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经方辨治发作性气冲胸咽并晕厥3例_第1页
仲景经方辨治发作性气冲胸咽并晕厥3例_第2页
仲景经方辨治发作性气冲胸咽并晕厥3例_第3页
仲景经方辨治发作性气冲胸咽并晕厥3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仲景经方辨治发作性气冲胸咽并晕厥3例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钱荒本要义》被视为经典。因为它们的处方来源于实践,所以在临床上是有效的。它是2000年前保存下来的。但由于年代的久远,气候的变迁,病种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所述的典型病证,并非尽属当今的常见病。现今的中医,因受西医的影响,真正像老一辈中医学家那样潜心研究、运用经方者实不多见。其实,只要认真研读经典,注意运用仲景的思维方法观察临床,其《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述的病证并非罕见。若恰当运用经方,确有桴鼓之效,看似神奇,实合仲景法则,现举临床真实病案3则,以遥证当年仲景之方并非虚言。1中医病因病患者管某,男,68岁,农民。以发作性气冲胸咽并晕厥半月余、加重3天为主诉,于2009年6月4日收入住院(住院号:9060076)。初诊(2009年6月4日):患者半月前因劳作后出现发作性气冲胸咽并晕厥,近3天每日发作10余次,且程度加重。发作时自觉“有一股气从下腹部直冲心胸直至咽喉,其时心胸如窒,难受之极,如人之将死”,旋即晕厥倒地欲死,手足厥冷,口唇青紫,但并无口吐涎沫,双目上视,肢体抽搐等症。此时,医者诊其脉微欲绝,但不给予治疗,患者数分钟或十余分钟后仍然苏醒,醒后除感觉神疲乏力外,一如常人,一日而发10余次,痛苦不堪。就诊时,仍时有上述病症发作,时感心胸憋闷,“心里为难”,头晕乏力,上腹灼热胀痛,咳嗽微喘,精神不振,口淡不渴,食少纳差,小便清,大便正常,舌淡胖、苔白腻水滑,脉细弦。体温37.4℃,脉搏76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5/91mmHg。双肺呼吸音稍粗。心(-)。腹平软,上腹轻压痛,余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脑电图:正常。头颅CT:脑萎缩。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提示:(1)窦性心律;(2)双室肥厚;(3)T波缺血性改变。DR胸片:(1)慢支炎,肺气肿;(2)双上肺陈旧性肺结核;(3)矽肺。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胃炎。但都不能解释其发作时的表现。仲景“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描述则与此恰恰相合,故建议用中医中药治疗。但因其拒绝服用中药而给予西药改善心脑供血、制酸、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考虑到有可能与精神因素有关,又服用阿普唑仑。二诊(2009年6月6日):经西药治疗,近两日患者仍每天如前发作10余次。诊时患者心胸憋闷,“心里为难”等症稍有减轻,头晕乏力,上腹灼热胀痛减轻,咳嗽微喘,精神不振,口淡不渴,食少纳差,小便清,大便正常。由于西药无明显效果,经反复向患者讲明必须用中药治疗后才勉强接受服用中药。鉴于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腻水滑,脉细弦,以及发作时脉微欲绝。诊断为心肾阳虚,阴寒上逆之奔豚气。治以温阳和营,平冲降逆,仿仲景之意,用桂枝加桂汤加味:桂枝18g,白芍12g,生姜12g,甘草6g,大枣12g,法半夏15g,当归12g,沉香12g,茯苓30g,丹参30g。西药继续给予抗改善心脑供血、抑酸、对症等治疗,停服阿普唑仑。三诊(2009年6月7日):患者服用中药汤剂1剂,昨日有3次将欲发作,感觉有一股气从下腹部涌动将欲上冲,“但没有冲上来”。现患者心胸憋闷,“心里难受”等症明显减轻,头晕乏力减轻,上腹灼热胀痛大为减轻,咳嗽喘息不明显,精神明显好转,口淡不渴,食纳增加,小便清,大便正常。其心肾之阳得到温煦,阴寒上逆之势得到遏制,故仍用上方。西药同前。四诊(2009年6月8日):患者昨日病症一直没有发作,现患者心胸憋闷,“心里难受”等症明显减轻,次数明显减少,头晕乏力明显减轻,上腹灼热胀痛基本消除,咳嗽喘息不明显,精神明显好转,口和知味,食纳增加,二便正常。再用上方2剂以巩固疗效。其后一直未再发作,患者及其亲属认为已无大碍而于6月10日出院。按:本案之自觉“有一股气从下腹部直冲心胸直至咽喉,其时心胸如窒,受之难极,如人之将死”,旋即晕厥倒地欲死。但并无口吐涎沫,双目上视,肢体抽搐等症,与痫证有别。又因其发作无明显精神因素,且有手足厥冷,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等体征,加之按癔症用阿普唑仑也毫无缓解,故可排除癔症。西医虽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胃炎的诊断依据,但却不能用其解释上述病症,而此正合仲景对奔豚气的描述,其病机非止一端。而本案有手足厥冷,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等症,当属心肾阳虚,阴寒上逆所致。仲景“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医宗金鉴》曰:“奔豚者,肾水阴邪之气,从少腹上冲于心,若豚之奔也……继与桂枝加桂汤者,内伐其肾邪也”。故与桂枝加桂汤温阳和营,平冲降逆,数日而病愈。足见仲景之言绝非虚妄,经方用之恰当,确有佳效。2从“中气”到“气”患者田某,女,44岁。以头痛、项背不舒、时轻时重、恶寒肢冷3个月为主诉于2009年6月22日收入住院(住院号:9060365)。初诊(2009年6月22日):患者于3个月前因“感冒”而出现头痛恶寒,时轻时重,经多处中西药治疗,仍反复不已。近1周头痛恶寒加重。就诊时,患者发作性头痛,项背不舒,时轻时重,恶寒肢冷,虽值盛夏(最高气温38℃),仍不敢用空调和电扇,须穿2件长袖衣服,睡眠须盖被子,洗澡须用浴霸取暖,微咳,时流清涕,肢体乏力,口淡不渴,上腹稍胀,稍有泛酸,食少纳差,小便清长,大便通调。舌淡胖,苔白水滑。脉沉弦细。体温36.7℃,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98/62mmHg。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心肺(-)。经颅多普勒提示:大脑中动脉紧张度增高;右椎-基底动脉痉挛。血气分析正常。心电图正常。肝肾功能及生化正常。X线胸片无异常。西医无从解释其病症。此乃少阴阳虚于内,太阳感邪于外,正虚无力祛邪外出之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与一般感冒自是不同,虽迁延3个月,但其证仍在,故建议用中药治疗。因患者不愿意接受中药治疗而用西药抗生素、对症治疗,并用银杏达莫、天麻素、泮妥拉唑静滴。二诊(2009年6月30日):患者经1周的西医治疗,仍有发作性头痛,其项背不舒,时轻时重,恶寒肢冷等症依然如故。舌淡胖,苔白水滑,脉沉弦细。经向患者讲明其病,强调必须用中药汤剂后,患者同意试服1剂观察之。遂以助阳解表为法,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子先煎15g,细辛4g,薏苡仁30g,羌活10g,葛根30g,天麻30g,僵蚕30g,蚕沙30g。1剂。停用西药抗生素。三诊(2009年7月1日):患者服用上方后,微微汗出,发作性头痛明显减轻,项背不舒减轻,恶寒肢冷消除,体温36.7℃。可用空调和电扇,已穿1件长袖衣服,睡眠只需盖薄被,洗澡不用浴霸,咳嗽明显减轻,清涕基本消除,肢体乏力减轻,口淡不渴,上腹稍胀,泛酸减轻,小便清长。患者见中药疗效如此神奇,甚悔当初不用中药,恳请继续用中药治疗。因其头痛、项背不舒等症尚未完全解除,故仍用上方3剂。四诊(2009年7月5日):患者发作性头痛及项背不舒均消除,恶寒肢冷消除后一直未反复,体温正常。可用空调和电扇,已穿1件短袖衣服,睡眠只需盖薄单,洗澡不需浴霸取暖,咳嗽、清涕消除,病愈而出院,并用中药调补肺脾肾以善其后。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案之“感冒”迁延3个月之久,并非“始得之”,也未见“反发热”。但仍头痛,项背不舒,恶寒肢冷明显,微咳,时流清涕,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水滑,脉沉弦细。其伤寒太阳少阴两感之证仍在。故仍不避炎夏盛暑,果断运用温阳解表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除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如此“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钱天来在《伤寒溯源集·少阴篇》中谓其“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用之于临床,果然其效甚佳。3中医病因病机患者吴某,男,63岁,农民,以发作性心胸憋闷3年余,剧烈刺痛1周而于2009年7月22日收入住院(住院号:9070334)。初诊(2009年7月22日):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心胸憋闷刺痛等症。1周前突然出现心胸憋闷,剧烈刺痛,痛彻胸背,经当地治疗无好转。就诊时,患者持续性心胸憋闷,刺痛难忍,痛彻胸背,肢冷汗出,呻吟不止,不得平卧,心慌心累,短气乏力,头昏痛不适,呼吸稍急促,稍有咳嗽,精神萎靡,小便短黄,大便通调。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沉细无力。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体温37℃,脉搏6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82/108mmHg。双肺(-)。心音低钝,心率60次/min,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脉搏短绌。心电图:(1)窦性心律;(2)间隔前壁心肌梗塞。心肌酶谱:CK110IU/mL;CK-MB15U/L;LDH115IU/ml;a-HBDH74IU/ml。血分析正常。患者虽素有“高血压病”而头昏痛不适,看似“肝阳上亢”,但其持续性心胸憋闷,刺痛难忍,痛彻胸背,心慌心累,短气乏力,四肢厥冷,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细无力等才反映了阳失温运、痰瘀心脉的病机本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故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四逆汤加减,以化痰通脉,温阳益气:瓜蒌12g,薤白15g,法半夏15g,制附子先煎30g,干姜15g,炙甘草12g,红参30g,当归12g,川芎12g,红花12g,三七15g,丹参30g,桃仁15g。1剂。西药以溶栓、扩冠、支持、对症治疗并吸氧。二诊(2009年7月23日):患者服上方1剂后,心胸憋闷刺痛明显减轻,且呈非持续性的阵发性发作,手足转温,无呼吸困难,稍有咳嗽,精神好转,心慌心累,短气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小便短黄,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细无力。心率70次/min,心律整齐,血压128/85mmHg,生命体征平稳,仍用上方2剂。三诊(2009年7月25日):患者阵发性心胸憋闷刺痛减轻,手足温暖,稍有咳嗽,精神明显好转,心慌心累、短气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舌稍淡胖,边有齿印,但较前减少,苔白微腻。脉细,较前有力。心率59次/min,心律整齐,血压145/75mmHg,生命体征平稳。仍以上方去桃仁、干姜,加桔梗15g,3剂。四诊(2009年7月28日):患者心胸憋闷刺痛基本消除,手足温暖,无咳嗽,精神明显好转,心慌心累、短气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舌稍淡胖,齿印不明显,苔白微腻。脉细,较前有力。心率77次/min,心律整齐,血压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继续用25日方,3剂。西药停用尿激酶、硝酸甘油,并停止吸氧。五诊(2009年8月1日):患者心胸憋闷刺痛消除,手足温暖,精神较好,心慌心累,短气乏力等症基本消除,自觉无特殊不适,自行外出活动后也无明显不适。舌稍淡、无齿印、苔薄白,脉细弦。心律整齐,血压正常。复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间隔前壁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酶谱恢复正常而出院。并以益气温阳,化痰通脉之方善其后。按: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中医中药的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本病的病机复杂,张仲景对本病的论述也颇多,故尤须认真领会其细微差异。本案持续性心胸憋闷,刺痛难忍,痛彻胸背,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沉细无力。属痰瘀心脉,阳失温运。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寒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法半夏以逐痰饮”。本案虽有高血压病,但不囿于“肝阳上亢”而大胆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四逆汤化痰通脉,温阳益气,仅10日而病瘥。其中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