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200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_第1页
四川眉山200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_第2页
四川眉山200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_第3页
四川眉山200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眉山200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说“华表”张羽新①当你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啊。华表已经成为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②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③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式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④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谏言”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⑤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古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选自《文史知识》)14.根据文章介绍,你对华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在文中摘引恰当的词语按恰当的填写在下面横线上,揭示华表的作用和历史变迁。(2分)道路标志(或指路牌)→→15.请从作者情感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第一自然段末尾加线的两个反问句。(2分)16.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都”能否改为“全都”?为什么?(2分)17.《现代汉语词典》对“华表”的注释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本文也介绍了有关华表的知识,请你结合选文和词典注释,用自己的话对华表作一个通俗易懂的介绍。(6分)【参考答案】14.(2分)道路标志(或指路牌)+诽谤木(或意见箱)呻皇权的标志—)中华民族的标志(答对2空1分,3空2分)15.(2分)表达效果:加强肯定语气,强调华表在今天的作用。(1分)情感: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或对祖国的热爱)或对“华表”的喜爱。(1分)16.(2分)不能(0.5分),因为“大都”表示大部分而非全部,“全都”则表示全部(1分),换用之后,表意不准确(0.5分)。(答对意思即可)17.(6分)要点:华表的材质——石质、木质(1分),华表的安放地(1分);华表作用的历史变迁(2分),表达简明、准确、通俗易懂(2分)。(2005年四川眉山中考试题)这双手艾煊①外婆今年85岁,没有文化,历经三朝。对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奇事,她的思路不算怎么古板,这是不容易的,但他素有的生活习惯,要稍许改变一下,那也是不容易的。②最近,媳妇买了台洗衣机。老太太听说要把衣服给机器去洗,她实在放心不下。因为外婆的一生是在灶台与洗衣盆边度过的,对洗衣机的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她比全家任何人都更关切。③外婆家里有一个洗衣用的圆木盆。解放前有许多年,无论冬夏,每天她都要洗出好几大盆衣服。早上一批晒干了,午饭后再洗一批,没冬没夏,日日如此。④那些衣裳,大多是染坊、糟坊、糖坊、碾米厂里的大师傅们的。那个时代,男人们是不肯洗衣裳的,以为似乎是贱役,是不光彩的事。这些大师傅都把衣服送给外婆洗。有的是包月的,每月酬金铜板一吊;有的是零星送来的,衣裤衬衫一两个铜板一件。⑤衣服先在木盆里用手搓好,再拎到大河里去汰。河边有石埠头,有条石。每天早上,妇女们在沿河条石上跪成一排,用棒槌一记记捶击衣服。在河边汰衣服,头上都是没有遮拦的。夏天,外婆常常趁天快亮时汰衣,早饭后就跪到船桥上汰。中午还要顶着毒日头再来跪一次。冬天,河上风紧,水又彻骨的凉,她也一天不落,日日跪在河边寒风里汰衣裳。她不能一天不洗衣,那是那些年中她为全家谋生的重要手段。在苦役般的繁重劳动中,她的指关节弄坏了,不能自由地伸屈。⑥解放以后,儿女们都已长大成人,外婆再也不需要为挣几个铜板冬天下冰河、夏天顶毒日头去河边汰衣裳了。她的那双青筋裸露的手,头一次得到了解放。她的那双关节不灵便的手,应该休息了。但劳动,已经变成了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休息,反而变成为一种似乎是多余的奢侈。不洗衣服,她感到闲得难过。一个折衷的方案,老太太只洗自己的衣服,但她还嫌不够,一定还要加上小孙子的衣服。⑦没想到,到了85岁银雪满头时,一下子又来了个洗衣裳的机器。几十年的老习惯,全让它给弄乱了。她有疑虑,怕机器莽撞,笨手笨脚,洗不干净。说不定,用力不匀,还会把衣服搓破。⑧她时时站在洗衣机前,看着衣服、被单在水里旋转、翻滚,像鲤鱼抢水一样,击起欢乐的水声、浪花。机器很乖巧,很尽职。衣裳洗得很干净。领口、袖口不存污渍,薄如纸的汗衫也看不到一点损伤的痕迹。机器在勤奋地洗衣裳,外婆的手却闲着。她的乎第二次解放了,但她却十分不习惯这次的解放。⑨她在洗衣机前看了许久,:“这是什么人的手,造出了这一双巧手。”(选自《名家记人100篇》有改动,作者为艾煊。)18.请你参照《说“华表”》前的“阅读导语”,为本文设计一段阅读导语。要求用语亲切,切合文意,表达具有自己的个性,字数100字左右。(3分,本题为加分题,得分计入本大题总分。)19.品味文中加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1)第⑧段中加点的“时时”一词有什么作用?(2)第⑤段中加点的两个“跪”字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3分)20.文中说外婆对洗衣机洗衣服“实在放心不下”,她为什么会“放心不下”?(2分)21.文章的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写“那个时代……是不光彩的事”,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请说说理由。(3分)22.文章说外婆的手有“两次解放”,这“两次解放”分别指什么?(2分)第一次“解放”指:第二次“解放”指:23.请结合上文内容,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为第⑨段空缺的地方补写一个句子,描写外婆在此情此景下的神态和心理。(30字以内)24.文章的题目是“这双手”,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题目的含义。【参考答案】18.(3分)本题为加分题,可不做,若做,则分数计人本大题总分。用语亲切,切合文意(2分),具有个性特色(1分)。字数过多或遗少(少于40字)不给分。19.(5分)(1)(2分)“时时”一词,体现出外婆不放心的心理(1分),但她劳动惯了,无法闲下来,所以时时关心。这样,她仿佛又回到了劳动的年代,体现了她的勤劳。(1分)(2)(3分)不同(1分),第一个所指的仅仅是洗衣服的一种姿态(1分)第二个则反映了外婆为养家而工作的艰辛,反映了她的坚韧、勤劳。(1分)20.(2分)她不放心的是:洗衣机能否把衣服洗干净,会不会损坏衣物,或者说洗衣机能否真正代替人采工作。21.(3分)不离题(1分),这是一种对比(或衬托),更说明当时洗衣工作的下贱或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1分),从而表明外婆的艰难。(1分)22.(2分)第一次解放:儿女都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