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第一零六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第一零六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第一零六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第一零六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第一零六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第一零六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

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

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

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

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

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

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

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

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

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

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莺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

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

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

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

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

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

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

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

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

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

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

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

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

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

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

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二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

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

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

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

--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C.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D.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

B.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C.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D.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

的当代建构。

B.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

美学的呼唤。

C.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

教育的关键。

D.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

做出巨大贡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

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

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

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

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

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抱粉、植硅体和淀粉粒。抱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

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

化物,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

有机物质,不易留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

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

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

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

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

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

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

“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

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

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法获取

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栋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猫猴桃籽等,这说

明田螺山人曾经既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也通过采集林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

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

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

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

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

究,如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和硅藻类

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可以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

境的发展变迁。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

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

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

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

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

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

因素多。如果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

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

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存菜,左右采

之”(《周南•关雎》)可知存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

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存菜遗存物,在未来

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

棒,见于《豳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

与1mm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

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

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

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

偏废。

(摘编自马永超《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一一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

(1)下列各项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

B.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C.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D.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B.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

C.《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D.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

代皇帝参与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

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

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

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

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

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

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

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

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

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

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

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

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

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

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

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

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

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

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干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

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

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

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

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

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

里,跟昨天烧的那画一模一样。

甘子千从此处处躲着画儿韩。

北平解放后,甘子千因出身清白贫苦,学习积极,思想进步,当上了书画业领导

小组成员。文物书画业要整顿领导班子,有人提出调画儿韩,向甘子千征询意见:”听说

他挺有本事,你看咱们用不用他好?”甘子千思忖:当初自己本没有坑骗他之意,却弄

得无法解释;他如果来了,要是说出来……于是他说:“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

决定,我没把握。”画儿韩终于没被调用。

一晃三十多年,甘子千也快七十了。当他当选为人民代表时,他给自己算了算账,

算算这一辈子对人民对国家做过哪些亏心事,算来算去,算到了画儿韩头上。如今国际

市场文物涨价,但文物业的老手死的死、病的病,人手荒成了要害症。而若论识别古画,

画儿韩可谓身怀绝技,怎么能不让他发挥才干呢?当初只要自己说“这个人有用”,画儿

韩就留下了,可是自己没说。

他决心把画儿韩找回来,把欠债还上。

这一动手找,才发现北京城之大,人口之多,寻人之难!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的

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又听说画儿韩在金鱼池附近养金鱼,去那儿

一问,房子全拆了。找了半个月,走了八处地方,终于听说画儿韩确实健在,有时还到

陶然亭附近去。

一清早,甘子千就拄着棍来到了陶然亭。雾蒙蒙的湖园里有跑步的,喊嗓的,遛

弯的。他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画儿韩的好友并被告知,画儿韩脑血栓前天进医院了。

“唉……”甘子千连连叹气。

“他呀,累的,去年检查出脑血管硬化,医生叫他多休息,他反而忙起来了,说祖传识

别古画很有点诀窍,想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失传。他说,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

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那人说,“你是他什么人?能帮帮他吗?”

“能!”

甘子千振作起来。他想应当派人去帮他整理材料;应当在人代会上提一个抢救老

人们身上保存的绝技的提案;他还想把自己的存款移到画儿韩的名下,给他治病。他觉

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开眼”“喊嗓”“遛弯”等方言俚语的使用,和对以画儿韩、那五为代表的旧

北平城各色人等的描绘,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色彩。

B.小说开篇设置“上哪儿去找'画儿韩’”的悬念,后文却不急于叙述找寻的过程,而

是插叙两人的“过节儿”,巧妙地解开悬念,构思精妙。

C.仿作的《寒食图》上“淡淡的拇指指纹印”是一处精巧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甘子

千的心理状态,将“烧画”“赎画”两个情节贯穿一气。

D.小说叙述故事的手法高超,例如明写甘子千四处寻访韩画儿,打听到他曾烧过锅炉、

养过金鱼,实则将画儿韩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补写完整。

(2)小说中以仿作的《寒食图》连接情节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甘子千对画儿韩态度的三次转变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袁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

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昭欲诣汉献

帝,至河心为张杨所留。表荐太祖。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日:“今孤来此,

当施何计?”昭日:“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下但之功也。此下

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新还旧京,

远近跋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

算其多者。"太祖日:“此孤本志也。”以昭为冀州牧。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零

消。后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

何以堪之?"昭曰:“今民难化,甚于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

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

人,宣稍建立,以自藩卫。”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文帝即王位,拜昭

将作大匠。及践昨,迁大鸿胪,进封右乡侯。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

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日:“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

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

畏其权势莫能纠摘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也:

国士不以举修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阚等。昭

年八十一薨,谥日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摘/毁

坏风俗/侵欲滋甚/

B.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施/毁

坏风俗/侵欲滋甚/

C.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施/毁

坏风俗/侵欲滋甚/

D.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搪/毁

坏风俗/侵欲滋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中国古代区域名称,以黄河以南为河内,而黄河以东则称河东。

B.五伯,即五霸,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多指中国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

C.祭酒,原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D.孝悌,是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孝悌”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昭料敌制胜,取得突出政绩。他在担任魏郡太守期间,郡内非常混乱,盗贼纷起,

他巧用计谋,一举扫除了盗贼,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B.董昭多谋善断,具有远见卓识。他在归顺太祖曹操后,帮助曹操分析形势,梳理远志,

说服曹操接受爵位,加强自我保护,深得曹操欣赏。

C.董昭认识清醒,深得治国之要。在辅佐明帝的时候,对当时社会的颓风弊俗的认识深

亥U,明帝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斥免多人,革除奸弊。

D.董昭忠心耿耿,成为曹魏元勋。从为曹操助画方略开始,他始终心系曹魏,多方谋划,

累有功勋,既是曹魏的谋士、重臣,也是开国元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朝廷新还旧京,远近跋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②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草堂之景,充满了村野之趣。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

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B.颔联写草堂之外人的活动和江村的景色,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连那一艘艘商船

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笔触悠闲疏淡。

C.尾联诗人听到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

余味无穷。

D.诗的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作者看似平静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

哀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对枯松、绝壁的描绘渲染环境的

可怖。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通过建造阿房宫使用的钉子和谷

仓里的谷粒的对比突出秦的奢侈。

(3)《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描述了赤壁大战前夕曹操“,"

的文武兼备、豪迈洒脱的英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乐一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诗词吟唱传统。诗歌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与配

曲节奏、旋律等相互作用,—,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

通过吟诵、吟唱等方式,古典诗词声调的,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文中意境从抽

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人心、启迪智慧、

令人深思、引人入胜。但古诗词音乐鲜有原曲原谱留存于世,文献资料甚为匮乏,原诗

原谱更是十分难求,所以后来吟唱逐渐发展成为“依声填词”,即按照原有曲调填上新词

歌唱或依照旧乐谱创制新曲,虽谱调有所改变,但传承历代吟唱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自然和谐等基本要求和标准始终存在。

古诗词是全民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吟唱将重开古诗词教育新境界。美育是审美

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地影响人的情

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只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

等、相互促进,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吟诵和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

探求、文辞意境的把握、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长期的实践体悟。(),会吟诵者少

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作为一门“绝学”要复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抑扬顿挫潜移默化相辅相成

B.相映成趣跌宕起伏春风化雨相反相成

C.相得益彰跌宕起伏潜移默化相反相成

D.相映成趣抑扬顿挫春风化雨相辅相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吟诵大多靠师承传授,如今几乎成了一门绝学

B.如今吟诵几乎成了一门绝学,大多靠师承传授

C.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掌握吟诵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

D.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人是很难掌握吟诵的技巧的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吟诵和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探求、行腔规律的揣摩也需要

长期的实践体悟。

B.不管吟唱还是吟诵,对文辞意境的把握、诗词情感内涵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

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C.无论吟诵和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探求、行腔规律的揣摩都需要

长期的实践体悟。

D.无论吟诵还是吟唱,对诗词情感内涵的把握、文辞意境的揣摩、行腔规律的探求都需

要长期的实践体悟。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艺节目迅猛“C位出圈”,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

的中国》、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和电影《你好,李焕英》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

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

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唐宫夜宴》虽然表演

时长不足5分钟,但处处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舞蹈以女乐官进入皇宫进行

宴乐表演为基本情节,舞台设计与电视转播借助高科技手段为穿越时空的舞者提供了令

人震撼的背景环境。妆容、服饰、舞姿、背景的设计灵感均来自千年之前的那个传奇时

代。而当代舞者的一颦一笑,则让凝重变得灵动、让传统融入当下。《你好,李焕英》的

导演贾玲历时数年打磨剧本,将对亡母的思念倾注于影片创作全过程,让广大观众体验

了一场亲情重温之旅。这些“走心”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无疑收获了万千粉丝的满堂喝彩,

更承载着时下观众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深层次需求。

(1)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2)《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你好,李焕英》三部作品成功入选“我最喜欢的春

节档节目”,如果你是活动组委会成员,请任选一部为其拟写颁奖词,不少于80字。

四、写作(6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

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她,给他

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

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

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

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

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

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你对上述两则故事有什么看法?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

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体现你的权衡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符合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第一零六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语

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

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

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

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

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

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

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

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

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

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莺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

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

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

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

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

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

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

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

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

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

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

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

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

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

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

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

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

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

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

--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C.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D.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

B.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C.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D.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

的当代建构。

B.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

美学的呼唤。

C.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

教育的关键。

D.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

做出巨大贡献。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

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

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美生活”和“好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两个维度,“必然会替代”不当。

原文第一段为: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

“美生活”。B.追求“存在感”才是中国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原文第三段为:然而,

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D.前后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原文最后一段

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

(2)B.文中仅提及东西方美学差异,未对比论证“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3)C.“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无中生有,推断不当。

答案:

(1)C

(2)B

(3)C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

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

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

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

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

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

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

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抱粉、植硅体和淀粉粒。抱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

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

化物,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

有机物质,不易留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

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

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

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

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

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

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

“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

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

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法获取

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栋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舜猴桃籽等,这说

明田螺山人曾经既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也通过采集林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

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

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

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

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

究,如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和硅藻类

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可以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

境的发展变迁。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

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

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

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

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

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

因素多。如果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

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

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存菜,左右采

之”(《周南•关雎》)可知存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

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苓菜遗存物,在未来

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

棒,见于《豳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

21mm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

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

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

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

偏废。

(摘编自马永超《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一一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

(1)下列各项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

B.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C.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D.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B.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

C.《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D.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

代皇帝参与培育的优质水稻品利J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

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

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

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

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

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

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

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A.“需要提取……微小遗存”错。原文表述“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

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可见微小遗存

是在实验室提取的。

故选:Ao

(2)A.“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错。结合原文“有些具备

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

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可见因

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的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为炭化的

大米种子,属于炭化植物遗存。

B.“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错。文中只是说“提供了参考”,没有确

7Eo

C.正确。

D.“就能够”过于绝对。文中只说“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故选:Co

(3)此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材料二“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

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

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

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

分析可知,该考古研究应先发掘,再田野作业,因为是要确定“御田胭脂米”是否是“京

西稻”,故田野作业中要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水稻类炭化物;将另一部

分土样送至实验室用于植硅体研究。

根据“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

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植硅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

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

的种类”分析可知,之后用实验室分析法对可能获得的炭化物进行定性,确定其是否为

水稻遗存;同时,还需要“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分析另一部分土

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

材料三强调“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

籍”“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分析,因此还需要借助相关文献典

籍查询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的记录。

答案:

(1)A

(2)C

(3)①田野作业:对遗迹进行发掘,并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

②实验室分析:对可能获得的炭化物进行定性,确定其是否为水稻遗存:同时,分析另

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③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

录。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

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

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

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

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干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

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

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

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

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

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

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

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

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

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

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

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

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

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

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千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

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

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

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

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

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

里,跟昨天烧的那画一模一样。

甘子千从此处处躲着画儿韩。

北平解放后,甘子千因出身清白贫苦,学习积极,思想进步,当上了书画业领导

小组成员。文物书画业要整顿领导班子,有人提出调画儿韩,向甘子千征询意见:“听说

他挺有本事,你看咱们用不用他好?”甘子千思忖:当初自己本没有坑骗他之意,却弄

得无法解释;他如果来了,要是说出来……于是他说:“画儿韩做假画出身,还是领导上

决定,我没把握。”画儿韩终于没被调用。

一晃三十多年,甘子千也快七十了。当他当选为人民代表时,他给自己算了算账,

算算这一辈子对人民对国家做过哪些亏心事,算来算去,算到了画儿韩头上。如今国际

市场文物涨价,但文物业的老手死的死、病的病,人手荒成了要害症。而若论识别古画,

画儿韩可谓身怀绝技,怎么能不让他发挥才干呢?当初只要自己说“这个人有用”,画儿

韩就留下了,可是自己没说。

他决心把画儿韩找回来,把欠债还上。

这一动手找,才发现北京城之大,人口之多,寻人之难!先听说画儿韩在天桥的

茶馆烧过锅炉,到那儿一看,茶馆早黄了。又听说画儿韩在金鱼池附近养金鱼,去那儿

一问,房子全拆了。找了半个月,走了八处地方,终于听说画儿韩确实健在,有时还到

陶然亭附近去。

一清早,甘子千就拄着棍来到了陶然亭。雾蒙蒙的湖园里有跑步的,喊嗓的,遛

弯的。他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画儿韩的好友并被告知,画儿韩脑血栓前天进医院了。

“唉……”甘子千连连叹气。

“他呀,累的,去年检查出脑血管硬化,医生叫他多休息,他反而忙起来了,说祖传识

别古画很有点诀窍,想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失传。他说,这两年党中央政策好,目前

搞‘四化’,他这点本事对国家是有用处的。"那人说,‘'你是他什么人?能帮帮他吗?”

“能!”

甘子千振作起来。他想应当派人去帮他整理材料;应当在人代会上提一个抢救老

人们身上保存的绝技的提案;他还想把自己的存款移到画儿韩的名下,给他治病。他觉

着生活总算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向这个世界告别时,可以于心无愧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中“开眼”“喊嗓”“遛弯”等方言俚语的使用,和对以画儿韩、那五为代表的旧

北平城各色人等的描绘,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地域色彩。

B.小说开篇设置“上哪儿去找'画儿韩’”的悬念,后文却不急于叙述找寻的过程,而

是插叙两人的“过节儿”,巧妙地解开悬念,构思精妙。

C.仿作的《寒食图》上“淡淡的拇指指纹印”是一处精巧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甘子

千的心理状态,将“烧画”“赎画”两个情节贯穿一气。

D.小说叙述故事的手法高超,例如明写甘子千四处寻访韩画儿,打听到他曾烧过锅炉、

养过金鱼,实则将画儿韩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补写完整。

(2)小说中以仿作的《寒食图》连接情节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甘子千对画儿韩态度的三次转变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

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是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

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

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的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使小说内

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力,解答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