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江第二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江第二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江第二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江第二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江第二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余江第二中学高一化学月

考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B.产生丁达尔现象

C.分散质粒子直径在Inm〜lOOnm之间D.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参考答案:

C

2.下列表达方式正确的是()

CI

A.CCI4的电子式:Cl:C:CI

ci

B.MgCl.的电子式:M/,:Ci:

的结构示意图领288

D.中子数为20的班原子产。

参考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只加快吸热反应速率

B.对于任何反应,增大压强都可加快反应速率

C.使用正催化剂只加快正反应速率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参考答案:

d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2

A.石英与烧碱溶液共热:SiO2+2OHSiO3+H2O

+

B.在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AP+4OH=[A1(OH)4]

2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20H+C02=CO3+H20

D.将铜加入稀盐酸中:Cu+2H+=Cu2++H2T

参考答案:

A

5.实验室需要使A1C13溶液中的+离了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A.NaOH溶液B.Ba(OH)2溶液C.盐酸D.氨水

参考答案:

D

6.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OHB.H2CH2sD.CaC12

参考答案:

A

7.锌钢白是一种白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锌盐和领盐,它们是

A.ZnCO3和BaC12B.ZnCh和BaCOs

C.ZnS和BaSO4D.Z11CO3和Ba(NO3)2

参考答案:

C

8.在下列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含硫物质被氧化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B、铜片与浓硫

酸共热

C、红热的木炭与浓硫酸反应D、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

参考答案:

A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l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参考答案:

B

10.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会生成沉淀

参考答案:

C

11.下列反应中,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点一电解

①H2+CI22HC1②Na2co3+2HCl=2NaCl+H2O+CO2个(3)2H2O2H2个+O2个

④CuO+2HNCh-Cu(NO?)2+H2O⑤2HgO2Hg+02个

A.②④B.①③C.①②③D.④⑤

参考答案:

A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解:①H和C1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①不选;

②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②选;

③H和C1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③不选;

④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④选;

⑤Hg和0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⑤不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发生变化,

注意化合价的判断.

12.下列用水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浪苯、乙醇、四氯化碳B.苯、乙醇、四氯化碳

C.苯、乙醇、乙酸D.苯、己烷、四氯化碳

参考答案:

B

13.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有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的分散系一定是溶

C、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D、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参考答案:

D

应是吸热反应(

ABCD

参考答案:

A

15.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so4=2H++SO,-B、NH4NO3=NH4++N0,

22+

C、Na2cO3=Na2++CO3-D、Ba(OH)2=Ba+2OH

参考答案:

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分)

16.如图表示在没有通风装置时制取并且收集氯气时设计的装置图,图中A、B是可控制

的弹簧铁夹.

(1)烧杯中盛放的液体是,水槽中盛放的液体是.

(2)写出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3)将8.7gMnO2与含HC1的质量为14.6g的浓盐酸共热制CL,甲同学认为可制得

027.1g,乙同学认为制得Ch的质量小于7.1g,你认为(填“甲”或“乙”)同学正

确,原因是•

参考答案:

(1)NaOH溶液;饱和NaCI溶液;

(2)MnC)2+4HCl(浓)=MnCL+CbT+2H?0;

(3)乙;二氧化镒足量浓盐酸不足,反应一段时间浓盐酸变稀不反应了

【考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分析】浓盐酸和二氧化锦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产氯气,氯气可用排饱和食

盐水的方法收集,烧杯中可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用于防止氯气污染环境,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1)因为氯气有毒,可污染空气,要进行尾气吸收,并且氯气和氢氧化钠

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所以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烧杯中盛放氢氧化

钠溶液收,关闭A,打开B,多余的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吸收,防止污染空气;氯

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故答案为:NaOH溶液;饱和NaCI溶液;

(2)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锌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氯化镭、氯气、水,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MnC)2+4HCl(浓)△MnC12+Cl2T+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一△.—MnCb+CbK2H2。;

(3)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减小,稀盐酸与二氧化镐不反应,则生成的氯气质量小

于7.1g,乙同学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乙;二氧化镒足量浓盐酸不足,反应一段时间浓盐酸变稀不反应了.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某化学反应2A=用+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

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若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均是正确的,试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浓度

实温度

序号

1800℃1.0

2800℃c2

3800℃c3

4820℃1.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mol/L,反应经

20分钟就

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o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l,则

v3vl(填

>、=、<)且c3_______1.0mol/L(填>、=、<)o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反应(选填

吸热、放热)。

参考答案:

(1)0.013

(2)1.0、催化剂

(3)>>

(4)吸热

18.下列不能证明CI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元素的是

A.HC1的稳定性强于H2s

B.Cl元素最高正价为+7,而S元素最高正价为+6

C.将02通入Na2s溶液中,产生黄色沉淀

D.单质与H?化合所需的反应条件,S比CL苛刻

参考答案:

B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可说明氯元

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故A正确;B、C1元素最高正价为+7,而S元素最高正价为

+6,化合价高低与价电子有关,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