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

“",喟叹终日。

(2)李白的《蜀道难》中“”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

""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忘记了空间,“”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豁达淡然的“乐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

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

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

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

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

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

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

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

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

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

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

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

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

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

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篙春、薛福成进而

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

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

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

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

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

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

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

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

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

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

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

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

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

之路。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美的民族,凡是看过中国园林的人是不会这一点的,园艺家们在不大的空间里,

对山石水流、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进行巧妙的布置,于是迭出,,令人流连忘返。

A.质疑胜景巧夺天工B.置疑胜景鬼斧神工

C.质疑盛景鬼斧神工D.置疑盛景巧夺天工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钱,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荫授左卫兵曹参军。迁屯田员外郎,转祠部、右司二县牛。宇也居

丧有闻,免丧,除司勋员外。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

明经者四十余人。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德宗即位,征拜

吏部侍郎,寻除河中晋绛都防御观察使。到官数日,改汴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辞。逗留于中路。征入,

养疾私第。未几,拜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修国史。

卢杞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

代朱讹,与吐蕃相尚结赞等盟于清水。将盟,镒与结赞约各以二千人赴坛所,执兵者半之,列于坛外二百步;散从者

半之,分立坛下,钱与结赞升场为盟。初,约汉以牛,蕃以马为牲,镒耻与之盟,将杀其礼,乃请结赞日:“汉非牛

不田,蕃非马不行,今请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结赞许诺。时塞外无豕,结赞请以兼羊,镒出犬、白羊,乃坎于坛北

刑之,杂血一器而献。盟毕维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李楚琳者,尝事朱讹,得其心。军司马齐映等密谋日:

“楚琳不去,必为乱。”乃遣楚琳屯于陇州。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

不促其行。镒修饰边幅,不为军士所悦。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镒夜缱而走,出凤翔三十

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寻旗太子太傅.葬事官给。

(节选自《旧唐书•张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盟毕/结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B.盟毕/结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C.盟毕/结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D.盟毕/结赞请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也叫员外郎。古代六部中职位较高的属官。从上到下大致分为尚书、员外郎、郎中、侍郎。后来这些官职

可以捐买,很多富豪也可称为员外。

B.母忧:也称“丁母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职,必须辞

官为父母守制,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C.献:文中即"献血为盟"的意思。古代会盟时,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历史上不同国家或部落常采取一

些庄重的仪式宣誓缔约。

D.赠:文中即“追赠”之意。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用以表彰官吏的忠诚之心和作

出的杰出贡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镒官职变动频繁。虽然因为母亲的丧事和自身的疾病辞去官职,但因为他肯做实事,能力强,受到朝廷的褒奖

和重用。

B.张镒名气大,行为正直。卢杞忌恨他又没有办法陷害他,于是借西边用兵打仗假装替他请求前往,但皇上识破他

的计谋坚持认为不可以。

C.张镒具有重汉人轻夷人的思想,他认为中原与吐蕃结盟是可耻的,于是临时降低了结盟的礼仪规格但得到了吐蕃

的同意。

D.张镒勤于王事,忠于朝廷。他得知德宗驾临奉天,准备了很多财物用品献给皇上下榻的地方,但也因为他过于追

求细节而不被士兵喜欢。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

(2)镒夜缱而走,出凤翔三十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琉璃滑净无尘”中作者使用夸张修辞手法,展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B.“当路游丝萦醉客”游丝本无情,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是游人被春景吸引之意。

C.“日斜归去奈何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

连惆怅之情。

D.作者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喜不自禁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2.“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中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仰之弥高,;瞻之在前,.(《论语》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不可胜记,o(司马迁《报任安书》)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o(白居易《琵琶行》)

(5)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四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

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

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

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

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

“原有的风味”(钱锤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

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

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

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

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

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

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

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

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

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

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

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

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

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

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栖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氐俄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刀锋战士

衡德宏

余波是一位八路军战士,原本负责反战同盟中日军士兵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这天接到命令,赶到日寇盘距的

城市,从事地下工作。

这天余波接收到密电码:明日午后两点,在灵应禅寺大雄宝殿与我党地下人员接头,他叫“深谷”,你的任务是

取回“深谷”手中的重要情报。

第二天午后两点,大雄宝殿里香烟缭绕,木鱼声诵经声不绝于耳,香客们人头攒动。这里热闹又不失幽静,倒是

接头的好地方。化妆成香客的余波正想着,忽然一丝若有若无的危险气息隐隐飘来,心头顿时一凛!

就在这时,佛祖面前的蒲团上跪下一人。那是个精瘦的中年人,他声音不高也不低地虔诚祈祷:“佛祖啊,我外

婆病了,外公也病了,求求佛祖保佑他们吧!”

来不及多考虑了,余波当即在中年男人旁边的蒲团上跪下,并不看那人一眼,面对佛祖祈祷的声音同样不高也不

低,刚好让他听到:“佛祖啊,我家猪病了,牛也病了,求求佛祖保佑它们吧!”

余波祈祷完头也不回,掉头就走,一直走到一间幽静无人的偏殿内。不出所料,那精瘦的中年人跟了进来,因为

刚才两人的祈祷词即为接头暗语。男人伸出手说:“我是深谷!”

余波一把握住对方的手,用力握了握,心里一阵发烫。可现在不是诉说的时候,只回应了一句:“我是剃刀。情

报呢?”

深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在这遇到同志同样令他兴奋,但他摇摇头,低声说:“情报在我身上,但不能交给

你,我得亲手交给你的上线。这是刚刚接到的命令,因为队伍中出现了叛徒,上级指示必须减少传递环节!事关重大,

绝不能耽搁,请立即带我去!”

难怪刚才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余波说道:“行,跟我来!”

余波当即就往外走,身后深谷不远不近地跟着。当来到大雄宝殿外空旷的,大院里时,刚才那种危险的第六感再

次袭来,并且压迫感极强。余波蹲下身佯装系鞋带,眼波一扫,四面八方有几个精干的人正从香客中慢慢逼近。再猛

一回头,正看到深谷跟在后面,一脸的深不可测,但没有紧张之色。两人眼光一触即分。

此时余波身边全是香客,电光火石间,突然一声脆响,随即有人大叫一声,人多声杂,也不知叫的什么,但余波

看到那几个精干的人忽然趴到了地上,动作迅捷,绝对训练有素!

余波的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但转瞬即逝,忙迈步来到寺庙外。身后深谷还是不远不近地跟着,余波不用看也知道,

深谷的身后依旧跟着那几个精干的人。

这时恰好有个卖零食的小贩打眼前经过,余波忙叫住他,掏钱买了一包花生。刚走两步,回头一瞧,那可怜的小

贩已被两人一把拖到了旁边,这两人正是跟踪者,而深谷恍若未见。

余波继续往前走,领着深谷左一弯右一绕的,其间到一家书店买了一本书,还叫住一个卖香烟的小贩买了一包烟,

不用说书店老板伙计和卖香烟的小贩也被身后跟踪的人严加审讯一番,他们这是怀疑那三位做生意的是余波的同伙,

怕余波借机传递情报。不过余波知道,他们肯定一无所获。

在一座破旧的四合院前,余波终于停下了脚步,再一回头,示意深谷稍停一下再进来,而不远处跟踪的人一闪即

逝。然后余波推开门走了进去。

过了片刻深谷不见余波出来叫他,忙大步进去,却见偌大的院子内空无一人。这时身后一直跟着的人冲了进来,

四下一搜,不好,还有一个小小的后门,余波人不见了。

几个人一起惊叫起来,他们说的竟是日语!刚要冲出那个后门追余波,“轰”的一声,脚下突然惊天动地般爆炸

起来...

在一处秘密场所,上级问余波:“剃刀同志,我们从另一条暗线得知,正如你所料,叛变的正是深谷,你是怎么

知道的?”

余波说:“当我在大雄宝殿外觉察到有人跟踪时,意外发现深谷一点也不意外,我就知道不妙,但还不能确定,

说不定那些人还是我们的同志。就在这时香客中估计有调皮的小孩燃着了一个鞭炮,我灵机一动,大喊了一声'卧

倒’.香客们倒是纹丝不动,可跟踪的人趴下一大片,我这时才确定他们是日本特工,深谷有问题。”

上级听了有些不解:“为什么可以确定?”

余波一笑:“因为我是用日语喊的,不要忘了我曾在反战同盟中工作过。”

上级一脸赞许,余波继续说:“而当我在路上先后买了零食、书本和一包烟后,我注意到这三个生意人全被日本

特务拖到一旁严加审讯,其间身后的深谷对这一切视若未见,这不是一名我党地下工作者应有的反应。这下终于可以

确认,他叛变了,日本特工是他带来的。”

上级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你又是怎么通知同志们设下埋伏的?”

余波说:“那三个生意人中的一个确实是我们的同志,当我买东西时,我把钞票折叠了四个角给他,这就意味着

我遇到了危险,并将去那个我们早就约定好的四合院。他收到钞票后明白了我的意思,再发出信号通知他的下线,一

个手势就足够了,他们再火速埋下炸药,并伺机引爆。”

余波最后说:“我不能说出那三个生意人中哪一位是我们的同志,这是纪律。”

上级吐口气,感慨地说:“是啊,在鬼子的心脏里,有多少我们的同志日日夜夜行走在刀锋上啊!我们要向跟你

一样无畏的刀锋战士,致敬!”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刀锋战士”为题,有点明人物身份,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

B.“危险气息隐隐飘来”“嗅到危险”“危险的第六感再次袭来”,使得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C.小说主要用旁观者视角讲故事,但也有视角的转换。“深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在这遇到同志同样令他兴奋”,

就是亲历者余波的视角。

D.小说最后设置余波不说出哪一位生意人是我们的同志的情节,目的是表明在恐怖弥漫的环境中,上级也不能完全

信任。

2.请结合文本,概括归纳余波的形象。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9、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心理、性格极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

(2)那么,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

(3)学者常常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阐述气候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

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较大的勇气。”相反,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

因,他便会感到心神萎靡,缺乏勇气。孟德斯鸠的观点虽然有绝对化的倾向,但其独特的视角却给人以启发。我们可

以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

下生活的人们,则具有和谐、平衡、机敏、细腻的心理特征。江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着千门万户的变换,

但基本的心理图景却由其地理环境所规定。

(4)再就地形地貌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曾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将地理环境分成三种类型,即高原、平原和海岸区域。

在黑格尔看来,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别形成了牧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结构中的

精神层——亦即江南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进行阐述。

(5)不同的自然风貌会影响到人的审美心理。我们知道,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

都显得相对单调。但另一方面,这单调却又是严峻、崇高和阔大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目光所及,是巨大而高远的

世界,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其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喜好刚毅雄强、粗犷豪迈的美感类型;而江南则有丰饶的物产、

秀美的山川,其植被繁密而多彩,景观变化细微而多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感受着的是温山软水、莺飞草长,

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因此,其文化心理极易被导向精细和柔婉,沈谦评辛弃疾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

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呢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正指出了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

性格的柔化。

(6)除了地理环境以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区域特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而最能代表江南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

(7)“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十里西畴熟稻香,横花篱落竹丝长”所描绘的就是金秋时节江南地区处处

稻谷飘香的美景。((淮南子•坠形训》这样认为:“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

力宜黍,江水肥宜稻。”这些都指出了江南是比较适合生长水稻的地区。但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文

化心理呢?

(8)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以航海为生产方式的海岸民族,就容易培育起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

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不定和马上生涯中,比较容易形成自由奔放、粗犷彪悍的性格。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

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当然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社会形

态是农耕社会,,在大的民族性上——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我们以为,江南地区的

稻作方式使得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凸显得更为明显,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区域特性。因为水稻的生长相对较为

缓慢,生产技术要求更为精细,而且水稻的生产过程是按部就班的,不可急于求成,只能听其自然,耐心等待。对水

稻生长每一环节的关注很容易培养出一种把握“渐变”的能力,而这种对“渐变”的把握培育起来的是稳定、平和的

文化心理。

(9)而至于舟船,无论是出门代步,还是捕捞运输,对于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其意义都不言而喻。我们知道,

骑马坐车与驾船荡舟的感觉差异是明显的,即便同样是驾船,荡舟于山水平远的江南水网与航行于激烈动荡的大海,

培育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在大海中航行,需要冒险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品格,激发的是人的扩张的野心和

征服世界的欲望;相反,当我们轻轻摇荡于逶迤绿水、微动涟漪•之际,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是充满扩张与征服的想法,

有的只是被细腻、柔软、温顺的水波轻抚而变得舒展、自在的心灵。

(10)当然,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时,要注意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

(11)江南的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都区别

于其他区域。在地理基础上形成的江南文化的原初本态构成了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

(12)江南文化精神又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江南文化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自我生长起来的。正如人

的成长一样,其出生时所带有的先天种族、民族的遗传基因固然会决定着他的体格、甚至是性格,但真正影响他情感、

心理和性格的是他后天的成长环境。显而易见的是,从远古以至现代,江南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文化

特征却有着不同。因此,只有结合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过程的探讨,我们才有可能对其内涵和实质有一比较科

学而全面的认识。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8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那么

B.因为所以

C.之所以是因为

D.因此只不过

2.文章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

3.稻作生产和舟船使用分别产生什么文化心理。

4.下面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海、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B.写农耕文化是为了凸显航海和游牧文明的自由开放和力量。

C.环境等因素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

D.文章在对事物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说明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5.第5和第7段中有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引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你是否赞同上述说法?说明理由。

6.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钟性,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

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口:“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

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堂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

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

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基,益以官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

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康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遭人持酒肉

饭模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

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

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

日:“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

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合致仕。元六年八月,养,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

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

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

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

宗心生嫌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5.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从中港,

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

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律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间域。其

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延佑初,诏以科举取士,

学者多以文法为请,性语之日:“令之贡举悉本朱仁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

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士有一善,必为之延

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

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日:“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

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格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F十不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

容载导,洞中肯繁,裨益者多。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

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其所著有《礼

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那本》八卷,文集十二卷。

(选自《元史•韩性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

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B.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

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C.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

蕴矣/顾行何如耳

D.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

蕴矣/顾行何如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渡,文中指宋朝皇帝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B.科举,指科举制度。隋、唐以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

C.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因为官员的等级以台阶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D.郡志,地方志的一种。记述一郡自然、政治、经济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性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魏忠献王韩琦的后代;他七岁读书,记忆力惊人,九岁通晓《小戴礼》,写的评论

文章获得饱学儒士的称赞。

B.韩性博览群书,深受欢迎。他长大后,广泛涉猎经史等,深入钻研,获得精要;他自成一家,向他求学的人极多,

以至于门外的鞋都无处可放。

C.韩性受人尊敬,淡泊名利。他出行没有车马仆从,他所到之处都受人尊敬,人们称他为“韩先生”;有人举荐他

出来做官,被他拒绝,但他关心世事。

D.韩性获得殊荣,著述丰富。他的德行操守被门人推崇;他去世后,在他的学生李齐的提议下,朝廷追授他谥号;

他留下《礼记说》等二十多卷著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2)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以前出门主要靠经验和问路,现在出门用电子导航。开车用,步行也用,离开了导航就不知路在何方成为普遍现

象。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类似影响和改变还有很多……

参考答案

1、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喙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

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

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桑、愧、盈、喧眩、藉、既。

2、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

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

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

《老子》等来看,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

考的深邃性”的典籍,并不是所有的“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A错误。

B项,“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错误,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文化元典不是

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B错误。

C项,“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错误,“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

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c错误。

D项,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

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

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错误,"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

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

视应是殊途同归,而不是对比。C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

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错误,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

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B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

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

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

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

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

者最恰当的一项。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

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

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个空处,“质疑”,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但这个词多用于否定句中,如“毋庸置疑”,后面往往不

带宾语,此处应用“质疑”o

第二个空处,“胜景”,指优美的(景物、境界、景象等);“盛景”,盛大的景象,美丽的景色。“盛景”多指场面

盛大,此处指“山石水流、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优美的景物,用“胜景”恰当。

第三个空处,“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指园艺家们的技巧高超,用“巧夺天工”恰当。

故选A。

【点睛】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

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

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1.D

2.A

3.B

4.(1)大历五年,被授予濠州刺史,为政清廉干净,州里的事务得到很好的治理。

(2)张镒连夜用绳子拴着自己从城墙上送下来逃跑,出了凤翔三十里,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等在那里的骑兵抓获,楚

琳把他们都杀了。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

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

担当的成分来断。

句子意为“会盟结束,结赞请张镒到祭坛西南角的供佛的帐篷里焚香立誓,结束后,又登上祭坛饮酒。双方献出给对

方的礼物,都用自己的物产,用来让对方带着彼此的深厚的情义回去”。

“隅”是角落之意,作定语,表“佛幄”的方位,与“佛幄”之间不应断开,排除BC;

“升坛饮酒”应为独立句子,“献酬之礼”的“之”为结构助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故选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古代六部中职位较高的属官”“从上到下大致分为尚书、员外郎、郎中、侍郎”错误。员外,六部中职位较

低,从上到下排序为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员外:正式名额之外之意。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

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假装替他请求”错误,原文“杞乃伪请行”,意思是假装自己前往。“皇上识破了他的计谋”理解有误,原

文“上固以不可”是皇上坚持不同意卢杞前往。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

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除”,授予官职;“清净”,清廉干净;“大理”,很好的治理。

(2)中,“夜缱”,在夜里用绳子拴着往下送;“走”,逃跑;“及”,和;“候骑”:等在那里的骑兵。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

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

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

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

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

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

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张锐,苏州人,是朔方节度使齐丘的儿子。因为先辈的功勋被授予左卫兵曹参军的官职,升迁任屯田员外郎,又

转任祠部、右司二员外。母亲去世,他在家守丧有名望,被免官服丧,被授予司勋员外。大历五年,被授予濠州刺史,

为政清廉干净,州里的事物得到很好的治理。于是他招来懂得经书学问的的人,为学生做讲解培训,等到他离开当地

时,因为懂经意而被选为士的的人达到四十多人。李灵曜在汴州造反,张钱训练乡兵,严格加强了仿守抵御的准备,

皇上颁诏特别嘉奖,加封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德宗即位,招到京城授予吏部侍郎,不久又被任命河中晋绛都防御观

察使。上任几天之后又改任滑节度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因为患病辞去官职,在路途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被召回京城,

在自己家里养病。不久,被授予中书侍郎、集贤殿学士,编修国史。

卢杞忌恨张镒•名气大行为正直,又没有办法陷害他,因为西边正用兵打仗,卢杞就假装请求前往,皇上坚持认为

不可以,于是推荐张镒凭中书侍郎的身份作为凤翔陇右节度使来取代朱汕。吐蕃相尚结赞等人在清水结盟。将要举行

结盟仪式,张镒和结赞约定各带二千人赶赴祭坛所在地,有一半人带着兵器,在祭坛外二百步远排列:散开另一半跟

随的人,分别站在祭坛下,张俊和结赞登上祭坛结盟。开始的时候,双方约定汉人用牛,吐蕃人用马来作为祭礼供品,

张镒认为中原与吐蕃结盟是耻辱的,准备降低这个礼仪的规格,于是请求结赞说:“汉人没有牛就不能种田,吐蕃人

没有马就不能行路,请求用羊、猪、狗三种家畜来代替牛马。”结赞同意了。当时塞外没有猪,结赞请求用公羊来代

替,张钱拿出狗和白羊,于是在祭坛的北边修筑台子杀了这些牲礼,把这些动物的血混在一个器皿里然后抹在嘴唇上。

会盟结束,结赞请张钱到祭坛西南角的供佛的帐篷里焚香立誓,结束后,又登上祭坛饮酒。双方献出给对方的礼物,

都用自己的物产,用来让对方带着彼此的深厚的情义回去。

德宗将要驾临奉天,张镒私下里知道了,准备迎接皇上,准备了一些财物用品要献给皇上下榻的地方。李楚琳曾

经侍奉朱批,知道他的想法。军司马齐映等人密谋说;“楚琳不离开,一定会造反"于是派楚琳到陇州驻守。楚琳了

解这个计谋的用意,于是找借口不按时出发。张缢起初因为迎接皇上而心中忧虑惶惑,认为楚琳会接受命令离开,也

就没有特别地督促他行动。张镒•过于追求迎驾活动的细节,不被军队里的人喜欢。当天晚上,楚琳就和他的同党王汾、

李卓、牛僧伽等发起叛乱。张镒连夜用绳子从城墙上顺下来逃跑,出了凤翔三十里,和他的两个儿子都被等在那里的

骑兵抓获,楚琳把他们都杀了。不久朝廷追赠张镒•太子太傅,丧事由公家出财物办理。

5、1.A

2.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响”和“浸”“响”用声音表示动态,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

桥梁,蹄声得得,轮声隆隆,来到西湖游赏春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热闹的气氛。“浸”即倒映,“溶溶春水浸

春云”写湖面风光,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

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巧妙地写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

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碧琉璃滑净无尘'中作者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分析有误,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是夸张,而是比喻,作者把平静清澈的西湖水面比喻成光洁平滑的琉璃。

故选A。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要先考虑诗句中的动词,然后是形容词,确

定后,再结合诗句内容确定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于本题,“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中,“响”“浸”

属于动词,是首先要考虑的对象,然后分析这两个字能不能起到传神的效果,如果能,把效果叙述出来,如果不能,

再考虑诗句中的其它字。具体来说,其中“响”字用声音表示动态,用一“响”字,将游客乘坐马车驶过朱桥时马蹄

的得得声、车轮的隆隆声响声不断,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热闹的气氛;“浸”字,就是倒映的意思,用一“浸”字,

把云映入水中的影子直接说成了云浸泡在水中,这样把云的影子说成了真的云,衬托出了湖水的清澈,表达作者对西

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在做答时,要结合诗句分点作答。

6、钻之弥坚忽焉在后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

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焉、僮、茕茕、孑、倜傥、幽愁、衾。

7、1.C

2.D

3.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

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

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

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是指各家各自的风格特征,而非细节的不足。故选C。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目是“下列对原

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文学翻译家”说法错误,应是“文学翻译批评家”,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时要有目标意

识。审读题干要求“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判断译本的优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