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民身份地位的法律分析_第1页
吏民身份地位的法律分析_第2页
吏民身份地位的法律分析_第3页
吏民身份地位的法律分析_第4页
吏民身份地位的法律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吏民身份地位的法律分析

“官民”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或两个古代文中的一个或两个古代铭文中的一个。然而,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导致足够的重大损失。此外,高级职员的坟墓是模糊的,有时也有隔离。“吏民”是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統治的基礎,亦即國家賴以存在的編户齊民。我們通常所謂的“編户齊民”,其内涵實際上主要就是指“吏民”,可以説,“吏民”與“編户齊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吏民”均家户“吏民”均被編制於鄉里基層之中而成爲國家的編户。漢王元年(前206)十月劉邦西入咸陽,蕭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於是“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彊弱之處,民所疾苦者”,漢承秦制,也是將“吏民”一起編入户籍的。漢王元年十二月,項羽左尹項伯夜探劉邦軍營,劉邦請項伯轉告項羽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於是,依據這種編户制度而進行的“籍吏民”措施在漢代遂時有所見。這些“籍吏民”的措施不必都是編造户籍,但都是在户籍基礎上采取的相關措施。武帝太初二年(前103)“籍吏民馬,補車騎馬”。顔師古注曰:“籍者,總入籍録而取之。”“吏民”也是諸侯封邑中的編户。漢代的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這種“吏民”一體化的編户制度,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依然如此,並没有被打破。左思《吳都賦》:“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長干延屬,飛甍舛互。”李善注云:“建業南五里有山崗,其間平地,吏民雜居。”前四位普通農民與後四位“吏”均被稱爲“户人”——即編户之人,這一稱呼表明他們都是國家的編户齊民。他們交納賦税後的完税憑證也完全按照相同的格式出具,如:前兩位普通農民與第三位縣吏在交納賦税後,均被稱爲“民”而要求他們“自送牒還縣”,並没有不同的稱謂和要求,並没有爲“吏”另外製作有别於民户的完税憑證。可見吳簡中的“吏”與“民”均爲國家的編户齊民,並無“民籍”“吏籍”或“民户”“吏户”之别。南朝建元二年(480),齊高帝“以西豫吏民寡刻,分置兩州,損費甚多,省南豫。”由於“吏民”均爲編户,故“吏民”之去就直接影響國家的編户數量。據傳孫息諫晉靈公曰:“九層之臺,三年不成,男不得耕,女不得織,國用空虚,户口減少,吏民叛亡,鄰國謀議將興兵。社稷一滅,君何所望?”由於“吏民”編制於同一鄉里户籍之中,故編户之遷徙就與“吏民”聯繫在一起,而稱之爲遷徙“吏民”。漢制常遷徙天下編户於諸陵,爲邑以奉陵。太始元年(前96)漢武帝“徙郡國吏民豪桀於茂陵、雲陵”。二“员工”兴趣平等“吏民”作爲國家編户,在理論上其身份地位是平等的。故中國古代將“編户”稱爲“編户齊民”。1.这个优势就是这个利益。“员工和人”的地位平等,表1显示了以下几个方面(1)“名田”制度土地是中國古代社會財富賴以所出的主要資源,“夫土地者,天下之本也”。“吏民”一體的“名田”制度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依然如此。西晉平吳之後頒布了占田令,規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這裹没有説明是否“吏民”同樣占田。但是這道占田令同時規定“其官品第一至於第九,各以貴賤占田”,從“品第一者占五十頃”至“第九品十頃”(2)“吏民”均有“明君立世”的土地必須與生産者結合纔能産生財富,作爲“名田”的基本人口——編户亦即“吏民”與土地的結合是中國古代財富創造的基本方式和途徑,因此,“吏民”是中國古代基本的農業勞動者。《管子·君臣下》云:“齊民食於力,作本,作本者衆,農以聽命,是以明君立世。”魏晉南北朝繼承漢代的傳統,亦以“吏民”爲基本的農業生産者,他們需盡務“本”去“末”的羲務。魏文帝時,鄭渾任陽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溼,患水澇,百姓饑乏。渾於蕭、相二縣界,興陂遏,開稻田……躬率吏民,興立功夫,一冬間皆成。比年大收,頃畝歲增,租入倍常,民賴其利,刻石頌之,號曰鄭陂”。(3)“吏民”均有承或被免免中國古代國家令“吏民”名田和“務本”的根本目的在於取得他們的賦税、徭役,因此“吏民”是國家賦税、徭役的主要承擔者,他們都有向國家交納賦税和服役的義務。漢武帝時,倪寬“遷左内史,民甚信重之。後有軍發,左内史粟負租課殿,當免。吏民聞之,輪租襁負不絶,課更以最。”“吏民”既然有向國家交納賦税的義務,那麽當國家減免租賦時,“吏民”也同樣可以享受這個權利。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五月,鳳凰集膠東、千乘,赦天下。賜吏民爵。勿收田租賦”。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然。長沙走馬樓吳簡中的“吏民”均需按照標準交納田租。徭役也是中國古代由“吏民”承擔的一項重要義務。漢文帝時賈誼上書曰:“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里,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其吏民繇役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敝,錢用諸費稱此,其苦屬漢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歸諸侯者已不少矣。”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然。建安二十三年(218)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於次年被曹操所鎮壓。這次起義之所以爆發,因“是時南陽間苦繇役,(侯)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2.“吏民”均有被察辟的利“吏民”作爲國家編户齊民,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也同樣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1)“吏民”均有上書言事的權利。上書言事是中國古代統治者藉以了解下情、徵求民意,以爲決策參考的一種重要方式。戰國時期齊威王曾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到了漢代,“吏民”上書已成爲一種經常性的制度,故在中央政府特設官署以專司其事。漢代諸卿之一的衛尉負責皇宫的保衛,其屬官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總領之。”尚書系統中亦有相關的部門負責“吏民”上書之事。尚書爲漢承秦制而設立,漢成帝時初置尚書五人,一人爲僕射,另四人分爲四曹,其中的民曹,“主吏民上書事”。此外,中書也管理“吏民”上書。杜延年原爲大將軍霍光吏,因功擢爲太僕、右曹、給事中,“吏民上書言便宜,有異,輒下延年平處復奏。”“吏民”上書既是民衆的政治權利,也是統治階級的需要。“夫星者,乃人民凡物之精光。故一人不得通於帝王,一星亦不得通也。故天氣輒爲乖錯,地氣爲其逆也。故教其吏民大小,俱共上書,以通天氣,以安星曆,以除天病,以解帝王承負之責。”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然。史稱魏明帝“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覺省究竟,意無厭倦”。檢舉揭發地方長官的吏治問題,也是“吏民”的政治權利之一。西晉建興四年(316)涼州刺史張寔下令:“所部吏民有能舉其過者,賞以布帛羊米。”“吏民”也經常通過上表或請求等方式以表達對於地方官吏治績優劣的評價,對於官吏的去留陟黜有時産生一定的影響。西漢成帝時京兆尹王尊被御史中丞奏劾免官,“吏民多稱惜之”。京兆所轄湖縣的“三老公乘興等上書訟尊治京兆功效日著”,《漢書》詳細録載了上書内容:列舉了王尊治理京兆的諸多政績,申訴其所受誣枉,抨擊了此案中奸邪的人和事。“書奏,天子復以尊爲徐州刺史。”“吏民”有時也可以其他方式直接向地方長吏表達自己的意見。曹魏嘉平(249—254)中,劉類爲弘農太守,“苛慝”“無禮”,吏民不滿。弘農“舊俗,民謗官長者有三不肯,謂遷、免與死也。類在弘農,吏民患之,乃題其門曰:‘劉府君有三不肯。’類雖聞之,猶不能自改。其後安東將軍司馬文王西征,路經弘農,弘農人告類荒耄不任宰郡,乃召入爲五官中郎將。”(2)“吏民”均有被察舉徵辟的權利。中國古代從漢代興起以察舉、徵辟爲主的選官制度,這是當時國家選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因此,被察舉、徵辟遂成爲公民的一項重要政治權利。在這方面,“吏民”均享有平等的權利。漢武帝時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方案中,有關於選拔官吏方面的論述,他説:“臣愚以爲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在由下而上察舉人材的同時,漢代又實行由上而下的“徵辟”制度,即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物色人材。這種方式也以“吏民”爲對象。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令“徵吏民有明當時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募”也是漢代選拔人材的方式之一。爲了某種特定的需要,有時采取招募的方式從天下“吏民”中物色具有特殊素質的人材。漢武帝時由於對外關係的發展,急需大量的外交使節,於是“天子爲其絶遠,非人所樂,聽其言,予節,募吏民無問所從來,爲具備人衆遣之,以廣其道。”在這樣的選官制度下,“吏民”均享有爲官從政的可能,從而使國家政權構築在廣泛的社會基礎之上,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所謂“吏民有信者,帝王仕之不負焉,故吏民樂爲也”。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由於社會發展變化而導致選官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九品官人法的興起,因而仕途特别是清流之官被一些世族門閥家族所把持,但是“吏民”仍有通過這個途徑步入仕途的機會。魏晉時期在九品中正制的風靡下,鄉議品第成爲仕進的重要途徑,因而這也成爲“吏民”所追逐的目標。王戎“有人倫鋻識,……孫秀爲琅邪郡吏,求品於鄉議。戎從弟衍將不許,戎勸品之。及秀得志,朝士有宿怨者皆被誅,而戎、衍獲濟焉。”還有一類“吏民”的仕途是没有經過察舉,直接由“吏”或“民”而被辟召爲“官”或“吏”。吾粲,吳郡烏程人,“孫河爲縣長,(吾)粲爲小吏,河深奇之。河後爲將軍,得自選長吏,表粲爲曲阿丞。遷爲長史,治有名迹。雖起孤微,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孫權爲車騎將軍,召爲主簿,出爲山陰令,還爲參軍校尉。”3.以官、民、民为,成为吏的基本前科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吏民”均享有入學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既是文化上的權利,也是政治上平等權利的一種體現,因爲入學受教育就意味着有被選拔爲官吏的可能。西漢景帝末年,文翁爲蜀郡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爲學官弟子,爲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爲孝弟力田。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爲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文翁從“民”中選拔子弟入學,其中優秀者被拔擢爲“吏”,於是“吏民”皆爭先恐後入學。“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將蜀郡的做法推廣於全國,史稱這一教育制度“自文翁爲之始云”。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然。曹魏時,顔斐爲京兆太守,“起文學,聽吏民欲讀書者,復其小徭……又課民當輸租時,車牛各因便致薪兩束,爲冬寒冰炙筆硯。於是風化大行,吏不煩民,民不求吏。”三“吏户”均有“民”的由上所述可見“吏民”是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均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的國家編户齊民。學術界對於“吏民”的看法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意見認爲“吏民”中存在“吏户”,他們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身份地位低於普通編户齊民的依附民。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吏民”中並不存在“吏户”這樣一種依附民。“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