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_第1页
2019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_第2页
2019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_第3页
2019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秋季海洋天气评述

气象和气象要素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2019年秋季(9月至11月)北半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气候的影响,并总结了中国沿海气候的主要影响。秋季,我国近海海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大风。除此之外,分析热带气旋、浪高和海面温度等气象、海洋要素在秋季的变化特征,总结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生成、移动、强度变化等详细信息,并统计了全球其他海域热带气旋的基本情况。本文中提到的海上大风过程的统计标准及使用的主要数据同文献1循环特征和发展1.1北冰洋面极群由2019年秋季500hPa平均位势高度和距平场(图1)可以看出,秋季北半球极涡呈现绕极型分布,中心位于北冰洋洋面上,中心位势高度为524dagpm,极涡中心及附近区域为正距平,表明极涡较常年偏弱。北半球中高纬度呈4波型分布,且高纬度西风带槽脊较夏季明显减弱,长波槽分别位于白令海、西伯利亚地区、挪威海、哈德孙湾。我国北部海域处于较为平直的西风带控制之下,呈明显的正距平,冷空气活动较弱,南部海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明显。1.2西太平洋副热带9月,欧亚大陆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高纬度环流较为平直,呈现“两槽一脊”型,两槽分别位于喀拉海—西西伯利亚地区以及白令海海域。我国黄渤海海域位于500hPa短波槽前,槽区所在位置呈正距平,表明9月冷空气势力较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10月,欧亚大陆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高纬度环流仍为“两槽一脊”型,但影响我国近海海域的环流经向度略有加大,表明10月冷空气势力较9月略有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9月有明显的东退南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在140°E附近。在500hPa平均位势高度距平场(图3a)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有负距平区域,表明10月热带气旋活动仍较为频繁,但是其影响海域较9月有所偏东。由10月海平面气压场及距平场(图3b)可以看出,我国及近海海域受高压系统控制,高压中心位于我国新疆北部,中心强度为1025hPa。受其影响,10月,我国近海海域出现两次明显的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11月,影响我国近海海域环流的经向度明显加大,东亚大槽明显加深,并在鄂霍次克海附近形成一个中心强度为520dagpm的冷涡。冷涡所在区域对应负距平,表明冷涡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继续南压并与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陆高压打通(图4a)。由11月海平面气压场及距平场(图4b)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为高压系统影响,高压主体位于里海—贝加尔湖一带,高压中心位于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中心气压为1032.5hPa。受其影响,11月我国近海出现6次明显的冷空气大风过程,但影响我国的高压系统对应负距平,表明冷空气势力仍较常年偏弱。2中国沿海地区的气候分析2.1大风过程相关过程2019年秋季,我国近海出现了17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9次,热带气旋大风过程有4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有3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次(表1)。2.1.2北太平洋洋面定义及影响我国近海海域9月29日—10月2日,由于1918号台风“米娜”的影响,我国近海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大风天气过程。“米娜”于9月28日08时在台湾省台北市东南方向约1540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15.4°N,132.1°E)生成。而后沿西北路径向我国近海靠近,29日开始影响我国近海海域。10月1日20:30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2日20时在韩国全罗南道沿海登陆,之后变性为温带气旋。“米娜”为1949年以来10月份唯一登陆浙江舟山的台风和登陆浙江的第3个台风。“米娜”始终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环流运行,在我国近海海域北上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图5)。台风“米娜”在趋向我国近海海域期间强度不断增强,9月29日17时,其强度达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3m·s2.2热带空气2.2.1大风过程比较2019年秋季(9—11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6个热带气旋(表2),比1949—2018年秋季的平均值(11.11个)偏多4.89个。由路径(图7)来看,在所生成的16个热带气旋中,仅有1918号台风“米娜”登陆我国。1915号台风“法茜”、1916号台风“琵琶”、1919号台风“海贝斯”、1921号台风“博罗依”以及1923号台风“夏浪”生成和活动均在132°E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并未对我国近海海域造成影响。1914号台风“剑鱼”、1922号台风“麦德姆”以及1924号台风“娜基莉”在我国南海生成,造成南海海域的大风天气过程。表2为2019年秋季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实时业务定强和定位的简表。2.2.2北洋/太平洋分布2019年秋季(9—11月),除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之外,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27个,分别为北大西洋14个、东北太平洋10个、中北太平洋1个、北印度洋2个,南半球无热带气旋生成(表3)。与历史同期平均(1981—2010年平均,其中南印度洋为2000—2010年平均)个数对比来看,北大西洋比平均数(6.2个)偏多7.8个,东太平洋比平均数(6.0个)偏多2.9个,北印度洋比平均数(2.6个)偏少0.6个。其中,北大西洋的“DORIAN”“HUMBERTO”“LORENZO”,东北太平洋的“JULIETTE”“KIKO”以及北印度洋的“MAHA”均达到了我国超强台风级强度。3海洋概况3.1月11—浪高通过分析法国卫星高度计AVISO反演的浪高场,2019年秋季(9—11月),我国近海浪高在2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9次(表4),这9次大浪过程基本对应有大风过程,但不是每次大风过程都会产生大浪过程,究其原因,海浪受风时、风区和地形等原因影响。10月27日—11月12日及11月17—30日两次大浪过程是由于热带气旋及冷空气的交替影响,因此维持时间较长。9月,我国近海大于2m浪高的日数为18d,10月大于2m浪高日数增加到28d。11月,我国近海每天都有大于2m浪高的海域出现。2019年秋季(9—11月),未出现2m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仅有15d,约占16%。由月平均浪高场分布(图8)可以看出,2019年9月,由于台湾东部海域热带系统较为活跃,因此在台湾东部洋面出现了浪高大值区,中心浪高达2.4m。受其影响,我国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的平均浪高均在2m以上。10月,我国近海2m以上浪高海域较9月有所减少,但1.6m的浪高区域明显增大,由南海东部扩展至南海西部。11月,我国近海海浪大值区位于巴士海峡—南海一带,浪高中心达2.8m及以上,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大部海域的月平均浪高均在2m以上。3.2海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海面温度在秋季的变化比较明显。由逐月平均海面温度分布(图9)可以看出,秋季我国近海海域呈逐渐降温的趋势,尤其是北部海域降温更明显,渤海9月的海面温度在23℃左右,10月渤海海面温度下降到19~20℃,11月达到14~15℃。黄海与渤海类似,9月黄海海面温度在21~26℃,10月为19~22℃,11月为14~18℃。我国南部海域海温的变化程度相对较小,9—10月,我国南海的海面温度主要维持在28~29℃,11月,随着冷空气的不断南下,南海海面温度略有降低。我国东海在各个月份均为海面温度梯度密集区。4大风过程及天气过程2019年秋季(9—11月),北半球极涡呈绕极型分布,中高纬度呈4波型。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环流的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不断增强,但仍较历史平均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具体天气总结如下:1)我国近海出现了17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9次,热带气旋大风过程有4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有3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次。2)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6个热带气旋,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27个,分别为北大西洋14个、东北太平洋10个、中北太平洋1个、北印度洋2个,南半球无热带气旋生成。3)我国近海浪高2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