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古代诗画关系的三个基本命题
读图时代的构图景观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视觉文化转型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已成为学术热点之一。笔者以为,诗画关系、语图关系、言象关系等命题都属于图文关系的问题域,而其中诗画关系又尤其具有代表性。然而,诗画关系并不是当下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在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就曾探讨过诗画关系。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曾针对诗画关系展开了系统阐释。德国启蒙时期,温克尔曼和莱辛也曾对诗画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展开过深入探讨。在中国古代,也曾有过对“言象之辨”、“诗画同源”、“诗画一律”等命题的讨论。因此,以诗画关系为切入点,进而对当下图文关系的学理渊源展开思考,并据此进一步探讨图文之间的内在张力,将有助于回答当下读图时代图文关系的一些困惑,明确当下图文关系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言说立场。一达芬奇对绘画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诗画关系的最早讨论可以远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诗学观念,这体现在其最著名的摹仿理论中。柏拉图将木匠称为“制造者”,将画家称为“摹仿者”。在他看来,木匠造床是对理式的摹仿,画家画床则是摹仿的摹仿,“画家只是现象的摹仿者,而不是真理的摹仿者,他的作品越好,欺骗性就越大。这种艺术以现象为媒介,在复制事物外形方面具有无穷的能力,因为它的目标,只是欺骗。”笔者以为,柏拉图对诗人并没有完全的否定,而只是对诗匠表现出排斥倾向。究其原因,这体现了柏拉图隐性的反视觉倾向。对此,我们可以对比柏拉图对待古埃及艺术和他所处时代艺术的态度来展开分析。柏拉图在评论古埃及艺术时写道:“如果你现场考察他们的艺术,那么你会发现,一万年以前他们的绘画和浮雕同今天的绘画和浮雕比较,既不好,也不坏,因为绘画和浮雕的创作,使用的是同样的艺术规则。”让我们回到我们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柏拉图为什么这么对摹仿艺术抱有成见?其实,柏拉图并非绝对排斥艺术,他对古埃及艺术表示出明显的好感,因为古埃及艺术的概念化风格与他心目中的“理式”观念相契合。但柏拉图却反对具有想象空间的艺术,认为这种艺术呈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是镜中的影像。笔者以为,柏拉图欣赏古埃及程式化的图像文字,反对古希腊艺术革新中的视觉效果,认为那是幻灭不真实的,这是一种反视觉观念。这种观念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或者在某种意义引发了诗画关系讨论的先河。古希腊视觉革新的诉求发展到在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体现在达·芬奇的对于诗画关系的思考中中。达·芬奇对传统轻视绘画的观念进行了反驳,在他看来,绘画并不是机械的技艺,而是一门科学,因为绘画以感官视觉为基础,又能从点、线、面出发,循着可靠的程序得到物体的形象。达·芬奇指出,“如果你说这些正确的科学因为非靠手工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应当归入机械类,那么一切以文人的手完成的艺术也该归入机械类,因为文人就是一种书写家,而书写本是图画的一个分支。”在确认绘画是一门科学而不是机械技艺之后,达·芬奇将绘画与诗进行了比较。在达·芬奇对绘画与诗歌的比较中,他隐约提及了诗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的区别,这可以说是启蒙时期莱辛诗画观的一种萌芽。而且,达·芬奇对诗与画的区分显然是对当时以诗学和哲学为主导,而绘画沦为技艺的传统观念的一种反驳和批判。达·芬奇高举为绘画辩护的大旗,努力证明并给予了绘画高于诗的地位,在这一点上,达·芬奇得到了同时代的其他许多艺术家的呼应。而且,达·芬奇是第一位将诗与画进行系统比较的艺术家,其态度明确指向确立绘画的艺术地位上。在这个意义上,达·芬奇和他的追随者们的呼吁一方面是对古希腊视觉革新诉求的一种继承,同时也为启蒙时期莱辛对诗画关系的讨论埋下了伏笔。而且,把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门类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按其自身特点加以区分,正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这不仅是诗画关系和图文关系研究的初步探索和必要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后世学者研究图文关系留下了新的理论探索空间。二诗画的同构性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掀起了一股诗画论争的讨论高潮,如新古典主义和苏黎世派都作为诗画一致说的代表展开了讨论,如温克尔曼就探讨了诗与画在理想、内容、形式、题材等多方面的一致性,并形成了系统的诗画一致观。温克尔曼的诗画一致观主要体现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和《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两篇论文中。在《解释》一文中,温克尔曼写道:“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即:绘画和诗一样都有广阔的边界。自然,画家可以遵循诗人的足迹,也像音乐所能做到的那样。”首先,从创作方法上看,诗与绘画都以模仿为最终目的。“诗歌不亚于绘画以模仿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温克尔曼不仅强调了诗画一致性,同时还指出了诗画的交融互释性。他提到在一些书籍中散见的图画,认为应该以周刊月刊的方式对这些图画进行普及,“好的寓意画副刊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假如用知识的宝库去丰富艺术,那么这样的时刻将会到来:画家有能力像描绘悲剧那样出色地描绘颂诗。”如果将温克尔曼的诗画关系观置于今天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中来考察的话,笔者以为,温克尔曼的诗画一致观,从诗画艺术的理想宗旨、内容、形式、表现范畴等多个角度阐发了诗画的同质性,形成系统的诗画一致观,是诗画关系理论史上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形态和探讨思路。诗与画的同构性无疑也是图文结合的一种思考维度,从而构成图文关系应有的学理传承和渊源。温克尔曼之后,莱辛于1766年发表的《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以诗与画两种不同艺术的界限和关系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诗和画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拉奥孔》的副标题“兼论《古代艺术史》的若干观点”的矛头直指温克尔曼,但莱辛却以此表达了对他之前的诗画关系观念的质疑。莱辛指出:“他们时而把诗塞到画的窄狭范围里,时而又让画占有诗的全部广大领域。……只要看到诗和画不一致,就把他说成是一种毛病。至于究竟把这种毛病归到诗还是归到画上面去,那就要看他们所偏爱的是画还是诗了。”温克尔曼论诗画关系以静穆美为出发点,认为雕像人物拉奥孔即使忍受最激烈的痛苦,也表现出宁静的外表和伟大的心灵。虽然莱辛与温克尔曼一样,也承认拉奥孔雕像所呈现出的那份强忍痛苦的叹息是艺术家有意赋予的,但莱辛却不同意将理由归结于心灵因素,更不同意将诗与画混同。在他看来,诗与画的首要区别在于画等造形艺术以美为宗旨,诗等文学艺术则以真为宗旨。莱辛还从荷马、索福克勒斯、维吉尔的大量古希腊悲剧和史诗中发现,希腊人的艺术作品并不节制痛苦,而是敢于宣泄自然本性,哪怕神也是如此,希腊人“既动情感,也感受到畏惧,而且要让他的痛苦和哀伤表现出来。他并不以人类弱点为耻;只是不让这些弱点防止他走向光荣。”从艺术宗旨的差异出发,莱辛引出了诗与画的差异:即通过什么媒介表现以及如何表现?就媒介来说,绘画凭借线条和颜色进行模仿,莱辛称其为“自然的符号”;诗凭借语言和文字进行模仿,莱辛称其为“人为的符号”。“自然的符号”存在于空间中,用来描色状物,而“人为的符号”存在于时间中,用来述说动作情节。莱辛认为,这是由诗与画各自的规律决定的,是诗画之间的本质区别,诗不能让画家用画笔去追随,画也无法让诗人用文字去模仿。此外,莱辛还强调媒介符号要与表现的事物相协调,而媒介的差异将直接反映出各自在模仿对象上的差异。从模仿对象上来看,诗与画都是以模仿为原则,只不过,文学艺术模仿动作,而造形艺术模仿物体。对于同样用眼睛可以见到的事物,有的适用于用诗来表现而不适宜入画,有的则更适宜于画家而不适合诗人。莱辛举荷马笔下的潘达洛斯射箭的情形与众神宴饮会议的画面为例指出,“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摹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种动作。”为了批驳“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一观点,莱辛专辟一章“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展开了具体分析。莱辛认为,诗虽然也可以有图画,但诗的图画是通过人脑加以想象出的画面,不同于绘画实际的画面,二者不能划等号。从绘画描绘诗的题材来看,诗的图景是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一组动态画面,但对于画,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定格的静止的片段。空间性质的绘画不能将时间上发生的先后动作完美地平铺在画布上,这是“画不准”的情况。此外,诗人能够写出肉眼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两种事物,而绘画里一切都是可见的。而从诗描述画的题材来看,也有言不尽画意的情况,语言为了表达空间中的自然事物,可以展开部分间的罗列,但即便把每一部分都表达得很生动,对于人的感知来说,也很难形成一个生动的整体。对此,莱辛以哈勒的描绘体诗《阿尔卑斯山》为例展开了说明。该诗运用优美的辞藻、和谐的韵律描绘了大自然中的花草,但这在莱辛看来只是对外壳的加工。莱辛认为,诗的目标是带给人逼真的幻觉,即意象,但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个并列的物体却无助于引发我们对整体的想象。但这一切对以线条和颜色为媒介的绘画来说,就可以表现得相当生动。可见,画的题材不适合诗来表现,这种方法使我们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能详细地获得物体的局部性质。对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中国学者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也展开了分析和研究。但钱钟书并非完全赞同莱辛,在他看来,诗歌能够同于画和通于画,画却难以同于诗和通于诗。因此,钱钟书表达了对诗歌的偏好:因为诗歌的表现范围比莱辛所想的可能更广阔几分,所以不免要偏袒和偏向它。三文学画关系的同一性现在让我们把视角转向中国古代,相比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打响的诗画战争,中国古代关于图文的争论相对就缓和得多。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重神轻形,无论是老子的“大象无形”,还是《周易》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等命题,都体现出图像与文学作为表意和传神的手段,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诗画相通”是指诗与画在虚的方面是相通的,而并不是指具体的、实的技法上的相同。诗歌与绘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随着时代和艺术自身的发展,诗与画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如后魏孙畅之认为,“灵帝诏邑画赤泉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邑书画与赞,皆擅名于代,时称三美”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首卷中曾专门讨论了书画同源的问题,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也。这里的画指的是绘画,“书”的含义则有三种。其一是文字。中国绘画的起源大多从伏羲造八卦说起,八卦可以表象宇宙间种种事物的形和意,又具有图画意义,因此被视为中国绘画的起源。对此,张彦远引用曹植和许慎的观点进行了说明。曹植《画赞序》提到:“盖画者,鸟书之流也。”“书画同源”说的最突出代表是文人画。文人画不注重在画里考究艺术功夫,而重视画外之音。文人画突出抒情写意,重视文学、书法和画中意境的融合,可以说是诗、书、画三者的完美统一。正是如此,不少文人画家都认同“书画同源”的观点,认为在一幅画中应有题画诗,强调在画中有既有诗意又有书法之笔意。文人画可以追溯到六朝时对老庄“象外之道”的推崇和对超然境界和自由情致的追求,如宗炳寄思想于山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案。自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说,不少画家尤其强调以书法入画法。笔者以为,强调“书画同源”,这是由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西方绘画讲究光、色、影的搭配与调和,以显出其模仿的逼真性,而中国画的线条以水墨为原料,所以中国画强调书法的用笔,以点、线的笔力轻重勾勒出形象与色彩,所谓“墨分五彩”,说的就是用水墨浓、淡、干、湿、枯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神采。而且,中国画强调写意,追求一种主客体浑然一体的境界,这也可以说“书画同源”的另一根源。笔者以为,张彦远对书与画关系的阐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诗画关系的一种表述,为我们研究图文关系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而如果我们将这种表述与西方的诗画之争联系起来的话,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更多的美学思考。关于中国古代的图文关系阐释,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的“诗画一律”观来展开分析。在中国古代,历来都强调诗画的同一性,如孔武仲云:“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东坡居士画怪石赋》)张舜民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话》)叶燮云:“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赤露楼诗集序》)黄庭坚云:“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次韵子瞻、子由〈憩寂图〉》)等。以上表述都道出了诗画的相通性,但在中国古代,苏轼是“诗画一律”观的直接提出者,也是明确从理论层面阐释诗画关系的第一人。苏轼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笔者以为,就“诗画一律”的理论建构来说,苏轼的观点强调了诗与画在描摹物象、创造意境、寄托神思方面的同一性。如苏轼十分强调形象创造的生动传神,不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讲究以传神为主,只有神形并茂,才能实现“天工与清新”。而且,对于诗歌,苏轼还强调“言外之意”,认为应当在诗歌具体描写的基础上创造出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苏轼推崇陶渊明的诗歌,认为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题渊明饮酒诗后》)对于绘画,苏轼也同样强调“象外之境”,他曾比较王维与吴道子的绘画,认为王维技高一筹就是因为王维的画更有象外之趣。“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又说:“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题王维画》)在苏轼看来,吴道子画得再好也只能称为画工,而象外之景,无画之画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苏轼从中国古典诗画艺术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探寻两者的相通性。他在评王维的诗与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的诗受道禅思想影响很大,充满了禅意,内容上多描绘自然山水之美,风格上淡泊含蓄而韵味深长,读之如画。而王维的画则为南宗文人画之始祖,以萧条淡泊的意境与简约清新的画风为风格特色,又渗透了文人的意气和逸品,其水墨山水画法将虚无、空灵、飘逸之味表达得恰到好处,观之如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指以诗情入画景、以画景入诗情的诗画交融状态。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出来的诗画交融性,主要指的是诗和画在意象上的相通,即无形的诗在意象上具有了画的形象,无声的画也具有诗的意味,而不是指具体的写诗作画的技巧上的等同。苏轼之后,“诗画一律”观在宋代文人和画家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态度,士大夫文人纷纷以此法写诗和绘画,以意趣为宗旨,强调诗画的渗透交融,如后来兴起的文人画就以此为奉行准则,并将王维的诗画视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王维一派的诗歌与绘画还是处于各自独立创作的状态,到了宋代,开始出现诗歌与绘画内容上搭配出现的现象,明清时期则逐渐演变成了画家要会作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学习体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绵阳惠东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学基础知识测验问答及答案
- 2025年医学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方向明确护士资格证备考策略试题及答案
- 北外网院期末试题及答案
- 心理咨询师2024年心理评估结果的解释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公共营养师2025年考试常见错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幼儿心理学在育婴师考试中的运用试题及答案
- 2024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快速指南
- 自考06216中外建筑史大纲知识点汇总
- C139营销模型简介(含案例)课件
- x-net运动总线手册
- 桥梁加固改造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 第二十六章慢性肾小球肾炎演示文稿
- 设施设备维修记录表
- 自动化设备检修规程
- 新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 单片机控制led灯实验总结
- 帕金森患者的麻醉课件
- 电梯运行故障与事故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