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廷对拨川的贡献_第1页
唐朝廷对拨川的贡献_第2页
唐朝廷对拨川的贡献_第3页
唐朝廷对拨川的贡献_第4页
唐朝廷对拨川的贡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朝廷对拨川的贡献

慈海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百科全书。民国25年(1936年)初始文献的单词有音读,顺序是割音、直音和押韵。当时,西藏的原名“吐蕃”是“土藩”。《辞海》修订本“吐蕃”词条撰写者常凤玄先生(1927-2004)曾撰文说明注音的根据,认为“蕃”一称源于藏语,是བོཔོདི(拉丁字转写作bod)的音写,唐代读(汉语拼音表示)bō;唐代张说《拨川郡王碑敕撰》铭里拨川的拨字,元代文献里语句“土钵田地里”的钵字,王磐《发思巴行状》和《元史·赵阿哥潘传》里土波国、土波思的波字,都是藏文bod字的音译,是吐蕃的蕃字在唐朝不读翻(fan)而读播(bo)的直接证据。以上包括几个时代不同语音和史事,需分别考究的。有些解释完全错误,例如播字,唐代音读不是bo,而是相差甚远的音[*puɑ]本稿专论唐代拨川郡王的“拨川”这个词语的语义,考定其中“拨”字是否藏语bod字音写,以验证吐蕃的蕃字音读。经由政治史与历史语文的考证,确定拔布海跋布川的地理位置,增进对吐蕃政治文化核心区域的了解,也一窥唐朝内附吐蕃大族的生活方式、唐蕃文化交融的情况。一、拨川国王神道碑拨川一词古代未有,肇造于唐朝廷对吐蕃归化者论弓仁(论躬仁,藏文blongung-ring,658-723)的爵封。论弓仁是出使过长安的吐蕃豪族与大臣禄东赞(mgarstong-rtsan,?-667)孙子,钦陵(khrivbring,?-699)的儿子。武周圣历二年(699)入唐以后,论弓仁一生戎马,屡立军功,当其病逝,玄宗皇帝悲悼,赠“拨川郡王”爵位,加“忠”字谥号。《新唐书》有一篇论氏简短传记:论弓仁,本吐蕃[王]族也。父钦陵,世相其国。圣历二年(699),弓仁以所统吐浑七千帐自归,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公。神龙三年(707),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时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弓仁以兵出诺真水、草心山为逻卫。开元(713-)初,突厥九姓乱,弓仁引军度漠,踰白柽林,收火拔部喻多真种落,降之。□思太叛,战赤柳涧,弓仁骑才五百,自新堡进,时贼四环之,众不敌,弓仁椎牛誓士自若,再宿溃围出,人服其壮,凡阅大小战数百,未尝负。赐宝玉、甲第、良田,等列莫与比;累迁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会病,玄宗遣上医驰视。卒,年六十六,赠拨川郡王,谥曰忠。皇帝敕命朝臣张说(667-730)撰写碑铭立于墓,碑铭撰写与立石大约在开元十二年(724)四月“诏葬于京城之南”隆重仪式稍后。因为历时很久,现存碑铭传本之间互有异文,造成史事理解上的分歧。这里先以《文苑英华》收录本作底本,将有关本稿主题的文字标点、节录如下,别本异文专加说明。碑题《文苑英华》录本作“拨川郡王神道碑”,四部丛刊影印本《张说之文集》、清代《全唐文》等作“拨川郡王碑奉敕撰”,对照《新唐书》本传,得知论弓仁追赠爵封是拨川郡王。碑文略曰:拨川王论弓仁者,源出于疋末(未)城,吐蕃赞普之王族也。曾祖赞、祖尊、父[钦]陵,代相蕃国,号为东赞,戎言谓宰曰“论”,因而氏焉。公有由余之深识,日磾之先见;陋偏荒之韦毳,慕上国之衣冠;圣历二年,以所统吐浑七千帐归于我。是岁,吐蕃大下,公勒兵境上,纵谍招之。其吐浑以论家世恩,又曰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人,朝家(嘉)大勋,授左玉钤卫将军,封酒泉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中略)。[开元]十一年四月十五日(五日)薨于位,享年六十有六。制赠为“拨川王”,称故国,本其志也(志其本也);太常议“谥曰忠”,由旧典,昭其行也(中略)。有命国史,立碑表墓,吾尝同寮(僚),敢陈(昧)遗烈。此处圆括号内未、嘉、五日等是别本里相应的异文;享年六十有六,正史本传同,别本作享年六十。“本其志也”与“志其本也”行文主客立场不同,但联系前文“制赠为拨川王,称故国”,则称故国地望的语义未变。吐蕃王家都城先是疋末(勃令,phyingbastagrtse,在今山南市琼结县),这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归降当时,则天皇帝加以厚遇和爵封。赞婆授特进、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赞婆叔侄的归附,使唐朝有了源自吐蕃的大姓论氏(来自藏文བློཔོན།blon)。论氏历代子嗣均为唐朝建立武功,留有美名,论诚节(?-763)是论弓仁长子,名字叫卢,在其父去世的时候(724)袭官封,继事业。论惟清,论诚节长子,袭爵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武威郡王。论家至惟字辈,三人封郡王,一人封公。论惟贞因“武威[王]先封,让不敢齿”(避家讳),生前改封公,殁后追赠为王,二、拨川王朝“本志也”的涵义(一)论氏一族的内附,及四代人在唐朝令人称许的功业与爵封,一方面见出论氏在唐朝是高尚人家,另一方面有助理解“拨川郡王”的语义。六朝到唐的社会和政治,诸凡选官、封爵、婚姻,重视门第、郡望(邑里、原籍)、郡姓。“按唐制,封爵每以其郡望被之。故称某公者,既封则称所封,未封则称郡望”,例如唐“安平公”是指当时崔戎(780-834),出博陵(郡名)安平(县名)大房,封安平县公。以上是皇家和异姓臣工封爵常规。至于外族归附蕃官,加以厚遇,柔远怀人,另有一类爵号,“四夷入朝蕃官,例有怀德、怀化、归德、归化等将军中郎将名号。”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贞元十至十二年(794-796)吐蕃论乞髯、汤没藏、悉诺硉:(贞元十年秋七月壬申朔,己亥)吐蕃大将论乞髯、阳没藏、悉诺硉以其家内附,授归义将军。因置四品已下武官,以授四夷归附者,仍定怀化大将军已下俸钱。(贞元十一年)正月甲申,以降吐蕃论乞髯、汤没藏、悉诺硉为归德将军。十二年七月壬辰,赠故降吐蕃归德将军论乞髯、汤没藏、悉诺硉怀化大将军。又以论乞髯子汤忠义为起德将军。“怀德”一类均是评价与劝勉性质的语汇,与以郡望、邑里、原籍作爵称不同,属两类爵称。论氏家族成员归降当时,赞婆爵封归德郡王、莽布支封安国公,属于一类;论弓仁“酒泉郡开国公”和此后归化为唐人的论氏后裔有勋劳者,爵封名称在性质上都是郡望或者邑里,不再把他们视为“蕃官”。比较而言,拨川郡王的“拨川”,属“以其郡望被之”的类型。(二)地名拨川分两部分,“川”字是通名,意思是河流或河谷平原;“拨”字是专名,谓名字叫“拨”之地。当时青海草原有尉迟川、大非川(jimakhol)、截支川、以上由唐代爵封制度得以清楚把握“拨川”的语义。从这个立场判断,碑文“本其志也~志其本也”这传写异文,只有后者“志其本”才是合理的,因而是正确的原文,即“志其本源”。那么,拨川所指何地呢?前引碑文:制赠为“拨川王”,——称故国,志其本也;太常议“谥曰忠”,——由旧典,昭其行也。这大体是对偶句,故国与旧典、称与由、志与昭照应。“本”指论弓仁过去的出自、本源、原籍,“行”指其当代的行事。“称”两个意思均可:(1)(今音chēng)指称,显扬,显明;(2)(今音chèn)适宜,符合。“由”意思是遵行。“故国”词义很多,按照爵封制度,故国指旧国或原籍、旧封邑。(三)碑文记论弓仁源出之地乃吐蕃的疋末城,这就是朝中所知论氏本籍(邑里,郡望),别本写作“疋未城”;《通典》(801年成书)作疋播城,谓“其赞普弄赞,雄霸西域。隋开皇中(581-600),其主论赞(slon-mtshan)率弄赞(松赞干布,srong-btsan,?-650)都䍧牱([*tsangkɑ],zāngkē)西疋播城已五十年矣。国界西南与婆罗门接。”末,《广韵》莫拨切,明末合一入山,郭锡良拟中古音[*muɑt];未,《广韵》无沸切,明未合三去止,郭锡良拟中古音[*mĭwəi]。播,《广韵》补过切,帮戈合一去果,高本汉、郭锡良拟中古音均是[*puɑ]。比较而言,三字之间末、播音近,“未”字系误书。疋(匹)末(播)中古音读[*p‘ĭět-muɑt~*p‘ĭětpuɑ],据考今琼结镇往昔乃青瓦达孜所在,北至雅鲁藏布江直线距离约五十里,南至哲古错直线距离六十五里,东至雅砻河岸日暑(rizur,地名)四十里。雅砻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北坡措美县(mtshosmad),南北向穿过山南市乃东区(snegdong)平野北流,经泽当(rtsedthang)西侧往北汇入自西往东的大河藏布江(rtsangchu,gtsang-po,臧河,今名雅鲁藏布江)。旧时认为雅砻河发源于神山雅拉雄布(yarlhashampo)北坡,故名雅拉雄布河;山在现今乃东区南境,泽当至错那县(mtshosna)公路越过山的近处。现在琼结县区域在雅鲁藏布江(隔着乃东区一些地方)之南、雅砻河之西,琼结的南方是解放后设立的措美县,措美境内有美丽的大湖哲古错(grigumtsho)在琼结县城琼结镇正南方,湖的周围是哲古草原,地理学家则视其地形为宽谷湖盆区域,而称哲古“湖滨平原”、河谷湖盆区“湖滨草原”。山南市处在“藏南谷地”雅隆河流域。贞观七年(633)吐蕃政治中心迁往逻娑(今拉萨),但phyingba所在雅砻河谷仍长期维持其赞普根源地的地位,赞普与文成、金城二位下嫁的唐公主时常居住此地或过夏;赞普在拉萨过世,仍归葬于此地。(四)疋末(<phying-ba)乃当时唐朝人理解的论氏本籍,这没有疑问。“故国”就在此地。但这个地名跟“拨川”(中古音[*puɑt-ʨ‘ĭwɛn])并不符合,而且一座城的地面难与郡王名位相埒。唐朝与吐蕃直接交往最初在太宗贞观八年(634),至张说撰碑铭之时,已经过去九十年,彼此和战交替,使臣往来,归降掳掠不断,积累不少对方消息。跋布川,《通典》最早的记载说“其君长或在跋布川,或居逻娑川。有小城而不居,坐大毡帐(phrug),张大拂庐(phrug,phru-ma),其下可容数百人。”按照地理志所记程途,使者渡过臧河(今雅鲁藏布江)沿着河南岸东行,这赞普牙帐一定在勃令驿的前方(东方、南方,例如现今乃东区颇章一带)近处;虑及议事集结的需要(690-725年赞普频繁驻夏于balpo),驻夏的牙帐距离疋末城不能过于遥远,以至于到了密林山溪、几乎垂直下降的喜马拉雅南坡乃至泥婆罗国(梵文nepāla,藏文作balpo)。观察地形和空间关系,拔布海(*bal-pomtsho)就是今日措美县北境的高原平湖哲古错(grigumtsho),湖面面积60~61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26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611米;它的名字最初只有声音(言语),究竟是哪个书面语词汇,并不固定,按敦煌藏文卷子(IOLTibJ750)有两条关于bal-po之brivutang的纪录:699年(武皇帝圣历二年己亥):btsan-podbyardpharnasbal-phoebrivutangdugshegsshing,rgyaviphonyajevuzhangshopyavtsald/(夏,赞普自phar往bal-po[川]之brivu平原,唐之使者jevuzhangsho来致礼。)725年(玄宗开元十三年乙丑):blonkhrisumrjebalpoebrivutangdubsduste/(论绮力心儿于bal-po[川]之brivu平原集议。)古代藏文词语,基字(minggzhi)ta与tha经常互换,疋末城坐落在跋布川这一片雅砻河平原之上,跋布川一名是藏语地名“bal-po”加上汉语地理通名“川”字构成。因之,拨川乃跋布川的别写和略写,就是跋布川(bal-po>跋布川>拨川),它包含论氏本源之地疋末城,但地域更广,唐朝君臣认作是论氏的本籍、郡望,而封为爵名。(五)佐藤长检阅《册府元龟》卷九六一所记“其君长或居跋布川,或居逻娑川”与《新唐书·吐蕃传》所记“其赞普居跋布川,或逻娑川”(璞按俱系是抄自《通典》),以为跋布川、逻娑川是同一地域,都在逻娑川,因此称拔布海在拉萨(逻娑川)西南某地,西方研究者Tucci做过推定;三、拨川是天台山的“干支护”从《新唐书》得知,勃令驿鸿胪馆、赞普牙帐、拔布海、跋布川的方位。拨川是跋布川(bal-po)的别写和省称,处于西藏山南市雅砻河平原;雅砻河自南流向北,河谷平原面积很大,跋布川是平原中某一片区域的名字,或者竟是其全部,直到喜马拉雅山脉北坡之下(因当时又有lhobal[南跋]一地域种落名人们曾相信拨川指吐蕃全地(bodyul),即拨川就是“蕃(bo)川”。稍微省察地名成例,吐蕃全地十分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