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特点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时空坐标:合作探究一百家争鸣背景史料一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摘编自《淮南子》史料二“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史料三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摘自《左传》史料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归纳史料一、二、三中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合作探究二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春秋孔子、老子和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学派人物主要思想春秋儒家道家战国儒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合作探究三“百家争鸣”影响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当堂达标:1.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井田制开始瓦解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2.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3.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4.“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人有时会以一种非常通达、宽容的态度来调和矛盾冲突。”最能体现这一思维模式的思想流派是()A.法家B.道家 C.儒家 D.墨家5.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B.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D.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7.(2020·通榆县第一中学校高一月考)周初,周人用“夏”概念,指夏商周三王族的共同文化圈,但夏商两族并不认同,直到春秋时代“诸夏”观念兴起,各氏族集团成员才对自己身属“夏”族群一致认同。这一变化A.源自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B.说明周王、政治影响力扩大C.反映了“华夏”观念的发展 D.表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的严刑峻法思想9.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李悝认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由此可见,两人选人标准的相似之处是()A.毋论出身 B.军功高低C.品行优劣 D.世卿世禄10.(2020·江苏鼓楼南京师大附中高一开学考试)“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知识拓展:1.小农经济形成原因及特点⑴原因: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⑵特点:以小农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2.封建经济与小农经济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古代经济从不同视角看,定义不同:⑴从土地所有者看,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自耕农拥有自己耕种的土地,“自耕农经济”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⑵从经营方式看,都是小农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称“小农经济”。⑶从生产目的看,主要是满足自己消费,很少投入市场,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⑷从剥削方式看,主要采用封建地租剥削(租佃关系),称“封建经济”。3.“华夏”观念华夏民族与国家在独自发展的历程中,在政治、文化、民族意识上都表现出一种开放、兼容、内聚的形式与态度,这在本质上对华夏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起了定位作用,也促进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并形成一些重要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如种族的兼容性、国家对民族的安全性义务、文化的互融性与开放性等。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合作探究一(1)提示: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等级制崩溃;摆脱等级秩序束缚的“士”追求思想自由;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学术下移。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2)提示: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合作探究二春秋孔子、老子和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学派人物主要思想春秋儒家孔子“仁”;“为政以德”;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私学;《论语》道家老子“道”;朴素的唯物论(天人合一)和辩证法;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战国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儒家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