胤叔“启世祖以锻箭此外,考古发现也清楚地证明兵器的制造是由尚方负责的。如南京石门坎出土的曹魏正始二年(241年)的弩机,其铭文曰:“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造,监作吏鼍泉,牙匠马□,师陈耳,臂匠江□,师□□。”(3)卫尉卫尉,秦官也,“掌宫门卫屯兵”东晋不置卫尉,诸冶转隶少府,武库转隶都官尚书之下的库部曹。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复置卫尉。但诸冶仍隶少府。卫尉仅“统武库令、公车司马令”(4)太仆太仆,周官,秦因之,掌皇帝舆马及苑牧。西汉时太仆秩中二千石,有两丞,秩千石,主马政。景帝与武帝为伐匈奴,盛养马匹,往来长安的战马常达数万匹之多。东汉太仆属官有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作兵器。未央厩令一人,长乐厩丞一人,承华厩令一人。曹魏太仆官第三品,属官有考工令,乘黄厩令,骅骝厩令,典牧令,牧官都尉,典虞都尉,仍主马政及兵器制造。西晋太仆所辖有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及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又别置羊牧丞。此时撤销了考工令的编制,改由少府官属尚方令制作兵器。太仆仅主马政。东晋太仆不常置,时置时废,重要性大为下降。这也表明东晋牧马业的规模很小,骑兵实力因此不强,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军队作战时常处于下风。宋齐不置太仆,梁始复置,统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陈因其制。此时,太仆职典御用马牛畜产,专门为皇帝服务,不主马政。2、度支尚书与诸第三署尚书,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主收受章奏,出宣诏命。西汉成帝时设尚书5人,开始分曹办事,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时代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职官,三公徒拥虚名,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九卿职权范围大为缩小。三国时,尚书脱离少府独立,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汉魏尚书称台,西晋以来始称省。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之下设五曹尚书,其中度支尚书负责军队后勤物资及军费的筹措与供给。《晋书》卷37《宗室传》云:“魏文帝置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同书卷34《杜预传》云,杜预拜度支尚书,“兴常平仓,足谷价,较盐运,制课调”。可见,曹魏时度支尚书已成为国家财政首长,地位及作用相当于两汉时的大司农。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诸曹。度支曹尚书郎主管财政收支与物资征发调配;金部曹尚书郎掌全国库藏钱帛出纳帐籍的审核及有关度量衡的政令;仓部曹尚书郎掌全国仓储出纳之政令。度支尚书在地方政权设有派出机构,各州郡设度支一人,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晋书》卷100《陈敏传》载:西晋末八王之乱时,“京师仓廪空虚,(尚书仓部令史陈)敏建议曰:‘南方米谷皆积数十年,时将欲腐败,而不漕运以济中州,非所以救患周急也。’朝廷从之,以敏为合肥度支,迁广陵度支”。可见,仓部令史与合肥度支级别大致相当,而广陵度支掌管着江南地区的仓储粮谷。又如《晋书》卷76《张闿传》载,东晋苏峻之乱时,尚书张闿“到晋陵,使内史刘耽尽以一部谷,并遣吴郡度支运四部谷,以给车骑将军郗鉴”。州郡属官中并无度支一职,吴郡度支直接听命于尚书省,其作为度支尚书之派出机构的地位无可置疑。此外,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等五曹,负责协调征伐驻屯诸兵事。曹魏尚书省并置二十五曹尚书郎,晋武帝时增至三十五曹,置郎二十三人,更相兼理,及东晋减为二十五曹,康、穆二帝以后,减为十八曹,最后省为十五曹。但不论尚书郎的设置有何变化,度支尚书作为国家财政首长主管军队后勤供应的体制一直沿袭到隋唐。由于尚书省职权扩大,军国政务莫不经由尚书,九卿职务多被侵夺,故西晋荀勖倡议以为九卿可并入尚书,东晋桓温也说:“今事归内台,而九卿为虚设之位,皆[宜]并于尚书。”魏晋南朝,尚书省设尚书左、右丞,“佐令、仆射知省事”尚书省还藏有全国兵士、仓库、牛马、地形图簿。西晋末,东海王司马越执政后,征召魏郡太守刘舆入朝辅政,刘舆就尝在省中“密视天下兵簿及仓库、牛马、器械、水陆之形,皆默识之”3、军府保障和监督地方官员尚书省掌管军队后勤保障的指挥、规划工作,而军需物资的筹措与储运还必须具体落实到地方政权身上。诸州刺史、郡太守有责任在辖区内搜集粮谷牛马,提供军需物资及运输用的人力、畜力,特别是在战时,往往依靠战区郡县政权搜集粮草,满足急需。魏晋时,州刺史之下置治中、祭酒,“治中主众曹文书事”,“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之属。扬州无祭酒,而主簿治事”南朝州政权大都实行军政合一。刺史主持一州民政,监察郡县,凡加将军、都督衔者,还拥有军权,而不加将军、都督的“单车”刺史很少,因此,大多数刺史既是一州或数州的行政长官,也是军府的军事首脑,他们同时配备了州府两个系统的僚佐属官。严耕望先生指出:“始则军民分职,终以府佐位高权重,侵州佐之职而夺民政之权,于是州佐惟为地方人士禄养之所,无所事之矣。”为了督促地方官员及时完成军需物资的征发任务,南朝中央政权还派出台使亲临监督。《南齐书》卷40《武十七王传》载:“宋世元嘉中,(军资)皆责成郡县,孝武征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劳扰。”此外,州郡府治亦存有簿册记录诸军需物资库存、支取情况。东晋陶侃为荆州刺史时,“军资器杖牛马舟船皆有定簿”4、“诸诸诸第三人”,兼置诸署令史军队内部负责后勤保障的职官设置及职能史无明文,只能从有关纪传及职官志中索隐发微。《晋书》卷24《职官志》云:“骠骑已下及诸大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置长史、司马、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功曹书佐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三品将军”亦如其制。而将军开府者,“增参军为六人”,并置“西东阁祭酒、西东曹掾、户仓贼曹令史属各一人,御属阁下令史、西东曹仓户贼曹令史、门令史、记室省事令史、阁下记室书令史、西东曹学事各一人”。《南齐书》卷16《百官志》云:“凡诸将军加‘大’者,位从公。开府仪同从公。凡公督府置佐,长史、司马各一人,谘议参军二人。诸曹有录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铠曹,集曹,右户,十八曹。”而非大将军者例置“长史、司马、五官、功曹、主簿。”官府职官中,长史掌管后勤供给之事。诸葛亮伐魏,先以蒋琬为长史,“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又据清人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军府中仓曹掾,“秩比三百石,第七品,主仓谷事”;兵曹掾,“比三百石,第七品,主兵事器械”;骑兵掾,“比三百石,属一人,二百石,第七品”,掌外府马匹及杂畜。此三种属官的设置及职能,两晋南朝因之。三国时军府置金曹掾,“比三百石,第七品,主货币盐铁事”,后世则无此职官。以上是魏晋南朝军队后勤保障之机构设置的基本体制。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往往有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战乱环境中,有许多官吏负有临时性的筹集、转输军需品的任务,隶属关系比较复杂,后文中将予以进一步的论述。二、粮食草料战争的活动主体是人,在古代随之赴战的还有马牛驴等畜类。粮食草料可以说是战时最重要的后勤物资。兵圣孙武子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一)军事训练和食品准备魏晋南朝军队所需的人粮马料一般来自正税收入,敌方缴获、屯营田及税外市籴等。因各政权的具体情况不同,其主要来源途径各异。1、军屯以及民屯的组织东汉末及三国初期,由于军阀大混战,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因而招致人为的饥荒。作为统治阶级政权支柱的军队亦不得不挨饿,几乎什么食物都吃。“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三国鼎立之后,物资供应逐渐好转。但由于全国人口比之两汉,十不一存,而战士在人口比例中接近十分之一,所以仅靠正税收入是不够的。以曹魏为例,其田租正税为“亩四升,户出绢一匹,绵二斤而已”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关于军屯与民屯的组织系统与管理机构,高敏先生在其专著《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一书中论述详尽,在此不再赘述。由于屯田客和士家已成为封建国家榨取粮谷的主要对象,所以,曹魏政权强迫他们固着在土地上。魏文帝黄初以后,诸民屯官员纷纷从事商业活动,以获取巨利,史称“诸典农治生,各为部下之计”。为此,大司农司马芝奏曰:“不宜复以商事杂乱,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曹魏屯田,多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和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但正始(240~249年)以前,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江淮地区却没有屯田。自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之后,魏吴两国在江淮间不断互相攻伐。孙吴更将“淮南滨江屯候皆撤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因此,“江淮之乡,尤缺储峙”在战争之地实施军屯是三国政权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很不错。诸葛亮北伐,“每患粮运不继,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但在战区屯田毕竟是要冒风险的,敌方往往以此为攻击的重点目标。“初,魏公操遣庐江太守朱光屯皖,大开稻田”,吴将吕蒙率军破之,“获朱光及男女数万口”2、西晋时期西晋立国之初,武帝便下令“罢农官为郡县”3、统计、配备、转输、补粮东晋南朝立国江左,军粮来源十分复杂。正税仍是主要来源,但继续推行军屯及籴买民米,因粮于敌,剥削吏户等亦占一定的比重。东晋草创,军国乏用,仓廪空虚,朝廷不得已下令:“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东晋南朝未能大规模推行屯田制的原因很复杂。首先,统治者只知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无人念及军国大利,虽先后有东晋明帝时中书令温峤、晋末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参军主簿王弘、刘宋尚书右丞徐爰、齐高帝建元中黄门侍郎崔祖思、齐明帝时尚书令徐孝嗣等人,提出大兴屯田之议,但始终未被朝廷采纳。其次,江南各地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农业经济发展很快,正税所出一般能够满足军需,并非三国初期那种极端乏粮的情况。再次,东晋南朝虽然没有推广屯田制,但州郡小吏必须课种官田,其收获物大部分充作官府办公费用及官俸,亦有部分粮谷供给军需。对此问题,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役》一文已有详细的论述。赋税收入仍是东晋南朝军粮的主要来源。东晋前期田租大致沿袭西晋制度,每亩收租米八升。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诏:“除废田收租之制,王公已下口税米三斛,蠲在役之身。”正税之外,官府又常从民间市买粮谷布帛等物资以充军国之用。西晋咸宁元年(275年),鉴于官牛计有四万五千余头,而“不供耕驾”,度支尚书杜预上疏建议“宜大出卖,以易谷及为赏直”当军情紧迫,军队急需粮食时,南朝统治者还常常临时向农民征集粮米。如自萧齐废帝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以后,“魏每来伐,继以内难,扬、南徐二州人丁,三人取两,以此为率。远郡悉令上米准行,一人五十斛,输米既毕,就役如故。”此外,官府还常令富民地主资助军粮。如梁天监初,益州刺史邓元起讨伐叛乱,军粮乏绝,涪令李膺“帅富民上军主,得三万斛”因粮于敌是东晋南朝军粮的另一重要来源。东晋末,刘裕征伐南燕,深入敌境后,遂“停江淮转输,馆谷于齐土”(二)屯储军民及军民粮草储备是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魏晋南朝各封建政权对此都十分重视,在中央及地方均建有比较完整的仓储系统,并设置了专门屯储军粮及其它军需物资的邸阁军仓,以备战时需要。1、龙首仓、台首仓我国古代各封建王朝大多设有一个仓廪系统作为财政体系的一部分。古代有“谷藏曰仓,米藏曰廪”的说法关于汉代的正仓,《通典》卷33《总论郡佐》中说:“两汉有仓曹史主仓库。”两汉州郡之仓已遍置。晋宋以后州郡仓曹的设置“大抵略如汉制”。《隋书》卷24《食货志》记述了东晋置仓的情况云:“其仓,京都有龙首仓,即石头津仓也。台城内仓、南塘仓、常平仓、东西太仓、东官仓,所贮总不过五十余万。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贮备之处。自余诸州郡台传,亦各有仓。……郡县禄米绢布丝帛,当处输台传仓库。”台传是尚书省设在州郡的传舍,置有仓库。正仓补给军需粮草的对象一般是征行军。征行军流动性大,不便设仓预储,有时靠战时转输,或就近取给于正仓。如曹操率军西征马超,“至蒲坂,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戍边军的粮草一般则由军仓供给,但在战事频繁或兵员云集,军仓不敷供应时,往往须藉当处正仓补给。如东晋成帝咸和初,苏峻为历阳内史,“有锐卒万人,器械甚精,朝廷以江外寄之;而峻颇怀骄溢,有轻朝廷之志,招纳亡命,众力日多,皆仰食县官,运漕相属,稍不如意,辄肆忿言”魏晋南朝各正仓粮储中一般包括一部分军粮,地方官员无权支用,由朝廷度支。东晋苏峻之乱后,三吴饥馑,吴兴太守陶回“乃不待报,辄便开仓,及割府郡军资数万斛米以救乏绝,由是一境获全。既而下诏,并敕令会稽、吴郡依回振恤,二郡赖之”2、书《书》载“史”,提出“以和日大量”邸阁是专门屯储军粮及其它军需品的仓库。其设置并无固定的制度,多据战时需要而在战略要地设置。邸阁的供给对象一般是戍边军。魏晋南朝时见于史籍的邸阁设置有:(1)牛渚邸阁。公元195年,孙策“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2)安陆邸阁。公元226年,孙权图欲北伐,分遣诸将,“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3)横门邸阁。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延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4)赤崖(岸)邸阁。公元228年,蜀将赵云兵败箕谷,“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其物悉入赤岸库”(5)斜谷邸阁。公元233年冬,诸葛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G)句容邸阁。公元245年,孙权“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7)陇右邸阁。公元253年,姜维伐魏,“扬声欲攻狄道”,征西将军司马昭曰:“姜维攻羌,收其质任,聚谷作邸阁讫,而复转行至此,正欲了塞外诸羌,为后年之资耳。”(8)南顿邸阁。公元255年,司马师征伐毋丘俭,荆州刺史王基上言曰:“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入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9)河北邸阁。公元301年,西晋成都王司马颖上表称阳翟饥荒,“乞差发郡县车,一时运河北邸阁米十五万斛,以振阳翟饥人”(10)黎亭邸阁。公元306年,“离石大饥,汉王(刘)渊徙屯黎亭,就邸阁谷”(11)寿城邸阁。西晋末,“光禄差(李)含为寿城邸阁督”(12)高平邸阁。西晋怀帝永嘉末,征东大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苟晞被曹嶷所破,“晞单骑奔高平,收邸阁,募得数千人”(13)钓圻邸阁。《水经注》卷39《赣水注》云:“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423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数十舫。”(14)竟陵芊口邸阁。《梁书》卷18《昌义之传》云:“时竟陵芊口有邸阁,(梁)高祖遣驱,(义之)每战必捷。”从以上史料来看,邸阁一般是为了作战需要,而在边境、战地就近设置的军粮军需仓库,大邸阁的米谷储量或至十数万斛,能供给数万大军一个月的粮食需要。邸阁置督管理,一般情况下,其粮谷非朝廷或征行军主帅有命,地方长官和军队将卒不能随便支用。3、仓库及东北部地切正仓、邸阁之外,当时还建有军营临时仓库及城中地窖,储备军资。如三国时,蒋于赴江东作说客,周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三)在军府,设立军官,典掌军民军队的补给运输线就象人的动脉一样,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如何保证补给线不至间断,是当时军事后勤的首要问题。关于军用粮草的转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平时往军队屯戍地和军仓的运输,一种是战时前线补给。前者主要采取由官府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运输的形式,成为徭役的一种;后者一般采取士卒自赍,军中辎重兵运输和调发民夫随军运输等几种补给形式。从运输方式看,则包括水、陆两种基本类型。本文重点考察战时军用粮草的转输问题。在本文第一部分中,笔者已经初步考察了魏晋两朝军队后勤保障的机构设置问题。关于负责军用粮草转输的职官,历代设置不一,情况比较复杂,下文将进一步的论述。清人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云:曹魏设“督军粮执法一人,出征则置,第六品”,吴蜀不置;“督军粮御史一人,第七品,出征则置”。曹丕即位时,以杜袭“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更为督军粮执法,人为尚书”蜀汉置督农,掌供继军粮,屯汉中,他郡无考。《三国志·蜀志·吕乂传》云:乂“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军出祁山,以中都护、骠骑将军李平“主督运事。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孤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后“又欲杀督运岑述以解己不力之责”孙吴置节度官,典掌军粮。《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曰:“(孙)权为吴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汉制也,初用侍中偏将军徐详。详死,将用(诸葛)恪。”而“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西晋置督运令史,如愍帝建兴中,“丞相府斩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血逆流”。丞相司直刘隗奏曰:“(淳于)伯督运讫去二月,事毕代还,无有稽乏。受赇使役,罪不及死。军是戍军,非为征军,以乏军兴论,于理为枉。”东晋则置督运御史官。孝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初置督运御史官”如上所述,魏晋南朝时期,各政权均设置督运官员,名称虽异而职责相同,具体负责转输军用粮草。军情紧急时亦任用其他官员临时督送粮草,并不拘泥于制度。中国古代,每当战事兴起,官府都要调发大批民夫运输粮草,而地方政权则具体负责派夫派粮,发遣车辆、畜力的工作。此时亦不例外,有关的史料甚多。如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河东太守杜畿“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官府还常常征发民间牛、马、骡、驴等牲畜和车辆以运输军用粮草。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曹爽伐蜀,“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军粮军需供给最为紧迫,州郡转输常有严格的期限规定,超过限期,要以军法论处。每当战事将兴,军府催促军粮的命令往往不断加码,使地方上疲于奔命,不堪重负。如东晋穆帝永和末,殷浩欲北伐,即不断增调各州郡粮谷,约以军期,会稽内史王羲之陈书云:“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措。”魏晋南朝军队中辎重兵的比例很大,有时要占到兵士的一半以上。如邓艾云:“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中国古代,由于运输工具原始落后,道路崎岖狭窄,因此,军用粮草在长途转输过程中损耗量很大,所谓“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江南地区河汊纵横,水路四通八达,六朝时期造船业十分发达,从而为军粮的水路转输提供了条件。东晋南朝州郡府皆拥有大量的运船,遇有战事,还从民间征调舟船充作运粮之用。如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以刘敬宣为江州刺史,讨伐桓玄,“敬宣既至江州,课集军粮,搜召舟乘,军戎要用,常用储拟。故西征诸军虽失利退据,因之每即振复”三、晋南北朝时期武器装备保障的加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生产力为基础的。”在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封建政权无不把武器装备的保障问题摆在军用粮草保障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完善。关于这个时期装备军队的冷兵器、甲胄及战车船的形制和发展等问题,杨泓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兵器论丛》一书中已有十分详尽而深入的论述。(一)武器和储备1、国人之职,以应政机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经述及魏晋南朝时期少府官属尚方令丞负责制造兵器弓弩刀铠之属。但封建统治者“经邦治戎,权法并用,百官群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以应政机”此外,州郡长官及宗室诸王也有制造军械者。东晋咸安中,“或谓简文(帝)曰:‘武陵第中大修器杖,将谋非常也。’简文以问(王)彪之。彪之曰:‘武陵王志意尽于驰骋田猎耳。”东晋南朝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此外,如梁天监初,郑绍叔为司州刺史、征虏将军,“创立城隍,缮修兵器,广田积谷,招纳流民,百姓安之”2、武库藏兵,藏4人魏晋南朝,官府储备军械的场所称武库。武库置令、丞各一人,隶属卫尉。杨泓先生在《汉魏的武库和兰锜》“武库者,帝王威御之器所宝藏也,屋宇邃密。”由于武库所藏兵器数量众多,不免有收藏多年而朽坏者。如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鲜卑树机能寇凉州,马隆受诏募兵3500人将讨之,“又请自至武库选杖,武库令与隆忿争,御史中丞劾奏隆。隆曰:‘臣当毕命战场,武库令乃给以魏时朽杖,非陛下所以使臣之意也。’帝命惟隆所取,仍给三年军资而遣之”魏晋南朝,州郡府治及军府设有武库的记载亦不少见。如曹魏高平陵事件中,大司农桓范谏曹爽云:“许昌别库,足相被假。”胡三省注云:“许昌别库贮兵甲”此外,武库不仅储藏兵器甲胄之属,而且存放了大量油脂。晋张华《博物志》卷4《物理》云:“积油满万石,则自然生长。武帝泰始中武库火,积油所致。”考晋武帝泰始年间并无武库大火之事,而是晋惠帝永平五年(295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二)“兵年必生”,强化军衣保障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兵衣食例由官府供应,口粮是必不可缺的,而士兵衣着单薄褴褛,仍可勉强生存度日,所以,漠视士卒疾苦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把军服保障视为头等大事。整个魏晋南朝时期,士卒的军服保障始终是个大问题。从体制上说,在中央机构中,由尚书右丞负责提供士卒军服。《南齐书》卷16《百官志》云:尚书右丞掌“内外诸库藏谷帛,……兵器诸营署人领、州郡租布”等,虽未明言提供军服,但既掌布帛及分发军需物资,则很有可能负责军服保障。此外,刘宋元徽四年(476年)五月,尚书右丞虞玩之上表云:“天府虚散,垂三十年。江、荆诸州,税调本少,自顷以来,军募多乏。……西北戎将,裸身求衣。”军队中设有专职官员负责提供军衣。如西晋惠帝太安中,刘弘为蛮校尉,荆州刺史,其部“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愍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複帽,转以相付”魏晋南朝等级森严,不同身份的人着装标准不同。《太平御览》所载现存晋令残文表明两晋士兵军服包括质地和色彩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士卒不得服越叠”东晋南朝时,南方丝织业十分发达,“荆城跨南土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朝时期,棉花还未传入我国,制作冬装耗资巨大,故而军队多无寒衣。如三国时,司马懿率军征辽东,“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司马懿)弗之与”齐梁时军服保障情况亦无明显好转,但统治者对此问题较前稍加重视,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上以行北诸戍士卒褴楼,送袴褶三千具,令(雍州刺史王)奂分赋之”四、军事费用和医疗养老金的保障(一)抗风险的加大国家养兵作战,用费浩大。在封建社会中,军费开支通常在国家财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军队的存在与活动有赖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足够的军费支付,故历代统治者对军需问题高度重视,并积极予以筹措。魏晋南朝时期,军费支出的范围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养兵费、武器装备费、边防工程费、战争费、军功赏赐费和安葬抚恤费等项目。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考察养兵费筹措与发放的一些情况。1、财政金融观念落后,造成财政困内部养兵费是指用于军事人员物质生活需要的费用,包括将卒的俸禄和在役官兵的衣粮供给费用。养兵费在整个军费开支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保证养兵费及时到位是稳定军情、关系全局的大事。魏晋南朝时期,赋税是国家军费的基本来源。但由于连年大规模的用兵,消耗巨大,常常造成国库空虚,军用不足。所以,为了解决军费短缺的问题,魏晋南朝统治者还采取了许多其他措施进行筹集。其一,出宫中金银以供军用。如曹魏正始元年(240年),宫中“出黄金银物百五十种,千八百余斤,销冶以供军用”其二,实行盐铁专卖和榷酤以充军用。汉末大乱,原来一直由政府控制的盐铁专卖归于民间,三国政权又重立专卖。建安中,治书侍御史卫觊上书曰:“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放散,宜如旧置使者监卖。”曹操从之,“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其三,铸造劣质钱和虚价大钱,变相掠夺民间财富。魏晋南朝统治者往往缺乏正确的财政金融观念,一遇财政困乏即以铸钱解决之,误以为钱之本身即财富,钱币数目增多,即是财富增多。但是,铸造铜钱需要原料与工本,铸钱越多,所需原料与工本就越多,若欲赢利,惟有参杂贱价的原料,减轻其法定重量,或者铸造虚价大钱,即“以一当两”,或“一当十”,甚至“当百”、“当千”。蜀汉铸“直百”钱,孙吴嘉禾五年(236年),“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年(238年)“又铸当千钱”其四,假王侯租赋及削减官俸。当国家财政紧缺时,为筹措军费,假王侯租赋或削减官俸的情况也时或有之,其中尤以南朝为最。如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以军兴减百官俸三分之一”,一个月之后又下诏云“州及郡县丞尉并悉同减”不仅如此,有时还向民间借贷,如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有之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者,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魏晋南朝,解决军费短缺的补救性措施,除上面提及的以外,还有征收杂调,卖官鬻爵等,此类问题时人多已论及,此不赘述。2、养兵费的标准养兵费由官府筹集之后,便发放给各统兵将帅,以维持军队的存在和正常活动。由于史料及考古材料的缺乏,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零散材料对此问题作概括性的论述。大致说来,养兵费的发放根据将领的级别高低及所辖士卒人数的多寡,而有不同的标准,如《南齐书》卷22《豫章文献王传》载:“晋宋之际,刺史多不领南蛮(校尉),别以重人居之,至是有二府二州。荆州资费岁钱三千万,布万匹,米六方斛,又以江、湘二州米十万斛给镇府,湘州资费岁七百万,布三千匹,米五万斛,南蛮资费岁三百万,布万匹,绵千斤,绢三百匹,米千斛。”这里记录钱物经费应包括州府的财政开销,养兵费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且荆州刺史、湘州刺史及南蛮校尉每年领取的经费差别很大,标准不同。自三国至南朝,养兵费的标准似在不断增加。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以汝南王司马亮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给追锋车、阜轮犊车,钱五十万”3、军市建设,为军市优化服务军市是指军队在军营附近设置的临时性交易场所。军队的存在和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商业是封建政权获取军用物资的重要手段。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军市就已普遍设置。如《商君书·垦令》云:“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表明军市中有售粮者。《史记》卷102《冯唐传》载冯唐言曰:“臣大父言,李牧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今臣窃间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赏士卒。”又《后汉书》卷20《祭遵传》云:“遵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说明军市设令,加以管理;在军市中交易要收市税,而军市税亦是养兵费的来源之一,可由将领自由支配。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