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唐均田制补遗_第1页
北朝隋唐均田制补遗_第2页
北朝隋唐均田制补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朝隋唐均田制补遗

在隋唐时期实施货币制度的近300年里,北、齐、西汉、淮北、隋、唐先后颁布了货币令,并继续修订、补充和修订了货币令。各朝均田令修订的具体时间和内容,除唐朝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外,其余各朝皆无比较明确而翔实的记载。唐朝的田令虽然记载较详,仍有粗疏之处。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在《唐令拾遗》中对唐朝田令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辑补,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唐朝的田令。但北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的田令补遗,以往却一直未见有论著发表。其原因在于资料的严重匮乏,难于作出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补遗。然而,根据现有史籍和出土文物中的一些零星记载,对各朝均田令作些拾遗补阙,增补个别条文,辨析修订的大体时间,还是可能做到的。这些条文虽然极为有限,并不足以恢复各朝均田令的全貌,但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各朝均田令的内容,深入研究均田制发展演变的阶段和过程,却仍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关于北魏的均田令,我曾补遗六条一、北宋立皇令北齐建立之初,继续推行均田制,沿用北魏的均田令,“北齐给授田令,仍依魏朝。每年十月普令转授,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一)土地帖卖的依据《通典》卷二《田制下》引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云:北齐“帖卖者,帖荒田七年,熟田五年,钱还地还,依令听许”。“依令”,自然是依北齐田令。北齐河清三年均田令的内容,《隋书·食货志》、《通典》卷二《田制下》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田令中没有关于土地帖卖的条文。宋孝王所言土地帖卖“依令听许”的令文,显然是在河清三年令以后新增补的。增补的时间,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只好付之阙如。由于北齐允许土地帖卖,致使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人口流移的情况十分严重,“比来频有还人之格,欲以招慰逃散。假使暂还,即卖所得之地,地尽还走。虽有还名,终不肯住,正由县听其卖帖田园故也。”(二)中男受田之制《隋书·食货志》在记载隋朝开皇二年田令中云:“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关于中男受田的条文,这是首次见及。对这一条文,有的同志提出疑义,认为“北齐河清三年令根本没有关于中男受田的规定,怎么能按北齐的规定受田呢?再说,开皇二年田令也不应有中男受田的条文。中男受田实际上始于开皇三年。开皇二年新令规定:‘十八已上为丁’,而在开皇三年正月‘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成丁年龄提高了,而原十八以上受田的规定并未相应改变(这一规定并被唐朝所继承)。这样,十八岁以上的中男才受田。由此可见,这句话中的“中男”二字显然是错误的。”这样的分析与推测,初看起来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推敲,则疑窦丛生。因北齐河清三年田令中没有关于中男受田的规定,便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不免失之偏颇。从史籍的记载来看,各朝在首次颁布本朝田令之后,都或多或少对田令有过修订,进行过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北魏太和九年令后,至肃宗熙平年间,对田令进行过重大修订。唐朝于武德七年、开元七年、二十五年先后数次颁布田令。北齐自然不能例外。前述关于允许土地帖卖的条文,河清三年田令中并无此项规定,但它确系北齐的令文,只是它属于河清三年以后新增订的田令条文。所以,中男受田的规定始于北齐,系北齐河清三年令后新增补的田令条文的可能性,应该说是存在的。以成丁年龄提高了,而原十八以上受田的规定并未相应改变作为中男受田之制始于开皇三年的论据,显然亦是不充分的。隋开皇二年田令颁布实施后,并非一贯有隋一代而无变动,亦是有过调整和补充的。如开皇十年,隋文帝下诏改革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兵士与百姓一样还受土地。而史籍所记载的有关隋朝田令方面的内容并未见有府兵兵士受田的条文,但府兵受田却是实施了(关于隋朝田令修订的情况,我们在隋朝田令补遗中还将详细论述,此仅举一例)。这说明,随着府兵制度的改革,田令也相应的增补了有关府兵兵士还受土地的条文。只是史籍中对田令修订、增补的情况未作明确的记载。因此,断定开皇三年成丁年龄提高后,原十八以上受田的规定并未相应改变,这样十八以上的中男才受田,并据此认为《隋书·食货志》关于隋朝中男受田遵后齐之制的记载是错误的,都是缺乏依据的。成丁年龄发生变化,受田的年龄亦随之变动,而史籍却无明确记载的情况,北魏就已存在。北魏太和九年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所以,我们认为在没有确凿的资料为证以前,不应轻易否定《隋书·食货志》关于隋朝中男受田遵后齐之制的记载。就现有史籍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中男受田之制始出现于北齐(河清三年以后的时期),属北齐田令的条文之一,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北齐河清三年令,包括田令、赋役令等内容,其中还有一段令文,即“每岁春月,各依乡土早晚,课人农桑。自春及秋,男十五已上,皆布田亩。桑蚕之月,妇女十五已上,皆营蚕桑。孟冬,刺史听审邦教之优劣,定殿最之科品。人有人力无牛,或有牛无力者,须令相便,皆得纳种。使地无遗利,人无游手焉。”二、隋朝立天令补编隋朝于开皇二年颁布均田令隋朝开皇二年颁布均田令后,在实行的过程中亦应有过新的补充与调整。就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有四条。(一)坊府重要性之四开皇十年五月,隋文帝诏令:“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二)府兵兵士所受露田不属还授《隋书·郎茂传》载:“(郎茂)又奏身死王事者,子不退田,品官年老不减地,皆发于茂。”此所谓“身死王事者”,当指阵亡之府兵兵士。这条记载表明,在郎茂上奏之前,府兵兵士已按田令的规定受有土地,并如同百姓一样实行还受之制。为了以示国家对阵亡兵士的优恤,又提出了凡阵亡兵士,其所受露田不入还授之列,可由其子继承之议。郎茂的奏议后为隋文帝所采纳(据《郎茂传》,郎茂此奏是在开皇年间),并已付诸实施。因为唐朝田令中“身死王事者,其子孙虽未成丁,身分地勿追”(三)孝慈上言:“知县公钱,以公钱物,以给公用。”《隋书·食货志》将此条文载入开皇二年之田令,而实际上,开皇二年时根本还没有公廨田之制,那是开皇十四年的事。此议首发于工部尚书苏孝慈。《隋书·苏孝慈传》载:“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关于苏孝慈上表之事,《隋书·食货志》亦有记载,且详于本传,并记有确切的时间,“先是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回易生利,以给公用。至十四年六月,工部尚书、安平郡公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唯利是求,烦扰百姓,败损风俗,莫斯之甚。于是奏皆给地以营农,回易取利,一切禁止。”由此可知,苏孝慈上表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