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读书笔记模板_第1页
《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读书笔记模板_第2页
《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读书笔记模板_第3页
《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读书笔记模板_第4页
《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读书笔记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笔记模板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01思维导图目录分析精彩摘录内容摘要读书笔记作者介绍目录0305020406思维导图角度温病学理论病病伤寒论温病学作者病理论概念伤寒论营张仲景温气外感特点血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书是李宇铭博士对“寒温统一”的思考研究,是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期间作者给一批中医学生讲授的一门课。本书站在作者多年来研究仲景医学与《伤寒论》的基础,尝试贯通后世温病学的理论,本书的基本观点认为,《伤寒论》之中已经有系统的温病学诊治理论,只要明白其本源理论,可以与后世温病学沟通,补充温病学发展不足,加深对仲景医学的认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介绍《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即张仲景的基础理论,包括发病,正气与邪气,三阴三阳六经理论;中篇为伤寒温病概念辨论,比较温病和伤寒的多种定义,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内经》的温病概念,对温病的发病理论作深入讨论;下篇为叶天士《温热论》与吴鞠通《温病条辨》选讲,以张仲景解读后世温病学理论。目录分析一本书的写作目的与理念三解开《伤寒论》与温病学的思维禁区二学习温病的经历引子《伤寒温病论》课程缘起五从孙思邈看掌握理论的重要性四学习《伤寒论》与温病学的意义引子《伤寒温病论》课程缘起一发病:《金匮要略》病因三条二张仲景的病因分类思想三虚实概念四张仲景理论与现代中医之虚实概念比较五大气、阴阳气、三焦气、表里气、五脏气的关系12345上篇《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六张仲景的阴阳气理论八宗气的特点七营卫气的特点上篇《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九关于诊脉十血的特点十一水、水气与津液的生理关系十二水、湿、饮的病理概念异同上篇《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十三太阳病“六因病机”的概念十四各种邪气的致病特点十五风十六寒十七湿(雾露)12345上篇《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十八食(䅽饪)二十客气(劳气)十九热上篇《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二十一邪气与体内正气的对应关系二十二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差异二十三关于仲景方药作用和脉证不相应二十四三阴三阳六经理论二十五课后师生问答12345上篇《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四张仲景理论与现代中医之虚实概念比较1虚实并非以正邪作区分2“实”不包括“病理产物”3“虚实夹杂”与“本虚标实”之说六张仲景的阴阳气理论1阴阳气与营卫气的关系2“阴阳中可再分阴阳”的理解七营卫气的特点1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周身2营气亦可藏于脏腑九关于诊脉1五层脉法观整体正气2三部脉法观阴阳气、三焦3两种脉法,相辅相成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5六腑的重要性十血的特点1血由津液与营气化成2血与气流通一身3血与神有密切关系十一水、水气与津液的生理关系1水气、津液生于水谷2津液是能滋养一身的水3五脏皆藏津液而重藏在下4津与液乃表里稀稠之别5津液能化成汗与二便6津液与水气乃有形无形之别7干燥的病机即是缺乏水气津液十二水、湿、饮的病理概念异同1水气是水、湿、饮的基础2湿病与水气病的异同3饮病与水气病、湿病的异同4四饮以“痰饮”为共同基础5张仲景的“痰饮”无广义与狭义之分6张仲景没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十三太阳病“六因病机”的概念1太阳病“六因病机”的理论特点2太阳六病揭示邪气属“病机理论”十五风1风为阳邪2风伤卫3风为大邪趋于袭表4风先于他邪袭人十六寒1寒伤营2寒为小邪趋于中里3“脉迟为寒属脏病”理论4“极寒伤经”之说(附经络实质讨论)十八食(䅽饪)1䅽饪之邪伤脾胃2与谷气、积聚的异同十九热1热为阳邪2“热伤营血”理论3“脉数为热属腑病”理论4“极热伤络”之说5热邪多为单独致病二十客气(劳气)1客气具有阳热之性2客气是阴气上逆所致,由卫气所化3客气与劳气、伏气之异同4客气与现代虚火理论的比较二十二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差异1以真武汤与肾气丸为例2广义之肾和狭义之肾二十三关于仲景方药作用和脉证不相应1仲景方药同时作用于正气邪气2脉证不相应如何理解二十四三阴三阳六经理论1“三焦营卫”生理理论2三焦是什么(附三焦实质讨论)3六经理论的解释问题4“之为病”——提纲证意义5太阳病概念:邪气在表6阳明病概念:正气充实、邪气入胃、正邪交争激烈7少阳病概念:胃虚而虚热上炎、热在上焦8太阴病概念:胃肠俱虚9少阴病概念:下焦营卫气血亏虚,以卫气虚为重一温病的概念二《伤寒论》中的温病定义三温病的特点(对照教材观点)四“广义温病”与“狭义温病”概念五论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之别六《内经》中的温病概念010302040506中篇伤寒温病概念辨析七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九舌象的生理对应关系八温病发病理论深入讨论中篇伤寒温病概念辨析二《伤寒论》中的温病定义1并不一定“感受”外邪2可以相兼患病3温病并非伤寒或中风4热邪一般会引起发热,亦可有其他热证5温病不一定是“急性”的6温病尤指外感热邪,并非虚火三温病的特点(对照教材观点)1从外侵袭人体2温热性质显著3易于消耗人体阴津4侵犯部位的特异性5温病具有“四性”6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7温病范围及分类8温病与伤寒9温病与温疫(瘟疫)四“广义温病”与“狭义温病”概念1“广义温病”的概念2“狭义温病”的概念3理论上的“非常狭义温病”概念4温病历史上的广义与狭义温病5发热的核心病机与周边病机五论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之别1典型的外感风热必见发热2外感风热见咽痛反映热入阴分3虚热基础上的外感4虚热外感与外感风热咽痛之别5虚热外感的发病过程6虚热外感误治的结果六《内经》中的温病概念1《内经》的四时疾病发病规律(表9)2痎疟——夏伤于暑,秋为痎疟3泄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4咳嗽——秋伤于湿,冬生咳嗽5“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机制6《内经》的温病特点7“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多种学说七温病与伤寒的关系1伤寒学派的观点2温病学派的观点3传统上的伤寒与风温比较4《伤寒论》中风、伤寒、温病的概念5《伤寒论》中外感风与寒比重多少举例6《伤寒论》外感风寒夹热演变过程举例7《伤寒论》的温病概念进深讨论8温病概念之古今演变八温病发病理论深入讨论1何谓中医的“病因”2什么是“证”“辨证”3什么是“辨证论治”4什么是抓主证、抓主症5症候群(综合征)的问题6三大外感病辨证体系的关系7热带地区温病较多还是较少8南方温病较多吗9虚寒之人是否会得外感风热九舌象的生理对应关系1舌水2舌苔的生理3舌质的生理4舌苔的诊法5舌质的诊法6舌神一《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兴起与倒退二从《伤寒论》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三《温热论》选读四《温病条辨》选读下篇以张仲景学说解读温病学一《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兴起与倒退1通过比较认识彼此2温病学兴起的原因3中医的发展探索4让中医螺旋式复兴二从《伤寒论》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1卫分证见脉浮数,如何理解2卫分证见微恶风寒,如何理解3卫分证见头痛,如何理解4卫分证见口微渴,如何理解5卫分证寒热并见,如何治疗6气分证如何对应《伤寒论》六经病7为什么营分证见身热“夜甚”8为什么营分证见口干反不甚渴饮9为什么血分证见发斑出血三《温热论》选读1卫气营血辨证层次2热邪在表应有汗还是无汗3表寒未解宜辛温解表4风热在表必然有寒邪5发汗解表与非发汗解表6为何气分就会热盛7为何营分要转气分8血分病的用药特点9虚热实热鉴别讨论四《温病条辨》选读1吴鞠通看《伤寒论》2吴鞠通的温病概念3外感风热的辨证4桂枝汤是否能治温病5桂枝汤是温病第一方吗6银翘散方义新解7以《伤寒论》解太阴温病8越婢汤治疗太阳温病9《伤寒论》白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