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益阳市上湖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益阳市上湖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益阳市上湖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益阳市上湖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益阳市上湖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湖南省益阳市上湖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蔽徉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

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嫂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

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

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味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

而走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

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祛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

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

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

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

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

梦想,也不走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

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

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寂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

身的适应和杭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

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

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

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

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

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

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

始。幸福惑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

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

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

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

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

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

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

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

目才可能蔽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

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7.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

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

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的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

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

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嚎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

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

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和积极的。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

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干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

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

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

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

C.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

乐的木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D.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

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参考答案:

7、B“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节目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8、C“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应是“凭借好声音”。

9、A“最终成为歌唱家”应是“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2.现代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汉元

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

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宋至和二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

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现在的孔府基本

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

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这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

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

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

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

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

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衍圣公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前

厅另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

中居即内宅和后花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内宅的前后楼是府

上老爷、太太、少爷和小姐的住房,现陈列着当年的生活用品,如古老的红木家具

和新式的沙发。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房间内就摆设着当时结婚

时用的中西结合的家具。

最后一进是后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

卉盆景等一应俱全。尤为难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树,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

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孔府现在还保存着不少历代珍贵文物,

如商周铜器、元明衣冠、古代书画、名人墨迹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珍琅等艺术珍

品。此外还有大批明清以来的文书档案。整个孔府宛如一座珍藏无数的博物馆。

孔府收藏大批历史文物,最著名的是“商周十器”,亦称“十供”,形制古

雅,纹饰精美,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于乾隆三十六年赏赐孔府。孔府还收藏

金石、陶瓷、竹木、牙雕、玉雕、珍珠、玛瑙、珊瑚以及元、明、清各代各式衣冠

剑履、袍笏器皿,另有历代名人字画,其中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有。孔府并存有明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档案,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

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现已整理出9000多

卷。孔府档案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

(节选自《新华网》)

1.下列各项对孔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

B.衍圣公府的名称最早源于汉元帝对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的封号。

C.孔府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被称为“天下第一人家”。

D.孔府由前厅、中居和后园三部分组成。其中前厅为官衙,中居即内宅和后花

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

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2分)

A.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B.当今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80间,共九

进院落。

C.孔府的九进院落建筑中,最后一进是后园,园内有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

及各种花卉盆景。

D.孔府收藏的历史文物中,最著名的是“商周十器”,它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

器,是清朝乾隆三十六年赏赐孔府的。

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至1948年的档案。这是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

广,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档案。

B.孔府的前厅分为大堂、二堂和三堂,这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这里另设知

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

C.孔府内有一奇观一一“五柏抱槐”,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

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

D.父辈去世后,后世的子孙要为其守孝,这是效仿孔子的子孙在孔庙旁守孝看管

孔子遗物开始的。

参考答案:

1.B(应该是宋朝皇帝对孔子第四十六代孙的封号)

2.B(明清两代的建筑共463间)

3.D(子孙为父辈守孝的礼节是否从孔子的子孙守孝开始,文中并没有交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4分)。

外科学家裘法祖

裘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1933年,母亲死于阑尾炎,裘法祖立志要做一

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他课余时间全都在图

书馆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1936年,他只身远赴德国,仅靠奖学金维持极

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

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裘法祖正式进入他的外科生涯,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一年后,导师才

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

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任何问题,但导师说:“裘,这是一位四个小孩子的妈妈。”这

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留德期间,裘法祖设计营救出40多位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

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1946年,裘法祖携妻儿回到中国。60多年来,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

患者的生命之灯。裘氏刀法以精确见长,“若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

他是“中国外科之父”,被认为是外科全才,精心钻研而改进的手术操作方法超过20

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

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

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直到现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

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裘法祖呼吁,如果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

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

作为器官来源,则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是《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多种医学杂志的创办人,主编了《黄家驷外科学》

等多部外科学经典著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担任主编达十

年之久。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足以为医。”他曾亲身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

的小便流量。每位农民病人的来信,他都亲自回复。就在去世前20多天,裘老还在为四

川灾区来武汉的伤员查房诊断。他把自己1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普通外科医

学青年基金”。

18.下列关于裘法祖留德期间经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法祖学习刻苦,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

长”。

B.由于种族歧视,一年以后,裘法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C.裘法祖导师的话是告诫他:医生应该有爱心,对病人要极其负责。

D.由于裘法祖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许多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19.下列有关裘法祖回国后从医经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法祖是我国器官移植手术的开拓者,他主持的器官移植仍然保持着例数最多和

存活时间最长的全国记录。

B.裘法祖认为,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不同,这不利于器官移植手

术的推广。

C.裘法祖参与了黄家驷主持的《黄家驷外科学》的编写工作,这本著作成为外科学

的经典。

D.裘法祖创办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大众医学》等多种外科学杂志。

20.从文中看,裘法祖取得了哪些医学成就?请分条概括。(4分)

21.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裘法祖成为杰出外科学家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8.C【A是国内经历;B是导师的严格要求,并非种族歧视;D是设计营救。】

19.B1,A是肝移植;C是裘法祖主持;D《大众医学》不是外科学杂志】

20.(4分)【①创立了“裘氏刀法”,刀法精确,改进了20多种手术操作方法。②在器

官移植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③主编了多种医学书籍,创办、主编了多种医学杂

志。(答对1点1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

21.(4分)【①从小立志成才,学习刻苦。②接受了严格的医学训练。③勇于开拓,勇

于创新。④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能转化为学术成果。⑤有高尚的医德。(答对1点1分,

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王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

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春薄暮,举网

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豌。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

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

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蝮岩Q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

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缩衣巴戛然长鸣,掠予舟

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跪趾,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

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③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

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崂(chdn)岩:高峻险要的岩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

草。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玄裳缩衣:玄,黑中带红。缩,白色。裳,下衣。衣,上

衣。⑤畴(ch6u)昔:过去,以前。

4.(本题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客丛予,过黄泥之坂从:跟随B.顾安所得酒乎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D・道士顾笑顾:回头

5.(本题3分)下列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归王临皋②渔樵王江渚之上

B.①今春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置乎

C.①面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面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尊哒相属

6.(本题3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

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前赤壁赋》中

“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前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7.(本题10分)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参考答案:

4.C

5.B

6.D

7.(1)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4.“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5.A.“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者”,①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起补充音节的作

用;②代词,表“的地方”。C.“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以”都是连词,表

目的关系。

6.“消沉和虚无思想”不准确。

7.无

【备注】【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

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巳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

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

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

小的鱼鳞,样子很像松江的妒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

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

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

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

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

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忽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

刮起,波浪滋涌。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

只翅膀像两个车轮,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拉长声音

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

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游览得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

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

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

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

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

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

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

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

首。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

费数倍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

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

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馀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

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原请公

行。巩使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

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

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

词者,鲜能过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

而取一/省费数倍/

B.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

而取一/省费数倍/

C.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

而取一/省费数倍/【来

D.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

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

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三州的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

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

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

成《六论》,言辞很有气魄,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

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

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

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使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参考答案:

4.C

5.D

6.A

7.(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辇载着赏给他的钱

财跟在他的后面,让他四处夸耀。(“饮食冠裳”、“假”、“购”各1分,句意2

分)

7(2)曾巩让那些僧徒们互相推荐、选择担任住持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

补缺。(“推择”、“籍"、“以次”各1分,句意1分)

4.

【试题分析】本题考宣文言断句•做此题时一是要注意文句的连员性,不融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

二要注意锤句豪达时的主语•正确的断句“河:1侬民渡河及它路侪当给夫二万启初按殖三丁出夫一

现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懵费数倍/”,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关健字“至于”王语“巩”和动备句

式--I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

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

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段中关键字

“至于”主语“巩”和动宾句式。,再结合文意细细断开。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

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

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

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

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

之”“向之”“未几”“己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

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

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日"、“云”为标

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日"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

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日”后冒(:),

“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

“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

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项中“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

《礼经》《乐经》《周易》。”表述错误,《论语》不是“六经”。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

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

《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

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

更名为《礼记》。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

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

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

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

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

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

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根据原文“年十二,试作《六论》,援

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甫冠”是弱冠,名

闻四方是弱冠之时,选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

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

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7.

【试题分析】翻建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饮食冠装”、“假”、"购”;(2)“推择”、“籍”、

“以次”。文言文翻怪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

分点来翻怪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

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

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

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

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

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

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很是奇异。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

有一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乡下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

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

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不用离开家

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

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

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31个

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几次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

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

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辇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跟在他的后面,让他四处夸

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

了。

黄河以北地区征发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派出两万民夫。各

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查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

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他被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

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

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记录他们治愈的和死去的,

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

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

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担任直龙图阁、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

匪廖恩被赦免罪过,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

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

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

图,争着想做寺院住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住持,将推选的人记

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索取贿赂的弊

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

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

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

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同时出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

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碑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

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6.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

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

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族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C.后秦击赵者再再:第二次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当与秦相较

B.谁得而族灭也则施施而行

C.日削月害IJ,以趋于亡作《师说》以贻之

D.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

2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顺流而东也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文和苏文都采用对比的手法逐层推进,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

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两篇文章中“呜呼”“嗟乎”“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

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C.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因为燕国“以荆卿为计”,赵

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

D.杜牧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

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都是因为不爱民而自取灭亡,见解极为深刻。

2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参考答案:

19.C20.B21.A22.C

23.(1)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而让后人为他们哀叹;后人为他们哀叹却又不能以他们的

灭亡为借鉴,也就使更后的人又为这些哀叹者而哀叹了。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

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后秦击赵者再"中“再”如解释为

“第二次”,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再”应解释为“两次”。故选C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

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项,两个

“而”都是连词,都表示修饰关系。A项,第一个“与”是连词,和,“六国”与“秦”

可以互换位置;第二个“与”为介词,和,“与”前后内容不能互换位置。C项,第一个

“以”,表结果的连词,“以致";第二个“以"为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D

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解释为“跟、同”,后者表行为动作引出对象。故选B

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

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例句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中“义”是名词作状语,按道义。A项,“至于颠覆,理固宜

然”中“理”也是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上说”。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礼”意思是“礼遇”,“东”意思是“东去”,“下”意思是“自取下策”。故选A

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因为燕国’以荆卿为

计',赵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错误,从文中来看,“以荆卿为计”,“诛杀

李牧”是灭亡的直接原因,而非唯一原因。故选C项。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

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不暇”,来不

及;“自哀”,宾语前置句,应为“哀自”,哀叹自己;“鉴”,名词意动,以……为

鉴:“使”,让;三个“之”都是代词,代秦。第二句中,第一个“为”,动词,治理;

第二个“为”和“所”构成被动,解释为“被”;“使”,让,“使”后省略宾语“自

己“;"劫",胁迫。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

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

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

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

1司。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

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

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

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

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

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

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

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

的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

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

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

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阿房宫赋》)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

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

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

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

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

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

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

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

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

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

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

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

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

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

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心里有远方,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

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是流水线上的

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

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有小梦想,要有大志向。身处这个大时代,年轻人要把人生梦想汇

入时代洪流,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更_______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

抑或___________________

就.

参考答案:

(1).要有(2).是扎根基层(3).一路(4).是流水线上(5).能在成长中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积累常见关联词的搭

配,答题时,先通读材料,把握语段大意,然后根据句子之间的时间、空间、逻辑关系,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来准确表意。然后按照要求将文中“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本段写年轻人要“心里有远方”“志存高远”“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的必要性。据

此,“心里有远方”便是比喻句“一路风雨兼程”的必要条件,①到⑤中只有③“才能”

是表必要条件,故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