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_第1页
统万城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_第2页
统万城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_第3页
统万城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_第4页
统万城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万城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一、统万城的文献研究综述沈广曾在《梦溪笔记》中描述了阜城(丰林)的显著特点。“它像石头一样紧密,它都火了。”。统万城遗址为世人所知晓,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横山县知事何炳勋《复榆林徐太守松查夏统万城故址禀》之刊布。到1956—1957年,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两次对统万城进行考察,初步获得一些基础材料与线索;1973年,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发表,开此后地理学、环境学等研究统万新视角、新领域之先河;1981年,陕西省文管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于《考古》发表,较深入解释了之前考古方面的若干问题。此后数十年至今,关于统万城之各自不同学术视角,如考古学、地理学、环境学、民族学、语言学等诸多研究蔚为大观,皆有所获益于上述奠基性材料。又,统万城理所当然地分属建筑工程,只不过工程史视角之研究尚未能开辟新领域,此中固有科技、工程史限于“内史”之因素,亦恐有工程学界尚未多加关注之缘故。上述诸多学科尽管切入视角不同,却在对统万城的研究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同样的疑难问题,有待更进一步地探讨。二、蒸土、封土、蒸土关于如何蒸土筑城,号称千古之谜、难解之题,又被称为“独具一格”的技术特点,因此历来为学者聚讼盈庭之处。其中有三种可能的猜测较为主流,前两种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解释,第一种:“所谓蒸土筑城,可能是筑城之前将筑城所用的土进行日晒,以去其碱性。”第二种则认为:“也可能施工时将所用的土用热水和泥。”前两种可能性猜测,似偏于技术步骤的视角,而于历史学视角略有所失。第三种猜测偏于考古学视角,通过考古鉴定,得知统万城土主要成分为石英、粘土、碳酸钙(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即“三合土”,为统万城构筑材料的一大特色。又由于明确城墙中含石灰,则接下来的猜测似乎顺理成章:“生石灰加水使用,在其变成熟石灰的过程中,释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史家不谙生产,遂讹为蒸土筑城了。”因上述三种主流解释(以技术步骤来逆推、以化学反应的现象曲解)略感牵强,各有难通之处,故可以暂且排除,而我们认为,史籍所谓“蒸土筑城”,属于客观描述,并非史家春秋笔法的运用,故无须以曲折迂回的方式作解,“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即可。所谓“蒸土”,即是将生土通过土窑或釜甑烧制成熟土。筑城既然是将城筑起,蒸土便是把土蒸熟——此谓无需曲求之直解。元好问咏《洛阳》七律:“城头大匠论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可以看出蒸土是一种专业工技方法,一如校尉之摸金,并非大匠误认热气蒸腾。至于将生土尽皆蒸过,颇费事功,则有“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以现代施工队思维来看,蒸土太过烦难,而对于古代统领役夫十万的大匠来讲,为求工程目的,无须用是否颇费事功、划不划算来衡量,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又,蒸过的土,里面虫卵草种等皆不能存,虽然看起来是多加一道繁琐工序(《水经注》“蒸土加功”),但显然有利于城墙坚固,因此治水专家陈法:“成功不在速,蒸土良非迂。”从学术、历史角度而言,吕思勉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中通过“炼熟的土即砖瓦”来判断赫连勃勃的时代砖很少,“不然,何不用砖砌,而要临时蒸土呢?”综上,可知“蒸土”一事,直译即可,无需曲解,即是将生土通过土窑或釜甑烧制成熟土。至于一些考古专家认为,如果是蒸土筑城,那遗址中应该有蒸土的作坊遗存,可是目前并未发现类似遗址——以常理推之,因为这种作坊并不是统万城的有效组成部分,它们的作用只体现在筑城这一“施工过程”中,统万城一旦建成,烧窑甚至会被当时的人自行拆除无迹,不然的话,难道留着若干土窑作坊伫立在“崇台霄峙,秀阙云亭”的煌煌统万城旁,起到有碍观瞻的作用吗?三、统万城的建筑思维:建筑导向的合理性《魏书》“(屈孑)性骄虐……蒸土以筑都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首先,一些研究者直接将“并”字译为“并且”其次,杀作者而并筑,那是有前提条件的,即:“锥”得能刺入城墙一寸先。通俗地讲,若锥不能入一寸呢?则不杀。再次,有些研究者想当然地忽略“锥入一寸”这一前提条件,只以后半句“即杀作者而并筑之”便自行脑补出“城墙中累累白骨”众所周知,法律的恐吓性、强制性惩罚,只是手段,但刑罚本身并不是立法的目的,即法律并不是以刑人罚人为乐,其目的实为“明刑以弼五教而期于无刑焉”——并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通过强制性惩罚手段让人不去作恶,所以法律的根本目的其实是“去刑”“无刑”。那么,既然考古鉴定统万城墙中并无尸骨之证据,我们是否可将“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视为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公告或规则呢?这规则存在的意义或许不是为了杀几个役夫过瘾,而是为了提高统万城工程质量。如此,我们是否可以暂时抛开若干类似“白骨累累”的主观想象,从工程方法论视角对统万城的施工进行一次考察:即“锥入一寸即杀作者”,或者可以视为一种严格追求质量的工程理念或工程精神,而这种工程精神,至少在事实上对工程方法的运用起到了“指导、引导和评价标准的作用”第一,对于北魏这个生死大敌而言,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其实是“天子守国门”,他自已也说:“自统万距魏境才百里余。”而统万城与北魏接壤之东北方向,通过现今考察来看,几乎没有防御工事,北魏兵锋所至,统万城实为大夏第一道防线。尽管统万城选址所在号称“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其实仍属于“一片孤城”,但有兵临,势必独守。赫连勃勃固然威名远播,所谓“(朕)若在统万,魏必不敢济河而西”,但是他甫一身亡,统万城仅区区两年间便易手,其中多有令人扼腕之处。以国都选址角度而言,统万的位置尚不如高平,而立都统万,北魏军队但凡通过君子津渡口过黄河,便可一无遮拦地直突统万城下——此时大夏所恃者,唯统万城墙尔——而统万城墙所恃者,唯求坚不可摧也。第二,现代人用现代城市建筑思维去判断所谓统万城墙工程标准“严苛”“残酷”,工程精神不“人道”,殊不知战争中首都陷落意味着什么。无论如何,我们与那些动辄坑杀、烧杀、砌京观的年代之间都隔着一层历史文本。作为国都的统万城要面对的是刀斧、弓箭、投矛、掘穴、撞柱甚至无数投石,在这样的工程目的支配下,什么生态、环保、伦理、人道主义、投入产出比都要为之让路,或处于可忽略地位。统万城墙建筑工程面临的问题导向是“如何应对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各种攻击”,而不是“改变游牧生活方式”“提高生产力”或“人文关怀”。第三,现代对于在抗击洪水的建筑中出现的“豆腐渣工程”,因为其必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社会的普遍观感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类比一下,面对敌军攻势如“潮水”的情况下,如果城墙被众多弓箭、投矛插入以使仰攻者得以立足,或较轻易就出现被撞陷、砸塌边角之类现象,从而导致破国、灭家等巨大灾难性后果,则杀建造者似乎也没那么“残忍”。只不过区别在于“为防止灾难性后果出现先杀(锥入一寸的精神)”还是“灾难性后果出现之后再杀(亡羊补牢的精神)”,尤其是当灾难性后果出现时,恐怕已经无法亡羊补牢了。由于不存在“即杀作者而并筑之(考古无尸骨)”,统万城的工程追求似应为“通过宣称杀人筑进墙里的规则来高质量完成工程”,而不是“巧立名目以工程的名义杀人取乐”。并且,正是在“锥入一寸即杀作者”的工程精神指导下,统万城确实达到了“城基如铁石”“其坚可砺刀斧”,这也可见使锥不能入一寸,并不是一个过分到根本完成不了的工程目标(沈括谓区区一丰林县城尚且“紧密如石,斸之火出”“深可为法”,何况国都乎)。第四,即便是现代社会,民用工程或许可以趋向“适用型”“经济型”,但是国防工程能按这样的评价标准去发展吗?现代首都已经普遍不需要城墙了,但其地下的防御核打击工事,如果因工程原因出现某种闪失,建造者难道不需要面临军事法庭的严厉裁决吗?换句话说,其实“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这样看起来“严苛”的工程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存在价值。并且,统万城的城墙建造过程中,有规则曰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可是城里面的宫殿、楼阁、亭榭、民居等非军事目的之建筑,则未闻此调,可见赫连勃勃与叱干阿利其实是能分清军用工程与非军用工程的差别的。最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以工程视角观之,实属于工程监理、验收部分,现代若干并不合格的工程时有钻空子或贪腐从而能通过监理、验收,如韩国三丰百货大楼,坍塌导致1400多人死伤;如加拿大魁北克大桥,断裂导致近百人伤亡;如孟加拉萨瓦区大楼,倒塌导致3500多人伤亡,这样的案例中外皆非罕见。如此,则统万城这种建筑史上独特且一丝不苟的工程精神,至少在监理、验收环节上,未必对现代工程全无指导意义与启示价值。综上,所谓“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由于考古实证中并无发现尸骨,则过去对此惯有之“残暴”判断,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再探讨的,换句话说,赫连勃勃或叱干阿利是否残暴,自有其他论据为之佐证,在定义其“残暴”的过程中,似不必将统万城墙裹挟为论据。如上所述,统万城的工程追求似为通过宣称杀人筑进墙里的规则来高质量完成工程,而非巧立名目以工程的名义杀人取乐。四、废毁统万城的废毁原因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夏四月甲申:“上以夏州深在沙漠,本奸雄窃据之地,欲隳其城,迁民于银绥间,因问宰相夏州建置之始,吕蒙正对曰:‘……蒸土筑城,号曰统万……自赫连筑城以来,颇与关右为患,若遂废毁,万世之利也。’乙酉,诏隳夏州故城”第一种,认为统万城隳毁是因为宋太宗时期,当地“周围环境的不断恶化,沙漠南移,水泽枯竭”或“气候干旱是统万城废弃的真正原因”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既有政治军事的需要,也有自然环境演化的原因”或“兴废都是以军事为目的”我们认为,真正从历史视角来考察,其实试图废毁统万城的原因就是宋太宗的主观因素,其余所谓环境演化、气候干旱等,恐怕连辅因都难以算得上,大概率属于倒果为因。略示如下:第一,学界历来关注点在于“上以夏州深在沙漠”,却似轻忽“本奸雄窃据之地”。那么,所谓“沙漠”与“奸雄”这两个并列条件,哪个才是太宗欲隳其城的真实原因呢?若深入了解一番当时历史情状,当知“深在沙漠”,只不过是因为拿党项族势力无可奈何,维护大宋脸面的君臣奏对之托词而已。第二,之所以说是托词,还有例证。因个人主观因素放弃边地这种事,太宗常干,当他于公元996年有放弃灵州的意图时,便“帝以灵州孤绝,救援不及,令宰相吕端、知枢密院事赵镕等各述所见利害”,灵州于河套平原开发最早,其地交通便捷生产发达,咸平六年李继迁甚至定都于此——“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第三,吕蒙正给出的意见:“若遂废毁”,此中之“遂”,似不可译为“于是”,因为“如果于是”不通,当译为“竟然”“终于”。而“若遂废毁”导致万世之利的原因是什么呢?既不是沙漠化,也不是气候干旱,而是吕蒙正直接点出的“颇与关右为患”。并且,土壤沙漠化之流,唯灾唯害,恐怕贤相吕蒙正亦无法将之称为万世之“利”也。第四,拓跋李氏史载“夏虽未称国,而王其土久矣”,唐宋以来,名曰臣属,实形割据,每逢征伐之事,或曰“守土”,或曰“复故土”,皆能得当地宗族豪右支持,此足以称“患”。而公元990年,与大宋对峙之契丹又遣使承认李继迁为“夏国王”,此谓正名,名与实相符,可称“患上加患”——难道还能指望宋太宗对李继迁的夏州“故土”有好感或不恼怒吗?而这种隐微心思,却是只能在“本奸雄窃据之地”的言外之意中探询。第五,夏州恐怕绝不是沙漠化、气候恶化难以生存之地,因为在得知宋太宗诏隳夏州故城之际,当时的西征前线指挥(河西行营都部署)名将李继隆明确反对,并派遣监军秦翰与其弟李继和以及高继勲等人一同入奏,谓“贼所窥觎之地,存之可依以破贼”第六,《西夏书事》卷七,有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夏州筑堤引水溉田未成》:“夏州旱,保吉令民筑堤防引河水以溉田,八月大雨,河防决,雨九昼夜不止,河水暴涨,防四决,蕃汉漂溺无数”第七,前文已述,那些以资源环境变迁视角,判定宋太宗时期废毁统万城必然是因为环境恶化、气候干旱、沙漠化、水泽枯竭等原因,之所以有倒果为因之嫌,最所疏漏之处即是:误以为统万城真的从宋太宗时期废毁至今,然而并没有。综上可知,学界统万城废弃原因之争议,目前所争议的其实是宋太宗“试图”或“决定”废毁统万城的原因,其前两种观点(环境恶化论)恐难以成立。第三种观点所谓“军事目的”,亦并未切中,大背景确实与北宋西夏甚至大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相关,然而大背景并不等于直接之原因。名将李继隆“存之可依以破贼”,才是切实之军事目的。可依以破贼之雄城却必须下诏废毁,严格点讲,似非军事目的,而是撤退认怂之理由,一如太宗欲弃灵州之“孤绝”理由。因之,我们判断“试图”废毁统万城实为宋太宗之主观因素,而变法之宋神宗,却能于八十多年后再度攻至统万,亦可为主观因素之旁证,即统万城作为边疆之地的取与舍,主要看当时统治者的决定。至于统万城在历史上最终真正的废弃原因,似与二百年后蒙古灭夏时期相关,实为另一问题,目前学界尚未就此展开争鸣。五、关于“砂”与“城”第一,从工程史而言,统万城是极特殊的建在沙层上的雄城。关于统万城初建时的生态情况,学界亦颇存争议。一方认为初建时生态环境很好,如侯仁之先生即评价为水草丰美、景物宜人;反对方则认为统万城初建时生态已然恶劣,一如今日毛乌素之流沙遍布。这里我们应当予以考量的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之汉族对宜居与可生存条件的认识,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同。据研究,沙丘植被达到40%的覆盖度,即可作为牧场,而此种情况在汉族眼中,恐已是沙漠化特征。因此,《水经注》中无定河流域屡有“沙陵”“沙阜”之谓,而赫连勃勃却认为“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恰如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所谓“双方都看这个世界……但是由于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看这些东西,他们所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而据考古勘探,城墙根基下钻深13米仍为黄沙,证明了“砂是筑城前就有的了”。无论如何,作为极为特殊的建于沙层之上的古城,至今仍“城基如铁石”,对于建筑工程史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从工程史视角,通常五胡十六国时期普遍乏善可陈,略有特点的便是佛教建筑,石窟寺或模仿于印度的佛塔之类,而统万城正是这一科技、工程史薄弱时期具有极鲜明特色与价值的建筑工程,尤值得深入挖掘。第二,从工程材料、设计、技法而言,统万城应是最早的蒸土筑城,并于若干方面表现出极为独特的个性。首先,是我国古代介于生土与砖之间的过渡工艺“蒸土”的运用,前文已详兹不赘言。其次,熟土、砂、石灰加水混合的“三合土”工艺,这种建筑土工技术统万城亦属先行,较之明代早千余年,堪称古代土工作业的奇迹。再次,高达31.62米的统万城西南隅墩,其上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