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初儒家价格理论述评
我在《春秋变法》(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和《战国时代思想家的价格理论》(中国经济问题,80年代第5期)中初步对先秦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进行了分析。汉代思想家基本上继承了这些理论,但有着时代的特点,现简略评介如后:一关于商品价格问题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了连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农业生产凋蔽,农业劳动力缺乏,城市人口大减,商品货币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摆在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尽快恢复被破坏了的社会经济,特别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以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巩固刘氏政权。正是在这种客观要求下,产生了西汉初期著名思想家贾谊和晁错的经济思想。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的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其所著的《论积贮疏》、《谏除盗铸钱令》、《陈政事疏》、《治安策》等政论中。他的基本经济观点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和许多先秦思想家一样,他把农业看作本业,而把工商看作末业,主张重本抑末。他在《论积贮疏》中,指出了当时“背本而趋末”的严重性,强调了“积贮”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命”;为了“粟多而财有余”,就必须“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以上引文均见《汉书·食货志下》)但是,贾谊虽然强调农业生产,主张重本抑末,却并不忽视商品货币交换,他所说的““积贮”,既包括积粟(即储备粮食),也包括积财(即积累货币财富)。因此,他对货币问题有很多论述,这主要反映在他的《谏除盗铸钱令》中。贾谊针对当时铜币变轻、民间私铸钱严重、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提出应当禁止民间私自铸钱,但认为不宜采用法律的手段,否则“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这样不但达不到禁铸的目的,而且会使私铸者愈来愈多,禁不胜禁。他提出由政府垄断铸币材料,“勿令铜布于天下”。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民间私铸钱之祸,还可以得到“七福”:第一,“民不铸钱,黥罪不积”;第二,“伪钱不蕃,民不相疑”;第三,“采铜铸作者返于耕田”;第四,“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第五,“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第六,“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第七,“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以上引文均见《汉书·食货志下》)从贾谊对货币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约略看出他对商品价格问题的一些看法。首先,他认为不宜采用法律的手段来禁止民间私自铸钱,说明他认识到货币流通的客观性,认识到货币不是可以由法律任意规定的价格符号,而是它本身的轻重关系到它的使用和流通的问题。其次,他对货币的流通价值与铸造成本之间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说明,指出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额,从而使私铸者“为利甚厚”,因此他建议用垄断铸币材料来垄断货币铸造权。最后,从他对垄断铸币材料的“七福”中的第四福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用《管子》中的轻重理论,来说明如何使物价平稳的问题(所谓“货物必平”)。总之,贾谊在论述货币问题时,涉及到价格问题,但很不深刻,基本上未超出先秦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范围。晁错(约公元前205—前154年)和贾谊类似,也是主张“重本抑末”,但他更加强调农业生产,这集中反映在他的《论贵粟疏》中。首先,他强调农业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意义,认为“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这样,“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因此,他强调“务民于农桑”。其次,他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观点,其中的金玉主要是指货币;为什么要“贱金玉”呢?因为“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为什么一般人又“贵金玉”呢?“以上用之故也”,同时“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这样,就可能“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接着他揭露了当时商人兼并农人而农人流亡的景况,指出由于“急政暴赋,赋敛不时”,迫使农民半价而“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而商贾大者积贮信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结果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最后,他提出解决办法,“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而“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以上引文均见《汉书·食货志上》)从晁错以上的论述中,也反映了他对商品货币和价格问题的一些看法:第一,他认为金玉货币,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只是由于“上用之”而贵,这说明他是仅从一般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理解金玉货币,而根本不了解金玉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而不是由于“上用之”而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金银之所以在法律上具有交换能力,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事实上的交换能力,……法律只是事实的公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24页)。第二,晁错认为人们有了金玉货币,“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可见他认识到货币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即用它可以获得任何其他的使用价值。但是,他把金玉作为货币的这种一般的使用价值,同金玉作为一种物品的具体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殊不知这两者并不矛盾。,第三,从晁错关于商人对农人的兼并的揭露,可以看出他对当时商业资本贱买贵卖的残酷掠夺有所认识。正是由于商人从农民手中半价而买,对农民倍价而卖,所以商人富贵起来,而农民则日益贫贱,相率流亡。但是,什么是半价,什么是倍价,他没有也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说明,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价值的问题。二“限民名田,以样品以东南角”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在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后,逐渐巩固和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从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到公元前1世纪这一段时期内,曾一度出现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较大发展,盐铁和纺织等手工业空前发达,从而促进了商品货币交换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在全国出现了二十多个比较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但是,由于封建赋税和徭役的加重,豪族地主的剥削和兼并的加强,再加上富商和高利贷者的掠夺和盘剥,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从而使当时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加剧。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以董仲舒、司马迁、桑弘羊等著名思想家为代表的经济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基本经济观点偏重儒家的说教,即所谓“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汉书·董仲舒传》作“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因此,在他的论著中谈商品货币财富的问题很少,只是在他的伦理道德说教中有时涉及到这些问题。例如,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上财富悬殊的情况,指出由于“除井田,民得买卖”,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再加上政府和富豪垄断了川泽山林之利,赋税、徭役和地租倍增,“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他预感到这样发展下去会危及刘家王朝的统治,因此提出要阻止这种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的现象。如何阻止呢?他根据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提出了“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以上引文均见《汉书·食货志上》)对董仲舒以上的经济思想,此处不拟全面评论,仅就其中涉及商品货币交换者简略作些评介:第一,他说:“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汉书·董仲舒传》)在这里,他宣扬的是封建统治者坐而受禄是符合天意的荒谬观点,但从中也可看出他对农工商业的看法,即认为农业是“本”,从事农业的活动叫“力”(即劳动),这是“食”的来源;而工商业为“末”,则似乎不是如此。第二,他反对把土地当作商品来进行自由买卖,认为这是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重要原因。这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因为土地商品化是进行土地兼并的前提条件。但是,他提出用“限民名田,以澹不足”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这是不可能的。第三,他提出“盐铁皆归于民”的主张,反对政府盐铁专卖,也反对“食禄者”从事商业活动;但是,他的意思不是从经济上鼓励私人商业的发展,而是认为“受大者不得取小”,这是“与天同意”;同时认为“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汉书·董仲舒传》)这当然是一种荒谬和虚伪的伦理说教。第四,从他揭露当时“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的情况来看,很显然他是反对高昂价格的。但什么算高价?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他没有也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与董仲舒差不多同时的伟大思想家司马迁(公元前145——87?年),他的历史巨著《史记》(即《太史公书》)中,不但记载了他以前的思想家的许多经济思想,而且也表达了他自己的经济思想。这主要反映在《史记》的《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以及一些思想家的《列传》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综合了先秦诸子的经济学说,并加以发展,因而自成一家之言。他虽然肯定“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但是也强调要发展商品货币经济,并对此作了一些分析与论述。首先,他明确把商品和货币列为财富,并认为它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目的。农工商贾为的是“求富益货”,“圣人”和“隐士”也是为了“归于富厚”,兵士英勇作战是为了得到重赏,无赖之徒作奸犯科是为了“财用”,甚至赌徒和娼妓也是为“奔富厚也”。因此,他得出结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并形象地描述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上引文均见《史记·货殖列传》)可见,在对财富的看法上,司马迁基本上摆脱了过去一些思想家的财富观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但是,他没有也不可能把作为使用价值的物质财富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财富区别开来。其次,司马迁从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客观需要出发,充分肯定了商品货币交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否则,“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因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他并以赞赏的语调,充分描述了管子的轻重术,范蠡和计然之策,子贡的废著鬻财,巴寡妇清以工商致富,以及蜀卓氏、宛孔氏、曹邴氏等以铁致富,等等,并由此得出结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当然,司马迁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重本抑末”的传统观点,例如他把农业所生产的财富称为“本富”,而把工商业所获得的财富称为“末富”,提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的观点;他认为:“纤啬筋力”(指从事农业劳动),才是“治生之正道也”,而“行贾”、“贩脂”等(指从事商业活动),则是“丈夫贱行也”、“辱处也”。(以上引文均见《史记·货殖列传》)最后,司马迁对商品货币交换和价格问题,除了以肯定的语气对过去思想家的观点作了介绍外,还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见解,有的还是很独特的见解。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他认识到货币是商品交易发展的结果。指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史记·平准书》)虽然他对我国货币发展史的叙述尚无信史和出土文物佐证,对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个本质也不了解,但他却摆脱了过去思想家把货币看作是由人们任意规定的名称这一传统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二,他对当时金属铸币的重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也有比较正确的说明。他指出;“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镕,钱益轻薄而物贵。”(同上引书)也就是说,他认识到铸币的轻重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这是符合商品货币交换规律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有的同志把他这个观点说成是“钱益多而物价益贵,似乎他也沾染了一些货币数量说的错误观点”(参见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第66页),我认为这个评价是值得商榷的。第三,他在《货殖列传》中,多处谈到商品价格的贵贱问题,如:“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廉贾归富”;“贪贾三之,廉贾五之”;“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等以上论述,除最后一条似乎包含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质量的好坏有关外,其余均未涉及商品价格贵贱的标准以及如何决定的问题,其中可能包含商品的供求关系,但不可能包含商品价值量的问题,因为他同我国古代其他思想家一样,根本不可能具有价值的概念。稍后于董仲舒和司马迁的著名思想家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的经济观点,基本上反映在《盐铁论》中(当然有些是被歪曲了的)。他是我国古代重商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管子、范蠡和白圭等的经济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他们关于商品货币方面的理论。首先,他比过去的重商理论思想家更加强调商业的作用,把商业看成是致富的本源,否定农业是唯一本源的传统观点。他说:“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哉?”(《盐铁论·力耕篇》)他不仅否定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也否定劳动可以致富,而认为:“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盐铁论·通有篇》)因此,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商人从事商业,则货物之源断绝,而财富的消费就会缺乏,这也就是所谓“商不出,财宝货绝。……宝货绝,则财用匮。”(《盐铁论·本议篇》)但是应当指出,桑弘羊强调商业是财富的本源,却并不否认农业的重要性,他多处强调农业还是为“本”,因为“农用乏,则谷不殖”,因此他提出“开本末之途”,“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这样,“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同上引书《本议篇》、《通有篇》、《轻重篇》)至于手工业,他也很重视,指出:“工不出,则农用乏”,人民养生送死之具“待工而成”,“百工居肆,以致其事”,等等(同上引书)。由此可见,桑弘羊的重商理论,既和先秦思想家的重商理论不同,更与西欧资本主义初期的重商主义理论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其次,桑弘羊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思想家的货币理论,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他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说长沮、桀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无百金之积”,而商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或累万金”(《盐铁论·力耕篇》)。因此他是把货币与财富完全等同起来了。他也认识到货币具有交换价值,可以作为流通手段,即他说的“交币通施”(《盐铁论·错币篇》),当然他不理解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个本质。第二,他坚决批判了“贤良”、“文学”否认货币的作用,鼓吹返回到“以其所有易所无”的以物易物时代的复古观点,指出货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自然演变的。他说:“俗弊更法,非务变古也,亦所以救失扶衰也。故教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物极而衰,终始之运也。”(同上引书)虽然他对货币材料更替的描述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他认为这种更替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第三,他认为货币的铸造必须由政府统一进行,坚决反对各诸侯国和私人铸钱,指出了文帝以来造成“吴邓钱布天下”的弊病,因此有“铸钱之禁”;这样,“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其所以如此,是由于“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均见同上引书)应当指出,桑弘羊提出统一币制,这是符合当时中央集权政府和商人资本利益的,但是他把统一币制看成是稳定币值的唯一手段则是欠妥当的。最后,桑弘羊关于价格问题的看法,除了继承《管子》中的轻重理论外,在如何运用方面则和《管子》中的主张不同。在拙作《战国时代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评介》一文中,我们曾经指出,《管子》的作者只提出要用轻重理论来分析和调节物价,并未提出要实现统一的和稳定的价格,而桑弘羊则特别强调后者。他主张由国家掌握价格,作为平衡轻重关系的工具,他认为“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盐铁论·力耕篇》)据此他提出所谓“平准”政策,即“开委府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盐铁论·本议篇》)并特别强调“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盐铁论·水旱篇》)很明显,桑弘羊提出的价格理论和政策,是继承了《管子》和范蠡等人的思想,并针对当时物价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运用。当然,他不可能了解什么是价值规律,更谈不上对它自觉加以利用。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根本对立的,是所谓“贤良”、“文学”的观点。这些儒家传统思想的维护者,坚决否认工商业是财富之源、富国之道的理论,固守农业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因此,他们极力贬低工商,认为“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工商上通伤农”,“工商盛而本业荒”;他们特别反对商业,认为这是“交万里之财,旷日费功,无益于用。”(以上引文同上引书《力耕篇》、《通有篇》、《散不足篇》)同时,他们主张返回到以物易物的物物交换状态,反对货币交换和货币材料的变化,认为“币数变而民滋伪”,“币数易而民益疑”;特别是反对国家统一铸币,提出“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以上引文见《盐铁论·通有篇》)。上述观点,当然是与商品货币交换的发展规律相违背的,但是也反映了当时商品货币交换中的某些时弊。这些弊病后来还更加严重,因此出现了贡禹的废钱币用布帛的主张。贡禹(约公元前124—前44年)的基本经济观点是主张自然经济,他提出废除货币,而以谷帛作为交换手段。他说:“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亡复以为币。市井勿得贩卖,除其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归于农,复古道便。”(《汉书·贡禹传》)到西汉末年,还有人上书哀帝,建议取消钱币,认为“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汉书·师丹传》)以上这种观点,是与商品货币交换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的,当然是错误的,他们提出的废除钱币的主张也是行不通的。三“人性论”的追求公元8年,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废汉帝而自立为皇帝,在位15年。他以先秦儒家的一些经济思想为旗号,进行“托古改制”,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中反映了他的经济思想。这里仅就他有关商品货币交换的观点和政策作一简略评介。在王莽改号以前,西汉帝国已经盛极而衰,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财政非常困难、物价高涨、农业劳动力缺乏等现象,从而使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极端尖锐,引起全国农民、手工业者甚至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强烈不满。面对这种经济和政治形势,王莽实行了如下的经济改革,其中也反映了他的商品货币价格观。第一,实行“王田制”,即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禁止作为商品自由买卖;凡男丁不满8人而占有土地超过900亩者,将超额部分抽出分配,原无土地的农民,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很显然,这种制度是行不通的,实行结果是失败了,不到3年即被迫宣布取消。但是王莽提出的禁止把土地当作商品自由买卖,这从理论上来说比当时一切其他关于土地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第二,禁止将私人奴婢作为商品自由买卖。他认为:“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专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汉书·王莽传》)也就是说他是从儒家关于人性论的教义出发,来反对把奴婢作为商品来买卖的,其实质是为了解决当时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是企图把奴婢从主人的家庭束缚转移到土地的束缚上,而决不意味着奴婢的解放。第三,实行所谓“六管”政策,即:盐铁酒由政府专买,铜冶钱布由国家铸造,名山大泽由国家管理,五均赊贷由政府办理。他的理由是:“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臧;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仰以给谵;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之。”(《汉书·食货志下》)可见,“六管”总的精神是对那些具有垄断性的商品和经济活动,由政府集中统一管理,其实质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和物价高涨问题。因此其中涉及许多有关商品价格的观点。例如所谓“五均”,据河间献王传的《乐语》载,原意就是“均市贾”之意,以期做到“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汉书·食货志下》师古注及邓展注)实际上就是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与物价实行统制与管理。其具体措施是:(1)实行“市平”。即由各都市的有关部门,以四季中月的商品价格作为基础,根据各种商品的质量,制定上、中、下三种标准价格。(据《汉书·食货志下》载:“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价,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2)实行“平准”。即商品价格超过市平价时,政府按市平价抛售商品;反之,如商品价格低于市平价时,则任民自由买卖。(据《汉书·食货志下》载:“万物昂贵,过平一钱,则以平价卖与民,其价低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庾者。”)(3)对五谷布帛丝绵等重要商品,如一时积压卖不掉时,由政府按成本进行收购,以保证经营者不致亏本。(据《汉书·食货志下》载:“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售者,均官有以考验厥实,用其本价取之,毋令折钱。”)此外,在实行酒专卖中,政府规定的价格是根据所用的标准米曲价格为基础,再加上其他必要的酿造费用。从以上“五均”措施可以看出,王莽对商品价格的认识虽然基本上是因袭先秦思想家的观点,但是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从他关于“市平”、“平准”和收购滞销商品的政策中,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摆脱了价格可由人们主观规定的传统观念,而是根据市场价格的情况和成本的高低来确定价格,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创见。当然,他没有也不可能具有价值概念,因此他的商品价格观也是不科学的,同时由于当时的整个局势,他的那一套“五均”政策也遭到了失败。第四,王莽实行的市制改革,是他的“六管”政策的重要内容,从中也体现了他对商品货币和价格的看法。他在短短的6年中,进行过4次币制改革,每次改革差不多都是以小易大,以轻易重,以致币值越来越低,数量越来越多,再加上兑换频仍,名目繁多,因此造成物价混乱,价格高涨,给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最后不能不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如果说,主莽的商品价格政策大体上还能从实际出发,他的商品价格观还有一定创见的话,那末,他的货币政策则是严重脱离实际,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志乱改一通,这也说明他对货币根本缺乏了解,他曲解了先秦思想家关于货币轻重论和子母相权论,不懂得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对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与价格的关系根本不了解。因此,制定的政策必然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其彻底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四、王符说:“早在前请,时则为人。”,王莽在农民起义的暴风雨中败死后,刘秀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王朝(公元25——220年)。在这将近二百年中,最初数十年内由于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安定下来,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公元2世纪后,东汉帝国的经济长期陷入停滞和混乱状态,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货币严重贬值,物价不断上涨,财政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东汉思想家主要是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其中有的涉及到商品货币关系和价格问题。现择要评介如后。王充(公元27—97年),是东汉前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论衡》虽然主要是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但其中也涉及到他的一些经济观点。这里仅列举他对商品货币问题的几点看法:第一,他肯定了商品货币交换的必要性,指出:“抱布贸丝,交易有无,各得所愿。”并提出:“农商殊业,所畜之货,货不可同,计其精粗,量其多少,其出溢者名曰富人”(《论衡·量知篇》)。这说明他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且还必须考虑这些商品质的精粗和量的多少等问题。第二,他在谈到商品价格的贵贱问题时,首先批判了“以风占贵贱者”,认为“风从王相乡来则贵,从囚死地来则贱”的荒谬观点,指出:“夫贵贱、多少,斗斛故也。风至出粜谷之人,贵贱其价,天气动怪人物者也。故谷价低昂,一贵一贱矣。”(以上均见《论衡·变动篇》)其次他批判了先秦农家所谓“市无二价”的观点,指出:“太平之时,无商人则可;如有,必求便利以为业。买物安肯不求贱,卖货安肯不求贵!有求贵贱之心,必有二价之语。”(《论衡·是应篇》)这个批判,当然是不足以服人的,但他认为市场价格的高低和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有关,这却是符合实际的。此外,他还认为:“五谷生地,一丰一耗;谷粜在市,一贵一贱。丰者未必贱,耗者未必贵。丰耗有岁,贵贱有时。时当贵,丰谷价增;时当贱,耗谷直减。夫谷之贵贱不在丰耗,犹国之治乱不在善恶。”(《论衡·治期篇》)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王充对商品价格的看法是很表面的,有的还是含糊不清的(如“贵贱有时”究竟是什么“时”),这是由于他根本缺乏价值概念。但是,他能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观点,却是难能可贵的。张林(生卒年月不详),他针对当时的财政困难与物价高涨的情况,提出恢复盐专卖与均输制度,分析了物价高涨的原因,主张财政赋税一律征收实物。他说:“今非但谷贵也,百物皆贵,此钱贱故尔。宜令天下悉以布帛为租,市买皆用之。封钱勿出,如此则钱少,物皆贱矣。”(《晋书·食货志卷十六》)在这里,他认为百物贵是由钱贱的缘故,即用货币贬值来说明商品价格高,这当然是正确的,虽然他并不了解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个本质特征。至于他认为钱少则物皆贱,即用货币数量的多少来说明物价的高低,这当然是不妥当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货币数量论的观点。王符(约公元106——168年),是东汉颇负盛名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经济观点,其中包括对商品货币的看法。例如,他对“本”与“末”的解释就与传统的观念不同。他写道:“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潜夫论·务本第二》)可见,王符不是象过去传统的看法那样,只把农业看成是“本”,而把工商均看成是“末”,而认为农、工、商三者本身均存在“本”、“末”的问题,即认为正当的农、工、商业都是“本”,都可以使民富,而农业中的“游业”、工业中的“巧饰”、商业中的“鬻奇”都是“末”,都会使民贫。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的。这里顺便指出,胡寄窗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内,虽然肯定了王符以上对“本”“末”划分的意义,但指出这是认为农工商“三者都是财富生产的根源,因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我认为,王符这里谈的是致富之道,并未涉及财富生产的根源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其他地方谈到的。例如他说:“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潜夫论·爱日第十八》)也就是说,王符认识到粮食是人们的劳动所创造出,其中当然包括劳动创造财富之意,但这仅仅是指农业财富,而未涉及工业财富,更看不出包含有商业创造财富的意思。刘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汕尾一年级上册试卷及答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测验教案
- 《2025年签订新员工合同通知书》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市鄞州区区属国企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机床制造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考核试卷
- 电气安装变压器的选型与安装考核试卷
- 燃气具制造工艺流程考核试卷
- 绢纺与丝织品的在线销售与数字营销考核试卷
- 绿化施工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电视接收设备的智能日程管理考核试卷
- 2025年导游从业资格知识点合辑
- (三诊)成都市2022级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财务管理考试题目分析试题及答案
- 镀银镜子原片行业直播电商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流量仪表市场产销规模及企业经营发展分析研究报告
- 浙江省嘉兴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 地理 含解析
- 2025年杭州市高三英语4月二模质检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预防触电知识培训
- 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和流程
- 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跳圆舞曲的小猫
-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现状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