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博士的职责及其演变_第1页
秦汉时期博士的职责及其演变_第2页
秦汉时期博士的职责及其演变_第3页
秦汉时期博士的职责及其演变_第4页
秦汉时期博士的职责及其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时期博士的职责及其演变

博士,多面手。应劭《汉官仪》曰:“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辩于然否。孝武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又曰:“汉武初置博士,取学通行,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为高第,朝贺位中都官,史称先生,不得言君,其真弟子称门人。”秦汉时期博士在职责、遴选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他们人数虽少,但对政治、文化,尤其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曾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就秦汉博士职责及其演变,博士的分类、遴选方式以及博士的作用地位所作的考证,是在近几年研究中国考试制度史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一、董仲舒要兴教的事上博士这一官职在战国末时许多国家都曾设置过,《宋书·百官志》:“六国时往往有博士”,近人王国维先生考证曰:“博士一官,盖置于六国之末,而秦因之”。史载秦有博士七十人,其中较著名的有济南人伏生、燕人卢敖、齐人淳于越、泰山人羊千、叔孙通等。籍贯不详的还有周青臣、鲍白令之、桂贞、沈遂、茅焦等人。依考证,博士即秦代的吏师。崔适《史记探原》卷三:“吏,谓博士也。”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同其说。秦“以吏为师”,当然并非所有的吏都是师,而是指文吏,博士负有为师的职责。秦博士的主要职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即作为学者、专家,备顾问,也负责教育,但似乎并无具体的职掌。从有关记载来看,他们曾参与议定帝号,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泰山之事,随秦始皇出巡,参与祝寿、庆典,随时咨询顾问等事。但大都无实权,所提建议仅供决策者参考而已,且因博士的一些建议如分封子弟、确立扶苏为太子等与秦始皇的思想相左,而不受重视,并没有发挥较大的作用,以致被方生术士们指责为“特备员弗用”。此外秦朝还有太傅,是为君王师傅。在地方上秦始置“三老”,掌教化。汉承秦制,也设置了博士官。汉初,博士的职掌与秦朝同,主要是参与制礼、议政备顾问。当时,因干戈尚未停息,为了“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已屹立于世界东方。大一统的国家需要建立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形态,董仲舒的三道对策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同时,兴教办太学的条件已成熟,董仲舒等建议兴办太学,养天下之士,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博士不仅应熟悉经史百家或专治一经,还要“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东汉大力推崇儒学,太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光武帝刘秀于洛阳重建太学,据载“太学在洛阳故城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西汉博士又多兼给事中而入侍宫禁,备皇帝顾问。东汉以后,博士作为学者,也常随皇帝参与朝廷的重大庆典、祭祀、封禅等活动。如《后汉书·张曹郑列传》载,曹褒建武中征拜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二、东汉博士的选拔和选拔秦汉四百年,博士的遴选经历了三次变化。秦与汉初的博士大都是社会名流、有学问有影响的士人,主要由朝廷高级官吏推荐,然后由皇帝亲自下诏征辟。所举博士大都并非专经之士,如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刘邦为汉王时拜为博士;文帝时廷尉吴公荐贾谊,文帝召以为博士,其时贾谊年仅20有余;齐人公孙臣上书陈五德始终说,文帝召以为博士。诚如王国维所言,这表明汉初“犹袭秦时诸子百家各立博士之制”武帝以后博士遴选任用的一大变化是采取征辟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汉武帝罢黜百家,置五经博士以后,博士专主儒学一家,宣帝时设博士十二人,平帝时增至三十人,东汉初设十四人,代表治《易》、《书》、《诗》、《礼》、《公羊》等儒家经典的十四家。欧阳询指出:汉代“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经义,若散骑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名。试诸有法度者及白衣试在高府,为郎中。”西汉在选定博士时是非常慎重的,而且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试用考察之法。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下诏称:“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天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史其举中二千石、二千石杂举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安帝永初二年(115年)“诏王国官属墨绶(汉代官印上黑色的绶带,中级官吏之代称,秩比六百至千石的行政官吏)下至郎、谒者,其经任博士,居乡里有廉清孝顺之称、才任理人者,国相岁移名,与计谐上尚书,公府通调,令得外补。”因老师博学而荐举弟子,或因弟子学业优秀而惠及老师的事屡屡见于史籍。孟喜举孝廉为郎,后为丞相掾,时博士缺员,有人推荐孟喜,皇上听说他“喜改师法,遂不用喜”,但他的学生却都成为博士。张生、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之选,因表现突出,主考的诸博士“惊问其何师”,得知他们是经学大师王式的学生,遂共同推荐王式为博士,后来张生、唐生、褚生也皆为博士。东汉明帝拔擢何荣的老师桓荣为博士也与此相类。博士遴选又一大变化是东汉时期,不仅要先试后用,要荐举人立“具保状”,而且在年龄、资历、身体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正如《文献通考》所载:“西京博士,但以名流为之,无选试之法,中兴以来,始试而后用,盖既欲其为人之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也。”东汉博士主要任务已是教授太学生,因此,明确规定博士要为人师表,为保证质量,博士必须先试而后用。选试由太常卿负责,荐举博士规定要“具保状”,“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州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为保证博士资源才厚,东汉还规定博士必须曾收受过五十个以上的门徒,富有教学经验,年龄上限制必须50岁以上,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建武中杨仁诣师学《韩诗》,数年后学成,教授生徒,在社会上名声颇大,太常上奏杨仁经中博士(才学已符合为博士的条件),杨仁却自以年未满五十,不符合任博士的年龄条件,所以辞不应选,明帝特下诏改任其为北官卫士令。(汉代博士大都是精习儒家经典的专家,饱读经书的大儒。《后汉书·儒林传》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东汉之初,曾有增设《左氏春秋》博士之议,对立的双方相互辩难,最后光武帝拍板立《左氏》学,太常增选博士四人,以主张设立《左氏》博士的陈元为第一。三、博士的设置与设置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之前,已有专经博士,文景时有一经博士,如张生、晁错为《书》博士;申公、辕固、韩婴皆《诗》博士;胡毋生、董仲舒为《春秋》博士;此外还有传记博士等,在称谓上均统称之为博士。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在已有的基础上,新置《易》与《礼》博士,博士按所攻儒家五部经典分类,每一经又根据师承分为若干“氏”(流派),这些流派大都有师承关系。宣帝“兼而存之”,各经膨胀分化,别立支派的现象较多,形成一家有数“学”(派)的现象。宣帝适应这一变化,扩设博士,由武帝时五经七家,变为五经十二家,东汉为十四家。以下就五经博士的流派及其演变作一简述。《易》即《周易》,《易》经有施氏、孟氏、梁邱氏、京氏之分。《易》博士有田王孙、施雠、张禹、彭宣、翟牧、朱云等。其时田王孙师从丁宽,武帝时为《易》博士,王孙授施雠、孟喜、梁邱、贺雠为童子,后相继为《易》博士。朱云40岁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萧望之受《论语》,皆传其业。元帝时,欲考问诸《易》之异同,梁邱《易》大师充宗善口辩,诸儒莫能与之抗衡,皆称病不敢来辩,有人推荐朱云,朱应召而来,“抗首而请,音动左右”,为诸儒折服,由是为博士。朱云教授的严望、严元后来也成为《易》博士。《礼》即《周礼》,后苍通《诗》、《礼》,为博士,授戴圣,亦为博士,其后有徐良、曹充、曹褒等。《书》即《尚书》,汉《书》博士有张生、晁错、孔延年、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等,《书》有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之分。《书》欧阳氏中的欧阳地余、林尊、平当、桓荣、杨伦等,后皆为博士。其代表人物如桓荣,少时随九江朱曾学欧阳《书》,建武时补欧阳《书》博士缺,后官至太常。《书》大夏侯氏代表是孔霸、牟卿、许商等。小夏侯氏有郑宽中、冯宾等。《诗》有鲁诗、齐诗、韩诗等。《后汉书·儒林传》载,鲁国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训诂,居家教授,受业弟子百余人,文帝时为《诗》博士。申公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如周霸、夏宽、鲁赐、徐偃等,东汉时有高诩、包咸、魏应等。《后汉书·鲁恭列传》称:《鲁恭)“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冬,迁光禄勋,选举清平,京城贵戚莫能枉其正。”《齐诗》博士始自齐人辕固生,景帝时为博士,其后有后苍、白奇、匡衡、师丹等。《韩诗》博士始自燕人韩婴,文帝时为博士,其后有韩商、蔡谊、王吉等。赵人毛苌为《毛诗》,未得立。《春秋》有公羊氏、谷梁氏、左氏等流派。东汉建武初,时议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奏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陈元上疏力驳,光武帝难于定夺诏下廷议,“范升复与(陈)元相辩难,凡十余上。帝卒立《左氏》学,太常选博士四人,(陈)元为第一。终因种种原因复废。(由上可知,自汉武帝始五经博士的设置已成定制,经各数人,正常情况下,每经一个流派设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就博士的人数而言,由秦至汉初的七十人减少至十多人。博士的增补、选拔和任用由太常负责,缺某一流派的博士就补这一学派的博士。四、博士选试制度五经博士之设是汉代文化教育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博士队伍是儒学繁荣、教育发达的保证,对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汉书·儒林传》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传业者浸盛”,经王莽、更始之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四方学士莫不抱负坟策,云汇京师,光武帝重视文教,重修太学,恢复五经博士之选,文教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汉武帝初置博士弟子员仅50人,东汉末年,太学生增至三万人之多。《后汉书·儒林列传》论曰:“自光武中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万,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这与博士选试制度的确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博士选考制度对社会上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也起了促进作用。置经博士对于促进经学思想向政治领域的渗透具有一定的作用。成帝时制定了博士选迁制度,即朝廷在博士中选拔可以从政的杰出人才制度。据《汉书·孔光传》载:“是时博士选三科,高(第)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史称“博士三科”。可见西汉末年,对博士已有考试试用之举。孔光以高第为尚书。杨伦特征博士,后为河清王傅。东汉蔡茂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第擢拜议郎,迁始侍中。”据研究,西汉中期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